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7」啟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2017」活動海報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青策計劃」致力於發掘華人青年策展力量,自2014年創立以來「青策計劃」已連續舉辦3屆,助力20餘位青年策展人實現了9場展覽。2017年的「青策計劃」於5月2日正式啟動,面向全球華人青年招募展覽方案:
凡在1977年(含1977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華人(中國籍及華裔),包括但不限於藝術、影像、設計、建築、聲音等文化藝術領域的研究者或實踐者均可投稿遞送策展方案。招募活動將在2017年6月27日中午12時截止,評委會將從全部投稿方案中評出3個獲選方案,除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內指定空間實現2組方案外,有1組方案將延伸至城市空間,於上海外灘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實現。展期始於2017年底,持續兩到三個月。
回顧過往三年「青策計劃」的發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女士表示,「青策計劃」經歷了多維度的拓展,展覽空間從美術館的「白盒子」延伸至了城市空間;PSA對青年策展人的扶持力度從本土輻射到海外藝術機構和國際雙年展的舞台;不斷國際化和多元化的評委團隊帶來更開放和年輕的文化態度。她說,「青年策展人」計劃的英文翻譯「Emerging Curators Project」中的「Emerging」同時包含「emergent」的意義,指的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策展思維、藝術作品和展現方式。
今年的評審委員會由PSA學術委員會委員霍米·巴巴(Homi Bhabha)、克里斯?德爾康(Chris Dercon)、丁乙、費大為、馮原、高士明、龔彥、侯瀚如、馬克·維格利(Mark Wigley)以及特邀評委藝術家張培力和客座評委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首席執行官雷內·洛朗索(René Lorenceau)構成。
洛朗索先生表示,今年還將贊助1位獲選策展人前往威尼斯雙年展進行參觀與考察,使其有機會擴展自身視野。
與此同時,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領事費保羅(Paul Freches ) 也宣布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將如去年一樣,邀請兩位優勝策展人前往法國的Le Consortium當代藝術中心進行參觀、學習與交流。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儘管近期PSA的展覽在建築和設計方面有所側重,但「青策計劃」卻不會偏重任何一個領域,包括聲音、裝置、建築、藝術、電影等策展計劃都歡迎投稿。
在PSA「青策計劃2017」招募期間,「青策計劃2017」全國巡迴交流計劃也同期展開,目前已經在北京、廣州、杭州城舉辦了「策展人的不同途徑」「策展作品臨時共同體」「設計策展和展覽設計」等五場圍繞「策展」的討論活動。並邀請往年參與者回憶他們首次策展的經歷以及對策展人的看法。包括陳侗、徐坦在內的很多嘉賓都表示藝術要介入社會,要脫離自我表達的小世界,關注社會。
「青策計劃2017」全國巡迴交流廣州站
附:「青策計劃」歷年入選方案和展覽回顧:
2014年:
陳韻——「定海橋:對歷史的藝術實踐」
留存於上海當下的定海橋是百年間不同時期的移民工在廠區的河邊、殖民時期的宿舍和社會主義新村住宅中逐步棲息和搭建而成的,是工人勞動和生活的聚居區,也是不斷裂變的底層生命的幽暗叢林。一百年後,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實踐者將在定海港路252號這一據點,進行一年的社區工作和訪問,並醞釀出基於上述兩者的寫作、創作或其他情感-認識的更新形式。最終參與者會發現自己無法逃遁定海橋,亦如無法逃遁自己。
2015年:
姚夢溪、張涵露——展覽的噩夢(下):雙向劇場
「展覽的噩夢(上)」於2014 年9 月發生,項目里每個人具有策展人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每位參與者提供一個話題或方向,同時完成其他人的主題下創作。
張未、袁文珊——時間病:控制時間的都被時間控制
此展覽分為時間理性、時間詩性與時間治療三個層次,擬邀請十餘位年輕藝術家進行創作。 藝術家們似乎總是晝伏夜出,擾亂著生活的磁場。最新的生物學研究報告不斷告訴我們:日夜顛倒將成為混亂與疾病的溫床。而曾經成功實踐達芬奇睡眠法的人會告訴你:不同的秩序帶來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可是你要如何填滿它們?人類依靠想像力建造了一個世界,卻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相處更多。控制時間的人最終被時間所控制。
2016年:
軸藝術項目小組——廈門肉食公司
「廈門肉食公司」不是一個具體地點,而是從「街頭霸王」這一虛擬遊戲中截取出的。策展團隊試圖依照某些文本中「進去—出來」或「進來—出去」的結構原型,進行新的書寫。
劉益紅、王岩、歐怡君(台灣)——連結者峰會
展覽題目中的「連結者」就是將諸眾的奇異性在共同的行動中形成復點。此次展覽將以「戲劇」、「教育」、「音樂」、「替代空間」、「書店」、「媒體站」作為連結媒介,企圖將美術館空間媒介化,展場為曬場,邀請連結者從各自的堡壘中出走,將個人的收成「獻」為集體的豐收儀式,從中締造新的可能性,呈現殊異而又同一的當下亞洲社會力量。
毛晨雨、周凈、芬雷——穀神變
「穀神變」源自一張來自1933年福建寧化的「借谷券」,圍繞寧化農民與蘇區紅軍的禮物事件,探討城鄉關係的贈予性,追蹤被借走穀物的流變路徑,考察其當代脈絡,重識城鄉與全球一體化語境下的中國鄉村敘事:稻穀、鄉野乃至整個鄉村,更貼切地說,是禮物性的。在「穀神變」的墟場,過去和未來相遇,並可在劇場空間里撞見身體舞者、地方實踐者、城市研究者、鄉村建築者等。在這裡,鄉村與城市是經常談論的話題,禮物是反覆的迴響。
※中國電影院線市場的寡佔格局:從《摔跤吧,爸爸》逆襲談起
※《普京訪談錄》第二集:曾是問題少年,最初沒打算接收斯諾登
※朝鮮經常清晨試射導彈,是為了趁對手還沒醒來嗎
※所在地區議會曾忽視火災警告,倫敦市長表示要問責
TAG:澎湃新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五周年,聚焦新媒體藝術
※弗蘭克 · 戈特羅(Franck Gautherot)將擔任PSA「青策計劃2018」的特邀評委
※投資邏輯已變,資本寒風中四條長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