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陶瓷微書鼻祖:王芝文與他的「微書人生」

陶瓷微書鼻祖:王芝文與他的「微書人生」

正在工作中的王芝文

文/圖 金羊網記者 趙映光

「從小就有顆『古董』的心」

在汕頭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書工作室內,記者見到了溫文爾雅的王芝文。他留著一頭富有藝術氣息的微卷中長發,神態瀟洒、體魄健碩,而臉頰上略顯黝黑的皮膚則是他筆耕不輟的見證。「長時間在燈光下創作,臉上的皮膚都是被烤黑的。」王芝文的開場白輕鬆又幽默。

談起與陶瓷微書結緣,王芝文坦言自己「從小就有顆『古董』的心」。原來,他從小就愛好書法和美術,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對古代經典著作頗有研究。後來讀了美術專業,畢業後分配到陶瓷廠負責陶瓷設計。

而為何想到在陶瓷上寫微書,王芝文稱是受到潮汕傳統的手工藝啟發。早在清末民初,潮汕地區便出現了微書這一工藝,這是中國書法的一種,其最大特點是字體微小,多寫於布、絹或紙上。王芝文心想,布和紙容易受潮不易保存,為何不能將微書寫在陶瓷上呢?這恰好也能完美地融合他所擅長的多種文化藝術。

王芝文敢想敢試,很快便在陶瓷上寫字,字越寫越小,小到別人看不到,於是很有成就感。這還沒完,除了在材質上創新外,王芝文還在風格上獨樹一幟。「古人的微書都是寫出來的,我還將微書寫成畫,使它既是書法,也是美術。」王芝文稱。

如今,看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遠看是一件造型藝術,近看則是一幅畫,再拿放大鏡看,才發現畫是由無數密密麻麻的漢字所組成,可以說這是集詩、書、畫、瓷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也正是這種獨創性,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多次被選中作為「國禮」贈送給多國政府首腦。「因為這些作品都結合了多種中國元素,外國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作品。」王芝文說。

儘管作品屢獲大獎,但王芝文創作時的艱辛卻鮮為人知。「選擇這條路,我就與寂寞結緣了。」王芝文稱,他為了堅持創作放棄了很多業餘愛好,甚至從來沒看過一集連續劇,但他也深知,有失方有得。

「不想變成一個人的藝術」

不過,輝煌的背後,陶瓷微書「創作之難、興旺之難、傳承之難」卻在王芝文的頭腦里揮之不去。

在王芝文工作室一樓入門處,掛著一塊「微書一絕」的書法作品。這既是外人對王芝文精湛技藝的肯定,同時也是王芝文的擔憂所在:「我真怕陶瓷微書成為一個人的藝術。」

王芝文的擔心並無道理。陶瓷微書的「絕」,在於對從藝者要求之高。從藝30年,王芝文認為要想做好陶瓷微書,七大要素缺一不可:一是身體條件,視力、體質都要過硬;二是心理素質,信心、毅力至關重要;三是書法功底,寫出的字要有血有肉有靈魂;四是美術基礎,要有紮實的色彩知識、靈活的構圖技巧;五是古文素養,只有愛讀古詩詞,寫起來才有感覺;六是陶瓷知識,要熟諳原料配方、燒窯過程等;七是綜合因素,準備工作、工具選擇等也很關鍵。

也正是如此的高門檻,使不少學徒知難而退。「要一個人能踏踏實實靜下心來鑽研微書太難了。」王芝文坦言,感興趣想學的人其實不少,但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他的所有學徒中,目前仍沒有一人能出師。

如今,王芝文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傳播這項技藝上,他的作品也走出廣東,走出國門,在世界上各大展館展覽;除了汕頭外,北京和東莞都建起了王芝文陶瓷微書陳列室。他希望能將陶瓷微書這一藝術瑰寶傳播到更多地方,能有更多人將這門技藝繼承發揚光大。

潮人潮事

陶瓷微書,這項多數人聞所未聞的工藝,卻在王芝文孜孜不倦的堅持和努力下,成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這項藝術的唯一傳承人,王芝文還入選了2016年「廣東文化人物」名人堂,他也是八年來首位獲此殊榮的汕頭籍文化名人大師。今年5月8日至11日,王芝文攜35件陶瓷微書作品,應邀參加了在維也納舉行的「聯合國中文日」,引起了聯合國官員及各國使節的極大興趣,成為聯合國中文日活動現場的一大亮點。

「我是天天都在做『芝麻大的事』。」日前,王芝文從維也納返回汕頭後,記者前往王芝文開設在汕頭的工作室,對其進行了專訪,而在談起自己的「微書人生」時,王芝文拿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事業如此打趣說道。可就是這「芝麻小事」,令他成為了享譽國內外的工匠大師。

編輯:林潤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羊網 的精彩文章:

今年最後一次金星大距到來!後天一起去看啟明星
80後漫畫家牛轟轟:不懂商業的漫畫家不是好網紅
追憶端午風俗 醞釀中華精神鄉愁
礦工挖出巨型翡翠 700斤寶石價值高達20.1億!
青苗畫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創作5月26日啟動

TAG:金羊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天下珍奇:郭永良先生微書書畫藝術
陶瓷上的「舞蹈」——專訪陶瓷微書藝術家王芝文
王芝文:希望將陶瓷微書之美帶到更多國家
呼嘯山莊微書評
微書評第二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