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正在崛起的恐龍帝國
文│楊楊 繪│趙闖
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 叄》
東方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號:zggjls
在已經滅絕的生命中,恐龍是最令人著迷,也是被研究得最為深入的生物類群之一,這或許源於恐龍奇特的樣貌和強大的生命力。
幾個世紀以來,無數的科學家在全世界尋找它們的身影,試圖破譯它們的生命密碼,讓我們有幸得以近距離地走入它們的生活。
中國的恐龍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截至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恐龍屬種超過了240個,位居世界第一。這些恐龍化石的發現不僅豐富了世界恐龍的種類,更為研究恐龍的演化、遷徙、生理、行為,恐龍與鳥類的關係等諸多問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毫無疑問,從化石角度考量,中國已經成為目前世界恐龍第一大國。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間,中國在恐龍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除了中國擁有大量的化石寶藏以外,古生物研究人員的勤奮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就在前不久,我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辦公室,見到了剛剛從野外考察回來、滿臉疲憊的徐星研究員。在過去的幾年中,他將研究重點放在了恐龍與鳥類關係的研究中,差不多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待在條件艱苦的野外進行考察,半年時間修復、研究採集到的那些化石。到現在為止,徐星所帶領的團隊已經命名了四五十種恐龍,其中許多種一點一點地填補著恐龍進化成鳥類的證據鏈。
徐星博士的工作和成果只是中國古生物研究的一個縮影,正是憑藉眾多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中國才能真正邁向恐龍帝國。
黑龍江嘉蔭山東蒙陰——中國恐龍發現的啟蒙之地
中國恐龍化石的研究與發現源起於1902年,一些漁民在黑龍江江畔發現了骨骼化石。
雖然那時候中國的恐龍研究還沒開始,但是漁民對這些骨頭並不陌生。他們把這種深埋在大地中的骨頭稱為「龍骨」,認為是治病療傷的好東西。
可惜,這一發現並沒有立即變成研究成果。一直到十幾年後,俄國的地質學家才憑藉這條線索,發現了黑龍江嘉蔭這個恐龍化石埋藏點,後來取名為龍骨山。1916-1917年,他們組織了多次龍骨山的野外發掘,發現了一些鴨嘴龍類的骨骼化石和一些獸腳類的牙齒化石。1930年,俄國地質學家亞賓寧(Riabinin)依據這些鴨嘴龍類化石建立了一個新屬--滿洲龍,一種大型的鴨嘴龍類恐龍。
萊陽恐龍動物群 趙闖/繪
「儘管現在看來這一屬種的有效性存在問題,但其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嘉蔭的發現標誌著中國恐龍化石研究的正式開始。」徐星博士說。
除了黑龍江嘉蔭,山東也是中國恐龍發現的啟蒙之地。
大約在1916年,德國採礦工程師貝哈(Behagel)得到了一些發現於山東蒙陰寧家溝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他立即對這些「大塊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他沒能如願親自參與這些化石的研究。
1922年至1923年間,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奧托·師丹斯基(OttoZdansky)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完成了貝哈找到更多化石的願望,他們在山東省蒙陰縣寧家溝發現了包括獸腳類牙齒、劍龍骨板及不完整蜥腳類化石在內的眾多化石。
1929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卡爾·維曼(Carl Wiman)基於其中的一部分材料,命名了盤足龍,這是一種大型的蜥腳類恐龍。
同年,維曼還命名了一種鴨嘴龍類恐龍——譚氏龍,它的化石也發現於山東,但不是蒙陰,而是萊陽。
山東的恐龍發現在中國恐龍研究史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徐星說:「有人認為山東蜥腳類化石發現的年代可能更早,因此代表著中國境內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但不管怎樣,盤足龍和同樣發現於山東的譚氏龍一起代表中國最早的有效恐龍命名。」
內蒙古二連浩特——大規模的科考開始之地
不管是滿洲龍還是盤足龍、譚氏龍,都是偶然的、零散的恐龍化石發現。中國境內真正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恐龍考察,是由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第三次中亞考察。
「這次考察的規模很大。」徐星說,「一支包括40人,外加汽車和駱駝的隊伍,於1922年4月21日在張家口出發,奔赴蒙古。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古生物科考。4月25日,就在考察隊剛剛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安營紮寨的幾個小時內,他們就在營地周圍發現了恐龍化石和恐龍蛋,這是世界上首次確認的恐龍蛋化石。第二年,考察隊在二連地區採集了大量化石材料。基於這些化石,美國古生物學家吉爾莫(Gilmore)命名了幾個新的恐龍屬種,包括暴龍類的鷹龍以及鴨嘴龍類的巴克龍和滿洲龍蒙古種(後來更名為吉爾摩龍)等。」
二連巨盜龍趙闖/繪
雖然這次大規模的科考是在中國境內進行的,但一直都是由國外的科學家作主導的研究,一直到1930年,才有中國研究人員參與,包括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代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先生。
甘肅新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重地
早期另外一次重要的野外考察是1927~1935年進行的中瑞西北科學考察。這次考察由中國和瑞典合作進行,成員包括中國、瑞典、德國、丹麥等地的研究人員。中瑞西北科考雖然是以考古為主,但是在古生物學方面也獲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
在此次科考中,研究人員共發現了數十個爬行動物化石,數量罕見。其中關於恐龍的重要成果有蜥腳類的天山龍、甲龍類的繪龍等。
此次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在中國古生物科考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據徐星介紹,當時在西北地區發現的一系列化石點後來都成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重要地點,其中許多化石產地至今還有許多考察隊光顧。
雲南祿豐——中國恐龍研究真正開始的地方
前述這些考察發現的大量恐龍化石,將中國恐龍研究推向了世界。不過即使是這樣,和北美洲、歐洲比起來,中國恐龍發掘在那時候還屬於剛剛起步的孩童階段。
真正由中國科學家開始的恐龍研究工作始於雲南祿豐。
雲南祿豐恐龍點的發現,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大批科學家被迫到相對穩定的雲南地區繼續科學研究,祿豐的恐龍化石就是在那時候發現的。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雲南祿豐的農民家裡都流行使用一種照明工具,他們把它叫作「龍骨油燈」。這並不是那時候風行的時尚,只是因為盛放燈油的石頭漫山遍野都是。中國著名的古脊椎動物學家、地質學家卞美年在雲南做地質考察的時候偶然間發現了這種燈,於是他推測就在這個地方一定埋藏著很多化石。
為了進一步確認,卞美年帶了些「石頭」給楊鍾健研究。果然不出所料,這些是珍貴的恐龍化石。
1941年,楊鍾健命名了祿豐龍,一種原蜥腳類的恐龍,並且對挖掘出來的祿豐龍的骨骼進行了復原裝架展出,這是中國國內第一具裝架展示的恐龍。緊接著,1942年,楊鍾健又命名了雲南龍,其化石也發現於雲南祿豐。
不斷湧現出的化石證據,拉開了祿豐恐龍化石研究的帷幕,也揭開了中國恐龍研究史中最輝煌的一頁。
四川自貢——中國恐龍之鄉
四川可以稱得上「中國恐龍之鄉」,特別是四川自貢大山鋪中侏羅世恐龍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稱霸中國恐龍研究領域。
「四川盆地恐龍研究和黑龍江、山東等地相比,其實並不算晚。」徐星介紹說:「這裡的恐龍發現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地質學家勞德柏克(Louderback)在1913至1915年間進行的野外調查。楊鍾健後來對於峨眉龍的研究,就是基於勞德柏克的前期工作。」
峨眉龍的化石發現於四川峨眉山附近的榮縣,1939年,楊鍾健建立了峨眉龍屬。不過,大量的峨眉龍化石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才發掘的。可以說峨眉龍開啟了四川盆地恐龍化石的研究,1952年,人們在四川省宜賓馬鳴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設工地里發現的馬門溪龍,讓四川名聲大噪。
到了1976年,研究人員在自貢市大山鋪鎮的下沙溪廟組發現了蜀龍的化石,著名的大山鋪動物群才開始為人所知。
中國第二代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董枝明研究員,是當時大山鋪動物群發掘與研究的第一人。回憶起當時的大山鋪,他說:「就像刨紅薯一樣,遍地都是化石。」
董枝明將自己的大部分心血都用在了自貢地區的恐龍發掘與研究上,他一生命名了數十種恐龍,其中大部分都來自那裡。以至於他常常說自己一輩子就做過兩件事,一件是幫助發掘、整理了四川省自貢市的恐龍化石,為中國第一個恐龍博物館做了些工作;另一件則是我們之後要提到的——中加恐龍科學考察。
大山鋪動物群不論是在中國的恐龍研究歷史中,還是在全世界的恐龍演化研究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徐星認為,侏羅紀中期是恐龍化石記錄最為貧乏的時期之一,這一時期的化石點在全球範圍內都非常少,已知幾個化石點產出的材料非常破碎。但是,大山鋪動物群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為我們理解恐龍這個關鍵時期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到目前為止,在大山鋪地區中侏羅統已經發現了13種恐龍,重要代表有異特龍類的建設氣龍、蜥腳類的李氏蜀龍和天府峨眉龍、原始鳥臀類的多齒靈龍以及最原始的劍龍類——太白華陽龍等。這些化石發現,不僅極大豐富了我們有關侏羅紀中期恐龍演化的知識,而且對於理解全球恐龍地理區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四川恐龍化石的豐富不僅僅體現在大山鋪地區,除此之外,在四川盆地的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包括大型肉食性恐龍永川龍、早期劍龍類的巨棘龍以及馬門溪龍、峨眉龍的新種等。
四川動物群趙闖/繪
內蒙古二連浩特、阿拉善沙漠地區——半途而廢的中蘇考察
隨著越來越多恐龍化石的發現,世界古生物研究將目光聚焦到了中國。在第二代中國古生物學家領銜中國恐龍研究的時期,曾經有過很多次大規模的科考在中國境內舉行。與之前不同的是,這幾次科考中,中國恐龍研究人員都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從1959年開始,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周明鎮和蘇聯古生物學家羅日捷斯特文斯基(Rozhdestvenskii)領導的中蘇考察隊,再次進入內蒙古二連浩特和阿拉善沙漠地區進行大規模的發掘。
這次考察原計劃進行5年時間,但是因為考察開始不久後,中蘇關係急轉直下,蘇聯的科學家撤出了考察項目。不過,中國的研究人員堅持了下來,而且發現了不少新的恐龍屬種,包括獸腳類的吉蘭泰龍和鳥腳類的原巴克龍。
對於這次中蘇考察的評價是毀譽參半的。徐星說:「在中蘇考察過程中,人們使用推土機尋找化石。這一方面讓化石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到現在,我們還能在二連戈壁看見當時由推土機推出的岩石形成的小山包,在這些小山包中今天還能發現當時推出的恐龍化石。」
山東諸城——中國的恐龍墳場
山東諸城的庫溝(現名恐龍澗),長約350米,寬約40米,深約20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單體恐龍化石點,堪稱是世界恐龍墳場之最。諸城晚白堊世的地層發育齊全,恐龍發掘始於20世紀60年代。
諸城動物群趙闖/繪
1964年秋,由中國地質博物館的胡承志帶隊的研究人員在山東諸城呂標鎮庫溝村北部,距諸城市區10千米的一個叫作龍骨澗的地方,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發掘。這次發掘時間前後長達3年,共採集了三十多噸重的龍骨,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山東龍。
1989年4月~1991年11月,由第二代中國恐龍研究代表人物、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喜進帶領的研究團隊,與諸城組成聯合科考隊,對龍骨澗展開第二次發掘。這次發掘採集到了更多的鴨嘴龍類化石。
從2008年1月開始,科考隊又對龍骨澗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現的重要恐龍屬種包括角龍類的中國角龍、諸城角龍等。其中中國角龍屬於大型的角龍科成員。徐星認為,「在北美以外地區發現大型角龍類化石意義重大,對於研究白堊紀晚期古氣候、古地理以及古環境變遷、古生物進化,特別是恐龍遷徙的規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
青藏高原——沉睡在高原上的恐龍
在領導組織山東諸城的第二次大規模發掘之前,趙喜進曾經主導過一次比較特殊的恐龍考察項目——青藏高原恐龍科考。
據徐星介紹,那次科考是在1976年~1977年在青藏高原進行的,當時發現了包括獸腳類、蜥腳類和鳥臀類在內的主要恐龍類群化石材料。
儘管發現的化石非常破碎,但它們代表這一地區僅有的恐龍化石發現,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但遺憾的是,有關這些化石材料的研究至今尚未正式發表。
新疆準噶爾盆地、內蒙古巴彥淖爾地區和鄂爾多斯盆地——壯闊的中加考察
或許正像董枝明說的那樣,參加中加考察是他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兩件事之一,參與過這次考察的科學家們,可能都無法忘記那次難忘的經歷。
從1986年開始,到1990年結束的中加恐龍考察,是近年來中國境內最為壯闊的一次科考。
這一由中方的董枝明和趙喜進以及加拿大的菲利普·柯里(Currie)和戴爾·羅素(Russell)領導的恐龍考察,在中國境內的主要野外工作區域包括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地區和鄂爾多斯盆地。
「中加考察不僅系統地收集了這些地區的地質古生物學資料,而且在恐龍化石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包括保存極其精美的肉食龍類中國盜龍化石、對鳥類起源研究有重要意義的傷齒龍類中國似鳥龍和鐮刀龍類阿拉善龍,後者澄清了鐮刀龍類這一謎一般的恐龍類群的系統位置。中加考察的另外一些重要發現還包括孵卵的竊蛋龍類化石、成群的幼年繪龍化石以及角龍類的原角龍和弱角龍胚胎階段的標本。」徐星說。
遼寧——恐龍研究史上的閃耀明星
雖然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恐龍化石,但是真正讓中國的恐龍研究得到全世界的矚目,還是因為中國第三代古生物學家在恐龍與鳥類關係的證據鏈上,所書寫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趙喜進等人就在遼寧朝陽採集到了鸚鵡嘴龍化石,這是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首個恐龍化石,但是一直到1996年中華龍鳥的發現,才標誌著熱河生物群恐龍化石研究的真正開始。而正是熱河生物群發現的眾多獨特的帶羽毛恐龍,才將恐龍研究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一個將近150年的科學假設「鳥類起源於恐龍」,在這裡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論證。一類存活至今的恐龍——鳥類,正在顛覆著人們的固有觀念。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用過去點亮未來的時刻,根據這些珍貴的化石,科學家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研究億萬年前曾經真實存在過的、令人驚奇的生命系統,並試圖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今天所置身的世界。
談起標誌著一個時代開始的中華龍鳥的發現,徐星說:「1996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季強和姬書安報道了中華龍鳥的發現,並稱其代表最原始的鳥類。雖然這一分類學結論是錯誤的,但他們注意到了標本保存的最重要的信息:中華龍鳥長有原始羽毛,在世界上首次為羽毛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化石證據。隨後,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丕基等人,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比之前的中華龍鳥標本保存得更好的另一個標本的研究論文。在這篇文章中,他們把中華龍鳥歸入了美頜龍類——一類原始的虛骨龍類,這說明原始羽毛至少在虛骨龍類的早期演化階段已經開始出現。中華龍鳥的發現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不僅古生物學者們感到興奮不已,而且公眾媒體也給予了大量關注。」
中華龍鳥的發現,在世界古生物研究中產生了巨大的震蕩,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恐龍的固有認識。
熱河生物群趙闖/繪
2000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博士寫給其編輯的一封簡訊,他在信中提及1999年發表於《國家地理》上的「遼寧古盜鳥」,這一被認為是連接恐龍和鳥類的一個缺失環節、震驚世界的新物種,極有可能是由兩種動物的化石拼湊而成的。隨後,《國家地理》雜誌就之前用十個頁碼報道的「遼寧古盜鳥」這一文章發表公開道歉,而徐星博士於2001年正式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自己對於上述化石中恐龍部分的研究,並命名了新的物種——趙氏小盜龍。2003年,基於更多小盜龍化石,徐星等人提出了「四翼恐龍」的概念,推測四翼代表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一個必經階段,對於飛行起源至關重要。這一發現再次轟動了世界。儘管一些學者對此表示懷疑,但四翼恐龍的假說後來得到了更多研究的支持。應該說,以小盜龍為代表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的發現和研究極大豐富了我們對於恐龍向鳥類轉化這一重要演化過程的認識。
徐星認為:「這些化石的發現,不僅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提供了直接支持,而且為羽毛和飛行的起源與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除了帶羽毛恐龍化石的研究,產出於遼西的其他恐龍化石也極大促進了對恐龍許多類群早期演化的研究。概括而言,熱河生物群恐龍化石研究標誌著中國恐龍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黃金時期,中國在這一時期成為了世界恐龍研究的中心。」
眾多年輕的古生物學家在熱河生物群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這和當時主導這一研究項目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善於啟用年輕的科學家有密切的關係。
而如今,作為第三代古生物學家的代表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周忠和,亦帶領著所里人到中年的同齡科學家徐星博士、汪筱林博士、尤海魯博士、張福成博士等,在世界恐龍研究領域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而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相距不遠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內,季強博士、姬書安博士、呂君昌博士等研究人員,同樣在國際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每一片土地幾乎都有恐龍的足跡
除了閃耀著明星光環的熱河生物群,事實上,經過中國三代古生物學家的努力,中國的每一片土地幾乎都有了恐龍的足跡。
「古生物學家們在一些傳統的化石點上繼續更加深入研究,比如彭光照和他在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同事,繼續著自貢地區恐龍化石研究工作,發現了更多新的屬種;成都理工大學的李奎和他的同事運用地球化學方法,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恐龍演化及相關問題;重慶自然博物館的歐陽輝基於幾乎完整的骨架,發表了有關馬門溪龍的詳細研究;瀋陽師範大學的孫革教授和周長付,繼續在黑龍江嘉蔭進行深入的研究;內蒙古博物館的李虹與比利時學者合作,繼續在內蒙古一些經典的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點發掘;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譚琳分別與我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賽雷諾(Sereno)合作,進行了野外考察和發掘,我們發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物種,包括巨龍類的蘇尼特龍、鐮刀龍類的內蒙古龍和二連龍以及竊蛋龍類的巨盜龍,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另外,我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克拉克(Clark),組織了對中晚侏羅世的新疆準噶爾盆地石樹溝組連續7年的野外考察,非常幸運,我們的發掘揭示了一個全新的動物群——石樹溝動物群,發現了許多恐龍類群的早期代表,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暴龍類和角龍類,有望極大推動中侏羅世這一恐龍演化關鍵時期的研究。」徐星說。
此外,還有一些新的化石點被發現。徐星介紹說,包括寧夏靈武,他與劉宏安合作,在這裡發現了很多蜥腳類化石,特別是梁龍類恐龍化石,這是亞洲的首次發現;甘肅酒泉,李大慶、尤海魯等,發現了包括新的巨龍類恐龍以及暴龍類和似鳥龍類等在內的一系列新的恐龍屬種。周忠和及汪筱林也在這裡組織了規模較大的野外考察;蘭州盆地,李大慶和尤海魯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牙齒最大的植食性恐龍——蘭州龍;山西天鎮,龐其清和程政武發現了甲龍類的天鎮龍等;河南汝陽,呂君昌與合作者發現了白堊紀的大型恐龍汝陽龍等,廣東河源,呂君昌與合作者發現了竊蛋龍類的河源龍等;廣西那派盆地,莫進尤組織的野外考察發現了一些新的巨龍類化石材料等等。這些珍貴的恐龍化石几乎遍布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恐龍蛋恐龍足跡——別樣的恐龍化石研究
除了恐龍骨骼,中國在恐龍蛋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中國第一個恐龍蛋化石,是在第三次中亞考察時在內蒙古二連浩特發現的,後來,其他地方陸續有了更多的發現。包括河南南陽地區、湖北鄖縣的恐龍蛋化石點、內蒙古巴彥滿達乎、浙江天台地區、廣東南雄、廣東河源以及江西贛州地區的恐龍蛋化石點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趙資奎教授在恐龍蛋的研究上,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恐龍蛋化石研究是由趙資奎支撐起來的。他建立的恐龍蛋分類系統成為國際恐龍蛋研究普遍採用的系統,他有關南雄盆地恐龍蛋化石的綜合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的模式,他還嘗試運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研究恐龍蛋的結構及恐龍的生殖行為。"徐星說。
此外,中國在恐龍足跡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徐星介紹道,山東、內蒙古和甘肅成為近年來恐龍足跡化石的主要發現地,其中內蒙古鄂托克旗下白堊統和甘肅永靖地區下白堊紀的足跡化石不僅保存面積大,而且種類多,代表這一時期世界上重要的足跡化石發現。
經過逾百年的奮鬥,三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中國的恐龍研究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全世界最為關注的恐龍向鳥類演化的證據和模型,正在被中國的科學家一步步完善。
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知道,如今,當我們抬頭仰望天空,那一隻只振翅翱翔的飛鳥,正在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向我們講述恐龍的傳奇。
徐星,中國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民盟中國科學院副主委,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徐星單獨或合著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著名學術刊物及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近40篇學術論文。所發表的成果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10大新聞。2001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劃」,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也是亞洲的唯一代表。其在恐龍研究領域的貢獻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高度評價和世界各地媒體的廣泛關注。
趙闖,科學藝術家,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創始人之一。2010年,趙闖和童話作家楊楊共同發起的「重述地球」科學藝術研究與創作項目,計劃以20年的時間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目前,該項目中以趙闖擔任主創的視覺作品多次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全球頂尖科學期刊上,並且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芝加哥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等研究機構的數十位科學家長期合作,為他們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提供科學藝術支持。2015年,趙闖與童話作家楊楊以「重述地球」項目作品為核心內容,創辦青少年科學藝術期刊《恐龍大王》和《我有一隻霸王龍》。
楊楊,童話作家,啄木鳥科學藝術小組創始人之一。2010年,楊楊和科學藝術家趙闖共同發起的「重述地球」科學藝術研究與創作項目,計劃以20年的時間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目前,該項目中以楊楊擔任主創的文字作品已經結集完成數十部圖書,其中超過35種作品榮獲了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獲得了「國家動漫精品工程」「三個一百原創圖書」「面向青少年推薦的一百種優秀圖書」等榮譽,也取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等政策支持。2015年,楊楊和科學藝術家趙闖以「重述地球」項目作品為核心內容,創辦青少年科學藝術期刊《恐龍大王》和《我有一隻霸王龍》。
(本文原標題為:《中國,正在崛起的恐龍帝國——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
熱文推薦
★她,成就了中國甚至世界,卻也毀了中國!
英國乃至歐洲愛喝茶的好習慣,就這樣被中國人培養起來了。但在幾個世紀中,愛喝茶的歐洲人,卻沒有人見過一棵真正的茶樹。以至於長期以來,他們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綠茶樹產綠茶,紅茶樹產紅茶。直到多年以後,一個叫福瓊的西方人,告訴了所有的西方人,特別是那些品茗者和植物學家:綠茶和紅茶,其二者的區別,只在於制茶工藝的不同而已。
★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幾天, 其中一件大事,一個細節, 一段鮮活的歷史, 被屏蔽、被掩埋了!
三支大軍,不多不少,整整百萬,是名副其實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東路軍35萬人,由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張黃港渡江。中路軍30萬人,由第三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在蕪湖裕溪口至樅陽鎮段渡江。西路軍35萬人,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樅陽鎮段渡江。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讀懂了中國神話,就明白了中華民族屹立5000年的真正原因!
※原創┃拿破崙與1815年維也納協議——由紀念日引發的歐洲分歧
※如此仇恨為哪般?
※把極為豐沛的人才資源篩選出局,讓三四流的人員管理一個龐然大國,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從「萬能神」到專職財神——關羽的「晉陞」之路
TAG:中國國家歷史 |
※重回世界的中國茶,和祖國一起崛起
※中國翼龍的崛起
※外媒:中國的崛起也是亞洲的崛起,美國優先將導致美國孤立
※「創芯中國」,由國產光刻機看中國芯的崛起之路
※中國正在引領世界走向未來,美國畏懼崛起的中國力量!
※外媒:中國已是一頭崛起的雄獅,世界各國應儘快適應中國的發展
※《帝國的崛起與沒落》之匈奴帝國一
※加媒稱:世界最大威脅來自霸權國家美國,而非和平崛起之中國
※美國與中國:驚人相似的崛起之路
※中國之崛起在於中國這頭雄獅醒了
※外媒:崛起的中國正在改變歐洲,外國網民:中國的方向是正確的
※對於中國的崛起,英國教授這樣評價:他們是在復興成更強大的中國
※地球漫想:美國的衰退和中國的崛起
※三大「鎮國重器」接連出世,「中國速度」讓世界驚嘆中國的崛起
※中國崛起是偶然嗎?外國網友:中國不是崛起,而是復興與回歸
※《帝國的崛起與沒落》之蒙古帝國上
※高通出走美國!將來中國建廠,打壓中國芯的崛起!
※美國最大的威脅,這國一旦崛起世界都將陷入危險,就在中國的旁邊
※華裔美國青年: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華人已主動開始融入中國文化
※漢帝國崛起關鍵將領,避免中國重新陷入戰國亂世,最後被皇帝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