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自殺遊戲背後的黑洞
文:JEET MA
今天
暗黑一下,聊一個恐怖的事——藍鯨死亡遊戲。
最近一段時間,一種名叫「藍鯨」的死亡遊戲開始在國內蔓延,參與遊戲的人年齡一般在10-14歲,而且一旦加入了這個遊戲就不能中途退出,玩家需要按要求完成」藍鯨「提供的任務,一共40多天,在最後一天,自殺。
藍鯨自殺遊戲
據說這種「藍鯨遊戲」起源於俄羅斯,至今已經導致了一百多人自殺。遊戲的具體任務怕有人效仿,就不詳寫了,大致是:剛開始時在胳膊上刻出一個鯨魚,表示加入;隨後的幾十天內每天被人早晨4:20叫起,看恐怖片;被人灌輸自殺美好的概念;最後一天在人為的誘導下,跳樓。
網友的戲謔版
國內許多網友對這種「藍鯨遊戲」持有的是一種戲謔的態度,認為這個遊戲就是一群中二病小朋友沒事找抽的自殺狂歡。
還有人覺得這裡面有超自然因素,是中邪、邪教,甚至扯到了香港鬼片《自殺前14天》,這都純屬tm扯淡。
如果你對各種著名危險的心理實驗有了解的話,這種死亡遊戲其實就是一個大型的網路心理暗示實驗,雜交了很多其他心理實驗的要素,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裡面有很多陰險的設定。我來講講。
1. 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他們為什麼服從藍鯨?
藍鯨遊戲的管理架構是帶有強權色彩的,這個遊戲並不是你想終止就能終止的了的,因為你要為自己的中途退出付出代價。
據了解,如果你加入了藍鯨遊戲群,這意味著你必須遵守遊戲的十幾條規定,而且還需要提交包括裸照、家庭成員身份證號、手持證件裸照等個人資料。每天完成任務後必須提交相關的證據。如果你在遊戲過程中私自退出,或是沒有完成任務,都會導致你的資料被泄露,以及各種威脅。
這些規定是一種外在的強制力,而對於年齡在10-14歲,心理脆弱,心智發育不健全的少年而言,這些強制的規定和懲戒下,藍鯨就成了一種權威。在權威之下,他們還能保持理智和道德判斷嗎?
1961年的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告訴我們,不可能。
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
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源於一次軍事審判,一名曾負責猶太人屠殺任務的納粹黨徒在審判中為自己辯護,他認為自己不該對屠殺負責,因為他只是在執行命令。
這一現象引起了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的關注,因為特別是戰爭期間,即便是在邪惡的命令下,無條件服從於權威的例子非常之多。
他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從社會各界找來1000名志願者,並讓他們來擔任教師角色向學生提問單詞。老師和學生隔了一堵牆,互相看不見,只能聽到聲音。如果學生回答有錯老師就對學生進行電擊(聽起來像楊永信哦)。一開始是15V,每答錯一次增加15V,最高到450V。全程中有米爾格拉姆的同事穿上白大褂冒充專家督促老師。
實驗開始後,學生便開始犯錯,老師就一次次施加電壓。剛開始時學生並沒什麼特別反應,但是當電壓到了強烈階段時,隔壁的學生開始驚叫哀求,老師們也出現緊張、擔憂、焦慮、惱怒情緒,但是專家冷靜地回答說「請繼續」、「實驗必須繼續」等,老師又會繼續進行提問和懲罰,直至電擊為最大值,學生尖叫後不再有聲音,可能已經嗝屁了。
其實牆另一頭學生的電椅根本就沒通電,學生也是演員裝的,負責表演被電擊後的反應,米爾格拉姆就是想看看這群志願者到什麼地步才會反抗權威。
然而實驗的結果是這1000個志願者沒有一個人在300V之前拒絕服從,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按下了450V的按鈕。米爾格拉姆在他的著作《對權威的服從: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中總結:
當一個人進入權威系統之後,會有一次心理重組的過程,我不再是能夠按照自由意志行動的「我」,而是權威的奴僕。
而對於藍鯨遊戲的參與者,特別是心智發育不健全的小孩而言,進入藍鯨這個帶有強制性的權威系統後,恐怕關注點不再是什麼自尊自愛一類的人道話題,而是能否完成今天的任務了。
2. 管理員與遊戲者的關係:路西法效應
在藍鯨遊戲中,還有一個非常險惡的設定:管理員並不是指定的,隨便哪個入群的成員,只需要繳納60歐元就可以當上管理員。管理員的任務就是監督遊戲者完成死亡遊戲流程,而管理員本身不需自殺!
這套險惡的套路應該來自於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主持了一個富有爭議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他招募了24個青年志願者,然後將這些人隨機的分為「囚犯」或是「警衛」,津巴多按照監獄的形式和要求,一方面讓「囚犯」們穿上真正的監獄囚服,剃掉頭髮,將其關進狹窄牢房;同時,給「警衛」們分發了制服,配了哨子和警棍,和管理「犯人」們的權力。
試驗剛開始時大家只是像在演戲一樣嘻嘻哈哈,但是過了幾天之後,這些沒有任何仇恨和衝突的志願者們開始真的帶入角色設定了:
警衛們隨著角色的深入變得愈發暴力殘忍。而「囚犯」們也彷彿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低落脆弱,心理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引發更大的禍患之前,試驗者趕快叫停了測試,沒人知道測試下去會變成什麼黑暗情況。在這場試驗中,獄警被賦予了權威的身份,處於權力頂端的人,話語權最大,往往會有更多的統管慾望,而囚犯面對著強權和整體環境的壓力,許多人會產生消極、自我放棄的想法,而這時如果有人命令你去做某件事,你就很有可能會選擇服從。
當設定好身份,賦予強權之後,即使運行規則再黑暗,他們都覺得是理所應當的。
有人將這種人格發生的變化稱之為「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在「藍鯨遊戲」中,與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獄警與囚犯相對應的角色,就是管理者和遊戲者。無疑就是處在權力頂端的人,自然會變得愈加殘暴,而遊戲者則是像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中的服從者一樣,在強權和威脅下不斷變成精神奴隸,最後從樓上一躍而下。
3. 藍鯨遊戲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精巧和險惡的自殺演算法
普遍認為,自殺的行為過程分5個步驟:
來源於《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個體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劉金同
藍鯨遊戲的遊戲者大多數是心智發育不健全,心理敏感,脆弱,有抑鬱傾向的人,這些人加入藍鯨遊戲,可能本身就具備自殺意念,這種意念可能來源於自身因素,也有可能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受人蠱惑等等。
而藍鯨遊戲為這些玩家所提供的就是自殺計劃和自殺準備:藍鯨遊戲中最後一個任務就是跳樓,而其中的任務「爬起重機」、「站在屋頂邊緣、「坐在屋頂邊緣兩腳懸空」無疑是在幫助遊戲者克服自殺恐懼,以免跳樓的時候自殺未遂退縮。
而任務中4:20起床的任務則是在增加遊戲者的自殺概率。
來源於《初中生自殺意念的個體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劉金同
在40多個任務中,許多任務都有看一天恐怖片的要求。一方面,看大量恐怖片會影響睡眠質量,另一方面,恐怖片會給遊戲者傳達大量的負面信息,給予更多的消極暗示,特別是第30—49天,遊戲者每天都要4:20起床,並看一天恐怖片,外加自殘,無疑是給第最後一天天的跳樓自盡做了充足的準備。
這種遊戲對很多有自毀傾向的人來說就是給抑鬱症遞把刀,是一種極其陰暗的引誘。
4 暗夜呢喃:是誰設計了藍鯨恐怖實驗?
掰開了說,其實藍鯨遊戲的原理並不複雜,最可怕的是誰設計了這個遊戲。根據推理,其設計者一定是個精通心理學而且有反社會傾向的人,超人主義,像《沉默的羔羊》里的漢尼拔。
果不其然,這幾天新聞報道了藍鯨遊戲的設計者已被抓捕,其情況和推理的猜測差不多:心理學者、孤僻、高智商、反人類。
但有一點完全出乎意料,設計者Philipp Budeikin只有21歲!
而且他的計劃全然是瘋的,他特別輕鬆地說,之所以設計這套程序,就是為了清洗「劣等人種」(biological waste)。最可恨的是,Philipp Budeikin談到這些時,還帶著一種沾沾自喜。
Philipp Budeikin
而那些對此好奇的少年們,也別覺得自己骨骼精奇,挨得住這種洗腦實驗。人的大腦和精神狀態是很脆弱的,很容易成為精神的奴隸。
當你無所謂地踏入第一步時,魔鬼已經在暗處笑了。
更多驚喜點擊:閱讀原文
※《歡樂頌》與資本主義倫理
※可以一個字都不讀,但必須健身
※古籍中的外星人和黑科技記載
※處女情結與奇技淫巧
TAG:X博士 |
※「藍鯨」死亡遊戲後,「人體刺繡」自殘遊戲又來了
※可以捏臉的遊戲《黑色沙漠手機版》即將上架
※可以捏臉的遊戲《黑色沙漠手機版》即將上線
※可以改變遊戲情節的遊戲 新式驚悚懸疑黑暗風《致命框架》
※猛獸的獵殺遊戲
※迷你世界遊戲怎麼馴服黑龍 黑龍是可以馴服的
※吃雞遊戲走紅,最大黑馬玩家卻是藍光眼鏡
※旅行青蛙遊戲火了,魅藍新鮮出爐遊戲「攻略」
※情感體驗型遊戲的崛起——旅行青蛙的爆火背後
※揭秘跳一跳小遊戲背後隱藏的職場規則!
※揭秘:遊戲《旅行青蛙》背後的隱藏的信息
※驚,養成遊戲背後藏著巨大陰謀?
※旅行青蛙爆紅!留心遊戲外掛暗藏風險,山寨軟體悄悄扣費
※靈探秦先生之「藍鯨」殺人遊戲
※自己的洞自己卡!呆萌狗狗玩自掘墳墓遊戲,主人靠近一看笑到崩潰
※打造多人在線沙盒類遊戲《黑暗與光明》
※吃雞遊戲挑花眼,最後入了荒野行動的坑
※遊戲主機失敗後 藍港硬體夢盯上智能音箱
※為何遊戲中的「光頭」都是狠角色?
※市面上的暗黑類遊戲只有兩種:《流放之路》和「其他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