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應試教育」究竟在培養什麼人格?
中國的孩子不快樂
長大以後也不快樂
這個社會能好嗎
你培養的「學霸」可能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本刊時評
首發於總第805期《中國新聞周刊》
最近,成都發生爭奪某重點小學名額事件,一位自稱年收入50萬的成都某高檔小區業主寫了篇「雄文」稱,「好一點的小學,暑假都有去美國的遊學項目,花費至少要4萬~6萬……我女兒5歲,我每周都請國學老師來給她教禮儀,每個月花費1萬2……你們半年工資就沒了。」「假如你連買學區房的財力底氣都沒有,也就不要指望通過劃片給娃兒帶來良好的教育。」
誠然,重點學校是中產父母們的必爭資源,名校爭奪戰既凸顯教育資源的短缺和過度集中,也表露出中產們擔心下一代階層跌落的隱憂。但進一步講,這篇《成都小區里的階級鬥爭》所暴露出的當下中國精英教育的偏見,才是更值得警惕的。
清華大學教授李強採用「社會經濟職業地位指數」,即收入、工作、聲望甚至權力,對各階層進行了綜合劃分,結論是:中國的上層人口比例為5.62%,中產層為19.12%,下層為75.25%。在這差不多20%的中產階層中,有73%的人處於和下層接近的過渡、邊緣狀態。換句話說,有超過七成的中產階層,隨時面臨著滑落到下層的危險。
這次成都的中產傾軋實際上是大家為了孩子在搶奪有限的教育資源,於是發生「踩踏」事件——中產在維權時大家一致對外,而爭名校名額時又搞起「階級鬥爭」。
搶奪重點學校名額凸顯中產焦慮,這一焦慮因高昂的學區房價格進一步加劇。但是,請大家不要忽視原命題:我們培養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
搶奪名校資源是一種高考競爭的前移,前移到了幼升小、小升初。上了重點小學,就能上重點中學,中學後就是985、211大學向你招手,離所謂成功人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中國的成功學路徑似乎就是這樣的。
家長們為讓孩子進好點的學校都要托關係、送錢物,可謂費盡了心機。一方面百般呵護孩子,給他創造各種上名校的條件;另一方面在學習上又層層加碼,讓他們淪為「應試奴」,失去童年快樂,更罔顧其靈魂成長。
於是,「高分低能」「有知識,沒文化」「有證書,無能力」「懂考試,不懂生活」等等的教育倒置後果就產生了。
中國的孩子不快樂,長大後也不快樂,這個社會能好嗎?
那麼,中國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一切唯西學馬首是瞻,科目設置缺了中學內容如修身養性、詩書情懷,尤其缺人格培養。
一切以應試為目的,孩子淪為考試機器,學校成了收錢機器。大家都有想法,卻沒辦法。
一切以成人標準來要求,將小孩培養成「小大人」,過早失去童真,即所謂「童年之死」。
應試教育在培養什麼人格?中國的重點學校一律以培養「學霸」為己任,以升級為圭臬,其結果是培養一批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快樂教育,培養精通東西方文化經典、懂生活、懂愛、有動手能力的未來一代,似乎不再是教育的核心議題。
為長遠計,社會不應在有限的資源上相互搶奪,而是回到培養社會合格人才這個原命題上來。
教育目的就應該是兼顧孩子身、心、靈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術德兼修、知書達禮、心胸寬闊、體魄健全的未來一代,難道不是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閱讀
| 小龍蝦才是朋友圈的終結者
點擊圖片閱讀
| 大失眠時代:僅有一成的年輕人能一覺到天明
點擊圖片閱讀 | 比起《歡樂頌》,中國觀眾更需要《白鹿原》
※對啊,就是嫌你窮才分手的啊
※只要飯館有北冰洋,我就不點別的了
※太慘了,他過上了完美的一生
※王柏川為什麼給不了樊勝美安全感?
TAG:中國新聞周刊 |
※我們的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
※我們為什麼需要應試教育
※我們為什麼對教育這麼焦慮?
※教育應該培養學生什麼?
※我究竟想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智慧教育?
※美國為什麼要研究中國的應試教育?因為我們會吃苦
※在你的理解中,你認為什麼樣的教育是快樂教育,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欺凌教育?
※家庭教育:究竟什麼樣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娃娃?
※教育究竟給孩子帶來什麼?
※教育瞭望塔:教育就是培養人?別逗了,真正的教育是這樣的
※我們的教育焦慮應該如何治療?
※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教育?
※我們每天都在談「教育」,可有幾個人真懂教育的實質是什麼?
※當我們談論教育標準化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你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誰才是懂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