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全國形成國土探測新格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全國形成國土探測新格局

5月29~31日,作為2017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系列主題活動之一,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首屆「絲綢之路」地球物理國際論壇在西安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顒在論壇上提出,國家應儘快建設以有限水體運動激發震源(陸地氣槍震源)的地震波發射台網,在全國形成「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燈」的國土探測新格局,為中國的深地探測甚至地學領先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陳顒說,地震波可以勾畫近地表地殼結構的精細圖像,但天然地震波具有不確定性和不重複性。半個多世紀以來,地球物理學家先後使用爆破、電火花、落錘、偏心振動源、重載列車行駛產生的震動、變頻汽車震源等多種人工震源,激發地震波進行探測近地表結構,但這些嘗試均遭遇到環境或使用條件等因素的限制。特別是以炸藥爆破為主激發地震波的方式,更與人類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格格不入。

為此,陳顒帶領他的團隊開展了建設綠色新型人工震源的研究工作。上世紀末期,氣槍激發氣泡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海洋地震勘探,研究團隊決定將這一技術移植到陸地,並在烏魯木齊建設了容積5萬立方米的水體,開展了以有限水體作為人工震源的深入研究工作。經過十幾年數十萬次反覆試驗,團隊取得了有限水體運動激發震源(陸地氣槍震源地震波傳輸半徑1200千米、深度60千米的科學數據。

據介紹,這種新型人工震源具有天然地震震源和人工爆破震源都不具備的綠色環保、激發效率高、高度可重複性好的優點。其中,高度可重複性的優點,意味著水中激發、高度重複,今年信號去年可比、明年可用,為通過大數據疊加、提取極微弱地震波信號的有效性;為提高空間解析度成像提供了可能;能夠為認識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提供第一手觀測資料,也為捕捉地震前兆提供了可能。

陳顒表示,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表明,有限水體只要配合發泡氣槍,其實就變成了一個新型綠色人工震源發射台,震波覆蓋面積近500萬平方千米。這就意味著,只需在全國建設10個容積5萬立方米的有限水體,就可組建成震波覆蓋全國的人工震源發射網,形成探測近地表的「地下明燈」,實現對陸域國土的長期連續探測。

論壇上,包括俄羅斯、巴基斯坦、寮國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專家在內的近200餘名業內人士,圍繞礦產資源與環境勘查中地球物理相關技術服務與應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學術交流與討論,共享了地球物理學科的國際前沿研究成果,強調了地球物理科學對「一帶一路」戰略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服務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土資源部網站 的精彩文章:

有序放開,油氣勘查開採終結壟斷時代

TAG:國土資源部網站 |

您可能感興趣

德國科學家探測到中國兩千年前記載的新星遺迹
中國科研團隊創暗物質探測靈敏度國際最高水平
浙江村民在沙灘上發現外國潛航探測器,上報獲國家安全局獎勵
中國展現太空大國風範,邀請歐洲各國合作小行星探測計劃
共享科研數據,全球徵集探測合作項目,中國航天自信走向世界
國家航天局交接嫦娥四號國際載荷科學數據 發布月球與深空探測合作機會
「玉兔二號」最新進展:由多個國家和組織參與的科學探測任務陸續展開
「月球和深空探測國際學術研討會」 徵文通知
中國科學家提出深空探測通信衛星星座方案
外媒:中國會在太空中擊敗美國嗎?中國月球探測器落在月球遠端
中國,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局會議上籤署月球探測協議
中國在關島海域部署探測器 監視範圍超1千公里
三家公司齊上陣,美國情報機構探索新技術:30 米外探測致命化學物
美國航天局確認木衛二探測計劃
中國部署海基雷達,擴大戰略探測預警縱深
關於舉辦月球和深空探測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通知
中國這領域讓美國自嘆不如,中電科研出新雷達,探測距離6千公里
專家在香山科學會議呼籲:中國引力波探測應合力攻關
我國科學家刷新暗物質探測靈敏度
我國即將發射無人探測器,成世界首個登陸月球背面國?德國: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