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現代化:印光大師教您如何為人處世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印光大師
我們把這一段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一段話把佛法的因果,佛法的修持方法、理論融合在我們家庭倫理關係裡邊了。每個人按這段話作為自己的指導,指導我們的身口意如何去行為,指導我們的家庭生活,指導我們的修行,按照這段話去落實。我們就把新的社會倫理、家庭倫理就建立起來了。這一段話,把佛法和以前儒家的精髓都結合得很完美,又剔除了儒家不適合的那些內容。用這一段話來指導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為人處世,都是極為恰當的。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我們作為小輩應該對長輩尊敬,對平輩應該尊重,對小輩應該愛護,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恭敬禮貌,都應該去掉自私自利,力所能及做一些幫助、有益於別人的事情。發心要好,發心要正,發心應該長存慈悲之心、長存慈悲之念。不能夠心中老有貪嗔痴,老是想傷害別人,從別人那裡獲利,滿足自己。明白了因果,懂得了善惡的標準,遵守了五戒十善,我們從這個出發點,去指導我們的行為、意識,我們就可以做到上敬下和。如果我們不懂得因果,心中還有自私自利,貪嗔痴充斥了我們的思想,我們做出來的事情一定是傷害眾生的。產生的是鬥爭,可能就是辱罵、殺害。由因果原理去分析,用因果原理去約束我們自己,知道因果可畏,我們是能夠做到上敬下和的,而且是必須能夠做到上敬下和的。這就不僅僅簡單地告訴我們怎麼做了,而是把原理告訴清楚了,用原理分析清楚了,知道我們只能夠上敬下和,這樣才能產生好的後果。我們對別人上敬下和,別人對我們也能夠上敬下和,整個社會關係就處於一個和諧的狀態了。如果不能夠用因果去指導我們分析清楚,我們這個上敬下和可能就不能夠做得很好,不能夠做得很圓滿。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都是講我們和別人的關係。我們每個人從因果角度去分析、去指導,就知道我們不能佔便宜。我們應該付出,我們應該努力,我們應該吃苦,自己去承擔。這樣的話,做的都是有益於別人、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到圓滿、得到好處、得到利益的事情。「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個呀,是代表指導我們意識的,從意識上要明白,應該這樣做,這樣做有好處;「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這是行為上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是更重視於口業。把身口意這三個方面都約束的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呀,在身口意這三個方面都應該放在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而不要造作五逆十惡的那些範圍之內的。「利益眾生的為善,利益自己的為惡」。所以,印光大師常思己過,應該多行利益的事情,不能夠談論人過。
我們「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這是代表意業,意識方面;「代人之勞,成人之美」,代表行為;「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個代表口業。這三段話非常簡單明了地就告訴了我們身口意這三個方面的指導原則了。指導我們身口意的原則是五戒十善——利益眾生的是善,為自己著想是惡。這些都是佛法的因果原則,用這些來指導我們身口意,就告訴我們,在意識方面,在指導思想上,我們自己要忍讓,而且,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在事項上,要多助人,多利人,要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在語言方面,我們應該注意口業,要靜坐常思己過,對別人,不要瞎談論,瞎議論,閑談不論人非。這三段話,簡單明了就把我們每個人應該遵守的原則講明白了。無論我們在現代社會各種場合、各種人,無論我們是在家庭還是集體,我們都用這個原則去指導就不會有錯。這三段話,符合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從佛法因果的角度去分析,又包含了儒家的精髓,不是簡單地去約束,而是把原理告訴我們啦。這三段話,就是今後我們家庭、社會建立新型倫理關係的依據。按這個走就不錯,遇到新的事情時候,我們繼續用因果原理去分析,沒有問題,能夠分析清楚的。這三段話是告訴我們一個總的原則,按這些原則遇到新型問題,我們由此而推理,可以搞明白的,一定可以搞明白的。關鍵在哪裡呢?關鍵我們一定要確立因果原理,一定要把因果的種種事相搞清楚、搞明白。
我們要把五戒十善這個原則確立起來,來指導我們。這樣我們一旦遇到了種種事相,拿這些原理一分析,就能分析得很清楚,就能夠指導我們現在社會的種種關係,沒有問題。現在社會用簡單的約束已經不能夠適合了,必須用一個共同的原理來分析,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複雜情況下產生出道德約束的一種新型約束原理、指導方針。那麼把家庭關係理清楚以後,我們是不是僅僅約束在物質方面呢?僅僅是在享受親情關係,重點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不是,一定要從這裡邊升華。慢慢的,要把精神方面的追求,作為我們一個重點。我們學習佛法,從因果原理就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生活啊,我們這一輩子,它只是一個過程——經歷的呢,是生老病死的過程而已。這個過程我們應該不僅僅關注物質,而應該從佛法那裡邊了解到我們應該把握生死的原理,了解生死的內涵。最後呢,要找到解脫生死的辦法,在這一輩子的生活中間通過修行,我們的生命得到一種升華。這個是我們作為人和動物相比最大的不同。
所以印光大師在約束了我們家庭關係以後,就告訴我們了,要「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要念佛,除了生活以外,我們這個末法時期要念佛了,使佛號、佛力貫穿始終。具體方法,「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這是告訴我們除了生活以外,我們的精神生活應該怎麼做,精神應該放在修行上,意識應該放在佛號上。慢慢的,把妄念減少,都歸於佛號,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妄念起了,我們不要隨著它走,而應該把佛號提起代替它。「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這個就是我們六部曲前五部曲的依據。我們要懺悔,要認識清楚我們的不足。我們應該通過讀誦《地藏經》,通過吃素行善種種的事情,調伏自己,使自己慢慢地柔順下來,慢慢地從剛強難化轉為常常慚愧,這是一種修養。
「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我們提倡大家登記功課,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登記功課的目的是讓我們堅持修行。而不能夠因為登記功課的數量的多,產生驕傲;數量的少,產生自卑。功課再多,無非就是每天吃的饅頭而已,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要吃飯;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得做功課。時時刻刻都覺得我們功夫很淺,不足,不自矜誇,不能去誇耀,還早,離佛菩薩很遠,離成就還很早。無論是功夫和祖師相比,都不足,我們做的利益眾生的事情和佛菩薩相比微不足道。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我們人人都把自己管好了,人人都會好的。我們自己管不好自己,而去管別人,無非是陷入爭執、鬥爭,毫無意義。「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我們無論是生活,無論是修行,我們都應該這樣。因為如果有貪嗔痴,這個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間還是修行中間,他表現的都有不足、欠缺。我們不能以這些人為榜樣,應該以那些貪嗔痴少,貪嗔痴沒有,幫助別人為己任那些人為榜樣。「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一段話就是告訴我們,在佛法的家庭倫理之內、在我們學佛修行人之內,如何約束自己,如何用心。這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學佛人倫理關係,叫「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呢,是一個提升,是一個高度。這一段話,比前面「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是一個升華,它的意思是一貫的,都是用因果,都是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但是呢,它的層次是不同的。「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印光大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家庭關係上處理好,用因果指導我們,如果我們修行了,同樣用因果指導我們,處理好我們在修行中間的各種關係。讓自己永遠保持一個謙虛的狀態,永遠保持一個不斷前進的這種心態,把自己的關係理清楚,再加上修行,這一輩子走過來,我們一定可以成就,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想這一段話,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建立新型倫理道德關係的一個指導,是因果原理和念佛方法在生活中間的一個落實。
我們長期地用印光大師指導我們的理論去實踐、去指導,長期地使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夠用因果原理指導我們,用我們六部曲的方法去修行。我們做它幾十年,我想,我們這個社會家庭關係,慢慢地影響,潛移默化,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慢慢地我們這個社會的家庭倫理關係就確立起來了,家庭關係就理順了,種種的不合理的現象,不恰當的行為,種種我們不對的,種種的不符合因果關係的種種事項慢慢就調整過來了。逐漸地每個人,每個家庭,整個社會自自然然就安寧下來了。
TAG:人間佛教 |
※古代禪師教化弟子的方法
※中醫師教你如何養生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布置家裡的佛堂
※大師教給你如何看自己的生辰八字
※印光大師教授大眾迴向方法
※鑲鑽美甲如何才牢固?大師教你製作技法
※印光大師教誡修學佛法的綱要是什麼?
※顧景舟大師教你如何看懂紫砂壺
※李居明大師教你房屋缺角如何化解
※聖嚴法師教您:面對困境的十二字箴言
※大師教授你迴向的方法
※新時代教師教育如何轉型
※上師教言 自助者佛佑之
※星雲大師教你如何做個氣質芬芳的人
※學誠法師教你:如何規劃好自己的一生?
※動物攝影師教你如何看貓臉色
※如何用心生活? 星雲大師教授四點心法
※南懷瑾老師請明光法師教大家打坐的七支坐法
※在家如何修行?六祖大師教授的方法
※如何轉換心情? 星雲大師教授美化心靈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