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年到頭帶便當上班的年輕人
本文轉載自:中國三明治
文|李依蔓
今年三月,曉沁跳槽到位於上海原法租界里的一家廣告公司。
入職前,她仔細盤算了工作午餐可能的花銷,發現在公司所處的市區核心位置,想依靠可靠的外賣或堂食解決吃飯問題,每天人均消費可能至少需要50元。
她沒怎麼猶豫,就決定以後午飯都自帶便當。
跳槽前,曉沁在一家美食媒體工作,辦公室里有廚房,同事們常會做飯和大家分享。美食行業的人廚藝不錯且對成品要求極高,即使在同事眼中是失敗作品,曉沁也覺得味道超過一般水準。因為做選題的需要,辦公室里總有大小試吃會,正餐零食不斷貨,曉沁從不需要擔心午餐怎麼吃,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因為吃太多體重增長了不少。
但新工作要帶便當,就首先要有便當盒。淘寶上的便當盒光材質就有玻璃、塑料、不鏽鋼、陶瓷、木質、稻穀殼十幾種,價格也從十幾塊到幾百塊不等。曉沁在知乎上查了查關於便當盒的推薦,選擇了198元、號稱使用PBT塑料的一款,希望在安全性上獲得更多保障,畢竟這是每天都要使用的物件。
她還下單了一款空氣炸鍋,加上原有的一口小鍋和電飯煲,是她認真研究後最適合自己的工具組合。
「都是因為貧窮……」曉沁半開玩笑地把帶便當的行動,歸結於想省錢。省下來的錢,曉沁更願意用來旅行、看展,和朋友去吃一頓高品質的米其林日料,或者乾脆存起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之一是鋁製飯盒,無論上班還是上學,人人都背著一個飯菜混裝的長方形金屬盒子。那個年代,下館子是奢侈的,以盒飯形式出現的便當,是缺乏生活選擇和經濟條件的被迫選擇。
2013年是中國外賣O2O市場的」雞血元年「,這一年,淘點點成為阿里獨立的業務事業組,」到家美食會「、」餓了么「等等外賣品牌獲得融資,2014年美團、百度紛紛上線外賣板塊,搶佔大熱的O2O市場,身著不同外賣品牌的外賣員穿梭於街頭,一時間營銷戰硝煙四起。
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年輕人,幾乎全都習慣了點外賣的生活。上班族們只需要在手機上做幾項選擇,便有商家把經濟實惠的餐點在短時間內送上門來,豐儉由人。
帶便當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曉沁記得,剛入職時自己是全公司為數不多帶便當的」異類「。
便當拯救了她的「晚睡拖延症」
每個工作日早上,曉沁6、7點就起床,吃過前一天晚上熬好的雜糧粥,開始準備當天便當。
把提前用鹽和黑胡椒腌制好的雞腿肉、雞胸肉或牛肉,連同作為主食的紅薯、紫薯或玉米一同丟進空氣炸鍋,另一口鍋里加水,等待水開的期間清洗蔬菜並切好,蔬菜燙一下便撈出來,裝進便當盒,加入沙拉醬。一般這個時候,空氣炸鍋里的肉類也烤好了。
這樣一份有主食、肉類、蔬菜的便當,整個製作過程不超過30分鐘。
帶便當的3個月以來,曉沁算了一筆賬,每月在餐飲上的支出不過幾百元,就可以讓自己吃得很不錯。而辦公室里每天都點外賣或出去吃的同事,每月光工作午餐的花費就要1000-2000元。
即使之前從事美食相關工作,曉沁自認為不是一個對食物有濃厚興趣的人,吃飯於她而言,只是」不讓自己死去「的事,因此需要高效解決。每個周末,曉沁都會提前構思好種類,採購一周做飯所需的蔬菜、肉類,周一到周五則按照規劃嚴格執行,每天午飯的內容一模一樣。
和曉沁不同,每天阿月著手做便當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做出什麼來。
她早起做便當的步驟是這樣的:拉開冰箱門,檢閱一下食材,憑心情挑出幾樣最想吃的,能生吃的就洗凈切好,需要焯水的再單獨處理,擺盤碼好,用手機拍照。阿月很享受製作便當時創意迸發的感覺,就像在從事一項藝術創作。
阿月做便當的初衷,是不降低生活質量地減肥,讓自己吃得健康,也要吃得好。身高160左右的阿月,去年體重在130斤左右,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屬於偏胖類型。一開始她採用「白水煮一切」的方式來管理飲食,不攝入任何油鹽,配合鍛煉,體重很快有了變化,但這個過程讓阿月並不愉悅,總覺得是在「熬」。
今年過年後,阿月正式決定自己做便當。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她,曾有一段時間帶父母為她準備的便當。但父母一輩的飲食習慣重油重鹽,一時間很難調整,並不適合有減肥需求、必須吃低鹽少油的自己。
低鹽少油,意味著菜只能用最基礎的方式進行烹飪,焯水、蒸熟或簡單煎制,雖然比「白水煮一切」要有味道些,但畢竟不如重油重鹽的做法香。怎麼讓吃飯這件事,變得既健康又有趣?阿月發現「擺盤好看」是一大利器。
阿月的每份便當都會認真擺盤
主業是天津一家私企財務的阿月,副業是一名攝影師,對於造型、色彩搭配有很好的審美。便當的食材準備好,她憑感覺就能擺出漂亮的造型,比如不同顏色的食材要歸做一堆、食材可以切成不同的形狀方便拗造型,基本上如果食材里有三種以上的顏色,整齊地碼放起來,就不可能不好看。
擺盤好看了,拍照就好看,照片好看了,看起來就有食慾,有食慾就會吃得開心,如果有人誇讚照片拍得好就更開心,做便當、吃低鹽少油的便當就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即使身為攝影師,阿月堅持每天只用手機拍便當,每天固定一塊餐布、一個角度,沒用專業攝影設備,」不然就會花更多時間,影響做便當的初衷了「。並且因為攝影師的身份,阿月也更難對外賣的安全性產生信任,把食物拍得好看是一回事,但食物究竟是怎麼做出來、怎麼送到自己面前的,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開始過上做便當的生活後,曉沁和阿月都意外地發現,不僅身體因為規律、多樣化的進食變得更好,作息也變得正常了。由於第二天要6、7點起床準備,前一天晚上就不可能晚睡,以前因為攝影副業修片常熬夜到2、3點的阿月,因此挽救了自己的晚睡拖延症。
帶便當的職場社交尷尬
曉沁不知道公司帶便當的人越來越多,究竟和自己有沒有關係,總之入職三個月以來,帶便當的人從只有她和一位實習生,到5、6個人要定個會議室一起吃,分享各自的食物。
但帶便當的人,總免不了受到職場午餐社交的影響。
剛入職時,曉沁曾被領導叫去共進午餐,不好推辭只能去,把便當留到晚上。或者也有這樣的情況,明明當天帶了便當,同事卻熱情邀請她和自己一起出去吃。
在幾次晚上吃掉因為職場社交而放棄的午餐,導致吃多了腸胃不舒服後,曉沁堅定了」不管發生什麼,午餐便當就一定要中午吃完「的原則。即使是和同事出去吃,她也會把便當加熱後帶到餐廳,同事點餐,她吃自帶,目前倒還沒接到過餐廳不許外帶食物的抱怨。
如果遇上公司應酬,已經習慣清淡飲食的阿月會顯得有些尷尬,既不能在飯桌上單獨給自己叫一盤菜,也不好在客戶面前挑三揀四地吃,省得落下」裝什麼裝啊,難道還差這一頓嗎「的責備。她只能偷偷準備一小碗白水,把菜在水裡涮一遍再吃。
但大部分時間裡,阿月還是一個」吃獨食「的人,因為辦公室里只有她一個人帶飯,一般就在座位上默默地吃。她習慣在午飯前把早上拍好的便當圖發在朋友圈,作為一種小小的儀式感,而同事們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阿月發的圖就是她每天在吃的便當,在那以前他們都覺得可能是阿月從網上下了些美食圖片。
阿月每天早上都會為便當用手機拍很好看的照片
時間長了,開始有同事來問阿月,能不能給她點錢,讓她幫忙多做幾份?但後來也沒了下文。阿月覺得大部分人還是停留在嘴上說說,想吃得健康,卻懶得動手也懶得琢磨。
阿月許多久未聯繫的朋友,因為她持續曬便當這件事而重新和她熱絡起來,比如沉寂許久的初中同學們突然有一天拉了個群,開始討論起關於健身和飲食的事,彼此交換經驗。越來越多人來詢問阿月,要怎樣才能做出照片里那樣的便當,怎樣吃健康,怎樣搭配好看。
但最讓阿月感到開心的,是她持續發便當照片這件事,讓打趣她肯定堅持不了多久的朋友們,慢慢跟著她改變飲食習慣。從前的朋友聚會是滿滿一大桌子肉菜,只有阿月一個人」吃草「,現在大半個桌子都是素食或低鹽少油菜肴。他們發現蔬菜不需要油鹽,甚至生吃都是甜的。
苦手的便當之路,是辦公室午餐社交的另一種體現。
兩位同事是和苦手長期一起吃飯的「飯搭子」,以前常一起吃單位食堂。但食堂的午飯品類雖有十幾種,能被她們仨接受的只有6、7樣,其他菜都被列入「難吃」範疇,她們就著還湊合的菜勉強吃了一年。
苦手的第一頓午餐
趕上外賣蓬勃的時期,苦手和同事經歷了訂外賣、嫌棄外賣太油、重回食堂、發現食堂還是一樣難吃的過程。走投無路之下,苦手從今年4月開始決定自己做便當,兩個「飯搭子」立刻響應,按照市面販賣的「低脂輕食便當」的標準,每人40元,向苦手繳納「伙食費」。
於是苦手成為了辦公室里的小型「便當供應商」,主打「低脂午餐,不是只能吃草」特色。
每天下班後,苦手就到菜市採購適合做便當的蔬菜、菌類,比如西蘭花、蘆筍、土豆、金針菇。水果蘇打水是網店直接送到辦公室,魚蝦肉類在網上提前買好。回家吃完晚飯,花半個小時的時間苦手就能準備好第二天三人左右的便當。在家幫忙照顧孩子的公公婆婆會特地幫她鹵些牛肉、雞胸肉,多包一些餃子,怕苦手一個人做不過來三個人的飯量。
便當的網紅經濟學
雖然帶便當上班並不是主流,但在豆瓣」愛心弁當·便當sweet house「小組裡,至少有7136名組員和曉沁、阿月、苦手一樣,將便當作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
作為豆瓣便當主題人數最多小組的組長,JC成立小組的起因是一部電影。那時JC剛失戀,看了一部叫《絕對彼氏》的日劇,男主角常為女主角做便當,這讓JC覺得特別溫暖,似乎便當不僅僅是一頓飯,而是能把家裡人的」心意「或」存在感「傳達給吃飯人的一種媒介。此後小組人數逐漸自然增加,2013年左右出現了更多把便當認真拍照、擺盤的組員。
從功能性上看,便當是為了滿足不能在家吃飯的餐飲需求,其中主要是工作日午餐。大部分的職場白領必須離開家門,去往特定的工作地點,吃飯尤其是午飯成為需要在外解決的事——如果不是自帶,那就必須食用家庭以外場所提供的餐食。
便當成為網紅現象之一,是曾從事生活方式媒體編輯工作的Lilac在自己朋友圈裡觀察到的。她發現有許多自己曾採訪過的「日系」美食領域達人,近一年來紛紛在曬用好看的便當盒為自己或家人做便當的圖片。
作為一個非常容易被「種草」的人,原本計劃用做便當降低生活成本的Lilac,斥200元「巨資」入手了一位網紅推薦的便當盒,據說曾獲得紅點設計大獎,即使她明知道有密封不完備、容易有水漬等等缺點,也只能用「200塊錢的便當盒,用10次就摺合每次20元,就不算虧」來安慰自己。
但每次準備便當時,Lilac需要操心不能做湯汁過多的食物以免湯汁漏出弄髒包包、面對一水池油膩的鍋碗瓢盆不想清洗等等問題。另外如果帶了便當,就多出一個手提包,加上原本上班的包包,無論騎共享單車還是擠地鐵都不太方便,Lilac還發生過因為地鐵擁擠而把便當包里雞蛋擠爆的尷尬事件。
結果幾個月下來,耗費「巨資」的網紅便當盒上線機會並不多,和她因為其他食物網紅購買的烘焙用具堆在了一起。
如今當我們使用「便當」這個詞時,或多或少和日本文化有關。
「便當」一詞來源於日語「弁當」(bentou),意為可攜帶的盒裝餐食,但」便當「在源頭上是中文,本意可以追溯至南宋,指代方便、便利的東西。在日本,「弁當」擁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從最初的勞動者、武士攜帶的飯糰,貴族外出享用的裝在漆器盒裡的餐點,到觀看歌舞伎表演時食用的」幕間便當「。
在電影、電視劇、出版行業,日本便當或飲食文化的影響也清晰可見。
近年來許多當紅日劇、日本電影以食物為主題,例如《深夜食堂》、《南極料理人》,即使不是食物主題,也常會出現主人公為家人做便當或吃便當的情節。
2013年,在北京居住的日本作家吉井忍出版了《四季便當》,收納了自己為中國丈夫製作便當的感悟,並附上菜譜,一舉成為豆瓣、亞馬遜閱讀榜單排行TOP1,此後與便當相關的圖書、雜誌主題策劃也越來越多。譬如近期出版的食帖《便當靈感集》,採訪了以日本為主的多位海外便當達人,頗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曉沁想起自己在英國工作時,英國員工早餐吃塊餅乾,午餐吃冷的三明治,可以等到下班後再去吃頓好的,作為一天里唯一一頓正經飯。辦公室里十幾名員工,只有自己和幾位亞洲員工會帶需要加熱的便當,似乎這是一種「亞洲特有風俗」。
但對她而言,做便當意料之外的好處,是建立起一種獨特的生活秩序感。
「作為『外地務工人員』,對人生本來就沒有多少能掌控的地方,如果房東有一天讓我搬走我立刻就得走。」而做便當讓充滿變化的日常變得些許可控,至少可以控制吃什麼、幾點做、怎麼做。
做便當這件小事,讓她的生活有令人安心的儀式感。
本文轉載自:中國三明治
※好男人一定都是#天生敢為
※父親節,送什麼都不如送這個
※你知道姆明是怎麼誕生的嗎?
※野生動物和萌寵都開直播了,誰還想看人類網紅分不清的臉?
TAG:新周刊 |
※那些不上班的年輕人都怎麼樣了
※為了不上班,這個年輕人到底有多努力
※年後上班的第一天,同事都帶了這些零食來分享
※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淮安人年後第一天上班都是這樣度過的!
※狗年上班第一天,這樣穿開啟你的超高回頭率!
※騷年,上班時間到了
※失業幾年的妹妹突然去上班 兩個月後看到她送來的紙包 我眼圈紅了
※我是一個年輕人,我不想上班
※家裡有這幾個錢幣,下半年你就不用上班了!
※每日一笑,這不是年後上班的你嗎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媽媽再出去上班,對娃好又不影響工作
※又要上班啦!而這位工作狂魔皇帝,一年只給自己放一天假,大年初一還要上班
※一到年底,我就不想上班
※深觀察丨每天上班一個半馬,年輕人被通勤吞噬的不僅是青春
※年後第一天上班,如何讓你的顏值震驚所有人?
※今年的真絲襯衫比去年好看百倍,上班族女人這樣穿,高級洋氣
※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都不想上班了
※18年流行這些涼鞋,老婆一看就買,去上班大家都誇她有氣質女人
※厲害了我的姐,3年上班只穿同一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