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三部 傳統文化的融匯與中華文明的拓展

第三部 傳統文化的融匯與中華文明的拓展

2、張仲景的《傷寒論》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1](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

3、中醫辨證施治、內外兼修的文化傳承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張仲景的家族本來是個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制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各種疫病流行對百姓造成的嚴重後果,也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充實和提高了理性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一部名為《傷寒雜病論》的不朽之作。這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又一部最有影響的光輝醫學典籍。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癥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他創造性地把外感熱性病的所有癥狀,歸納為六個證候群(即六個層次)和八個辨證綱領,以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來分析歸納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和轉歸,以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來辨別疾病的屬性、病位、邪正消長和病態表現。由於確立了分析病情、認識證候及臨床治療的法度,因此辨證論治不僅為診療一切外感熱病提出了綱領性的法則,同時也給中醫臨床各科找出了診療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床實踐的基本準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林省傳統文化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TAG:吉林省傳統文化研究會 |

您可能感興趣

龍山文化與中華文明演化發展的關係
黃偉: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道統、學統與語文教育
文化│商丘火文化與中華文明肇始
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三連問,共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 藝術篇
儒家文化展區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人文與資本(三)中華文化之根
古代彝族文獻和龍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文化
中華文化之中國書法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禁錮了創新
賀州市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青銅之光
中華傳統文化之國學
香文化——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錦繡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當代中國」攝影展在北海公園展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幅對聯蘊藏的八卦文化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禮」:中華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碼
中華文化的傳承——美麗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