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不久前,IN2曾刊文分析了知名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的VR短片《Carne y Arena》(肉與沙)。該片是首部進入戛納正式展映單元的VR作品,它藉助VR和裝置藝術形式,通過更多的「共感」設置,讓觀眾更深刻地體味非法移民的人生狀態。

本片與其他VR作品最直接的不同,是將頭盔外的區域也進行了改造,使這個區域也成為了觀眾體驗的一部分。比如,《Carne y Arena》提供給觀眾的活動區域遠遠大於普通VR體驗時的3*3格子間,同時這個區域的地上鋪滿了沙子,地板也可以震動,從而使觀眾可以更自由地行走在影片中的大地上,並在腳下獲得真實的物理觸感反饋。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通過這種方式,本片啟示創作者,VR敘事的工具不只有頭盔,還有觀眾所處的周遭空間環境;而提起對於VR周遭空間的利用,則不免會讓人聯想到McCann New York的《The Field Trip To Mars》(快上車,一起去火星)。

如果說《Carne y Arena》對於觀眾所處的周遭空間的使用,是將該空間擴大化並通過空間內的「裝置」賦予該空間影片的外延屬性。那麼《The Field Trip To Mars》,則選用了另一種方式來利用空間——它選擇了將空間內化成為影片的一部分。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比《Carne y Arena》走得更遠,《The Field Trip To Mars》更不像一部傳統電影,甚至不像一部主流VR電影。在《The Field Trip To Mars》中,創作者們將一輛黃色校車改造成了「VR頭盔」,當觀眾們進入校車後,校車將隨即開動,行駛在現實世界中的街道上,只不過,窗外的景色已經全部替換為了火星景象,觀眾實際上感受到的將是一場乘著校車的火星探秘之旅。

為了在真實的行駛中,窗外的景象可以保持同步變化,創作者們重建了200平方英里的火星景觀,以應對因實際路況而可能出現的各種行駛情況。同時,創作團隊還搜集了大量關於校車真實行駛時的行駛距離、速度、轉彎角度等數據,並使用了GPS定位系統、激光測速儀等設備,以最大程度保證校車實際行駛在街道上時的每一個停頓和轉彎都能在VR世界裡實時呈現。

其實,如果嚴格來說,《The Field Trip To Mars》並不能算是一部「電影」,因為它的劇情被進一步弱化了,並且沒有如《Carne y Arena》那樣的導演意見表達。但它對於VR影視的創作的啟示卻是值得注意的。

VR敘述是一種場景化敘述,那麼如何理解「場景化」呢?將一個個「場景」作為VR敘事的基本表現單元,也許是一個較為基礎的理解方式。在這個基礎上,《Carne y Arena》啟示了創作者「場景」並不僅僅在屏幕內,還可以是觀眾所處的物理空間場景。而《The Field Trip To Mars》給予的啟示則是,這個觀眾所處的物理空間場景,不僅可以是靜態的、固定的,還可以是動態的、移動的;這個場景不僅可以是影片感官體驗的一種強化與延伸,還可以本身就是影片的一部分。跳出真實與虛擬的清晰界限來思考VR敘事的「場景化」,對於VR創作來說具有啟迪性。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同時,《The Field Trip To Mars》對於VR敘事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啟示是,VR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當VR創作自詡突破了傳統影視敘事的「景框」時,也應該警惕自己是否將自己固步於一個「頭盔」之中。VR的「屏幕」,不一定要是頭盔中的一副鏡片。

此外,如果更為形而上一些地進行討論的話,如《Carne y Arena》的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所說,VR使觀眾可以在影片中自由暴露自我。就「自我」這一概念而言,既包含「主我」,又包含「客我」。VR頭盔構成的私密性,可以很大程度上讓「主我」得以更多顯露;而在諸如「校車」這種介質中,因為「我」始終處於和他人的共同相處之中,反倒是可以讓「客我」得到更多顯露。人本身無法割裂自己的社會身份與屬性,在「共處」中,使觀眾暴露那個社會中的「我」,也未嘗不是頭盔外VR的一種形而上探索。

註:關於《The Field Trip To Mars》的基本信息來源於McCann Erickson編譯的《好作品,是跟一群瘋子玩出來的》一文。

編輯後記

作為一位在新介質中研習如何講故事的專業人士,我們的作者九尺陽光,已經就兩部對於VR敘事有較大突破的作品,撰文分享了他的思考和分析(另一篇隨後刊發)。

從難民到火星:頭盔並不是VR敘事的必須品

在今年4月紐約的Tribeca上,畢格羅的VR紀錄片《The Protectors》現場也被大規模布置成剛果叢林:地面和沒頂的雜草都完全復刻,同時觀眾還會被建議穿上大象保護隊員們沉重的裝備。從伊納里圖到畢格羅再到本文討論的這部去年獲得了戛納廣告金獅獎的黃色校車。屢獲奧斯卡小金人的導演和技術團隊們,不約而同在VR頭顯的內外,嘗試突破更大的邊際。

為什麼目前絕大部分VR敘事並不吸引大眾?除了技術和初期市場的種種因素之外,或者源自我們自身想像力的匱乏、以及被傳統敘事束縛的思維都造成我們總是在全新的維度里因循守舊的原因。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或盛名或者寂寂無聲的人在探索這種全新講故事的方式。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更多啟發和分享。想起2002年的一部奧斯卡獲獎作品《8英里》(8Mile,導演柯蒂斯·漢森)里的一句話:

「無論我們在哪裡站著,無論我們是誰,我們都會受到邊界的束縛——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想像的。在這些邊界之內,我們中許多人滿足地活著,另外一些人卻是迫不得已。然而,我們之中有些人必須去掙脫,去突破這些邊界,哪怕邊界的另一邊是恐懼和未知。」

相關閱讀:

戛納VR展映《肉與沙》:奧斯卡名導的共鳴嘗試

好萊塢老司機的首部VR動畫片 多故事線交互 IMAX VR搶發院線版

十八禁的血腥和毛骨悚然 這才是我們最喜歡的VR短片

顛覆者基因:沉底摒棄目前的VR社交和VR敘事 來一場真正革命性的沉浸內容創新

[ IN2原創資訊轉載請註明來源及鏈接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2虛擬現實影像 的精彩文章:

有了這台3D掃描相機 做房地產VR的都歇了吧
帥炸:這款AR應用秒了Snapchat和谷歌幾條街好嘛
Facebook、Youtube 幾大360視頻平台終極對比
豪門不尷尬:不做VR的公司聯合給VR公司建立標準
三星推VR Live Pass為手機用戶免費提供VR直播

TAG:IN2虛擬現實影像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印度士兵鍾愛的是頭巾,而不是頭盔?並不是因為他們有「鐵頭功」
頭盔原來是不防彈的,真正的用途居然是這樣的,你肯定想不到
二戰美軍的頭盔為啥都不繫緊?不是不拘小節,而是有些人太無恥!
蘋果 AR 頭盔真的要來了?
不用戴頭盔也能玩轉vr?你再不滿意我可要鬧了!
江蘇:這家人吃飯必須帶著頭盔,否則可能會被「爆頭」,是怎麼回事呢?
搞笑gif:從此不再是一個人,出門要戴好頭盔喲
你的頭盔可能「又」要過時了,「蜂巢」將會成為未來部品核心!
為何戰場上的美軍從不系頭盔帶?沒想到還有這層原因,說出來你都不信
這個頭盔我喜歡,AWM一槍也打不碎,只不過戴著有點丑而已!
遊戲中的三種防彈頭盔真的有嗎?並沒有騙人,你別不信
「上帝頭盔」是真的可以看見靈魂,還是大腦受到刺激的錯覺?
印度士兵為何不戴頭盔,而是用頭巾代替?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能
八旗軍的頭盔上,為何有一根「針」?可不是用來戳人的
為啥狙擊手在執行任務時,一定不能戴頭盔?後果嚴重到不敢相信!
狙擊手為何潛伏時不能戴頭盔?專家說出原因,弄不好有生命危險!
你這頭盔真酷,就是不知道這玩意耐不耐撞
最早的頭盔就不防彈,到現在還是一樣,士兵為什麼還要戴?到今天才明白真正用途
「頭盔不能擋子彈」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要不然為什麼還要戴它
戴著頭盔在戰場上真的是防子彈的嗎?不要被專家的話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