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六一兒童節想起小兒中藥用量及用法

從六一兒童節想起小兒中藥用量及用法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用藥群體,由於身體未完全發育完整,所以有著特殊的用藥要求和用藥禁忌,我們整理的以下內容,希望對您的育兒起到一些好處。

治療小兒疾病,中藥湯劑是主要劑型,只有掌握好正確的煎服方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否則既浪費藥量,又因煎法不合理,會明顯影響療效,甚至延誤病情,喪失治療時機。

1. 小兒中藥煎法 煎煮小兒湯劑。在煎煮時間、次數及煎出的藥量方面,與成人煎法有區別。在煎煮前,應將中藥用清水清洗一下,洗去泥土與雜質,然後再用清水浸泡半至衛小時,讓中藥浸透。但在炎熱夏季,中藥只能浸泡半小時。煎藥開始用旺火,煮開後改用小火。如果屬治感冒的中藥,再煮10~15分鐘;而屬調補的中藥應再煮30~40分鐘;而其他性質中藥,如健脾、化濕、理氣、活血、止咳、祛痰等處方,可掌握在20~30分鐘間。由於小兒吃的藥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汁,不需像成人那樣煎頭汁、二汁,煎出的藥量多少,可根據兒童年齡大小來決定:新生兒吃的湯劑,一日量只需煎到50毫升左右;嬰兒為60~100毫升;幼兒及幼童為150~200毫升;而學齡期兒童則應煎到250毫升。以上為常規煎藥量,根據病情,也可有一些變化,需靈活掌握,如病毒性感冒商熱持續不退,用疏散表邪、清熱解毒的中藥是很有效的,但服藥量不能拘於以上的數量,可以煎得多一些,分3~4次服用。而素體脾胃虛弱的小兒,若患病後需服用中藥湯劑,煎的藥量可濃縮一些,較上列數量減少 1/3左右,以免引起噁心嘔吐。

2.小兒中藥喂服方法 給小兒喂服中藥是一件很細緻的工作,由於患兒不懂服藥的重要性,除年長兒外,多數小兒不會自覺服藥,由於中藥湯劑苦澀,還會出現拒服或服後嘔吐等。因此掌握正確的喂藥方法是很重要的。小兒服用中藥,應根據疾病的性質,確定服藥次數。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藥量,分幾次服;而慢性病、調理病一日二次服藥。不管急病還是慢性病,小兒一日服中藥湯劑的次數不得少於2次。如肺炎等急病,每日中藥應服3~4次;而哮喘這類過敏性疾病,則應根據其發作規律服藥,若發於夜間者,下午服藥1次,臨睡前再服1次,若發於清晨者,隔夜把中藥煎好,清晨發作前服1次,次日白天再服2次,而晝夜持續發作,一日內服藥次數不得少於3次。小兒服中藥不能急於求成,尤其是給嬰幼兒喂葯,更需耐心,可以先喂幾口葯,吃少許甜食,慢慢再喂,每次喂葯時間可控制在5~10分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一杯湯藥全部吃下。

對拒服的小兒,可固定其頭手,用金屬湯匙將藥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湯藥中可加適量調味品,如白糖、蜂蜜、冰糖、橘子汁等,如果脾虛的小兒,容易大便稀薄,不能加蜂蜜,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加入後一定要再煮沸幾分鐘,以殺滅白糖中的雜菌和蟎蟲。

如果處方中有較多苦寒中藥,如黃芩、黃連、黃柏、山桅、陳膽星等,可用適量增加方中甘草用量的辦法來減輕苦味,以利服用。中藥丸劑、片劑,不能吞服,可研成細末,用溫開水調服。中藥散劑,如山藥粉等,數量較多,可調在米湯、豆漿中加調味品服用。

此外還要注意服藥的時間與葯溫。服藥時間一般以飯前或飯後2個小時為宜,不要與吃飯時間過於接近。凡調補用的丸劑和冬天吃的膏滋葯,放在清晨空腹及臨睡前服用,這些葯的藥味不苦,或帶有甜味,服後不會出現嘔惡,空腹服有利藥物吸收,有增強補益的作用。驅蟲的中藥,應空腹服用,有利於驅蟲排蟲。而消食導滯的中藥,宜放在飯後服用,有利於消化開胃。湯藥一般應溫服或溫涼服,發表葯為了發揮發汗解表功效,應趁熱服下,有時還可在葯後吃些熱粥,以助發散。壯熱邪實或陰虛潮熱者,中藥可以涼服。如屬中藥與西藥同用,二者必須分開服用,不能在同一時間內服下。

嬰幼兒服藥最不易合作,常造成拒服,或入口後不肯咽下,或往外吐出,因此喂葯時可將患兒抱起,取半卧位,但喂葯動作要輕柔,不要強行喂服,防止口腔粘膜或齒齦受損出血。不要捏鼻灌藥,以防藥液嗆人氣管或引起窒息。喂葯後將患兒抱起名輕拍擊其背部,使胃內空氣排出。學齡期兒童均能自己服藥,但要加強督促,防止他們將葯倒掉。對重危病兒,神識昏迷,若用中藥應鼻飼給葯。丸劑、片劑研碎後放在溫開水中易有沉澱而阻塞鼻飼管,可用米湯調勻後注入,注入時宜緩慢,注入後需用溫開水沖鼻飼管,防止堵塞。

「中藥用量」

小兒中藥用量,與成人有別,在臨床處方用量時,不能簡單地把成人的用量用於小兒,必須隨年齡大小、個體差異、病情輕重等方面,採用合理的用量。由於小兒用藥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藥時間較短,加上給服時藥物多有浪費,所以小兒中藥用量按年齡較成人相對較大,尤其是益氣健脾、養陰補血、消食和中一類藥性平和的中藥,更是如此。但對辛熱、苦寒、攻代及藥性較猛烈的藥物,在使用時對其用量必須嚴格按比例用量。為方便臨床上計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藥一般用量為準,進行折算:如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嬰兒為成人量的1/3~1/2,幼兒及幼童為成人量的2/3,學齡期兒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劑學》所制訂的標準,但決非最大用量,更不是醫生的個人經驗用量,如黃芪、太子參、白朮等為9克,麻黃、細辛等為3克等。以黃芪為例,成人用9克,新生兒在處方中用1.5克,嬰兒用3~4.5克,幼兒及幼童用6~9克,學齡期兒童用9克。

在具體計算用量時,還須注意幾點:

1.疾病輕重不同,用量應有所變化 以上比例用量用於門診和病情不十分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兒,中藥用量可隨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溫證(流行性乙型腦炎),高熱、昏迷、抽搐,對清熱解毒的中藥如生石膏、板藍根、紫草、連翹等,均需用大劑量才能奏效,此時可能超過成人劑量,但對挽救生命會起到重要作用。

2.處方中藥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變化藥味特別少的處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藥,用量可稍為增大。如補虛用的處方,僅用太子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產的新生兒,機體功能較低,常用單味別直參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藥味較多的處方,主葯不減,輔助葯可適當減小。

3.嚴格控制藥性猛烈中藥用量 有兩類中藥要嚴格控制用量。一類是藥性偏熱、偏寒,或有引起吐瀉作用的藥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進入處方,原則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強觀察,中病即止。另一類是劇藥和有毒的中藥,這類藥物有專門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須嚴格執行,小兒應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應用時,也應從最小量開始,視病情變化再考慮適當增加,一旦病勢已減,即應停止。

4.草藥用量可以偏大 草藥用量,在1歲以內嬰兒應謹慎,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鴨跖草成人用30克,嬰兒用9~15克;1~3歲幼兒,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歲以上兒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藥劑型可按比例用量 丸劑、片劑、散劑,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注意藥性是否猛烈,還應視具體藥物對小兒的作用和影響而定。如果中成藥有具體的用法說明,那末可按說明給葯。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我們作為醫藥工作者,要嚴格把關兒童用藥安全,真真切切做一名兒童安全用藥的守護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哪種祛斑產品效果好 祛斑效果最好的方法【中藥內調】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砂仁|第 214天
面部色斑,臉上有斑怎樣去除,中藥內調才是最好的祛斑方法,這是為什麼呢?快來看看吧
傳承是一方治關節炎的祖傳中藥,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中藥泡酒大全,典藏版!

TAG:中藥 |

您可能感興趣

小兒的用藥原則
「藥劑師談小兒用藥」我最難忘的一次女兒感冒經歷
小兒咳嗽慎用藥,小兒推拿有奇效
小兒感冒常用中成藥
小兒脾胃病,有這些常用中成藥
小兒生病,到底該選用中藥還是西藥?
孩子內熱的時候可以用小兒七星茶嗎?
不用湯藥,「家傳」按摩法療小兒食積
孩子不是你的縮小版,藥劑師和你談小兒用藥!
5歲小孩用藥不當,一生都聽不見了!醫生給你的孩子開這些葯,請主動說不!(小兒用藥八大注意)
中藥 | 余平生用藥,從不濫施昂貴之品:小兒用藥六字訣
臨床基層常用的兒童用藥,小兒常見疾病用藥知識,值得收藏
小兒外感咳嗽常用中成藥的合理應用(一)
右美托咪定在小兒麻醉中的應用
中醫乾貨|小兒推拿的四種常用手法
小兒用外用藥要謹慎,尤其是下面這幾類!
小兒感冒,如何安全用藥?
美嬰美小兒推拿—小兒推拿治療寶寶常見病手法,有孩子的都看看
兒童節,送所有父母一份小兒艾灸寶典!
如何給小兒喂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