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方歷史沙龍農耕、游牧與海洋文明之間:何為中國的新解讀

東方歷史沙龍農耕、游牧與海洋文明之間:何為中國的新解讀

東方歷史沙龍(第130期)

主題:在農耕、游牧與海洋文明之間:何為中國的新解讀

嘉賓:許紀霖 施展

主辦:世紀文景 東方歷史評論

時間:2017年6月18日(周日)14:30—16:30

地點:三聯書店(海淀分店)

【嘉賓介紹】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歷史系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與世界聯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聯常委、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思想史與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近著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啟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大時代中的知識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啟蒙如何起死回生》、《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等。《中國知識分子十論》一書2005年獲得首屆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施展,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國際關係、政治社會學、歷史哲學。代表著作:專著《邁斯特政治哲學研究》,系列論文《外交哲學對談》《重構中國歷史哲學》等。

【沙龍介紹】

傳統中國一方面具備以全人類的天下意識來包容異族的視野和氣魄,另一方面中原民族又以華夏中心主義傲視四周蠻夷狄戎。而在近代氛圍中,傳統中國的天下主義與夷夏之辨產生變異,分別蛻化為文明論與種族論。這兩者一個強調普世文明,另一個突出中國本位。許紀霖教授在十年磨一劍的最新力作《家國天下》中提出,問題在於,如何將普遍性融入特殊性、從本土文化上升為普世文明?

在回溯歷史的同時,這一議題也應放置在全球化秩序語境中進行重新考量。全球化秩序的演進有兩種邏輯——海洋秩序與陸地秩序的重構進路。本次講座通過對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思想資源的釐清,農耕、游牧與海洋文明之文明類型的分梳,嘗試思考中國如何突破民族主義的話語體系,進入普遍主義的敘事邏輯,從而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制憲立國:作為現代立國者的張謇
競爭中的身份認同:1920年代中亞的民族劃界與民族建構
東方歷史沙龍馬勇X許知遠:從維新到革命
嚴復:從海軍先驅到北大校長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專輯

TAG:東方歷史評論 |

您可能感興趣

農耕文化的中國,歷史上有「海盜王」嗎?
農耕文明的發源地—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中國的山水詩畫與農耕文化
《木蘭辭》:草原游牧文化與農耕文明的碰撞
山海經:農耕文化的起點
專訪新津縣委書記唐華:新津將集中打造農耕文明博物館群落
齊秦大戰:看似落後的農耕文明為何最終戰勝了海洋文明?
「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交融史研究」開題
大苟農耕:我的田園夢——永州市大苟農耕文化園董事長曾凡忠博士訪談
農耕民族與游牧部落的戰爭:漢、唐、宋、明的戰爭
迦太基和羅馬——海洋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霸權爭奪的開始
山溝溝里的農耕民俗文化大院
廣西壯寨:種田也是「風景線」 農耕文化旅遊成富民大產業
鄉村旅遊中的「農耕文化」如何挖掘?
中式農耕傳統古國的立國之策:耕戰
盛世中國 莫過於此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 農耕文明的五千年傳統
趣讀農耕文化:中國古代的「農耕天團」都有誰?
若愚發:塵封的農耕文化——蔚州青砂器
神農嘗百草:炎帝神農氏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創始者
平田農耕館-江南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