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名家張志俊講解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八大要求

太極名家張志俊講解太極技擊功夫對身體各部位的八大要求

技擊,是中華武術的靈魂。是太極拳精華。古老太極拳博大精深。她的「博大」,在於其特有的哲學、美學、健身、養性、娛樂等功能;她的「精深」,則在於其奧妙無窮的攻防技法,因此,習練太極拳者如果希望自己在技擊領域有所造詣,希望達到捨己從人,以柔克剛,避實擊虛,後發先至,『化打合一』及至「挨著何處何處擊」的效果,則必須對身體各部位的訓練有更加嚴格的、特殊的要求。

一、走手

在技擊對抗中,手是最前邊的第一道防線。手的動作好壞將直接影響戰鬥的效果。所以應該把走手放在首位。拳論云:「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太極拳中的聽勁,引化、擒拿、打擊等等雖然並不完全靠手,但是手無疑是為靈活和有效的部位。走手有如下優勢:

手為臂之稍節,稍節引動,有利於沉肩墜肘,身肢放長;

走手增強了稍節意識,有助於棚勁和螺旋勁的增長;

勁運稍節,則啟動快,變化迅速,勁力靈脆;

稍節領勁,容易把握勁點,打擊穩、准;

走手蓄勁短,連續技擊不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事實上第一次打擊就是第二次打擊的準備。

手為臂之稍節,指尖為手之稍節,走手關鍵是走稍節。一走手,指尖第一節一定要先走,然後第二、三節按順序跟上。就像走纏絲勁一樣,小指領勁先走,其他手指挨個跟上。手走得好不好,差別就在是不是先走了第一節。不走指尖,你怎麼也抓不緊對方;走了指尖,就有了「卷」意思,即使是沒有抓住對方,也有個「卷」的餘味在對方身上。

二、肘定位

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乃至技擊實戰中,肘永遠在做著向外向下伸展的、膨脹的運動,做著一個拉長肩部的運動。肘基本上是定位在身體的一側保持著一個相對的位置,不僅要始終做到「腋下空」,還要保證大臂與肋間的夾角不作大的改變,手走得幅度和身體不會同步,但肘是可以同步的。肘的根在肩,練習和對抗時都要有根,不能漂浮,也就是說要始終保持沉肩狀態。

肘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前面的手輸送了武器、彈藥,支援手更靈活的運動;還有幫助後面的肩拉長,墜肘沉肩,穩定平衡。什麼時候「肘定位」破壞了,那麼肘就會漂浮,肩就會架,手就會丟,身法就會渙散。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有五張弓------雙臂弓、身{腰}弓、雙腿弓。弓背撐起的力量最大,肘正是臂弓的弓背,所以一定要保持弓背飽滿,弓弦崩緊的最佳狀態------即肘定位。一旦弓背飄了或丟了就一定是弦斷了或弓斷了------肘起來、小臂間的夾角變小了,謂之弓背斷了;肘夾角太大,手臂失去了撐力叫弓弦斷了。

三、沉肩

練太極拳是意念上要求身體鬆柔。鬆柔的標準是在周身棚勁不丟的情況下放鬆。人們往往鬆柔不下來就是因為肩松不下來。肘向上時架肩,肘向後時聳肩,用僵力時扛肩,臂無力時懈肩,是最常見的毛病。常遇上對方采、拿、打、摔等外力時,出於本能,可能被迫向上翻肩,肩一翻就要受限制,腳底下也飄起來了。這些不僅是學習太極拳架的障礙,也是技擊中的隱患。扛肩、架肩時肘容易飄,聳肩、懈肩時腋下就不空了,只有沉肩才能接牢肩與臂部,使臂生根,從而由墜肘沉肩的結合達到肢體放長。如果兩臂都做到了走手、沉肩、乍肘,上肢就是兩張飽滿的弓。所以要時時注意沉肩,保持沉肩墜肘,將肘與肩部拉長到最大限度。

四、含胸

含胸首先要求我們下額內收,兩眼平視,百會穴虛領,再就是胸要有向里裹包的感覺。這樣才能含胸而不是挺胸,才能使脊背拔長,勁順達,使背部有彈性。虛領頂勁的時候要把頸椎領起來,頸椎是身弓的一個稍,另一個弓稍為尾椎,通過塌腰,這張弓便形成了。在對抗中,最忌身體上重下輕。如果胸不含,肺部會充滿空氣,或收橫氣填胸,重心上浮,頭重腳輕根底淺,一遇外力就立足不穩。含胸拔背能使我們氣沉丹田,上重下輕,勢如不倒翁。

五、塌腰

胸和腰的關係是:含胸才能塌腰,塌腰必須含胸。正確姿勢是:胸要含起來,腰要向下坐(塌),尾椎要向里裹包。這樣,頸椎於尾椎向內含裹,我們就具備了五張弓中最重要的一張弓------腰弓。腰是一個重要的平衡機構,勁起於腳跟行於腿,到腰部時有一次轉換分配,使四成力量下降,還原於下肢蹬地發力;六成力量上升,形於手便是打擊力。因為穩穩地把腰塌下來。重心才能下降,人才不飄,否則,挺胸凸肚,腰塌不下來,雙膝亦不能合上,連鎖反應是腳下無根,遇力必散。

六、松胯

太極拳理曰:「不得機不得勢時,腰腿求之。

「我認為這裡少了個字,應該是『腰腿間求之』。」腰腿間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在對抗中松胯尤為重要。因為不能松胯將會瞬間斷勁,功虧一簣。從某種意義上說,松胯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一把鑰匙。松胯在技擊實戰中的作用是:可卸掉對方來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盤穩固。為襠走下弧創造了條件;可加大腰部轉動的幅度,使周身協調;可以整合周身之力,用於我所需要地方;松胯是形成渾圓力的必要條件;松胯有利於調整身法步法.得機得勢,使下肢運行變得輕靈。

此外,胯部的韌帶長度要超過常人[包括自已]是松胯的前提條件。韌帶、副韌帶長,轉身長度和半徑就比別人長出許多,對抗中就有了優勢。因此要有意識的練好松胯的功夫。

七、扣膝

肘是上肢的弓背,膝是下肢的弓背。人們常說扣膝合襠,扣膝襠才能合,扣膝才能足下生根,進退自如,力撐八面。看一個人的拳勢是否正確,首先看他的胯是不是松的,膝是不是合的,襠是不是圓的。如果一個拳勢看著不順眼那問題一定出在膝上。膝運動中要像擀餃子皮一樣向外擀。而不外擺。外擺是飄的;向裹運動不是直接合,而是從外向里裹合。

八、抓地

在踝關節這個部位最難練的是跟腱韌帶。跟腱韌帶的長短又與抓地有直接關係。通常膝蓋前跪和旋轉就是韌帶拉長的運動。這根韌帶越長,膝蓋前脆的半徑越大對抗中後退時,又總有一個膝蓋是向前彎曲的。彎曲幅度越大,腰部的承受能力越強。人們常說:「腰長」「腰上有份兒」,其實還是跟健韌帶長,腳下有根的緣故。很多人腳下不穩.不舒服就挪腳跟和腳尖,這正是因為跟健韌帶不夠長。拉長這根韌帶要靠五指抓地,不讓飄、不讓腳動的同時又讓腳腕動。讓它向不同的方向移動、旋轉。練習時間長了跟腱韌帶就拉長了。如果不會五指抓地,即使其他都位都做得很好,推手的水平也高不了。只有抓地才能生根,生根之後胯各部位的靈活性才能充分體現;五指抓地時湧泉穴要虛要空。

明白了以上對身體各個主要部位的不同要求,更需要勤學苦練.才能使身體各部適應太極拳技擊實戰的需要。那麼練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在實戰中有效呢?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要「拳式定型」。所謂「拳式定型」,就是說無論在什麼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動作都不會走樣,變形。

「拳式定型"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實戰技擊的需要,是掌握大極拳真諦的必經之路。這裡還要注意是,一個人的手法、步法、身法的定型,只是「形」的定型,並不等於「意」的定型。也就是說在沒有外力干擾的情況下,走手、乍肘沉肩、含胸、塌腰、松胯、扣膝、抓地等沒有間題,一旦受到外界干擾就可能發生「形變」。在雙方對抗時,勝方往往是由干對方技術動作變形而取勝。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保證在任何條件下運動都不變型,才能夠收發自如,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免費學習太極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大師要倒霉!吹牛皮被揭穿,歐洲拳王要組團來華滅太極
武當太極拳28式,鍾雲龍道長視頻
林泉寶武當太極拳行功心悟!
薛聖東原創太極拳養生會館開始賣燒烤了
王戰軍用肚皮彈飛美女:我能打不代表所有太極拳都能打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練習太極拳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膝-《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之十二
太極拳小知識,松在人體各部位的要求
太極丹田功與人體太極球
太極拳與太極功
兩位太極拳名家談:太極拳巧妙放鬆的方法
太極大師王戰軍叫板徐曉冬:太極拳是一種技擊實戰性很強的拳種!
楊式太極拳太極步的練法與要領
練太極拳身體松哪個地方最關鍵
學太極者不二法門,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中太極十要訣詳解!
楊家太極拳的認識
太極拳對三盤身法的要求
練太極拳對身體有五大好處
太極樁功 初學太極拳練習太極樁功的意義
太極大師王戰軍呼籲太極拳需要實戰,直言:練太極可以防身
楊式太極拳大師田兆麟前輩談太極拳怎樣練—個中要點講透了
太極大師王戰軍盛讚太極拳:長期練太極體能不輸年輕人
太極大師王戰軍直言練太極不能太急,堅信太極拳屬於武術
練習太極拳 對身體有哪些益處?
太極拳的無極氣功四句訣與練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