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秦始皇所背負的一段千古奇冤
一直以來,大家都說秦始皇出於個人自私而坑殺了大批儒家學子,毀滅了大量文集,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對於秦始皇的為人,無論是褒還是貶,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他倒行逆施,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思想的進步。
那麼,歷史上真是這麼回事嗎?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但要說明的是,秦始皇焚書事件是經過眾丞商議的,其中主導者是李斯,其實是統一思想的運動。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施行郡縣制;在文化上,統一了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用文字;在經濟領域內,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都是國家大一統的基本要素,是國家強暴力能夠控制的要素。
但有些東西是國家強力結構很難駕馭的,特別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
事實上,我們現在也是如此,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講究思想統一。
因此,秦朝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所謂的「焚書坑儒」』,完全是當時新的國家規模和奴隸制過渡封建制所產生的各地不利於統一的矛盾而採取的非常措施。
秦始皇在政治、經濟上實行的改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在統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諸子為王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丞相王綰為首的一批官吏,請求秦始皇將諸子分封於佔領不久的燕、齊、楚故地為王。但廷尉李斯則堅持反對態度。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認為立封國,就是樹敵兵。於是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事隔八年之後,到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秦始皇於咸陽宮舉行的宮廷大宴上,又發生了一場事古還是師今的爭論。焚書之舉正是由此引發的。在宴會上,僕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博士淳于越針對周青臣的腴詞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
丞相李斯明確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觀點。反駁說:三代之爭,何可法也。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統一可能遭到破壞。為了別黑白而定一尊,樹立君權的絕對權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毀古書的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鯨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議。在宴會散後第二天,就在全國各地點燃了焚書之火。
不到30天時間,中國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獻,都化為灰燼。留下來的只有皇家圖書館內的一套藏書。
此外,我們要注意一點,秦始皇焚書並未焚燒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主要是焚燒被兼并的國家殘留的歌頌當地先王,以故非今,不利於統一的言論書籍。且重要的他國典籍焚燒前都國庫歸檔。
至於所謂的「坑儒」,事實上所坑非儒,而是方士。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從未提起過「坑儒」二字。在焚書的第二年,方士盧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以及求仙等各個方面,之後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而且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專任獄吏,事情無論大小,都由他一人決斷,貪於權勢等等。
秦始皇知道後大怒,故而遷怒於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審訊,抓獲460人並全部活埋。這即是所謂的「坑儒」事件。
在此值得說明的是,司馬遷從十多歲起,就開始遍游中國,二十三歲時,其父司馬談去世,司馬遷就已經接任其父的職務,擔任漢太史令。如果從20歲開始算起(-147年),距離焚書坑儒(-212年)時間跨度,不過65年而已。相當於2017年往前推65年(相當於建國後1952年)。
在這樣一個狹小的時間跨度之內,以司馬遷的學識和所處高層的地位,焚書坑儒這樣大的事件,不可能不清楚。
所以說,「焚書坑儒」這一幾乎可以肯定是很大一部分是杜撰的事件,卻成為了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使其被後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恨不能掘墓鞭屍。
事實上,秦始皇反對儒家思想是有道理的。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各種改革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當時六國貴族,也借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這讓秦始皇怎麼辦?
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以後歷朝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
正所謂,人言可畏,筆利如刀。可以說,得罪文人特別是後來得到權柄的文人實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自漢而下,儒家盛行,一直佔據主流地位,也幾乎成功讓一個立下不世之功的千古一帝遺臭萬年。
※「漢奸」一詞的由來,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沒錢凈身他自己給自己一刀,權傾朝野前魏忠賢踏實地倒了十年馬桶
※史上最嚴等級:天王一天十斤肉逐級減半斤,天王為萬歲逐級減一千
※雍正患時疫只有鈕祜祿照顧,出身寒微相貌平,兒子弘曆從小不受寵
※為立武則天為後,「行賄」長孫無忌,竟封懷中小兒五品官銜
TAG:神聖至上 |
※歷史潛規則下的吳三桂,背負著千古罵名
※出土陶俑解開千古之謎:秦朝文官為何腰部懸刀,背負一塊磨刀石
※曹操以一代梟雄著稱,為何背負千古罵名?
※紂王背負千古罵名冤不冤?看一看甲骨文怎麼說!
※她是個美麗的戰俘,卻背負著「千古第一狐狸精」的罵名,成為古代「四大妖姬」之首
※秦始皇只做了這一件事,就背負上了千古的罵名
※她本是秦淮八絕之一,但一生情事坎坷,死後還背負千古罵名!
※論實力他甩趙雲幾條街,卻為何背負「三國第一坑爹將」的罵名?
※商朝滅亡皆紂王之過,因為一部小說的出現,卻讓妲己背負千古罵名
※衝冠一怒為紅顏,他寧願背負千古罵名,也絕不辜負陳圓圓
※漢朝背負罵名最多的皇帝,漢桓帝劉志冤嗎?
※為李小璐背鍋?馬蘇發文疑似暗諷:背負該背負的責任!
※她因長得太漂亮,先嫁給皇子,又被皇帝搶去,死後還背負千古罵名
※妲己並非妖后,何為背負千年罵名?其冤可比蕭皇后
※他帶領宋人連敗齊魏楚,滅滕,成戰國第八雄,卻背負千古罵名…
※歷史上最可惜的亡國之君,一輩子為了國家,卻背負一身罵名
※被稱千古一帝,卻背負數千年罵名,嬴政做錯了什麼?
※5部男主無奈死去的古裝劇,蕭廷跳崖,梅長蘇背負冤魂,景天:我不想走
※春秋戰國:「戰神」白起幾乎百戰百勝,為何卻背負上千古罵名?
※宣華公主到底有多美?被滅國後曾嫁給兩任皇帝,無辜背負千古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