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做研學旅行先行者
如果說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是研學旅行的決策者,那麼教師就是研學旅行的設計者、組織者和評價者。因此,要使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真正開展起來,教師必須先行。
怎樣才能讓教師在研學旅行中先行一步?從目前實際情況看,要努力解決四「變」的問題:
變無意識為有意識。近年來,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和課程改革的深入,一些學校開始組織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社會實踐、遠足等活動,一些教師利用節假日旅行,一些有條件的家庭也經常利用假期帶孩子旅遊。所有這些活動相對於系統的研學旅行來說,都處於無意識狀態,但卻都是研學旅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重要資源。如果稍加引導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才能使廣大教育工作者做到「有意識」研學旅行呢?一方面應加大宣傳力度,使《意見》精神家喻戶曉並深入到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頭腦中,得到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另一方面應加大培訓力度,在各部門出台研學旅行細則的基礎上,把培訓內容滲透到國培、省培、市培等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中,讓各級各類教師都了解、掌握研學旅行的目標、內容、方法和途徑。
變碎片化為系統化。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意見》,已明確研學旅行的目標為「四個感受」和「三個學會」,即: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對於這些教育目標和行為,幾乎每一所學校和班級都開展過活動,都有過教育實踐,但多數都處於單項或碎片化狀態,缺少系統性。
如何才能達到研學旅行系統化?重中之重就是分區域、分學校、分學段編製研學旅行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研學旅行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都要體現出「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研究性學習」「旅行體驗」「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等研學旅行的標誌性特點。
變活動性為課程性。《意見》明確指出,研學旅行要避免出現「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而避免出現此現象的最好辦法就是課程活動化。一方面應按照《意見》要求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有機融合;另一方面應按照課程要素進行設計,要有目標、有內容、有實施辦法、有評價。而要做到這些,最重要的是教師先行先試。
變單一性、隨意性為綜合性、基地化。當下部分單位和學校捷足先登搞了一些遊學活動,一些部門和地方也籌建了一批「愛國主義」「國學」等不同內容的教育基地,還建成了一批比較成熟的校外活動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但相對於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目標和要求來說,仍顯單一和隨意。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不妨先聯合旅遊、交通等部門從建立「教師研學基地」開始,在獲得經驗之後,再逐步向學生層面滲透推廣。
(作者系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原主任督學)
《中國教師報》2017年06月14日第10版
※山東東營:課堂響起珠算聲
※「學」接「地」氣 「行」有底氣
※遠方那盞燈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研學旅行與營地教育學習論壇舉行
※研學旅行:讓行走課堂「活」起來
※研學旅行要讓學生當「領銜主演」
※走研學之路 行有效教學
※研學旅行|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尋根之旅」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曲高和寡?
※甘肅開啟研學旅行博物館教育新模式
※研學旅行豈能名不副實
※首屆研學導師培訓班在京舉行
※中國夢,研學行,師大情
※南京舉行研學實踐課程活動
※北港學子研學旅行優秀作品選登
※科學少年中國行 | 太行山研學營活動招募
※太行山研學營活動招募
※與大師同行,瀨戶內亞洲論壇參會與專業研學招募
※黑龍江: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
※濟寧市研學旅行協會、旅行社分會成立
※行走齊魯 濱州研學之旅
※零距離接觸科學家,感受科學家魅力——《知識就是力量》太行山研學活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