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1

1

1

1992年,因為一位老領導推薦,我第一次接觸了《道德經》。聽到他對這本書的讚賞和喜愛,加上後來得知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家中接待中國留學生時,書桌上就放著一本德文版的《道德經》,於是,當時年輕而又有點自命不凡的我,開始躍躍欲試的要讀懂這本書。

我是一名工科院校畢業的學生,但是對理論物理(包括宇宙學等)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利用業餘時間鑽研苦讀,在掌握了黎曼幾何之後,又基本掌握了《廣義相對性原理》,加之自認為還算過硬的古文功底,我開始著手研讀《道德經》。但是,其結果是看了20多年,始終無法領會它的精髓和要領。直到五年前,我系統地研究了《易經》,才終於頓開茅塞,可以說是對《道德經》自詡登其堂而不敢說入室。現將自己研讀《道德經》近30年的感想及見解分享出來,以供同道之人雅正。

1

2

1

《道德經》概述:

公認的《道德經》至少有三個版本,一是通行本,二是帛書本,三是竹簡本,但影響最大的是通行本。歷史上對《道德經》注釋的人非常多,其中最令人認同的是漢朝的河上公和魏晉時期王弼的注釋。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是人類哲學史上的兩座高峰。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自東漢桓帝起,多代帝王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之一。

即使站在現代科學和哲學的發展階段來評價,《道德經》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後,從來沒有任何一部科學著作或哲學著作,能夠像《道德經》這樣,首先深刻地揭示宇宙的起源,牢固地把握主觀上的思想法則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客觀規律來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的思想世界。即使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樣的傑作,竭盡全力才得以實現將哲學建立在導致矛盾的時間、空間和物自體的基礎之上,並沒有像《道德經》這樣,順理成章地在時間、空間和物質的深度和廣度的基礎之上,建立人類由知識和智慧所構成的沒有任何內部矛盾的哲學體系之上。《道德經》是中國第二部偉大的書籍,是對第一部書籍《易經》的詮釋。

《道德經》共5000多字,包括《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由八十一章構成,其中第一至第三十七章為《道經》,第三十八至第八十一章為《德經》。《道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主張無不為,《德經》的核心思想是主張「無為」,綜合兩者,老子認為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換而言之,只有通過尊重客觀法則而不企圖取代客觀法則,才能在客觀法則的支配之下有所作為。

1

3

1

《道德經》經典名句的理論解析和生活感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句出於《道德經》第一章。天道的支配作用,如日月行天,循環往複,大地上的四季變化,因循日月,暑往寒來。就是告誡人們讀書做事,要持之以恆,需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在這裡,千萬不要把「自強不息」理解為「勉勵自己而不放棄努力,不停止努力」。乾坤消息,陰氣柔生食陽為消,陽氣剛長覆陰為息。踐行天道,而不企圖超越天道,才是「自強不息」的本意。

對「自強不息」的錯誤理解之一,就是「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天,也就是宇宙,他的誕生年齡,根據哈勃現象估算的年齡有140億年,從時間上,打持久戰,我們鬥不過老天。宇宙的尺度,是光走了140億年的尺度,從空間的角度 ,我們同樣鬥不過老天。天上沒有日月星辰,地上萬物不生。我們無論怎麼和地斗,大地不作聲,人類就無能為力,而如果大地作聲,就是地震海嘯。事實證明,我們鬥不過大地,只能斗敗我們自己。剩下來,就是「與人斗」了。康德和黑格爾為我們準備了「矛盾促進事物發展的哲學理論」。這個理論指導下的蘇聯大清洗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導致數億人受害,數百萬斃命。首先通過道德經,然後通過《易經》,接著通過宇宙學,總算證明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是錯誤的謬論,終於可以將康德和黑格爾演繹的「矛盾促進事物發展的哲學理論」壓入雷峰塔之下。人與人斗,只能是越鬥心眼越壞,越斗手段越是兇狠。老子說「長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懷著「不鬥」的心態,可以靜心凝神地觀察地上萬物生生不息的奧秘;懷著「爭鬥」的心態,可以看到萬物爭勢生長的最終結果就是衰落。《道德經》的第一章,是最深刻的一章,尊重上天,尊重大地,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體現在生活方方面面。顏淵不與天斗,不與地斗,不與他人爭,所以孔子說,自從得到顏回這個學生,門人變得越來越親近。《論語·雍也篇第六》:「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惜顏淵只與自己斗,過早去世,留下悲傷給孔子。一個人如果只是努力進取而不知量力而行,不知道適可而止,就會象顏回那樣,徒留傷悲給珍惜他的人。

所以,這句話的真義是:做事盡心儘力,但又不強迫自己;對待事物的任何結果,都能淡然處之。前者是老子指出的「玄之又玄」的智慧,後者是老子指出的「眾妙之門」的神明。

1

4

1

「治大國,若烹小鮮」

本句出於《道德經》第六十章。烹制小魚,要考慮小魚的性質,不能將小魚當成大魚隨意翻動。處理那些無形的與人情世故相關的事情,其無形的形狀比小魚的形狀還小,所以面對大事小情,要做到謹小慎微,循規蹈矩,有禮有節,能饒人處且饒人,能讓人處且讓人,對待天下所有人當如此。對待已故的人也當如此,對待信仰問題當如此,對待領袖偉人當如此。所以老子接著指出:「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繫辭》曰:「履,德之基也,…… 謙,德之柄也」。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1

5

1

「致虛極,守靜篤。」

本句出於《道德經》第十六章。虛心才能修身向上,清心寡欲堅守道德才能成為榜樣。植物從虛弱開始,靜靜地在期待著天時。隨著雷聲、閃電、風雨的到來,萬物茁壯成長,然後山花爛漫,最後碩果累累。即使碩果累累,也沒能一了百了。人,何嘗不是如此?人無論得勢還是不得勢,都不能妄自尊大,應該多掌握先人的智慧和教導,以道德為本才是最明智的、最長久的王道啊!所以老子接著指出:「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繫辭》曰:「復,德之本也,……. 恆德之固也。」《繫辭》子曰:「顏士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1

6

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本句出於《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生活中須知人生學無止境,見善則遷,不以小善而不為。一個人嚮往道德首先要知道「懲忿窒欲」,勿以小惡而為之。老子接著告誡我們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偶然、必然見天道,自然法則是不能超越的。《繫辭》曰:「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論語·里仁篇第四》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

7

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本句出於《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現實生活中,女人哪能無委屈?男人怎能總任性?太陽帶著行星都以曲線軌道運行,才能運行下去,葉芽生長哪裡能不委曲求全?困境才是磨練意志和能力的最好的場所,事物需要改變才為我們提供機遇,做事不量力而行,不僅白費力氣,結果還可能是功不抵過。所以不要急功近利,能夠做到委曲求全,在成績面前不能翹尾巴給人看,要學會因勢利導,能隨遇而安。老子接著教導我們說:「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繫辭》曰:「井,德之地也,困,德之辨也。巽,德之制也。」子曰:「君子故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道德經》展現的是由人類智慧構建的最崇高的境界,它不僅確切而且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哲學智慧,它也是闡釋我們可能遇到的各種困惑的教科書,更是啟示我們如何明智地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百寶箱。

1

END

1

本文為錢鳳儀老師原創作品,請維護知識產權,盜用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國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東方國學社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道德經》的啟示
周鴻禕人生給我的啟示
「蓮華」帶給我們的啟示
曾國藩的家風帶給我們的啟示
《心經》對人生,有三大啟示
找回人的本性——《落紅》給人們的啟示
歌德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生活再苦也要向前,做一個真正的人!
季羨林的經典之語,讀了會給我們人生很多啟示
劉傑:頸動脈體去神經給予我們的啟示
亨利的跳槽經歷帶給我們的啟示
《紅海行動》給予我們的啟示,影院中父親對兒子的教導讓人感動
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啟示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帶給我們的啟示
《易經》最後所得的結論給人的啟示是什麼?
《妖貓傳》給我的啟示
中興通訊事件給我們的啟示
《孫子兵法》帶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諸葛亮的一生給我們的啟示
作家畢淑敏散文《讓我們傾聽》,一篇啟示人生的美文
從靜以安寧生活——道教對人們生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