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考試在中國自古就有,圍繞著考試所發生的奇聞怪事數不勝數。

一副對聯,險些讓趕考的舉子上吊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相傳有一舉子進京趕考,路過山西洪洞縣時,借宿在慈悲庵中。飯後閑來無事,突然發現牆上有一行字,近前一看為「洪洞縣共同三滴水」。

這詩不像詩,詞不像詞的還真看不懂。他忙向庵中之人打聽,庵中人告訴他說:這是多年前一個進京趕考舉子所寫的一副對聯,因為他寫了上聯卻對不出下聯,所以他羞愧的上吊自殺了,這些年每年都有因對不出下聯而自殺之人。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這名舉子聞後大驚,連忙也苦思下聯,哪知想了一晚竟不能對上。

該舉子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平時自視甚高,現在竟連一副下聯也對不上。自思進京趕考也定是名落孫山,若就此回家又愧對父母,於是心中暗叫一聲「罷了,我也上吊自殺吧」。走出慈悲庵後,他戀戀不捨的回望了人間的最後一眼,無意中看到了慈悲庵的匾額「慈悲庵」三個字,腦海中靈光一閃。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於是他飛快的奔回屋中,提筆在那副上聯「洪洞縣共同三滴水」的邊上,對上了「慈悲庵茲非兩條心」的下聯,然後他擦了一把頭上的冷汗,暗叫了一聲「僥倖」,便連夜離開慈悲庵,進京趕考去了。


「害人不淺」的科舉,到底長啥模樣?

我國古代的考試被稱為科舉,科舉分為文、武兩科

科舉從隋朝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最後一次科考為止,歷時一千三百多年,其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影響之遠,堪稱世界之最。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中國的科舉是在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方式,而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是位於江南的貢院,其規模超過了30萬平方米。由此可想而知,每當科考之時,是何等的壯觀。

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看到眾多舉子進入考場時,曾對手下大臣洋洋得意道「天下之才盡入吾股」。後來,李世民及武則天將原有科舉制度繼續加以完善,在文武兩科的基礎上,將每科又分為兩種科考方式,即常科和制科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每年定期的科考叫「常科」,由皇帝主持臨時舉行的科考被稱為「制科」

「常科」又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鄉試是省級的考試,大名鼎鼎的才子唐伯虎也只不過是個解元。會試的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會試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級的考試了,最後就是殿試,殿試後被錄取的統稱為進士,也稱進士及第或越龍門,殿試的第一名被尊為狀元或狀頭,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然而,在古代要想金榜題名,那真得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再加上遠在星辰的運氣。所以,古時考場上蒼髯皓首的舉子來應試者屢見不鮮,而因屢試不第憤而血濺考場者也是司空見慣。十年苦讀無人曉,一朝題名天下知,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考是何等的殘酷。

上考場堪比上刑場,那麼現在的高考又如何呢?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如今的高考,已經是全家三代的高考

一年一度慘絕人寰的災難終於過去了,留下的是終生難於治癒的心靈創傷。

忘不了莘莘學子那填鴨式的惡補;忘不了那工作了一天,還要苦苦支撐陪讀到深夜的母親;忘不了那向領導了請假,站在烈日炎炎下焦急等待的父親;忘不了那些為了不影響考生的情緒,而強裝笑臉忍氣吞聲的家人......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哦!災難過去了,高考災難終於過去了。不好意思,您得意的太早了,災難還沒有過去,災難還遠遠沒有過去,甚至可以說是災難剛剛開始.

如果把進考場考試比喻為爆炒的話,那麼考完後等待,就是開啟了文火慢煎的模式:高溫伴著忐忑,酷暑連著不安。考生們期盼奇蹟發生,父母們則希望如願所償。即便是拿到高考成績後,仍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這個中的滋味唯有自知。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可憐的考生,可憐的父母,難道這就是我們生兒育女的初衷?


後記

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生兒育女的意義也有了里程碑式的變化,養兒防老已是昨日黃花,傳宗接代也已漸行漸遠,我們養育兒女只為付出和欣賞,只為能陪他們在這美麗的世界走上一遭。只要他們建康、快樂、幸福,其實大可不必畢其功於一考或者是一考定終生。

從古代的科舉到如今的高考,一紙文憑已說明不了什麼了

況且,如今已經不是一紙文憑吃遍天的時代了......野百合,也會有春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 的精彩文章:

一段感天動地的川軍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四川人
南北朝實力最懸殊的一場戰役,他用七千兵馬橫掃最強的霸主
重用東林黨人而滅國,這是崇禎最大的敗筆
潘金蓮對武松的愛意,完全是因為那段屈辱的回憶

TAG:刀墓手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