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的前一萬張照片一定是最糟糕的!

你的前一萬張照片一定是最糟糕的!






你的前一萬張照片一定是最糟糕的。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是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學習繪畫,1930年開始加入攝影創作,1931年廣泛遊歷各地,作品也開始在報紙、雜誌、書籍上陸續發表。




布列松偏愛黑白攝影,喜愛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認為不應干涉現場光線,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



他同時也是知名的馬格南圖片社創辦者。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無數後繼的攝影人。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 1908.8.22-2004.8.3




布列松的第一部萊卡相機





馬格南圖片社logo





《決定性的時刻》 | 1952年美國版



—— 傳奇人生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於法國巴黎近郊的Chanteloup-en-Brie。他是家裡五個孩子中的老大。父親是個較為富裕的紡織廠主,母親的家族經營著棉花經銷的生意,並且是諾曼底地區的地主。寬鬆的家庭環境提供了他比同齡人更多的便利,資金的支持培養了他在攝影上的興趣。布列松形容他的家庭是個 「socialist Catholics」(社會主義天主教家庭)。童年的布列松進入了巴黎的école Fénelon教會學校。經過了一番並不成功的音樂學習後,他的畫家叔父路易斯(Louis)開始教小布勒松學習油畫。但學習很快由於當路易斯在一戰中去世而告停。





安德烈·洛特在洛特學院上課


攝影:羅伯特·杜瓦諾 | 1944




1927年,19歲的布勒松進入了一所私立藝術學校—洛特學院(立體主義藝術家安德烈·洛特在巴黎的工作室)。





安德烈·洛特 | 1885.7.5-1962.1.24

攝影師不詳 | 拍攝時間不詳


法國雕刻家、畫家


同時也是有影響的藝術教育家和作家




1928到1929年,布列松進入劍橋學習英國藝術和文學。1930年,布列松進入巴黎近郊的Le Bourget基地開始服兵役。第二年前往法屬殖民地象牙海岸。在非洲的歲月使他一度患病,健康也受到嚴重影響。儘管布列松攜帶了一部小型照相機,但也只有7張照片保存了下來。




1931年回到法國馬賽後,布列松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並恢復。在此期間,他被匈牙利攝影師馬丁·芒卡西(Martin Munkácsi)在1930年所拍攝的作品所吸引,照片拍攝了3個赤身非洲男孩的跑入坦噶尼喀湖的情景。





坦噶尼喀湖的三個男孩 | 芒卡西 | 1930




同時,在馬賽期間,布列松也獲得了人生第一部50mm鏡頭的萊卡相機,並在此後陪伴他多年。



此後他馬不停蹄地前往柏林、布魯塞爾、華沙、布拉格、布達佩斯和馬德里。1932年,他的第一次攝影展在紐約Julien Levy Gallery展出。隨後在馬德里Ateneo俱樂部展出。





布列松 | 攝影:喬治·霍寧根 | 1933




1934年他與Manuel álvarez Bravo共同舉辦了一次展出。然而,在早期布列松的作品中,有關他的祖國—法國的內容卻並不多見,直到多年後才漸漸呈現。




1934 年,布列松與波蘭裔攝影師大衛·西蒙相識,通過西蒙,又結識了匈牙利裔攝影師羅伯特·卡帕。





大衛·西蒙 | 攝影:艾略特·厄韋特





羅伯特·卡帕 | 攝影:魯斯·奧克金





布列松 | 攝影:喬治·普拉特·萊恩斯 | 1935




二戰期間,布列松在德國戰俘營中度過了35個月。經過3次嘗試後,他逃了出來,抵達巴黎並加入了地下抵抗組織。





戰俘營里的布列松 | 1942




1943年,布列松挖出了那部他所鍾愛的萊卡相機(之前被他埋在孚日省的一塊農田裡)。1945年他為美國當局導演了紀錄片《回歸》Le Retour (The Return),慶祝法國的解放。




1947年春,布列松和羅伯特·卡帕、大衛·西蒙、喬治·羅傑共同組建了馬格南圖片社。按照卡帕的構想,圖片社是一個由攝影師的成員共同構建的一個合作型組織。





喬治·羅傑 | 圖片來源:Time Life Pictures




布列松在戰後的1948年前往印度拍攝甘地葬禮,以及在此後1949年前往政權更替的中國從事的攝影紀實,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1949年,他分別在國民黨統治大陸最後的6個月和共產黨取得政權後的6個月內從事了大量拍攝活動,在北京記錄下了最後一批太監的影像,並見證了北京新政權的建立。





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此後布列松又前往荷屬東印度,拍攝紀錄了印尼的獨立。最終,布列松的攝影之路引領著他遊歷了世界—墨西哥、加拿大、美國、印度、日本等諸多國家和地區。1954年蘇聯領袖斯大林逝世後,他成為第一個被允許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1955年,布列松在法國盧浮宮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影展。





莫斯科紅場 | 1954




1967年,布列松與前妻Ratna 「Elie」離婚,1970年與比他小30歲的女攝影師馬丁·弗蘭克(Martine Franck)結婚,1972年5月,他們的女兒梅拉尼(Mélanie)誕生。





布列松第二任妻子馬丁·弗蘭克 | 1972





布列松一家 | 攝影:馬克·呂布 | 1973





梅拉尼 | 1978




1970年代,布列松逐漸退出職業攝影行業,1975後就鮮有他的攝影作品出現。相反的他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個人繪畫中。





布列松和馬丁·弗蘭克 | 攝影:安德烈·柯特茲 | 1980




據布列松所稱,他將自己的相機珍藏在家中,幾乎不再使用。1975年,他在紐約Carlton Gallery 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個畫展。





布列松的繪畫作品




2004年8月3日,布列松在法國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省的Montjustin去世,死因沒有對外公布。





布列松和母親的像 | 攝影:馬丁·弗蘭克 | 2002




他被葬在Montjustin的一處公墓中。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布列松逝世後,稱他是「法國一位天才的攝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師、在他那代人中最具天賦並深受世人尊敬的藝術家之一」。





《決定性瞬間》刊載作品




1952年,布列松的著作 《決定性瞬間》(法語:Images à la sauvette/英語:The Decisive Moment)出版。法語版Images à la Sauvette,大意為「圖像進行時(images on the run)」或是「攫取的圖像(stolen images)」,名稱由布列松本人所敬仰的希臘裔法國出版家Tériade所取。英文名「決定性瞬間」則由Simon & Schuster出版社的迪克·西蒙(Dick Simon)所取。





《決定性瞬間》刊載作品




「攝影與繪畫不同」,布列松在1957年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 「拍攝的那一秒是個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構建和表達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給你的,並且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哦......是的,就是那一瞬!一旦你錯過,它將不復存在。」




—— 布列松經典 ——




布列松作為大師級別的攝影家,成名作代表作自然數不勝數,編輯就講幾張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代表作中的代表作。





這張照片是布列松抓拍藝術中代表性名作。在前景中跳躍的男子,其身影恰好跟背後招貼廣告中跳躍女郎相似,一前一後,互相呼應,相應成趣。這個拍攝瞬間,也就是布列松心目中的「決定性的瞬間」。





這張照片的題材並不重大,但卻是布列松的一幅膾炙人口的名作。表現一個男孩:兩隻手裡,各抱一個大酒瓶,躊躇滿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照片中的人物,情緒十分自然真實,顯示出布列松熟練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堅持的基本手段。他從來不去干涉他的拍攝對象。





在東西柏林交界處,布列松抓到了這樣一個發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鏡頭。雙手持拐而行的殘疾者,暗示出以前發生過的戰爭;荷槍的衛兵,又反映出了持續著的對立。再加上陰雨天氣的灰暗影調,使得畫面有一種低沉的氣氛。布列松經常強調觀察,他說:「重要的是觀察。攝影,是在很短的時間裡,敏捷的表現出最重要的部分。」





布列松的作品中風景少見,這張1956年拍攝的具有「夢幻伊甸園」之稱的德國呂德斯海姆的雪景,呈現出特有的版畫效果,充滿了意趣。




—— 布列松看中國 ——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布列松來到中國,適逢國民政府撤離大陸,退守台灣,布列松在中國的二年里,拍下了不少珍貴的史料照片。





這張照片攝於四十年代的上海。劇烈的通貨膨脹使百姓手中的紙幣幾乎成為廢紙。為此人們瘋狂地擠在銀行門口,企圖兌換一點較可靠的黃金。上海人稱之為「軋金子」。





1948年冬至1949年春,布列松先後採訪了中國的北平、南京、上海等城市,這張愁容滿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買米的隊伍中抓拍下來折,照片揭示了中國人民的悲慘和苦難。布列松是一位善於思考的攝影家。著名的美國雜誌攝影家協會主席b·格林曾說:「看上去,布列松的攝影好像是漫不經心隨手拈來。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




—— 布列松的朋友圈 ——




—— 美術圈 ——





法國畫家 | 馬蒂斯與布列松 by Hélène Adan | 1944





法國畫家 | 馬蒂斯手中的鴿子 | 1944





法國畫家 | 馬蒂斯與模特 | 1944





西班牙畫家 | 畢加索 | 1960





西班牙畫家 | 畢加索在陶藝工作室 | 1953





西班牙畫家 | 畢加索在卧室 | 1944





瑞士雕塑家 | 賈科梅蒂 | 1961





瑞士雕塑家 | 賈科梅蒂 | 1961





瑞士雕塑家 | 賈科梅蒂與妻子安妮特 | 1946





瑞士雕塑家 | 賈科梅蒂在雨中 | 1961





俄裔法國畫家 | 夏加爾 | 1964





法國畫家 | 博納爾 | 1944





法國畫家 | 博納爾 | 1944





法國畫家 | 博納爾 | 1944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 | 米羅 | 1953





米羅在工作室 | 1972





米羅在工作室 | 1972





法國建築師畫家、雕塑家 | 柯布西耶 | 1952





法國美籍畫家 | 杜尚 | 1968





杜尚(左)和美國畫家、攝影師曼雷(右)在下棋 | 1968





杜尚(左)和美國畫家、攝影師曼雷(右)在下棋 | 1968





美國現代主義藝術家 | 曼雷 | 1969





美國藝術家 | 勞森伯格 | 1968





美國藝術家 | 勞森伯格(左)和布萊斯·馬登(右) | 1968





英國畫家 | 弗朗西斯·培根 | 1952





英國雕塑家 | 芭芭拉·赫普沃斯 | 1971





英國畫家 | 盧西安·弗洛伊德 | 1997





英國畫家 | 盧西安·弗洛伊德 | 1997




—— 演藝圈 ——






美國演員 | 瑪麗蓮·夢露 | 1950





美國演員 | 瑪麗蓮·夢露 | 1961





美國演員 | 瑪麗蓮·夢露 | 1961





美國演員 | 瑪麗蓮·夢露 | 1961





美國演員 | 瑪麗蓮·夢露 | 1961





英國演員 | 鮑里斯·卡洛夫 | 1934





法國演員 | 伊莎貝爾·於佩爾 | 1994





法國喜劇演員、導演 | 雅克·塔蒂 | 1958





法國演員 | 埃拉爾迪 | 1987




—— 時尚圈 ——





法國服裝設計師 | 可可·香奈兒 | 1964






法國時裝設計師 | 迪奧 | 1945





西班牙設計師 | 巴朗斯加(巴黎世家) | 1958





法國服裝設計師 | 朗雯(Lanvin) | 1945





法國超模 | 貝蒂娜·格拉齊亞尼 | 1951




—— 政治圈 ——





時任美國總檢察長 | 羅伯特·肯尼迪與兒子 | 1962





英國 | 溫莎公爵夫婦在家中 | 1951





古巴革命家 | 切·格瓦拉 | 1963





古巴革命家 | 卡斯特羅 | 1963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 | 馬丁·路德·金 | 1961





印度政治家 | 英迪拉·甘地 | 1966年





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 | 聖雄甘地 | 1948





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 | 甘地在遇刺前的最後一小時 | 1948




—— 人文圈 ——





法國作家 | 西蒙娜·德·波伏娃 | 1946





法國哲學家、作家 | 薩特 | 1968





法國哲學家、作家 | 薩特 | 1946






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 | 加繆 | 1947






瑞士心理學家 | 榮格 | 1961





智利詩人 | 聶魯達 | 1971





法國作家、劇評家 | 萊奧托 | 1952





美國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 福克納 | 1947





法國作家 | 科萊特(前)和她的女傭(後) | 1952





法國作家、詩人 | 安德烈·布勒東 | 1961





美國詩人、文學家 | 艾茲拉·龐德 | 1971





美國作家 | 卡森·麥卡勒斯 | 1946





法國詩人、散文家 | 伊夫·博納富瓦和他的女兒 | 1980




—— 音樂圈 ——





美國籍希臘女高音歌唱家 | 瑪麗亞·卡拉斯(右一) | 1969





俄國作曲家 |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 | 1947





法國歌手 | 琵雅芙 | 1946





法國歌手 | 穆斯塔基 | 1970





美國爵士樂手 | 喬和他的妻子 | 1935





猶太裔法國作曲家 | 達律斯·米約 | 1947




—— 舞蹈圈 ——





俄羅斯編舞家、紐約市芭蕾舞團聯合創始人 | 巴蘭欽 | 1959





俄羅斯編舞家、紐約市芭蕾舞團聯合創始人 | 巴蘭欽 | 1959





紐約市芭蕾舞團聯合創始人 | 柯爾斯坦 | 1959




—— 1948-1949 ——






















1954年布列松拍下了中國某個普通工廠的工人,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新的中國正在恢復生產,準備重新站起來。







然而1958年布列松再次來到中國的時候,這裡正在進行一場叫「大躍進」的運動,剛剛起步的中國工農業開始走上了歧路。




—— 布列松在蘇聯 ——




不知道是不是和布列松自稱的「社會主義天主教」家庭出身有關,他彷彿對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感興趣,除了當時的中國之外,蘇聯也是他重要的一站。1954年和1972年到1973年,他兩次訪問蘇聯,記錄下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真實情況。




1954年


















1972年-1973年















—— 布列松游世界 ——




作為自由攝影師的布列松遊歷世界各地,在他的照片里,我們可以看到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乃至當時的時代背景。





比利時布魯塞爾 | 1932





法國馬賽 | 1932





法國塞納河畔 | 1936





法國凡爾賽宮 | 1938





美國芝加哥 | 1946





美國紐約 | 1946





美國紐約時代廣場 | 1947





美國新奧爾良 | 1947





美國維克斯堡 | 1947





美國新奧爾良 | 1947





克什米爾地區 | 1948





埃及開羅 | 1950





英國倫敦 | 1951





英國倫敦 | 1951





義大利羅馬 | 1951





義大利巴西利卡塔 | 1951





法國巴黎 | 1952





愛爾蘭 | 1952





愛爾蘭科珀斯克里斯蒂遊行 | 1952





法國巴黎巴士底獄廣場 | 1952.7.14





希臘比雷埃夫斯 | 1953





法國巴黎「Fanni」旅行馬戲團 | 1953





義大利威尼斯 | 1953





法國法蘭西島 | 1955





英國倫敦聯交所 | 1955





法國巴黎 | 1955





法國巴黎 | 1955





荷蘭鹿特丹 | 1956





法國魯昂 | 1956





德國萊茵河 | 1956





法國羅訥河畔圖爾農 | 1959





美國紐約列剋星敦大道線 | 1959





英國倫敦 | 1959





法國巴黎花神咖啡館 | 1959





西德慕尼黑啤酒節 | 1961





西德拜仁阿沙芬堡 | 1962





東德柏林牆 | 1962





古巴 | 1963





墨西哥城 | 1963





義大利撒丁島 | 1963





美國曼哈頓現代藝術館 | 1963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 1965





日本 | 1965





日本東京日比谷區 | 1965





印度艾哈邁達巴德 | 1966





印度艾哈邁達巴德風箏節 | 1966





瑞士蘇黎世 | 1966





印度大壺節 | 1966





法國科西嘉島地中海俱樂部 | 1969





法國巴黎利普啤酒屋 | 1969





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 | 1969





法國巴黎協和廣場 | 1969





年輕人在法國聖米歇爾 | 1971





義大利巴勒莫市政廳 | 1971





法國工廠罷工 | 1973





法國巴黎盧浮宮 | 1975





法國巴黎杜樂麗花園 | 1976




—— 布列松愛孩子 ——




布列松的作品以抓拍的人物為主,而抓拍人物中又以孩子居多,也許和布列松本身喜歡孩子有關係吧?











































—— 布列松拍戀人 ——




其實不同國家的戀人表達的方式各有差異,有奔放的,有含蓄的,布列松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了一切,透過戀愛的行為方式把各國的文化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限於時間的關係,編輯來不及把所有圖片進行標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發送單圖到後台進行垂詢,編輯儘可能抽空答覆。





























—— 新聞 ——




作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布列松的一些作品有著明顯的新聞圖片特徵,對其時發生的事件進行了客觀記錄。




1937年英王喬治六世加冕











1968年巴黎騷亂










· 其他 ·































中國水彩編輯整理,轉發請標註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弘一法師: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前的內外布局
讀懂儒家經典,只需這100句!
高考賦
這個家族興旺2000餘年,秘訣只有兩個字!

TAG:掌上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貼一萬張面膜,都不如你灸這一個地方!
一萬個心境,一萬張壁紙 ,沒有了你,也就失去了靈魂
你們真好看:一萬張網紅臉,也抵不過你那年的盛世美顏
今年拍了小一萬張照片後,說一說手機攝影如何拍得高大上
拍了九年圖,存了一萬張照
女明星們都愛用的面膜大揭秘!平價好用囤一萬張也值得
俄羅斯發行一萬張大熊貓的交通卡,北極熊:我待了這多年都沒有
開一萬張處方是種什麼體驗?
你的大腦很厲害:能記住一萬張人臉 甚至可能還不止
雄鹿售出一萬張季票,隊史首次
3分鐘賣一萬張,鹿晗在國內發展好,在國外就尷尬,網友:審美正
女兒國上映在即,趙麗穎送出一萬張電影票
聊天寶與攜程合作 春節期間送一萬張返程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