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怎麼過年?凌晨3時才能吃到餃子
過春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年間,但那時的春節不在正月。到漢武帝時期才確定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一直沿用至今,但當時被稱作「元旦」、「元日」等。
1911年辛亥革命後,我國才開始採用公曆紀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中國古代的皇帝歷來都十分看重春節,尤其是清代皇帝。清朝的帝王們大都喜寒怕熱,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里度過的,只有到了每年的春節,才起駕回到宮中過年。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
據《清史稿·禮志》記載,正月初一早晨天剛亮,百官要齊集太和殿廣場給皇帝拜年。皇帝登上太和殿寶座,鑾儀衛官員甩響靜鞭,贊禮官高喊「排班」,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皇帝賜座賜茶,百官又要叩頭謝恩。茶畢,靜鞭再鳴,樂隊再奏,皇帝下殿,百官退朝,大典結束。這時皇帝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們。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給王公大臣賜「福」 清代《國朝宮史續編》記載,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都要去北海闡福寺,登上大佛樓進香斂福,然後回到他當皇帝之前住過的重華宮,用刻有「賜福蒼生」、號稱「萬年青管」的黑漆桿毛筆,蘸著硃砂書寫福字。他每年書寫的頭一張福字都要鄭重封存,永不開啟,以示留住福氣。接下來書寫的福字,則賞賜給王公大臣。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里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過年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團圓年飯於申正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自己一桌,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几上。一切準備就緒後,隨著鼓樂聲,皇帝和妃嬪入座。太監們先給皇帝進湯膳,湯膳用對盒盛裝,「對盒」即兩盒合一,取成雙成對吉祥之意。接著,太監們按等級給嬪妃們送湯。湯品用過後,奏樂停止,開始轉宴。所謂轉宴,就是將宴席上的各類膳品、陳設,從皇帝桌前開始,在陪桌上轉一遍,意為全家共同享用。轉宴之後,擺酒宴。酒後進果茶,接著后妃起座,皇帝離宴,祝頌之樂奏起,家宴始告結束。
宴後觀看「慶隆舞」 年夜飯結束後,皇上下令把自己吃過的飯甚至連盤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塊兒都賞給親近的大臣和親王、郡王們。大家一起觀看「慶隆舞」,「慶隆舞」作為最具滿族特色的舞蹈,一直以來都是年宴上的保留節目。皇家的禮數雖然排場,但是宗旨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圖的是喜慶和吉祥。
皇帝過年凌晨3時才吃餃子 除夕夜宮中帝后妃嬪團聚的日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使威嚴的帝王之家也顯露出難得的家庭溫情。民間除夕夜吃餃子是在子夜時分,但皇帝那時要祭祖禮佛,所以天子要到凌晨3時後才能吃上餃子。民間過大年要貼門神、貼春聯,清代宮廷也不例外。不同的是皇家的門神、對聯是掛而不是貼。春聯不是用紅紙,而是用白紙或白絹書寫,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書法最初用滿文,清中葉後改用漢字。
※心不狠站不穩,雍正有多狠?看看他如何對待兄弟的
※龍生九子,究竟是哪九個?
※武則天親手掐死女兒的真相是什麼?真的掐死了嗎?還是誣陷
※從皇帝「伙食費」看古代治理貪腐
TAG:琪瑤 |
※過大年你吃餃子了嗎?
※年夜飯來了!餃子、隔年菜、年午飯……你家吃的啥?
※這種「餃子」一般夏天才能吃到,剛吃了25個還嫌少!吃過的人不多
※過小年怎麼能少了餃子呢?好吃的韭黃餃子包起來!
※新春到!吃餃子、湯圓還是年糕?
※大年初一吃餃子,清朝皇帝為啥只吃素餡的?
※正月十五前都是年,吃了三鮮餃子才算過完年!究竟是哪三鮮?
※黃金時代天天吃餃子?
※董卿吃了13年速凍餃子,今年終於吃上年夜飯,她母親高興得這麼說!
※今天冬至「不吃餃子就凍掉耳朵」到底怎麼來的?
※我們已經吃了1800年的餃子了,那麼餃子到底是誰發明的呢?
※82歲老奶奶白天賣餃子,從早忙到晚,到晚上卻變成另一個身份
※新年第一天 怎麼能少得了餃子?
※清朝除夕夜也吃餃子,慈禧每年都吃出4個金元寶,但這年卻少一個
※夏天就喜歡吃這餃子,出鍋3歲女兒連吃20個,吃了3天頓頓都要吃
※吃過天津餃子後,才知道自己以前吃過的餃子都弱爆了!
※好吃不過餃子,5月,這餡兒的餃子才最香,連孩子一頓都能吃20個
※到了冬至日,一陽來複始,今天你吃餃子了嗎?
※董卿吃了13年速凍餃子,今年終於吃上年夜飯,母親高興得這麼說
※你吃過餃子,吃過餛飩,吃過抄手嗎?看了這個,你就明白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