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為人處世之道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們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能夠獲得什麼樣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為人處世如何。
有些人能力強,卻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使得事業難以提升;有些人勤勞、能吃苦,卻因不善於處理好一些細節問題而停滯不前。
為人處世之道,乃是我們人生必不可少的原動力和助上緣。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佛菩薩們給我們留下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方面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學會讚美,尊重他人
在《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記載了常不輕菩薩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終不輕視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薩。每逢見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為如何,他都會恭敬禮拜,並向他們說:「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
有時候,他即便是讚美別人,還會受到別人的謾罵與侮辱,但他一直不放棄,依然堅持主動去讚歎他人,非常恭敬。因為他的這種善於讚歎、懂得尊重他人的嘉言懿行,最終也成就了他自己。
在佛教中,有一個詞叫「隨喜讚歎」,就是說,我們要經常隨順別人的歡喜,知道讚歎他人,這樣不僅能助於別人修行得道,也利於我們自身的修行。讚歎、隨喜他人的功德,也是最簡單、最容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為我們積累功德資糧。
因為我們在讚歎、隨喜他人功德的時候,清凈心就生起了,內心的污染與雜念也就消除了,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相互的,你對別人好,別人不會對你壞。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學會讚美、尊重他人,就能得到別人的讚美和尊重,相得益彰,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種積極的助力。
學會寬容,懂得忍辱
據佛經記載,佛陀有位堂兄弟叫提婆達多,因嫉妒佛陀,幾次欲加害佛陀。然而,佛陀雖然知道提婆達多一直企圖傷害自己,卻並未對其產生嗔恨之心,反而一再幫助他。
誠實謙恭,正直厚道
「菩薩有四法得離諸難,值無難處值已不失,能修佛法。何等四?一者、菩薩謙遜,其心柔軟,凡見眾生常言善來,和顏悅色先意問訊,與之共語,言常含笑……」從中可以看出,菩薩以謙遜待人,心地柔軟,和顏悅色,大眾願意接受菩薩說法佈道。
「敬人者,人恆敬之」,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對自己誠實謙遜,這樣才好相處,才好共事。誠實謙遜和正直厚道一樣,都應該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對人不誠實,對人不厚道,很難與人交心,建立起深情厚誼。
常思己過,莫論人非
佛教倡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提出「十善業」、「十惡業」,要求佛弟子們勤修「十善業」,勿沾「十惡業」。「十惡業」中,有四種與口業相關,包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種都是在「論人非」,常常給別人帶來諸多煩惱,也給自己帶來種種麻煩。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俗世之人而言,犯口業是常見的事情,但很多人卻並不清楚造口業的罪業是深重的。佛菩薩們一直勸誡弟子們要說讚美的話,要隨喜讚歎他人的功德,目的就是讓大家成就清凈之心、清凈之口。
廣結善緣,樂於助人
眾所周知,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地藏王菩薩曾發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佛菩薩,無不心繫眾生,願意隨時為眾生化險為夷、拔苦予樂。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廣行善舉不僅能積福改命,還能長養我們
的身心,使得我們的內心清凈祥和、安定無染。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要想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樣需要廣結善緣,樂於助人。
佛菩薩給我們留下太多為人處世的經驗和道理,如江河之水般豐盈,「淺舀一瓢飲」,足以讓我們受益無窮。
各位同修,讓我們一起學習這些寶貴的為人處世智慧,共同莊嚴我們的人生、成就我們的人生吧!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查看
TAG:每日一禪語 |
※跟佛菩薩學為人處世之道
※鬼谷子:歷史上著名的三個典故,以古鑒今,學學為人處世!
※《論語》中隱藏的五招馭人術絕學,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歌手》華晨宇真應該跟李泉好好學學為人處世!
※厚黑學為人處世5個原則!警示之言!第三條很少有人做到!
※書畫家必備國學之道,簡潔易懂,學為己用
※讀懂《禮記》中的這10句名言,學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山東大學為「結交外國異性」學伴項目道歉
※8月16日鍾繕夤老師《家庭教育創領盛典》用數字心理學為你揭開家人和諧相處之道!
※他出道10年零緋聞,娶大學同學為妻令人羨慕,2歲兒子長成這樣!
※以上學為主線——《千緒的通學路》
※國學為魂,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人生難免有浮沉,讀懂曾國藩的這番話,學為人處世,必定百事可成
※宋代美學為何領先世界一千年?
※學科排名世界第一,超越國外名校,這6個大學為國爭光!
※今天的史學為什麼不感人?
※人類「第六感」被證實?又一場以科學為名的輿論狂歡
※入世出世的成就,皆以博學為基礎
※因招不到學生,日本大學為百歲老人免費上課
※周易名家徐建坤老師:弘揚易學為己任,救人危難為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