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吾老吾幼·大山深處的留守:一個奶奶和九個娃

吾老吾幼·大山深處的留守:一個奶奶和九個娃

央視網消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流淌在我們血液里的傳統,也是解決當下許多問題的一把鑰匙。2017年2月,新聞頻道《走基層》專欄推出「吾老吾幼」系列報道,通過在北京一個普通社區蹲點採訪,關注了一群城市老人的故事。接下來,我們把視線轉向貴州的大山深處,來關注一群留守孩子的命運。

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的杉樹坡村,為了擺脫家裡的貧困,絕大多數的父母選擇到外地打工,村裡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有的老人還要同時拉扯養育多個孫子、孫女。在村裡的幼兒園,我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家庭。

王慶蘭

在杉樹坡鄉村幼兒園採訪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三個孩子來自同一個家庭,她們是三歲的婷婷、四歲的妍妍和五歲的露露。

早上接孩子來幼兒園的時候,我們認識了她們的奶奶王慶蘭。

記者:你們家有幾個孩子?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九個。

記者:九個,都是你一個人帶嗎?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嗯 ,都是我一個人帶。頭上還有一個媽90歲了,我的老公死了。

王慶蘭今年62歲,6年前失去了丈夫。現在帶著90歲的婆婆和9個孫子孫女一起生活。

王慶蘭有兩個兒子,丈夫在世時,兒子和媳婦們就在外打工。王慶蘭不僅要和丈夫一起下地干農活、還要伺候牲口、養豬養雞,帶孫子。丈夫去世後,家裡失去了最主要的勞動力,兒子們又給她添了三個小孫女,婆婆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時好時壞,王慶蘭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光是讓家裡的這11口人吃飽飯不餓肚子,對王慶蘭來說都很不容易。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吃米就是要種田。

記者:一年要吃多少米啊?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崽崽們都是吃壯飯能吃的時候,一天光吃米要吃一升多米,八九斤米啊。

記者:自己打的米,這些孩子們能夠吃嗎?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不夠吃就拿雜糧添,一頓要蒸一兩盆紅薯,要煮點米,放在盆里,她們放學回來就得吃。

杉樹坡村依山而建,到處都是溝溝坎坎,農田一小塊一小塊地散落在山坡、谷底和高高的山樑上,人均只有兩三畝土地。當地人以種植水稻為主,可稻米產量只有每畝二三百斤。丈夫去世後,王慶蘭一個人顧不過來,很多遠處的農田都不得不拋荒,耕種面積就更小了。為了能多出糧食,王慶蘭把很多稻田改種了更容易伺候、產量也更高的紅薯,盡量保證一家人在糧食上能夠自給自足。

記者:一年能收多少斤紅薯啊?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怕有一萬斤到兩萬斤的樣子,

記者:一萬到兩萬斤,那你種的不少啊,累嗎?累吧。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累啊,拖著病也得做,孩子需要吃啊。

11口人的留守之家,王慶蘭像根頂樑柱一樣撐在中間。從丈夫去世到現在,她已經整整支撐了六年,今年62歲的王慶蘭還能撐多久?家裡的9個孩子又生活得怎麼樣呢?

我們再次來到王慶蘭家。早上5點多鐘,天還黑著,王慶蘭已經起床在灶間里給孩子們做早飯。

記者:這是豬油啊。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豬油。

記者:這個什麼呀?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這個,雞精。

記者:這個小罐子又是什麼呀?

思南縣翁溪鎮杉樹坡村村民王慶蘭:鹽巴。

記者:早上做豬油飯。

昨天病在床上的老奶奶今天也起來了。和兒媳一樣,老人已經習慣了這個鐘點起床,可現在起來了卻幫不上什麼忙。

90歲的老奶奶現在一天要吃四五種葯。

王慶蘭的婆婆安如美:四塊錢吶。

記者:四塊錢一顆?

王慶蘭的婆婆安如美:噢,四塊錢一顆,我現在吃這個吊命唉。

昨天晚上守著老奶奶睡的是12歲的焦信和8歲的菲菲,除了在鎮上上中學的大姐焦會,她倆是家裡最大的孩子了。

記者:你要帶老奶奶去哪裡啊?

焦信:去廁所。

王慶蘭每天早上都要燒一大鍋水,讓孩子們起來以後就有熱水洗臉。家裡燒火用的柴,平時也都是王慶蘭一個人上山去打。只有放寒假和暑假的時候,才會讓孩子們跟著她一起上山背柴。

孩子在洗臉

王慶蘭:洗臉沒。

菲菲:嗯

王慶蘭:還沒梳頭。

不管孩子們多麼乖巧能幹,有些事還是需要大人操心。一早上同時應對五個要上學的孩子,王慶蘭也是忙得不可開交。

丹丹:我要紅衣裳

王慶蘭:沒得那件衣服。

丹丹:紅的在這裡。

王慶蘭:那就穿這個,厚了哈。

大孩子們吃飯的功夫,天蒙蒙亮了,三個上幼兒園的小妹妹也陸續起床了。

記者:這最小的是哪個兒子家的?

王慶蘭:是大的,第二家的。

五個上學的孩子出門上學以後,三個上幼兒園的小孫女也要開始吃早飯了。她們的早餐是蒸紅薯。

王慶蘭:哪個要紫紅薯?

婷婷:我,紫的都是我的。

每天都是同樣的蒸紅薯,孩子們有時候想吃白的、有時候想吃紫的,吃不到自己想要的顏色就會委屈起來。

王慶蘭:哭我就不愛你噢。

最受歡迎的是熬紅薯時糊在鍋底的那一小塊糖粑粑。王慶蘭分粑粑的時候也要一碗水端平。

記者:這是地瓜里熬出來的糖。

王慶蘭:噢。

記者:她們愛吃?

王慶蘭:噢

記者:甜吧?

王慶蘭:甜的,哎呀,甜呀。

記者:這三個全都得一樣,是吧。

記者:有一個不一樣就生氣了吧。

王慶蘭:噢,就生氣了。

等幼兒園的宋老師接走了三個小孫女,王慶蘭就開始把紅薯秧和紅薯皮打成碎塊,準備熬豬食。幹完家裡的活,再去乾地里的活,每天周而復始。而在這周而復始的操勞里,孩子們也在慢慢長大。

記者:孩子們的嗎?

王慶蘭:啊。

記者:是誰洗的呀?

王慶蘭:孩子,在瓮溪讀初中。

記者:我看這邊好多呢。

王慶蘭:(她)一個星期回來洗一次,全部洗,全部是她洗,包括我的,她太奶奶的。

記者:她幾歲了?

王慶蘭:15歲。

王慶蘭的大孫女在瓮溪鎮上中學,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都要幫王慶蘭把全家11口人一個星期的換洗衣服全部洗掉。五個上小學的孫子,六年前王慶蘭丈夫去世時,大的6歲,小的才1歲,王慶蘭好不容易把他們拉扯大,現在已經能夠幫奶奶干很多農活兒。因為家裡的負擔重,王慶蘭沒有讓他們像村裡的其他孩子一樣在學校寄宿,而是每天往返近20公里走讀。孩子們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等奶奶分派勞動任務。

被派去背豬草的是老二焦信和老三菲菲。跟著這兩個小姑娘爬坡過坎,對我們來說還真是個體力活。等追到地里,她們已經在裝筐了。

現在正是紅薯收穫的季節,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王慶蘭在這片地里挖了一下午,一半兒紅薯已經收回家。這些紅薯秧是餵豬的好飼料。王慶蘭養了三頭大豬和兩隻小豬,每年兒子和媳婦兒回家過春節的時候,一家人才有肉吃。

姐妹倆裝筐的動作麻利,配合默契。作為家裡的大孩子,她們倆這兩年已經能幫奶奶干很多地里的體力活兒了。兩個小姑娘背上豬草,沿著山路回家。從背後看去,只能看到兩個裝得滿滿的冒尖兒的豬草筐。除了豬和雞,焦家還養著兩頭牛和一匹馬,焦家的孩子個個從小就會放牛。

帶著弟弟妹妹去拉牛的是8歲的焦易凌,她是王慶蘭大兒子家的四女兒,可從小就被盼著生個兒子的爸爸媽媽打扮成男孩兒,還起了個男孩的名字。牛在山坡吃草的時候,拴的是一根長繩,拉回家的時候,要解下長繩換上短繩。易凌剛剛解下系在樹枝上的長繩,就急壞了等在一旁準備給姐姐背牛繩的「助理牛童」婷婷。

婷婷是家裡最小的孩子,雖然只有3歲,可一看這熟練的動作,就知道她已經不是第一次跟著姐姐們出門拉牛了。

拉另一頭牛回來的兩個孩子還沒有他們拉的那頭老牛高,女孩是王慶蘭二兒子家的大女兒、8歲的丹丹,男孩是她7歲的弟弟焦俊豪。

記者:剛才你怎麼哭了。

丹丹:焦俊豪

俊豪是這個家裡唯一的男孩,丹丹說他過去被老牛頂過,所以一直有些怕牛。

最後還是姐姐丹丹把牛拉了回來。

一會兒,王慶蘭也從更遠的地方把在山坡上吃草的馬牽回來了。家裡的糧食和草飼料有限,想要餵飽這些耕地用的大牲口,王慶蘭每天上午都要把他們牽出去,放在有草的山坡上,晚上再讓孩子們拉回來。這天晚上,因為我們這些客人的到來,王慶蘭特意做了一大鍋糯米飯。

糯米的產量比大米更低,在杉樹坡村,每家只會種一小片,是專門種來待客用的。孩子們就著一盤炒豆豉和一盆青菜吃得格外香甜,也想起了上回家裡吃糯米飯時的情景。

能夠讓孩子們敞開了吃飽飯,對於杉樹坡村的村民來說,還是最近這十幾、二十年的事情。杉樹坡村的老村長安錫康告訴我們,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裡還有吃不飽飯的赤貧家庭。

安錫康

思南縣瓮溪鎮杉樹坡村老村長安錫康:你說我們那個時候,今天來個老百姓斷頓了,明天來給老百姓斷頓了,幫我搞點供應糧。你在這裡做什麼,你就種得出糧食了,你都賣不掉,你比如說像我們這喂個豬啊,他那邊是兩塊錢一斤,假如說,在我們這邊是一塊五他都不願意來,這個收豬的老闆他都不願意。為哪樣呢,他的豬一收了還得攆過去,怕路上或者哪點出現問題。

那個時候,杉樹坡村只有一條步行通往村外的泥土路,走到鄰村就需要大半天。大山深處的人們付出同樣的勞動,卻得不到同樣的回報,只有選擇離鄉背土、外出打工。安錫康在卸任村長以後,在外打了十年工,現在已經70歲了還準備繼續幹下去。現任村黨支部宋應堂也曾是外出打工大軍中的一員。

宋應堂

思南縣瓮溪鎮杉樹坡村黨支部書記宋應堂:現在我們村就是1020幾人,外出打工的就基本上達到六七百人,屋裡就是些老人、兒童,如果全部在家,平均每人可以達到兩三畝地,每畝產量是二百五十斤或者三百斤,就吃還不太夠,錢往何處來呢,就沒得錢,至於說靠種糧食來發財,或者靠種糧食來糊口,真的是太困難了,大家只有外出。

外出打工讓人們吃飽了肚子,很多人家還蓋起了磚瓦房。可失去了青壯年勞動力,村裡的農副業生產更加難以發展。直到現在,杉樹坡村還是一個國家三類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205元,僅僅能夠實現溫飽。全村235戶村民,立檔建卡的貧困戶就有一百多戶,貧困人口佔到全村一半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網 的精彩文章:

福建印發《辦法》:統一定位服務平台動態監管車輛
我國企業率先完成5G第二階段測試
文在寅拒絕履行韓日「慰安婦」協議
美檢察官狀告特朗普「違憲」
韓國總統文在寅:韓民眾不接受「慰安婦」協議

TAG:央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山村教師和他的四個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那些思念媽媽的每一個黃昏
七旬老人留守大山 用勤勞換來一個富足溫馨的家
山村留守老人和他一個人的「花朵幼兒園」……
豐縣歡口鎮的這個留守兒童
留守深山的夫妻倆,種地養豬割土蜂蜜,到處是寶貝,家產百萬不賣
大山深處的變遷:留守兒童的新家
小村莊留守老人堅持自己幾十年的崗位
一個留守兒童的自白
一個「留守兒童」母親的內心獨白
11歲留守女兒的一句「我最愛的是爺爺奶奶」,父母心生愧疚
走進貴州貧困山區:留守兒童的艱辛!
大山小愛 90後小伙用紅糖守護貴州山區留守兒童的夢想
山區留守兒童的午餐,一個餅就能讓他們吃的特別香
「我的父親是大齡留守兒童」
心酸,留守山旮旯里的婦女,冒雨辛苦採茶一天只賺幾十塊錢
換地「留守」兄妹倆,哥哥每天出門撿塑料瓶,只為給妹妹喝上一口酸奶!
失明奶奶與耳聾爺爺被迫撫養12個孫子孫女 留守兒童與老人生活艱難
凄凄留守老人,那山村
鄉村集市上的留守老人,一斤半桔子是孫子的一月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