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

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

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

一、形式顯示概述

在海德格爾研究者中,奧托·伯格勒很早就提出把形式顯示作為海德格爾思想關鍵詞,並且將海德格爾的早期思想稱之為「形式顯示的詮釋學」。在這一點上,他受到奧斯卡·貝克的影響。貝克既是胡塞爾的學生,也是早期海德格爾的學生。貝克指出,形式顯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可以把形式顯示的存在意義稱作本質,不過這與胡塞爾的eidos[形式]是根本不同的。」(《現象學與哲學年鑒》,第8卷,第622頁以下)

我們知道,海德格爾自己經常講的是「現象學詮釋學」(存在與時間第7節),相比而言,伯格勒的提法「形式顯示的詮釋學」更具辨識度。也就是說,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有別於胡塞爾的關鍵在於,他發明了形式顯示的方法。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探究,到底何謂形式顯示。

首先,要問的是,形式顯示是什麼。在此產生了一個問題:形式顯示是概念呢,還是方法?形式顯示當然是概念,但關鍵是,它是哪一種概念?概念有很多種,比如普遍概念、個別概念,按照不同的分類原則,有不同的概念,那麼,形式顯示是何種概念?當我們這麼問的時候,其實我們在把形式顯示作為一個課題來對待,我們正在「定義」「形式顯示」,並且是按照傳統的定義法,即屬加種差。但是,要知道,形式顯示恰恰是要反對這個呀!這就陷入了死胡同了。

或許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海德格爾說,哲學概念是形式顯示的。這就是說,要反對概念的實體化傾向,將概念的運動特性挖掘出來,概念是用來顯示和指引的,它具有指引的功能。什麼是概念?Begreifen?就是把雜多的現象抓起來的那個普遍的東西。概念就是從雜多中把握共同之物,從具體上升到普遍。這樣來理解的話,衡量一個概念是否足夠「強大」,就是看它的普遍有效性。那麼,最普遍的概念是什麼,是存在。因為它無所不在,比如這張桌子,我們可以對它進行表述轉換,「這張存在著的桌子」。任何一個概念,都是混合了形式的成分在裡面的,比如桌子,就混合了「存在」。在這裡,桌子是質料,存在則是形式。所以,誠如海德格爾所說,存在的普遍性就在於它隱藏在任何地方。那麼,是不是這樣就把存在作為最高概念呢?如果按照傳統的普遍化方法,的確如此,存在是不可定義的,存在已經是普遍化的終點了。但如果把存在作為形式顯示的哲學概念,那麼,結果就不同了,這時候,存在恰恰是開端。海德格爾的任務在於,把存在開展出來、實現出來。所以他發現了時間。時間是存在之開展的視野。要把一個東西開展出來,就像讓一顆種子生長起來,是需要時間的。這就是時間的含義。

《存在與時間》這個書名中還隱藏了一個意思,就是名詞和動詞。我們知道,動詞被稱作時間詞(亞里士多德在《解釋篇》中將名詞界定為不帶時間的符號,而動詞是帶著時間的符號)。值得指出的是,在此,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存在」,是在時間之中的存在。用希臘語來說,存在不是ousia、實體,而是physis、湧現(《形而上學導論》,第63頁)。用海德格爾自己的話則是,存在不是現成存在(Vorhandensein),而是此在。此在的此(Da),既是發動之處境,也是具體的實行。也就是說,存在不是哲學研究的終點,而是展開哲學活動的開端,這既是我們理解生活的開端,也是揭示真理的開端。這就為我們理解形式顯示提供了背景。

其次,形式顯示是方法嗎?方法,也是某種工具。形式顯示確實是方法,但重要的還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工具、什麼樣的方法?這一方法,針對的是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這個傳統可名之為「理論化哲學」,也就是說,它以理論的姿態(純粹觀看)去處理一切哲學問題,包括實際生活的問題。所謂的理論化,就是尋求本質、普遍有效性。為什麼說這是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弊病呢?我們知道,形而上學的基礎是由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奠定的。我們以柏拉圖為例。柏拉圖認為,在感性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超感性世界,而這才是真正的世界。在超感性世界中,存在著所有現實事物的理念。理念就是最根本的、最普遍的,使得現實事物得以可能的東西。我們知道,海德格爾在30年代初期經常講柏拉圖的洞穴比喻,並且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真理具有一種雙重性,作為aletheia的真理和作為idea的真理。後者就是所謂的理念世界,但前一種真理是如何的呢?所謂aletheia,就是解除遮蔽,也就是不斷地與遮蔽、錯誤、沉淪相抗爭,而這正是哲學的使命,亦即揭示真、保持真。Idea是這種抗爭的結果,而當我們達到了結果時,同時也就忘記了求真的過程。從「求真」到「真理」,就是從aletheia到idea,人們記住了柏拉圖的結論,卻忘記了過程。這樣,西方形而上學的基礎,即「兩個世界理論」(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就形成了。一切形而上學都建立在兩個世界的對立之上,即便是尼采,儘管他反對一切理念、價值,而強調身體、強調感性世界,但終究還是接受了柏拉圖的這個框架,所以他仍然是形而上學家,儘管是最後一個形而上學家。海德格爾向我們表明,儘管柏拉圖是西方形而上學的始作俑者,但在他那裡還是具有一種兩重性,還能看到aletheia的影子,而這恰恰是「前理論的」。我們知道,從理論的東西回到前理論的東西,這就是形式顯示的方法論意義。因此,「形式顯示」不僅僅是針對某種思潮的,而是一種針對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方法。

不過,海德格爾對形式顯示的論述並不多。在《存在與時間》中,這個詞出現過五六次,但都沒有對其展開詳述。也就是說,形式顯示只是他在課堂上所採用的方法。不過,實際上,即便是在他的講課稿和私人筆記中,我們也很少能找到對形式顯示的正面論述。提及形式顯示的文本主要是1921年夏季學期的《宗教生活現象學》和1921-22年冬季學期的《對亞里士多德的現象學闡釋:現象學研究導論》。除此之外,儘管還有很多零散的文本,但都沒有深入探究。特別是在海德格爾後期這個詞語幾乎是人間蒸發了。這樣一來,我們還敢說,形式顯示對於海德格爾而言是核心方法嗎?

值得指出的是,它並不是以專題化的論述形式向我們呈現的,而是貫穿在海德格爾思想的其它層面里,隱隱地發生作用。這一點有很多研究,比如Kisiel就嘗試挖掘形式顯示與某些後期海德格爾的基本詞語之間的關聯。我們認為,形式顯示乃是海德格爾解構哲學史的基本方法,更確切的說,是方法的某個階段,形式顯示是某種開端性方法。正如前面兩門課程的標題所體現的,海德格爾是要用現象學去解構源初基督教和亞里士多德哲學,而在此,恰恰是形式顯示的方法得到了突出的運用。由此可見,形式顯示與現象學解構關係莫大;並且,我們要理解形式顯示,不應該對其作專題論述,而最好是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也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的具體例子。因此,下面我就以「對哲學的形式顯示的定義」為例,來進一步探討,何謂形式顯示。

二、對哲學的形式顯示定義

說到對哲學的規定,這個主題在海德格爾的整個思想中絕不少見。在我們所看到的許多講課稿中,海德格爾都反覆強調對哲學的重新規定,哲學不是科學,也不是世界觀,而具有其獨特的追問方式。在正式進入1921-22年冬季學期的這個關於哲學定義任務的文本之前,我們首先回顧一下晚期海德格爾關於哲學規定的一個文本:《這是什麼——哲學》。這是海德格爾1955年在法國的一個演講,這個演講有幾個要點,幾乎構成了海德格爾的哲學觀所涉及的所有要點。第一,海德格爾指出,傳統哲學的提問方式乃是,ti estin(這是什麼)?當我們追問「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在進行哲學追問。這是希臘的追問方式。當然我們不只是問桌子是什麼,而是會問,美是什麼,自然是什麼,善是什麼。這個Was-frage就是對本質的追問,比如柏拉圖的idea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回答。

第二,他進一步指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存在者是什麼(存在是什麼)。哲學根據存在意義(Seinssinn)、存在狀態(Seiendheit)來追問存在者。海德格爾反覆提及存在問題,並將其作為哲學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在這裡要指出的是這兩個問題之間的關係。第一個問題問的是某種存在者是什麼,例如美、善,儘管它們已經是普遍的了,但其普遍程度仍然低於「存在」。第二個問題則是追問存在者本身(存在)是什麼,按照傳統的看法,存在已經是最普遍的了,那就無法下定義了,甚至也無需下定義了,但海德格爾恰恰是要將其作為問題提出來。表面上看,第二個問題無非是第一個問題的一個極端的例子;這樣看來,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方式也應該適合於第二個問題。但恰恰相反,當你開始追問存在是什麼時,傳統的「是什麼」的提問方式失效了,你必須另闢蹊徑,找出被傳統所遺忘和掩蓋的存在之其它方式和樣態。但這樣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於是過渡到第三點,海德格爾所理解的哲學,乃是一種應和(Ent-sprechen),這是對philein[愛智的「愛」]的翻譯。「哲學以應和的方式存在,應和乃是與存在者之存在的聲音相協調」。究竟如何理解這個所謂的「應和」?當我們回顧前面的兩個要點時,第一點說的是,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普遍化,也就是「是什麼」的提問方式;第二點說的是,普遍化的方法在存在問題上失效了。於是,第三點就是,我們要探求一種不同於普遍化的新的哲學方式,亦即將哲學作為某種「應和」。單看前兩點,這與海德格爾引入形式顯示這一方法的步驟如出一轍。形式顯示,恰恰也是反對普遍化(包括一般化和形式化),也是探索一種新的哲學方式。當然,這裡我們並不是要說,形式顯示就等同於「應和」,但至少我們可以看到,海德格爾前後期的哲學方向,是一以貫之的。

讓我們回到1921-22年冬季學期的這個文本。在這個文本中,海德格爾明確的給出了一個哲學定義,我們先將其摘錄出來:「哲學是對作為存在(存在意義)的存在者的原則性認識行為,而且,在這個行為中、對於這個行為而言,關鍵在於行為之擁有的當下存在(存在意義)。」

我們要表明,這個定義何以是「形式顯示著的」?它在何種程度上是形式的,又試圖顯示出什麼?在闡釋之初,我們首先要澄清一點:何謂定義?傳統而言,定義就是屬加種差,但是這種定義路數顯然不適用於哲學,因為哲學不是某個現成的東西(Ding)。但是,定義問題是與哲學概念構造密切相關的,因此是非常重要的。海德格爾宣稱要獲得一種形式顯示的定義,於是,他首先要探究定義的形式意義。所謂定義,就是在「什麼存在」和「如何存在」中規定對象,而這種規定有三個特徵:a合乎處境或合乎先行把握的;b根據有待贏獲的基本經驗而把握著的;c稱呼著對象的(GA61,19)。第一,這裡的處境,是一種理解處境。當我們試圖理解和解釋某個對象時,我們往往對這個對象已經有了某些經驗,這就是所謂的先行把握,是理解的前提,所謂的前理解。定義活動,一定是由這個前理解所發動的,因為在海德格爾看來,定義同時也是理解和解釋,後者對於定義活動是根本性的。其次,當我們下定義時,我們對於定義活動的方向會有一定的預期,這種趨勢會反過來決定定義活動的實行。從前面兩條可以看出,定義活動是由動機(Motiv)和趨勢(Tendenz)所包圍著的,是一種處境性的活動。也就是說,海德格爾試圖挖掘出一種動態的定義觀念,來取代傳統的抽象、靜態的定義。在此,海德格爾提示我們,要區分定義(活動)的對象和哲學(活動)的對象。我們對哲學下定義,對象當然是哲學,但哲學本身又有對象,就是存在者本身(存在)。這相當於說,對哲學的定義,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定義,乃是因為這已經是二階的定義了,對定義(哲學乃是規定存在,這意味著,哲學活動也是定義活動)的定義了。這時候,只有首先改造和擴展我們對定義的理解,才能進入對哲學的定義之中。

最後,定義乃是對對象的稱呼。這裡的稱呼,指的是一種通達對象的方式。我們知道,海德格爾用兩個詞來翻譯logos,稱呼(Ansprechen)和談論(Besprechen)。相比而言,稱呼是開端性的,而談論是logos的展開。海德格爾也說,稱呼是一種追問。海德格爾在此強調稱呼,而不提談論,其實是要表明,此處的定義,不是對某物的全面規定,用一個命題結構將某物固定下來,毋寧說,定義首先是稱呼,是將對象帶入問題,是一種開端性的理解和解釋。也就是說,定義只能規定開端,指引方向。而這就是形式顯示的哲學定義。

同時,海德格爾也說,形式顯示的定義也是原則性的定義。這裡的原則,對應著希臘文的arche,本原。我們知道,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要提出一種「基礎存在論」,這個基礎,就是要為其它存在論提供基礎。所謂的基礎、本原、原則,都是一個意思。從方法論上講,哲學是要為一切存在者提供出「存在」,這個存在,就是arche,是開端,是「從何而來」。我們一般是怎麼理解原則的?原則的東西就是整個體系運行的基礎,就比如一個數學系統,是建立在少數公理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所謂的「原則」。有了原則,然後通過邏輯演算,開發出整個世界。這是多麼美妙的建構世界的圖式!給出了原則,就給出了一切。但海德格爾所理解的原則,卻並非如此。在他看來,原則是某種形式,並且是空洞的形式。為什麼他說「形式顯示」,而不是「內容顯示」?這就是說,開端一定是「形式」,不包含任何具體內容。如果是「內容顯示」,那麼就等同於傳統的辦法,從少數推演出多數,但問題就在於,作為開端的這些「內容」,從何而來?這時候就沒法再問了。所以現象學要講「無前提性」(Voraussetzungslos)。但是,沒有開端,哪裡能展開和實行呢?所以,我們還是需要開端的,但這個開端,不是具體的「什麼」,而是某種空洞的形式,在此,形式不是某種「什麼」,甚至也不是「什麼本身」(Was-überhaupt),而是某種關聯,某種如何。「形式的東西就是合乎關聯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的原則,就不是「什麼」,而是「如何」和「為何」。這就是海德格爾的獨特之處,他既要給出原則和開端,又不在一般意義上理解開端,而是把開端理解為某種關聯(形式),而所謂的「顯示」就是將這種關聯顯示出來。

以海德格爾的Dasein概念為例。把Sein規定為Dasein,這就是很好的形式顯示。這個Da,是形式的,跟內容無關(所以很多形式顯示的例子都是拿語法來做文章,比如及物/不及物動詞、反身動詞、時間副詞、地點副詞),但是,這個Da還是指引了方向,因為它體現了某種關聯,dasein總是我的dasein、你的dasein,是某個個體的Dasein,這就是說,Dasein是與個體緊密相關的,它將個體和「存在」關聯在一起,這就為其具體實現指引了方向,所謂的「顯示」,就是個體的「去存在」。

下面,我們開始嘗試解釋前面給出的這個晦澀的哲學定義。首先,何謂「行為」(Verhalten)?行為總是「自身行為」(sich verhalten),它表明,哲學作為某種行為,不是外加於我們的,而是產生於我們自身的,首先是一種內在的行為。但這種「自身行為」有兩個維度:a朝向……的自身行為(sich verhalten zu);b自身行為本身。在哲學這種行為中,兩個維度同時存在,並且從中產生了三重意義方向。從a中,我們可以分析出行為的關聯意義和內涵意義。所謂關聯意義,指的是,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關聯,它總是朝向某物的行為,是一種意向活動。而內涵意義,指的是行為的「何所向」,即行為所朝向的對象。而從行為本身著手,它又昭示出行為的實行意義,並且,行為的實行,總是在一定的境遇之中,是當下的具體實行。這三重意義方向,構成了一個意義整體,對整個行為的揭示,就有賴於這三重方向的共同運作。但是,過去的哲學都片面朝向某個方向,結果就沒能把握這個意義整體。片面朝向內涵意義,就導致過於強調「什麼」,而忽視了行為的關聯和實行。即便是把行為理解為關聯,也往往是某種理論的關聯,是一種靜態的、固化的關聯,因為它忽視了關聯的實行。相反,只有將關聯實行起來,不斷地在具體處境中激發這個關聯,將其保持在懸而不定中,才能防止理論化的沉淪趨向。不過,也不能片面朝向實行意義,否則就只有不斷地更新、變化,而喪失了某種普遍的東西,海德格爾的哲學有一個開端,那就是存在,因此,他所提倡的實行,不是盲目的實行,而是從存在出發、不斷回到存在的實行。

理解了海德格爾所說的作為意義整體的行為,我們就接近他這個定義中的關鍵部分了。這個定義的重點在後半句,最為費解的是「行為之擁有的當下存在」。在這個表述中,關鍵詞又是「擁有」和「存在」。要知道,這兩個詞是相對的。一般來說,「擁有」表示的是一種所屬關係,「誰」擁有「什麼」。而「存在」則表示某種範疇關係,人是動物,「什麼」是「什麼」。在亞里士多德的範疇譜系中,兩種關係一縱一橫,共同建構出整個範疇體系的秩序框架(Ordnungszusammenhang)。但海德格爾這裡所說的「擁有」和「存在」顯然有所不同。此處的「擁有」是行為之「擁有」,也就是某種行為方式,而這種行為的「如何」,恰恰體現為行為的關聯意義,而這種關聯意義,又構成行為之具體實行的開端和本原,是形式顯示中的「形式要素」。在此,形式或者形式的東西,意味著某種決定性的東西,儘管是空洞的,但它不是任意的,而是規定著方向,是指示著的、約束著的。形式要素乃是規定之開端,具有開端特徵。並且,對這個形式開端的理解越深刻,對它的展開和具體化也就越豐富。但是,僅僅有這個開端是不夠的,開端僅僅是某種潛能,但這種潛能尚且是非本真的,只有通過具體的實行,才能進入本真之中。而這種實行,指的就是「當下存在」。此處的存在當然應該理解為「去存在」,在每一次「去存在」之中,「行為之擁有」不斷得到通達、居有和保持,從而,「擁有」變成「存在」,「非本真」變成「本真」。在此,海德格爾並不是說,要把關注的焦點從關聯意義轉移到實行意義上,相反,他的意思是,只有在具體的實行之中,關聯意義才能得到保持,而不變成理論化的關聯意義。這似乎與我們的常識有所不同,一般人認為,「保持」就是死死地抓住某個東西不放手,海德格爾卻認為,保持是在不斷的更新和實行之中才能實現的。通達和居有並不困難,困難的是保持,因為人對於已經擁有了的東西,總是害怕失去,結果就死死抓住,最終東西就成了現成的東西,而這恰恰是沉淪。

這樣,我們就大致了解了這個所謂的形式顯示的哲學定義。在其中有三個關鍵詞:防禦、開端和實行。形式顯示要維持三重意義方向的平衡,就要防禦對某種意義方向的片面朝向,在此,特別是指片面朝向內涵意義,而這就是追求普遍有效性、理論化的沉淪。形式顯示的定義,儘管是某種「規定」,但同時也是「不規定」,海德格爾的表述是,「內容上不確定,實行上確定」,而內容上的不確定,就是起到了防禦的作用。其次,要確保防禦機制的有效運作,必須不斷地實行。在哲學中,我們不可能獲得某種一勞永逸的東西,而需要無盡地探索。正如過去的哲學思考不能取代當前的思考,當前的思考也無法免除未來的思考義務。對傳統的居有,一定是從當前的處境出發的,而不是完全照搬傳統,或者淪為傳統的註疏者。因此,一切歷史都是活生生的當前的歷史。如果說「歷史」是某種「擁有」,那我們就必須在其「當下存在」和「當下實行」中去理解歷史。最後,實行不是盲目地做,而是一種特殊的觀看(不同於理論的觀看)。「實行上確定」,指的是,實行是有方向的、是行進在某條確定的道路之上的,而開端恰恰成為實行的指引者。盲目的實行,也就是把「看」和「做」分開來,恰恰是承認了「看」只能作為理論,這無非是理論化哲學態度的一個變種。相反,開端之實行,則是將實行中的「觀看」要素凸顯出來,是有方向的實行,而這種「觀看」,是某種「形式」的顯示,因此,它並不排斥普遍性,而是在空洞的「形式」的每一次充實之中體現出普遍性,因而是一種具體的普遍性。而這恰恰是回答存在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不是把存在作為終點、作為答案,而是把存在作為開端、作為問題,在每一次對存在的追問中,我們不斷接近著存在。

三、結語:形式顯示對生活的意義

在前文中,我們回顧了海德格爾對哲學的規定,這是一種形式顯示的哲學規定,它不是把哲學作為某種救命稻草,或者救世主,好像學會哲學就學會了一切。相反,哲學的作用僅僅是提供一種開端,開端就是一顆種子,一種可能性。為什麼哲學就是「做」哲學?這個「做」,就是把開端給實現出來,開展出來。而這種對哲學的看法,其實包含了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那麼,形式顯示對於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的生活有一種上升趨勢,也就是求普遍的趨勢。當我們面對生活的多變時,經常會感到恐慌,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發明一些概念,來解釋多變的生活,我們就會感到安心。這個時候,概念起到的作用是統一和綜合,概念就是普遍的東西,普遍的東西讓人安心。在這種理解模式下,生活是有一個終點的,這個終點不是死亡,而是達到了最普遍的東西。這時就完了,因為生活已經沒有其它可能性了,人就成了神了。

但人是不可能成為神的,所以,在人有限的生活中,永遠不會觸及那個最普遍者,但同時這也意味著,人被囚禁在追求普遍的牢籠之中。人們相信,有那麼一個最普遍的東西,我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它,但人太有限了,所以又追求不到它。

而形式顯示向我們預示了什麼呢?第一,我們已經擁有這個最普遍的東西了,這就是「求普遍的趨勢」,這是一種形式的關聯,是實行的開端。第二,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地將這個「最普遍的東西」加以展開,而這就是具體、當下的生活實行。我們不能僅僅把這種「求普遍的趨勢」稱之為哲學,更重要的是對這個趨勢的具體實行。

這樣一來,哲學給予人生的作用,就有兩個方面。第一,哲學指引大致的方向,但無法規定人生的所有具體內容;第二,人生的具體實行,又必須不斷返回到哲學這個開端,充實著對這個開端的理解和領悟。在哲學和生活的交互作用上,我們才可能進入本真的生活。

初稿2014.12

修訂於2017.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不離萬有 的精彩文章:

TAG:大道不離萬有 |

您可能感興趣

谷歌地圖顯示:一架巨大的幽靈飛機正沉沒在英格蘭以東海底
巴爾向國會遞交穆勒調查結論:無證據顯示特朗普在大選中「通俄」
格力舉報奧克斯,顯示出它對價格戰的恐懼
世紀的數據顯示,在特拉華、切薩皮克灣,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正在改變
新萬聖節剪輯顯示邁克爾邁爾斯的隨機殘暴
洪水「高風險」警報!地圖顯示:危險的風暴在德克薩斯州上空盤旋
DNA顯示已絕跡的德克薩斯野狼又出現了
三星互動顯示解決方案 亮相拉斯維加斯
索尼展示圓柱型透明式顯示屏
賠率顯示:歐杜簽尼克斯濃眉去湖人萊昂納德續約猛龍?
羅布森:博格巴季前賽表現顯示了他關心曼聯
伊朗海軍在霍爾木茲海峽顯示存在,專家表示,開戰撐不過兩周
三大積極信號顯示:萊昂納德聯手詹姆斯濃眉概率,火線提升
C#顯示資料庫表格內容
數據顯示米蘭主場不會輸,阿爾貝蒂尼認為米蘭需要德烏洛費烏
小布希「補槍」特朗普:有明顯證據顯示俄羅斯人插手總統大選
颶風哈維:荷蘭-德克薩斯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死亡都發生在洪災區以外
儒雅風格 品鑒名士克里頓系列雙時區動儲顯示腕錶
晚郵報:禁賽納因戈蘭顯示馬洛塔從嚴治軍的決心
努比亞X海光藍圖賞 息屏顯示與曲面機身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