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大膽的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神經網路能否通過一個電腦程序來運行呢?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 「您的軀體生命已結束,機械生命已開啟。」在加州,一些激進的科學家和身為億萬富翁的贊助者認為,延長人類壽命的技術——通過意識上傳使其在與身體分離的狀態下存在——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後意識時代

或許不久將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當你躺在手術台上,在意識完全清醒的狀態下,身體卻無法動彈。此時一個禮儀得體的人形機器人出現在你的身邊。接下來是一系列輕快的動作:它把像蜘蛛腿一樣細膩精緻的手指放在你大腦的黏質表面,將你頭顱後部的一塊骨頭移除。這時候你也許會對此有所疑慮,但請不要擔心。

無論如何你已經身陷其中,沒有退路了。這個人形機器人的手指上帶有高解析度微觀感受器,可以掃描你大腦的化學結構,並將數據傳輸到手術台另一邊的強大電腦中。之後這些手指會深入到你的腦物質中,掃描更深層的神經元,勾勒出一幅反映神經元之間無限複雜關係的三維立體圖,同時在電腦硬體中創建可模擬這一活動的編碼。在上述過程中,另一個機械附件(沒有那麼細膩精緻)將已經掃描、你不再需要的物質移除到一個生物廢棄物容器中,以供日後處理。

在某一時刻,你會意識到你的軀體已不復存在。你注意到(帶著悲傷或恐懼或超然的好奇心)手術台上的軀體的痙攣次數越來越少,直至最後一次無意義的抽搐結束,最終完全靜止。至此你的軀體生命已經結束,機械生命就此開啟。

這差不多就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認知機器人教授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在其1988年出版的書《意識後代: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未來》中描繪的情景。莫拉維克相信:受到這類程序的影響,人類的未來會涉及對自身生理軀體的大規模遺棄。很多超人類主義者都持有相同的觀點。超人類主義的目標就是通過增強我們的精神和體力以期達到心靈和身體存在的更佳或不同狀態。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是倡導意識上傳的一位傑出人士,他在《奇點臨近》一書中寫道:「與人腦相比,電子系統中的人腦模擬運行速度要快得多。雖然人類大腦受益於大量的並行性(大約100萬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可能全部同時運行),但與當代電子模擬系統相比,神經元連接的休息時間極其漫長。」庫茲韋爾認為,這種人腦模擬所需要的技術——容量足夠大的強力電腦以及足夠先進的腦部掃描技術——到21世紀30年代初期就會實現。

這個預言顯然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所談論的不僅僅是從根本上延長人類的壽命,而且要從根本上提高認知能力。我們談論的是自我的無限複製和迭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你將會作為一個無限可能性的實體而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有意義的存在。

矽谷的幻想家

一次在舊金山灣區舉行的超人類主義會議上,我經人介紹認識了蘭德爾?科恩(Randal Koene)。他由於個人興趣出席了會議但並未發言。他40歲出頭,是個樂觀而拘謹的人。顯然他早已掌握了英語這門語言,但英語並非他的母語,他用英語交流雖不連貫,卻一絲不苟。我們分開時,他給了我他的名片。當天很晚我才從錢包中拿出來仔細觀看。他的名片是一幅筆記本電腦的圖片,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是大腦的程式化圖像。下面印著的一行神秘信息引起了我的興趣,「複製(Carboncopies):通往基底獨立意識的現實路線。創始人:蘭德爾?科恩。」

我拿出自己的手提電腦,訪問Carboncopies的網站,了解到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目標是促進神經組織和完整大腦的逆向工程,通過全腦模擬和神經假體技術的發展實現模擬人類意識的功能,我們稱之為『基底獨立意識』。」這個術語是指「能夠在除人腦之外的很多不同運行基底上維持個人特定的意識功能和經歷。」我進一步了解到,這一過程「類似於對平台的獨立編碼進行編輯的過程,並可以在很多不同的計算平台上運行。」

似乎我在不經意間遇到了為實現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描繪的場景而積極努力的人。這正是我需要去了解的人。

科恩口才好,是一個很和藹的人,對於工作在計算神經科學領域的高智商人士來說,他的講話頗具魅力。在他的公司,我常常發覺自己會暫時忘記:他的工作可能會產生的近乎難以想像的影響,他向我解釋的非常玄妙和古怪的事情。他有時會討論一些膚淺的話題:比如,他與前妻愉快而友好的關係,或是歐洲與美國科學界的文化差異。如果能夠達成他追求的最終目標,那麼他的工作將成為智人進化以來最具重大意義的事件。想到這個,我的心裡瀰漫著一種異乎尋常的不安感。雖然他的目標實現的概率並不大,但話說回來,我提醒自己,科學史在很多方面就是一本關於極不可能卻成功的志書。

科恩生活和工作在北部灣區的一個農場的房子里,房子周圍有很多兔子。早春的一個晚上,科恩從這裡開車到舊金山,同我在哥倫布大道的一家阿根廷風味小飯店裡共進晚餐。這個帶有輕微口音的科學家原來是一位荷蘭人。他出生在格羅寧根,大部分童年時光在哈勒姆度過。他的父親是一位粒子物理學家,由於工作,需要在不同地區進行核設施實驗,一家人曾頻繁搬家,期間曾在溫尼伯停留了兩年。

科恩今年43歲,卻像個大男孩。在過去5年里,他一直在加州居住,並開始把這裡當作自己的家,或者可以說在他的流浪人生中,這裡對他而言最像一個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科技進步主義的文化有關,這種起源於矽谷的文化已經得到廣泛傳播,並開始漫及整箇舊金山灣區,這個地區在歷史上一直受益於各種激進思想的影響。科恩說,以前向別人講述自己工作的時候,對方的反應就好像是聽到了判斷失誤的笑話,或者有的人未等他說完掉頭就走。

早在少年時代,科恩就開始用計算機術語來思考人類大腦的主要問題:人腦不像電腦那樣可讀和可重寫。你可以改進計算機代碼,但不能改進人腦,使其更高效。你也無法像加速電腦處理器那樣去加速一個神經元。

少年時代的科恩閱讀了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城市與群星》,小說場景設置於10億年後,一個超級智能的中央計算機統治著封閉的城市迪阿斯巴,為這個城市的後人類時代的居民創造軀體,在他們生命結束時將其思維意識儲存在記憶銀行中,以供其再生時使用。這個將人類意識轉化為數據的想法,在科恩看來並非不可思議,他甚至認為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把這個想法變為現實。父母對他的這一獨特興趣表示鼓勵,將人類意識保存在電腦硬體的科技展望成為一家人晚餐時間交流的常規話題。

計算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通常來自數學和物理學而非生物學。對於人類意識的複製與上傳這一問題,計算神經科學似乎提供了最具前景的方法。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網路,科恩才發現了一些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

科恩曾在蒙特利爾市的麥吉爾大學攻讀計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在透露自己研究的潛在動機方面,他最初頗為謹慎,因為擔心被別人看作是幻想家或古怪的人。

他解釋說:「就這件事情來說,我並沒有隱瞞,但我也沒有在實驗室里跟別人說:自己想要把人類意識上傳到電腦中。我跟別人在某些相關領域合作,比如記憶編碼,目的是要弄清楚記憶編碼如何融入針對整個大腦模擬的全方位路線圖中。」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電影《超驗駭客》(2014年)中由約翰尼?德普扮演的科學家威爾?卡斯特,將自己的意識上傳到一個電腦程序中——導致了危險的後果

科恩曾在位於矽谷的Halcyon Molecular工作了一段時間,這是一家由彼得?泰爾(Peter Thiel)創立的基因測序和納米技術公司。之後科恩決定留在舊金山灣區,並創辦了自己的非營利性公司:複製(Carboncopies),致力於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

科恩之所以在事業上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在於他意識到人的一生時間有限:如果到大學裡去工作,就必須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與自己夢想無關的項目中,至少在拿到終身職位之前是這樣的。他選擇的道路對於一位科學家來說極其不易,常常為了工作和生活而尋找一個又一個的私人基金。

但是,對科恩來說,矽谷的激進的技術樂觀主義的文化是其持續的動力,也是他研究項目的贊助來源。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們通過資金贊助來支持這一突破性的創新研究,希望未來能夠實現將人類意識上傳到電腦中。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把意識變成軟體

36歲的俄羅斯人德米特里?伊斯科夫(Dmitry Itskov)就是上述贊助者之一。他是科技界的千萬富翁,同時也是「2045計劃」組織的創始人。該機構的目標是「創建一種技術,能夠將一個人的性格轉移到一個更高級的非生物載體上,延長壽命,實現人類的永生。」伊斯科夫的項目之一是創建「化身」:通過腦機介面控制的人造軀體,同時該技術將輔以意識上傳。伊斯科夫資助了科恩的Carboncopies公司,二人於2013年在紐約組織召開了名為「2045全球展望」的會議,宣稱主要討論「關於人類的一種全新進化策略」。

科技型企業家布賴恩?約翰遜(Bryan Johnson)也是科恩的合作者。幾年前約翰遜以8億美金的價格把自己的自動支付公司出售給了貝寶,而現在的他是一家名為「OS基金」的風險投資公司負責人,該公司網頁上宣稱「投資於承諾改寫人生操作系統的重大突破性發現的企業家們」。這句話讓我覺得奇怪而不安,話中透露出關於人類經驗的觀點的重要方面,而這種觀點以舊金山灣區為中心正在向外蔓延:即一組軟體隱喻已發展成為一種對人類價值的思維方式。

這一基本隱喻也正是科恩研究項目的核心所在:意識就是軟體,就是運行在平台上的應用程序。顯然,科恩想要用「模擬」這個術語來清晰表達如下的含義:即電腦的操作系統可以模擬在蘋果電腦上,這樣的系統他稱之為「平台獨立的編碼」。

正如你想像的那樣,全腦模擬的相關科技極其複雜,關於它的解釋也是非常模糊。一個粗略和非常簡單的描述如下:首先,你可以通過無論何種技術或技術組合掃描個人大腦的相關信息: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無限分支連接、信息(意識被視為信息處理過程的副產品)等。前提是這些技術或技術組合(納米機器人、電子顯微鏡等)是切實可行的。掃描的信息成為大腦神經網路重構的藍圖,藍圖轉化為計算模型。最後,將所有這些信息在一個第三方非人類軀體的基底上進行模擬,基底包括某種超級計算機或用來複制和擴展化身經驗的人形機器等。

我曾以不同的方式問過科恩很多次,在人體之外存在的獨立基底是什麼?他的回答是:基底不同於任何東西,因為既沒有具體的基底也沒有具體的媒介;基底是超人類主義者所說的「形態自由」概念,即技術允許的任何形態存在的自由。

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表於《負熵》(Extropy)雜誌的一篇文章「你可以成為自己喜歡的任何形態」談到,「你的體型可大可小;可以輕過空氣,可以飛翔,可以瞬間移動和穿過牆壁,可以是獅子或羚羊、青蛙或蒼蠅、一棵樹、一個池塘、天花板上的一塊漆皮。」

通向永生之路、你想永生嗎?

俄羅斯的億萬富翁德米特里?伊斯科夫想要「創建一種技術,能夠將一個人的性格轉移到一個更高級的非生物載體上」

真正使我感興趣的並非是這個想法的奇怪與牽強,而是其如何從基本上可以辨認和如此普遍。與科恩交談的時候,我重點與他爭論的是這個項目的可行性以及他所設想的結果。但後來我們常常不歡而散——我會掛掉電話,或是離開並走向最近的車站——我發覺自己莫名地受到了他整個項目的影響。

我發現自己常常會想到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詩歌《駛向拜占庭》,年邁的詩人寫道:被聖火燃燒而擺脫衰弱的身體和病態的心靈,放棄「垂死的軀體」而成為一隻永生的機械鳥。詩歌里寫道「一旦我超脫了自然,我再也不要從任何自然物取得體形,而是需要古希臘金匠所鑄造的體形。」

一天晚上,科恩和我坐在舊金山的福爾松大街上,周圍有酒吧、自助洗衣店、脫口秀場地和名為洗腦(BrainWash)的咖啡店。我坦誠地表示:對於把意識上傳到某個技術基底這一想法沒什麼興趣,甚至感到恐怖。關於科技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即使現在我的感覺也是很矛盾的;儘管科技為我帶來了便利和聯繫,我還是日益感覺到:自己的活動受到各種公司的調控和限制,這些公司的唯一興趣就是把人類的生活數據化,以此獲得更多的利潤。

我們消費的商品、浪漫邂逅的人、讀到的關於外部世界的消息:所有這些活動日益受到看不見的電腦演算法的影響,受到這些公司的創意的控制。這些公司與政府一起就像是我們生活中的隱蔽敘事者。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脆弱的自治的自由理想就像是一個記不清楚的夢,已逐漸籠罩在可疑歷史的陰霾中。最後,我們自己與科技的徹底融合是否會導致個性觀念的妥協呢?

科恩又點點頭,喝了口啤酒。他說:「聽你這麼說,我覺得很顯然人們對於接受這個想法還有很大的障礙。而我之所以樂在其中,是因為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實現這一想法,已經習慣了。」

在從舊金山回來之後的幾個月里,我一直沉浸在對全腦模擬的思考中。一天早上,在位於都柏林的家裡,我宿醉加上頭痛,使我不得不躺在床上休息。我想著要把自己從床上拉起來,到隔壁卧室里和妻子及兒子一塊玩遊戲。但我意識到這種狀況(宿醉和頭痛傷風),自己必須和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每當生病難受的時候,我常常感到自己是個無法還原的生物體,一個由血肉和軟骨組合的生物體,或者說是一個鼻腔阻塞、嗓子發炎、頭部及顱骨劇痛的有機體。簡單說來,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基底(即軀體),原因是我的基底如同廢物。

我突然很想知道基底的確切構成是什麼,從科技的角度我自己又是什麼。我伸手去拿床頭柜上的手機,打開谷歌,搜索關鍵字「人是什麼……」,前三個自動出現的推薦搜索問題如下:「電影《人體蜈蚣》的內容是什麼?」「人體是由什麼組成的?」「人類條件是什麼?」

當時我想要知道的是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搜索結果顯示我的身體中65%是氧,也就是說主要是氣體。其餘的成分包括碳、氫、鈣、硫和氯等元素。讓我略感吃驚的是,和我的蘋果手機一樣,我的體內同樣含有微量元素銅、鐵、硅。

我想,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譯者註:出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幾分鐘後,我的妻子爬進了卧室,兒子騎在她背上用小拳頭緊緊抓著她的衣領。妻子一邊向前爬,一邊發出咯噔咯噔馬蹄般的聲音,兒子則開懷地笑著喊著:「駕!駕!」

伴隨著一聲響亮的馬叫聲,妻子弓起背,把兒子輕輕地滑落下來,兒子開心地大叫著又爬到了她的背上。我想:這眼前的一切既無法轉化成編碼,也無法在其他任何基底上運行。無論是最深刻的意義,還是最悲慘抑或最美妙的感覺,這種美好只有通過人類軀體才能展現出來,

我從未像現在這樣如此深愛我的妻兒,於是我把自己的軀體從床上拉起來,同他們一起玩耍。

陳軼翔/編譯 世界科學(World-Science)

原文作者:馬克?奧康奈爾(Mark O』connell)是英國作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對於符號學、宗教和神話頗有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科園 的精彩文章:

跨學科研究的引路人——埃里克-賴特
看我72轉:貓如何在空中自由轉身
十大宇宙機遇事:小行星碰撞開啟生命之窗
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重新制訂再生醫學規則手冊

TAG:博科園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的永生嗎?
永生!你想要嗎?
你真的希望永生嗎?
如何才能永生?
意識能永生嗎?
永生永世的桃花
為什麼生物不能永生?
永生為什麼無法實現?長壽生物結局都很凄慘,宇宙不允許生命永生
生子之痛,永生難忘
讓老舊的靈魂永生
永生才是反派的夢想啊!盤點日漫中追求永生的角色
那些永生的生物
生物技術與人工智慧,為了永生,那些永生大佬們都幹了什麼?
吾已永生,勿念
紀念碑谷之生命的永生
人類能夠永生嗎?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永生?
恐漫:永生的靈魂
《永生之人》地球上的永生之人
你若銘記,愛便永生——《我永遠愛你》
為什麼永生無法實現?宇宙規則不允許永生,長壽生物結局都很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