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如何將善行做到極致
Dr Sarah Flew
素具爭議和影響力的哲學家彼得·辛格關注到了慈善的主題,其新著《將善行做到極致:有效的利他主義如何改變活得合乎道德的觀念》成為2015年獲得最廣泛探討的作品之一。
彼得·辛格感興趣的是什麼構成了一個有效的利他主義者。有效的利他主義為將善事做到極致的願望所驅使。他主張,慈善行為應當以邏輯而非情感為支撐。
本書還未在英國之外發行,但在美國已獲得肯定。雅魯大學出版社營銷簡訊評論道:
「彼得·辛格的書及其觀點自《動物的自由》問世以來,一直擾亂著自命不凡的我們。如今,他又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了一場新的運動,而他的思想依然不容小覷:有效的利他主義。有效的利他主義的理據既簡單又深刻:過一種充滿道德的生活意味著「將善行做到極致。」這樣一種生活需要對慈善捐贈做一種超越情感的觀察:要成為捐贈的富有價值的接受者,一個組織必須能夠證明,相比於我們可以做的其他選擇,它能夠用我們的資金或時間做更多的善事。辛格向我們介紹了一系列的人物,他們按照上述理念重構了其生活,並顯示了利他主義的生活方式比之為自己而活,常常會造就更大的自我實現。《將善行做到極致》拓展了辛格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提出的觀點,向藝術機構,向那些只幫助我們同胞的慈善組織,而非向那些幫助我們將善行做到極致的慈善組織進行捐贈的人提出了挑戰。有效的利他主義者拓展了我們對過著不那麼自私生活,並讓理性而非情緒決定我們如何生活的可能性的認知。《將善行做到極致》為我們解決全球最迫切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新的希望。
與此同時,彼得·辛格舉辦了七周的在線課程,幫助參與者思考如何可以將利他主義/慈善變得有效,www.coursera.org/course/effectivealtruism。
彼得·辛格著作的適宜性在於,儘管大額捐贈在增長,但《非營利組織季刊》最新發表的文章(2015年春季版,「不平等的臨界點和非營利組織的關鍵角色」)指出,這些捐贈仍局限於文化、高等教育和醫療研究等狹隘領域。這篇文章還點明了,許多大額捐贈反映的只是捐贈者的個人興趣,而且局限於特定的(往往是本地的)地理區域。
彼得·辛格的書2015年5月在英國出版。它改變了人們的看法,讓慈善家重新思考捐贈,以及它們將給世界留下怎樣的遺產。(摩詰譯)
譯自Philanthropy Impact Magazine: 8 – SPRING 2015 www.philanthropy-impact.org
※90後姑娘辦自閉症學校:被「道德綁架」的路能走多遠
※重慶一群退休老人為陌生加班族做「奶奶的便當」
※停車難已經成為社會問題
※精美技藝歷史沉澱 唐卡藝術綻放藏文化魅力
※浙江一九旬老太搶救無效去世 孫子醫院內舉椅子砸醫生頭部
TAG:中國青年 |
※佛法是如何定義善行、惡行呢?
※為什麼說以善心、善行修持佛法,才能得到相應?
※我做過的善行,以及未履行的善心
※何謂真正的善心、善行
※為何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慈善行,不被網民們認可,甚至被說成做秀
※薦讀|善心,善行,善果
※善心,善行,善果!
※善心,善行,善果
※為了成佛,正見跟善行哪個更重要?
※存善心,向善行
※佛系善行:最大的善,是對自己的善良
※四則小故事,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行
※真相:善良的人為何屢遭欺侮?只因你的善行缺這4樣東西
※擇善友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有善心,有善行,自然有善果!(深度好文)
※「我的善行我做主」,如此過年很特別
※如新,低吟善行
※四個小故事,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行
※印光法師:凡一切讀誦禮拜,及諸善行,皆成凈土助行
※四個小故事,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行,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