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五個沒落的城市,洛陽可當第二
城市先於國家,它是人類最早的群落形式。人群聚集生活後,彼此的關係、界線、互動透過城市的建造,法律、商業、宗教、文化、藝術相應而生。「城市」不只是摩天大樓的陳列展覽,更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多樣的人文內涵,造就不同的城市風貌。連接每個時期獨領風騷的城市,就是一部世界史的縮影。然而歷史上有這麼幾個城市,從輝煌一步步走向沒落。
15、徽州(黃山),沒落指數7.0
徽州,古稱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前四個縣在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有: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歷史名人、教育、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程大位珠演算法、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書、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等不一而足,輝煌持久。
1934年婺源改隸江西,1983年和1987年的兩次行政區劃變動則使徽州重新變動:1983年徽州地區的太平縣與原徽州府治(今歙縣)所轄的湯口等地劃屬安徽省直轄,成立縣級黃山市;1987年縣級黃山市撤銷,併入由「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的地級市。與原徽州地區合并組建地級黃山市,將黃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從此,徽州不復存在了。與此同時,將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績溪劃給了宣城管轄。
14、江陵(荊州),沒落指數7.5
江陵,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江陵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來,中原王朝統治中心在豫陝之間,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號為「東南重鎮」,「亦都會也」。歷代建都於長江中下游的政權多建都於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權建都,其中楚是大國強國,東晉和南朝都擁有中國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較高,僅次於「七大古都」,是荊楚名都。
1994年荊州地區和沙市市合,致行政區劃的變更,江陵縣一分為三,西部以原縣城為中心的主體成立了荊沙市荊州區(後改名為荊州市荊州區),中部部分鄉鎮併入到原沙市市成立了荊沙市沙市區(後改名為荊州市沙市區),東部部分以郝穴鎮為中心成立荊沙市江陵區(後改名為荊州市江陵區,98年撤區設縣,成立新江陵縣)。
13、襄陽,沒落指數7.8
襄陽,湖北省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1949年襄陽、樊城兩城合并後稱襄樊市;1983年襄陽地區併入地級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現轄3個區(襄州、襄城、樊城)、3個縣級市(棗陽、宜城、老河口)、3個縣(南漳、保康、谷城)和3個開發區(襄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襄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襄陽魚梁洲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
12、紹興,沒落指數8.0
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自古名人輩出。
夏稱於越,亦稱大越,簡稱越。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中國 紹興一帶為中心建國,稱越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稱會稽郡。晉稱會稽國,南朝時為東揚州治所。隋開皇九年(589),改置吳州總管府,治會稽縣。大業元年(605)起稱越州,此後越州與會稽郡名稱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趙構取」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於建炎五年(1131)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是為紹興名稱之由來,並沿用至今。
11、太原,沒落指數8.1
太原,別稱并州,古稱晉陽,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
至1996年,太原市轄古交一個縣級市,清徐、陽曲、婁煩三個縣,市區分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五區。
1997年5月8日,太原市調整行政區劃,市區分為杏花嶺區、迎澤區、小店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和晉源區,形成了6區3縣1市的格局。其中地處建設路以西、濱河路以東、北大街以南、南內環街以北的杏花嶺區、迎澤區兩個區是傳統上的內城區,而隨著城市的擴張,萬柏林區、小店區、尖草坪區和晉源區也被認為是城內地區,形成了「城六區」的概念。
10、濟南,衰落指數8.2
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濟南曾經坐擁省內經濟老大,軍事軍區總部和著名的歷史名城,可謂是好不風光。可惜一顆經濟新星的升起徹底打破了濟南的大城舊夢,青島靠著沿海的港口優勢,趁著改革開放的經濟東風,和風景有如歐洲的美妙城市,一舉將山東的經濟,旅遊老大抓在手裡,並且趁著奧運東風,大有將山東行政中心的地位轉移的趨勢。
9 徐州,衰落指數8.4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帝堯時建大彭氏國。徐州有2600多年建城史,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當時「徐州」只是作為一個自然經濟區域的名稱,彭城邑成為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夏商時期,大彭氏國很強盛,曾為五霸之一。傳說大彭氏國的創始人彭祖活了800歲,是中國烹飪和氣功的創始人。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備至,也被道家奉為奠基人之一。彭祖的飲食養生之道,對以後漢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彭城為宋邑,徐國國都、楚國國都。秦漢之際,西楚霸王項羽建都彭城。彭城還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三朝封國的國都,長達500多年。從這裡走出的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則一統天下,開創了歷史上輝煌的漢王朝。西漢時期,彭城為劉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國——楚國和彭城國。東漢末年,曹操遷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稱徐州。
歷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開國皇帝,故徐州又有「千年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譽。
近代徐州化淮海省,並興建九里機場(二戰時期)。建國後4年由山東託管,後又劃給江蘇,徐州八縣又划出二縣(東海,蕭縣),至今,已經不見當年。
8、 哈爾濱,衰落指數8.6
哈爾濱興起於20世紀初,是由俄國人主導設計的一座城市,民國初年哈爾濱就成了中國的超級都會城市。全城遍布俄式建築,號稱"東方莫斯科",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大批白俄人和猶太人的擁入使這座城市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發展成為號稱亞洲第二的國際大都市。
34家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1809個。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為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1928年5月,哈爾濱車站發售的客票,從哈爾濱出發沿著西伯利亞鐵路一直往西,可以直達歐洲各城市直到大西洋沿岸的荷蘭鹿特丹。當時的哈爾濱洋氣十足,在中國大街上的外國商店、藥店、飯店、旅店、酒吧、舞廳不計其數,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馬迭爾旅館在整個遠東地區頗有名氣。在這條哈爾濱最時髦的街上,俄國的毛皮、英國的呢絨、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錶、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國乾鮮果品均有出售,簡直就是一個國際商品博覽會。酒店裡面經常舉行西式的舞會,人們則穿著西裝,喝著中國最早的啤酒——哈啤,嚼著歐式的紅腸,談笑風生。總之,當時的哈爾濱,時髦程度絕對可與上海、天津並肩,不落下風。
7 、武漢,衰落指數8.8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黃陂區境內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市北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
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清初,「中俄茶葉之路」開闢,作為起點的漢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之都,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6、泉州,衰落指數9.0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
※佛山無影腳,佛山獅王,響噹噹的名號!
※騰衝有哪些值得一去的景點?
※想私奔?帶上你心愛的她來到這裡
TAG:相伴而行 |
※我國兩大「九省通衢」城市:一個崛起成華中之首,一個沒落至三線
※中國發展最失敗的城市:吞併湖北僅次武漢的第二大城市後,反而沒落
※唐朝的五座大都市:兩座城市沒落了,另一座城市現在是一線城市
※安徽一個「沒落」的城市,曾是長江五虎之一,如今已成四線!
※沒落之城!中國第一個被降級的直轄市,如今有望「東山再起」!
※江蘇這座兩千年古城,經濟曾不輸蘇杭,今卻由二線城市沒落為三線
※廣東最沒落的城市,曾當過兩年省會,如今成四線城市
※湖北歷史上最有名的三個城市,如今一個僅次於省會,一個沒落無聞
※湖北最委屈的城市:曾當400年「帝王之都」,今一度沒落成四線城市
※曾經的八朝古都,如今淪落為四線城市,堪稱「最為沒落」的地方
※這個城市曾經是廣東省會,如今沒落淪為四線城市,是哪個城市呢?
※我國京杭大運河沿線最著名的四大都市,今卻沒落一半,第一經濟倒數
※金庸武俠中,最後逐漸沒落的六大門派,少林排第四,第一最逆天!
※中國六個曾經做過省會的城市,如今一個比一個沒落,令人感慨萬千
※混的最差的長江五虎城市,曾與上海齊名,如今卻沒落成四線城市!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古都:因一次浩劫衰敗沒落,如今淪為一個小城鎮
※中國最沒落的城市:曾撐起全國石油產業半壁江山,今卻淪為「鬼城」
※廣東省「沒落」的兩個城市,一個存在感很低,一個曾是經濟特區
※中國唯一三千年不改名字的城市,本該大放異彩,為何卻日漸沒落?
※甘肅的省會蘭州,西北的第二大城市,為何近代會逐步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