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

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




家庭教育書籍是《兒童的人格教育》是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在兒童教育中,一個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家長和教師對於一個偏離正道的兒童作出惡毒的斷語。這種斷語無助於情形的改變,它只會加重孩子的怯懦。相反,我們應該鼓勵他們。正如詩人維吉爾所說,「我能,是因為我相信。」




關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根本的事實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發展圖景,這種圖景是無意識形成的,卻無時不在。這種追求,這種有目的的活動自然反映了人具有獨特的思考和想像能力;這種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我們一生的具體行為,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因為我們的思想絕不是客觀的,而是和我們所形成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一致的。

人格的整體及其獨特的生活目標和生活風格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個體對生活事實的主觀看法的基礎上。個體對客觀事實的觀念和看法絕不是事實本身。因此,人類雖然生活在同樣的事實世界之中,但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






個體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動是以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事實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像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個人處境的改善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區分。

心理學家和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的是,所有類型的兒童在成長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社會情感在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中起著決定性和指導性作用。社會情感的任何障礙都會嚴重危害兒童的心理發展。社會情感是兒童正常發展的晴雨表。


理想的學校可以成為家庭和現實世界之間的中介;學校不僅僅是一個傳授書本知識的地方,它還應該是傳授生活知識和生活藝術的場所。






如果兒童進入學校時遭遇失敗,那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與其說是學習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失敗。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兒童開始對自己喪失信心。他們的氣餒情緒開始擴展,迴避有意義的行動和任務,總是儘可能地逃避,尋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他們不走社會所確定和認可的大道,而是選擇能獲取某種優越來補償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對於這些喪失信心的兒童來說,選擇最為迅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們看來,甩開社會的和道德的責任會給他們一種毫不費力的征服感,這比起走社會所確定的大道要容易得多。選擇捷徑顯示了他們內在的怯懦和虛弱,儘管他們外在行為卻表現出相當勇敢無畏。

我們是從行動來認識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不是通過他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表現出來,而是通過他在環境中的行動表現出來的。

個體的生活目標是決定性的。它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並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





兒童通常在2歲或3歲就為自己確定了一個追求優越的目標。這個目標總是在眼前指引著他,激勵他以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這個目標。錯誤目標的確定通常是基於錯誤的判斷。不過,目標一旦確定就不易改變,它會程度不同地約束和控制兒童。兒童會尋求以自己的行動落實自己的目標,他也會調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實現這個目標。

學校必須學會把兒童視為一個具有整體人格的個體,一塊有待琢磨的雕飾的璞玉。學校還必須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對特定的行為進行評價和判斷。學校不能把特定的行為視為一個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視為整個樂章的組成部分,即整體人格的組成部分。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自然是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聯繫。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卑,或處於「下游」,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處境的願望。追求優越和自卑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雄心過度就會給孩子帶來緊張心理。短時間,孩子尚能承受,不過,時間一長,這個壓力對孩子來說就太大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花太多的時間在書本上,而忽視了其他活動。這種孩子通常會迴避其他問題,受自己膨脹的雄心驅使,他們總想名列前茅。對於這樣的發展,我們很難感到滿意,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身心不可能獲得健康發展。

這種兒童把他們的生命目標僅僅局限在超越別人,並由此來安排他們的生活,這對他的正常發展並不是十分有利。我們要不時地提醒他們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書本上,要經常出去走動,呼吸新鮮空氣,多與同伴玩耍,關注其他的事情。


在當今世界,人們更為關注可見的成就,而不看重全面和徹底的教育。我們知道,那種不經努力獲得的成功是容易消逝的。因此,訓練孩子野心勃勃並無益處。相反,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勇敢、堅忍和自信,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不能喪失勇氣,而是要把挫折當作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學,是因為他追求優越的心理沒有轉化為學校的要求,而是表現為對學校要求的拒絕。於是,他表現出一系列行為癥狀,逐漸墮入不可救藥的境地,甚至不僅沒有進步,還在退步。他越來越樂於成為一名小丑,不斷地搗蛋戲謔,引人發笑,除此之外,無所用心。他還會激怒和招惹同學,曠課逃學,或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


學校不能把自身視為目的。學校必須清楚,它是在為社會,而不是在為自己教育學生。因此,學校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放棄成為理想學生、模範學生的兒童。這些學生追求優越的心理並不必然弱於那些正常的兒童。他們只不過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去做其他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們相信,這些事情比較容易獲得成功,且不管這種相信是對還是錯。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早年曾無意識地在這些領域進行過摸索,並獲得過成功。因此,雖然他們不能在數學上取得優異成績,不過,他們可以成為運動場上的健將。教師千萬不要輕視孩子在這些方面的成績,而是要把這種成績當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勵學生在其他領域追求同樣的進步。如果教師一開始就從孩子某一方面的長處出發,鼓勵他們,相信他們可以在其他領域取得同樣的成績,那麼,教師的任務就大為輕鬆了。這猶如把孩子從一個碩果累累的果園引入到另一個碩果累累的果園。因此,既然所有的孩子(弱智兒童除外)都具備取得學業成功的能力,那麼,學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為設置的障礙。這些人為的障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校把抽象的學業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作為評判標準。


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學校對於這些問題負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務,從消極的意義上來說,學校只是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場所而已。





如果他們上學遲到,我們也不能懲罰他們,因為這只能加強他不喜歡學校的感覺。懲罰只能讓孩子更加認定他不屬於學校。如果父母責罰孩子,強迫他上學,那麼孩子不但不願上學,而且還會尋找方法來應對自己的處境。當然,這些方法就是為了逃避困難,而不是面對和解決困難。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每個動作和行為中看出他厭惡學習,無力解決學業問題。他的書本從不在一塊,總是忘記或丟失它們。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孩子經常忘記或丟失書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在學校並不如意。

每個孩子都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須確保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錯亂。

對於孩子來說,必須記住,如果他們偏離了對社會有益的方向,他們就不能從消極的經驗中獲得積極的教訓,因為他們完全不理解問題的意義。因此,有必要教育兒童不要把他們的生活看作一系列互不相關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種貫穿所有相互關聯的事件的線索。任何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他的整體生命的背景,而且只有參照所有既往的事件才能得到理解。兒童只有理解了這一點,他才能夠洞徹他偏離正道的原因。





懶惰的兒童無需背負別人對他的期望;他即使無所建樹,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原諒;他無需努力,總表現出一種無所謂和閑散的樣子。不過,他的懶惰卻使他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最起碼他的父母得為他操勞。想想看,有多少孩子為了引起別人注意而不惜代價。這樣我們就會明白,這些孩子為什麼想通過懶惰來達到引人注意的目的。

許多兒童之所以懶惰,是為了緩解他們的處境。這樣他們就可以總是把目前的無能和無所成就歸咎於懶惰。人們很少指責他們能力不夠;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會說:「如果他不懶惰,他什麼都能幹!」孩子對這樣的說法沾沾自喜,因為它對缺乏自信的孩子來說是一種安慰。此外,這種說法還成了一種成就補償,這對孩子和成人都同樣如此。這個富有欺騙性的「如果句式」——如果不懶惰,他什麼都能幹——使得他的毫無成就感變得尚可忍受。一旦這個孩子真的取得點什麼成就,這些成就會在他們心目中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這種些微的成就與他之前的毫無建樹形成鮮明對比,並因此受到人們的讚揚。而其他那些一直埋頭努力的孩子雖然取得了更大的成績,受到的讚揚反而更少。


懶惰的孩子就像走鋼絲者,下面總是張著保護網,這樣他們即使掉下去,也不會受傷。人們對於懶惰者的批評總比其他的孩子溫和得多,因而也不會強烈地傷害他們的自尊。說他們很懶要比說他們無能,對他們的傷害顯然會小一點。簡言之,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種屏障,但同時也阻礙了孩子著手去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





教師總是相信懲罰可以使他改正,但他們總是以失敗告終。即使是最嚴厲的懲罰也不能使一個懶惰的孩子變得勤快起來。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之所以追求優越,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卑,因而力圖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只有當自卑感阻礙了這種富有成效的追求,或當它由於對器官缺陷的反應而加劇到令人難以承受的程度時,它才會是心理問題。這時我們就會形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一種過度、過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尋求可以輕易獲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同時,這種自卑情結誇大困難,消解自己的勇氣,從而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一個被剝奪了對未來信心的孩子就會從現實中退縮,就會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面追求一種補償。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說是神聖的職責,就是確保每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並使那些已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


一些兒童過於看重自己,另一些則認為自己一文不值。對於後者稍加考察就會發現,這些孩子身邊的成人曾經千百次地重複「你將一事無成!」或「你真蠢!」之類的話。

聽到此類否定性的責備,兒童很少不被深深刺傷。不過,也有些兒童會通過貶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來自我保護。



如果一個兒童多年來一直沿著一個錯誤的方向發展,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期望僅僅通過一次談話就可以改變他的生活方式。教育者要有耐心。如果一個兒童取得了進步,後來又出現了反覆,這時就需要向他解釋清楚,進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些心懷怨恨的兒童通常會有一種破壞和毒害別人生活的性格特徵。他們缺乏應付環境的勇氣,因此,便試圖通過欺凌弱小,或通過大幅度提高對他們的友善來補償其無力感。只有當別人接受他們的控制時,他們的友好態度才會維持下去。

兒童的發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係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展。


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要。如果兒童的錯誤是天生註定的話,那麼我們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們相信兒童性格是天生的,我們就不能夠、也不應該做教育兒童的工作。


如果這個兒童遭遇了一系列不幸事件,並由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的話,任何一個挫敗,都會促使他認為自己無能。這是因為他對困難特別敏感,並把任何障礙都視為他缺乏力量和毅力的證明。




我們把一個孩子是否會運用數學視為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數學是少數幾個給人以安全感的學科之一。數學是一種把我們周圍混亂的世界用數字穩定下來的思想操作。具有強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拙於計算。其他的學科也是這樣。寫作就是把只有內在意識才能知道的聲音話語固定在紙上,從而給予作者一種安全感。


孩子製造麻煩通常表現在睡覺、起床、吃飯或洗澡,甚至表現在噩夢和尿床。孩子所有這些表現都是為了試圖贏得某個人的關注。他接二連三地製造麻煩。似乎在不斷尋找控制成人的武器。如果兒童表現出這些特徵,那麼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孩子的環境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懲罰是沒有用的;兒童常常還會刺激父母懲罰他們,並通過這種方式讓父母明白,懲罰完全沒有用。


一些孩子能夠忍受別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可能就因此喪失勇氣,迴避困難,並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在的表面形象,這也表明了他對自己沒有信心。如果一個兒童不斷地和人爭吵和爭鬥,總是擔心,如果自己不主動進攻的話,就會受到他人率先攻擊,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斷他對環境充滿敵意。這種兒童缺乏順從,並把順從視為卑下的標誌。按照他的理解,對別人問候予以禮貌的回應也是屈辱的行為,因此要傲慢無禮地回應;他從不抱怨,因為他把人前抱怨視為一種低聲下氣的表現。他從不哭泣,甚至在本該哭泣的時候大笑,給人一種缺乏情感的冷酷的英雄形象,實際上,這恰恰是一種害怕表現出虛弱的標誌。實際上,沒有一個殘酷的行為,其骨子裡不是隱藏著虛弱。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對殘忍感興趣的。





如果一個孩子自願與人隔絕,這就表明他對自己與別人競爭沒有足夠的信心,表明他對優越感的追求過於強烈,以至於擔心他在交往群體中只起到次要的作用。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批評他的同學,並試圖貶損他們,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這種貶損他人的傾向就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種兒童盛氣凌人,吹毛求疵,總以為比別人知道得更多。他們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虛弱。


個體心理學不主張用過於嚴厲或過於溫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們避免犯錯誤,不斷地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並發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對孩子過於挑剔和嚴厲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完全喪失勇氣。而過於溫和或溺愛的教育又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以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現實,也不要用悲觀的態度來描摹世界。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儘可能充分地為生活做好準備,使他們以後能夠應付自己的生活。那些沒有被教育面對和克服困難的孩子以後會尋求迴避生活中所有的艱難險阻,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範圍越來越小。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通過經驗而學習,當然,這應該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就不是受到他人強迫的限制,而是受到事實本身邏輯的限制。





有語言障礙的兒童通常是由於過分被寵愛的緣故。這些孩子在尚未表達自己的願望之前,母親就已為他做好一切了。孩子沒有感到說話的需要!從而也就喪失了與外界的接觸,喪失了社會適應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斷地告訴一個小孩他很壞、很蠢,那麼,不要過多長時間,他就會相信我們的斷言是對的,並最終喪失了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勇氣。孩子不了解環境才是拔除他自信的根源,並會不知不覺地相應規劃自己的生活,以證明對他的錯誤判斷是正確的。這個孩子會感到自己天賦不如別人,認為自己的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有限。從他的態度中我們可以準確地看到他消沉的心境,這種心境與環境對他的不良影響直接相關。


兒童的成長總有一些主觀和獨特的東西。教育必須對兒童獨特的個性有所了解,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則來教育兒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不同的兒童運用同一教育原則卻取得了不同效果的原因。


新環境是對兒童準備性的一種測試。如果兒童準備充分,他就會滿懷信心迎接新環境。如果他對新環境缺乏準備,他就會感到緊張,並進而產生一種無能感。這種無能感會扭曲兒童的判斷力,並對環境做出不真實的反應,即這種反應和環境的要求格格不入。換句話說,兒童在學校的失敗不僅僅是由於學校系統的無效,還主要是因為兒童準備上的缺失和不充分。




孩子喪失自信的第一個跡象經常是他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孩子初始遭受的失敗,一般都沒被引起足夠的重視,不過,它對孩子可能是個災難。

學生是否專註於自己的學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興趣。促使並保持學生的專註,發現學生是否專註或是否能夠專註,這是教師教學藝術的一部分。


對於這些在學校里難以適應、成績不佳和考試不及格的孩子,批評或責備是沒有用的。相反,批評和責備只能讓他們相信,他們不適合上學,並對上學產生悲觀消極的態度。

僅僅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例如分數)來對孩子進行評價和判斷是愚蠢的。我們倒是應該把學校成績報告視為兒童目前心理狀況的反映。這些成績報告反映的不僅僅是他所獲得的分數,更是反映了他的智力、興趣和專註能力,等等。




我們不能因為學生學習成績好或因為他懂得比別人多,而把跳級作為一種獎賞。如果這些成績出色的孩子把一些時間投入到課外學習如繪畫、音樂等,這對他們更有好處。這對整個班級也有益處,因為他對其他學生也是個激勵。


如果一個孩子對某一學科感興趣,並取得了成功,那麼,這會激勵他嘗試去學好其他的科目。教師的一個職責就是利用學生的成功去激勵他獲得更多的知識。單是學生自己並不知道如何做到這點,不知道如何依靠自己來提升自己,這就像我們所有人從無知邁向有知時經歷困惑而需要幫助一樣。不過,教師能在這方面給予學生幫助。教師若這麼做,他就會發現,學生會認識到這一點,並予以積極配合和合作。


心理學和教育是同一現實和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要指導心靈,就需要了解心靈的運作。只有那些了解心靈及其運作的人才能運用他的知識指導心靈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標。


負有教育職責的人或教師不應該認為他是兒童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的影響也會湧入兒童的心理,並直接或間接地塑造他。






只有當一個兒童缺乏社會情感時,生理疾病才會對心理產生影響。對於一個感到自己是環境一分子的兒童,危險的疾病對他心理的影響不會像這種疾病對一個被溺愛的孩子那樣強烈。


兒童生活中的另一個「暗礁」是跟陌生人、家庭的熟人或朋友的接觸。跟這些人接觸之所以會對兒童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是因為這些人實際上並不真正對孩子感興趣。他們喜歡逗孩子開心,或在最短時間內做那些可以給孩子留下印象的事情。他們對孩子的高度讚揚,會使孩子變得自負起來。這些人在與孩子短暫相處中,會儘力寵愛、縱容他們,從而會給孩子的正常教育帶來麻煩。所有這些都應該加以避免。不應該讓陌生人干擾了父母的教育方法。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閱讀、書寫和做算術,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氣氛,這樣,孩子就不會比其他孩子承受更大的困難。


我們通常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成人完全不同。我們也會忽視,孩子是根據自己獨特的興趣來理解事物的。


一個太缺乏社會興趣的人,其社會興趣有時會以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社會興趣喪失了一種分寸感,一心只想為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社會興趣過於強烈,從而會阻礙他們自己的成長。我們知道,一個人要真起對他人感興趣,並為公共事業奮鬥,他首先必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必須有東西可貢獻給社會,如果這種貢獻真的有內容、有價值的話。


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培養友誼。孩子之間應該成為好朋友或好夥伴。孩子也應該和家庭成員和家庭之外的人成為朋友。家庭成員之間應該想到信任。孩子也應該信任父母和教師。









周國平力薦

李晶晶歌劇課程,


我們可以擁有的最奢華享受

課程連續十周、共33節,生動有趣、唯美震撼,6月26日前預售,
報名僅需花費99元


預售結束後,價格199元




長按二維碼了解詳情


期待您的加入~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




在都市打拚的青年都會被暖到的畫作,第一眼就能觸到內心的柔軟


懂得沉默的人更優秀


王朔致女兒書: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成功的男子最易在哪種女人面前傾倒?










回復以下關鍵詞,送你一篇周國平哲理美文






愛| 愛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親| 女兒| 教育


命運| 位置| 快樂| 慾望| 妥協| 弱點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實| 覺醒| 尊嚴| 使命| 本質


智慧 | 年輕

|自白| 友誼 | 大自然| 雄心 | 謙和 | 懷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80後女博士跑去當農民,10年造出中國最時尚農場,姚晨都帶著兒子去她家「偷菜」
怎樣的愛,算成熟的愛?
簡單的人更容易幸福
我們無意識的行為泄露了內心最深處的秘密
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品質

TAG:周國平 |

您可能感興趣

作為4個孩子的父親,球星C羅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孩子三點半放學讓家長頭疼,怎麼辦?教育部長這樣說......
孩子教育中最值得做的一項投資,82.6%父母都忽略了!
殘酷真相:36張圖犀利對比中西教育,差距就在這些方面...
中國學霸實力碾壓澳洲!多人獲第一!第一教育美女學霸首發聲,華人學生如此牛的原因竟是......
2500萬被性侵的兒童:我們什麼教育都有,就缺了性教育!
U.S.News 公布美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10個州,有文化真好!
2019年U.S.news教育學院排名
本周哪些英語教育大事件值得關注?(2018.3.17-3.23)
孩子教育中最值得做的一項投資,99%的父母都忽略了
母親的一個態度,讓11歲的他一蹶不振,教育的失誤啊
這個超牛的教育實踐家,學生成材率極高,只用了9個字……
年僅30歲,卻已是身價160億的教育界大佬,他是如何做到的
iPad低價教育平板,教育只是噱頭,它只是個Pad而已
一周回顧丨教育行業大事件(4.29-5.05)
一周回顧丨教育行業大事件(3.04-3.10)
教育:春遊,你還缺一個中泰t500
一台萬元的 MacBook Pro 與你的年收入相比很超值,更何況還有教育優惠
浪子情感教育:99%的屌絲,都死在這3個問題
靠「精日」居然能騙到1.3億!日本對台灣的奴化教育到底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