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電影的藝術》-精讀 Day9

《看電影的藝術》-精讀 Day9

做行動派,成為更好的自己

ACT TO BE A BETTER ME

建議閱讀10-15分鐘哦~

GIF/1K

目錄

第七章 電影的種類

№17 改編電影

№18 小說改編的電影(上)

№19 小說改編的電影(下)

№20 戲劇改編的電影

№21 什麼是類型片?

№22 重拍片和續集片

№17

改編電影

今日導讀

今天讓我們的目光從基礎概念那裡離開,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影。今天要講的,包括改編電影、類型片、重拍片、續集片。

每當讀到一個酣暢淋漓、百轉千回的故事,我們總會有點小私心:這麼精彩的故事,要是拍成電影該多好!這不,《肖申克的救贖》拍了,《達芬奇密碼》拍了,《鬼吹燈》也拍了。每年推出的新片里,從小說或其他方面改編過來的電影總會佔到一定比例,據說,一萬多字的新聞特稿《太平洋大逃殺》也被買走了影視版權,價值高達兩百萬——同樣是碼字的,聽到這個消息,筆者內心真是有點崩潰。

電影這一媒介就像後起之秀,吸引了更多人關注。好比原本已經飽餐一頓,可看見鄰桌又端上來好多新的好吃的,這時難免咽咽口水,想再嘗幾道。作為全方位的藝術表達,電影確實有這個資本,那就是整合各方力量,賦予一個原本優秀的故事以全新而生動的藝術表達,可以更直觀,看著可能也更爽。

問題是,我們應該把改編而成的電影和原作放在一起比較嗎?原則上,這並無不可,但它卻關係到由一種藝術至另一種藝術的轉變,而這正是電影製作者們需要小心對待的問題。最大的變化體現在兩方面:媒介形式和創作者。

客觀說,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短處,改編中經常碰到的情況是,小說原本寫得老長,到了電影中,故事卻無比短小,還未必精悍。托爾金的傳奇小說《指環王:王者歸來》寫得大氣磅礴,其後改編的電影也製作精良,並史無前例地拍出3小時20分的長度,真是給足了面子,可是即便如此,原書大量的精彩情節還是沒有登場機會,對此,我們只能說,這是不同媒介形式造成的。

創作者的更替也尤其不能忽視,當一個故事的底本從作家轉交到編劇、導演手中,除了劇本形式的轉換,後者必然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內容進行二度發揮。可以說,小說家和編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物,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創作者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所以不用奢望原著是什麼樣,拍出來一定也是什麼樣。不過,這些以改編為己任的片子,藝術自由必須有一定的限度,把A拍成A+或A-,這都可以理解,如果拍成了B,那就不能再沿用原來的作品名稱。

№18

小說改編的電影(上)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由小說原著改編出一部電影,這中間巨大的鴻溝何在。

最大的區別是視點。電影的視點,在第三章我們已經介紹過,是指鏡頭在不同情形下帶目的的聚焦,大而化之地說,就是「怎麼看」的問題,或叫影片的敘述方法。文學中的視點與此相類,指作者呈現故事採用的角度,包括我們已經熟悉的第一人稱(即從「我」出發)、第三人稱(又名「全能視角」或「上帝視角」),另外還有意識流、內心獨白、絕對客觀等。

小說一旦拍成電影,好幾種視點下的內容可能都無法被畫面完整傳達。就拿第三人稱來說,在小說中,作者可以直接記錄某個人物的記憶、夢幻、想像,如卡夫卡那部《城堡》,主人公K一直處在靠近城堡而不可得的奔忙中,顯然,這是把人物的心理「外化」了,而電影卻很難通過一兩個場景,直接呈現這類複雜微妙的心思。嚴格來說,電影更適合交代人物的行動,而不是展示內心的想法。

第一人稱敘述也面臨挑戰。從原理看,小說的第一人稱和電影的主觀視點是大致吻合的,都是「我」在想什麼、經歷什麼,就寫什麼、拍什麼,但在接受者這一邊,兩種介質會帶來不同的體驗。主觀視點讓觀眾充滿代入感,主角受驚,男觀眾邊上的女朋友可能會驚叫一聲,於是男觀眾也跟著受了驚;小說敘述者以「我」的口吻講故事,「我」既投入整個情節,又是在和讀者進行交流,這樣就很容易建立起一種情感的紐帶,一方面,讀者的獨立性沒有喪失,另一方面,敘述者與讀者顯得親密、相互可信任,這種感覺在電影中難以辦到。姜文拍《一步之遙》時加入大量的旁白,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拉近和觀眾的距離感,但這種「補救」,的確比較差強人意。

№19

小說改編的電影(下)

原著和改編電影的第二個區別是在長度和深度。前面已經略微談到這個問題了,長度上,或說情節的容量上,電影肯定無法和小說相比擬,某些歷史題材的作品,有時被冠以「史詩」的美名,然而請問又有哪部片子能和《荷馬史詩》、《戰爭與和平》一較高下呢?如果有的話,等這部電影播完,大概一屆美國總統的任期都結束了吧。由此,一個重要的規律是:小說越短,被成功改編成電影的機會就越大。長與短的辯證,在這件事情上有時可以很誇張,前些日子筆者見到作家龍一,他是電視劇《潛伏》的原著作者,據他說,這個故事原只是短篇小說,「一萬多字」。

深度方面,本書作者也認為電影無法與小說相提並論。「在最好的情況下,電影版也只能抓住小說深度的一點皮毛。它能否抓住隱藏於小說表面下的內涵尚值得懷疑。」話雖有道理,筆者卻不那麼悲觀,原因有兩點:一是很多專業作家都曾深入參與電影劇本的創作(如台灣導演侯孝賢的合作者,著名作家朱天文),有的導演則同時是詩人或小說家(伊朗導演阿巴斯曾出版詩集《隨風而逝》,中國導演新貴徐浩峰著有多部武俠小說);此外,很多優秀導演對鏡頭語言的把握也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希臘的安哲羅普洛斯,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電影「腔調」和哲學,要論膚淺,他們顯然都不在此列。

第三個比較突出的區別是時間感。小說是一種「過去時」的講法,也即,事情發生在過去,現在由敘述者回憶、思考、講給你聽;電影也會展現過去的那些場面,但每一幀畫面是如此逼真,以至於我們很難擺脫「此時此地」的感覺。另外,一部長篇小說,讀者可以花上許多時間,所心所欲地翻閱,放映電影卻幾乎是「一次過」,很多關鍵情節僅僅相當於一瞬間。

№20

戲劇改編的電影

從戲劇過渡到電影,差異性要比小說改編而來小得多。拿長度來說,電影可能是2個小時,而戲劇的實際演出時間很少超過3個小時。又如視點的變化,它的改變是從「一」到「多」——戲劇觀眾坐在自己位子上,固定從一個角度看舞台;電影版則可以通過鏡頭引導觀眾,在不同的視點間來回切換——但不管怎麼說,這樣的變化並不算太大。

結構劃分上,戲劇比電影更明確。戲劇有幕或場的要求,人物衝突、情感高峰等都是依照特定結構來設計的,從而讓人階段性地品味其中的精彩。戲劇表演常見的一種情形是,演員擺齣戲劇性姿勢,並在台上停頓幾秒鐘——這種處理方式叫人物場景造型,正是受了結構思維的影響,而整體銜接更流暢的電影鏡頭有時也會模仿一下。

從戲劇到電影,意味著對肢體和有限空間的打破。空間的大範圍移動,對電影來說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當年《音樂之聲》是先有舞台版的,後來拍電影時,編劇將原來持續11分鐘多的室內歌曲《哆唻咪》改成一組蒙太奇式的鏡頭拼接,孩子們穿上不同服裝,出現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之下,這樣拍,一是解決了單調、空間密閉的問題,二也讓瑪利亞和孩子們建立關係的過程變得更有說服力。

№21

什麼是類型片?

類型片,坦白說就是看起來相互「差不多」的電影,看到它基本就可以簡單歸類,就知道會有哪些元素哪些必備情節。類型片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專指公式化了的作品,如劇情中一定要爆發雙方衝突,最後正義必定要戰勝邪惡;廣義的,則指那些有著相同題材或風格的作品,如西部片、黑幫片、戰爭片等。類型片一旦建立起來,最重要的是它的結構,通俗點說,就是這個「底盤」,這個「殼」,好比一輛汽車,換幾個其他牌子的零件,上路了照樣能跑,但是發動機、油門不同的話,速度上可能就有了快慢的區別。

評論家史蒂夫·希夫在《電影評論》里寫道:「如果一部影片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收入,製片廠就會炮製出更多的同類產品。實際上,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越商業化,電影類型就會越多樣、水準也更高。」希夫這番話,國內的美劇粉絲們應該深有同感,客觀說,美劇大都很好看,但如今類型化的趨勢卻越來越嚴重,「都是套路」。當年《越獄》火成什麼樣?那是好多人的美劇初戀(包括筆者),但這種事就得講究個先來後到,要是你直到今天才遇到它,新鮮感一定大打折扣了。另外,劇組本身也肩負著壓力,一季下來會不會被「砍」,要看收視率能否撐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類型片正是電影工業成熟後的必然產物。

拍類型片好嗎?如果這麼問,還真有點不好回答。因為類型片是觀眾倫理價值跟好萊塢意識形態達成一致的結果。對我們普通觀眾來說,看類型片比較「不燒腦子」,那些慣用的手法、近似的情節,也能帶給我們一種「強化」的愉悅感;對出色的導演而言,類型片恰恰是他們展示才華的舞台,克里斯托弗·諾蘭出道至今的作品大多賣好又賣座,在美國電影工業如此成熟(「爛熟」或許更合適)的今天,他卻好似一支利箭,從平庸的品性中穿越而出,這份創造力,確實讓人心生佩服。

№22

重拍片和續集片

關於重拍片和續集片這個話題,可能很多觀眾有話要說。在筆者有限的閱歷中,重拍或續拍的片子似乎更容易招來吐槽,甚至會有「第二部永遠比不上第一部」的說法。但無論如何,重拍、續拍的市場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如火如荼,假如這會兒你聽說威爾·史密斯的《我是傳奇》就要出新版了,相信你也會有點小期待吧?是的,重拍片和續集片的長盛不衰,就是建立在深厚影迷基礎,以及原作良好口碑的基礎上,比起狂砸幾億美元,最終票房慘淡,覆水難收,借原作原題繼續發揮,風險顯然要低許多。好比賭博時,先贏它一百萬,如果不再為贏兩百萬而下注,那麼這一百萬就已經揣到了兜里。

重拍、續拍一部電影,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並重。實際上,那些太精彩、太受歡迎的片子,本身是沒有重拍或續拍必要的,所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後來者們想打磨出又一顆鑽石,這當然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也正因這一點,每次重拍、續拍的消息一出,影迷們便心心念念,早早為掏腰包做好了準備。

重拍一部電影的理由通常是「升級更新」。比如社會風氣、拍攝技術、電影格式、審查制度等的變化,都會促使人們著手「複製」經典。今天我們談到吸血鬼題材,如果要追根溯源,可能會想起1992年的《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但其實這也是一部重拍之作,原版是1931年的《德庫拉》,技術、審美在半個多世紀里的革新,在這一案例中起到很大的正面推動作用。

續拍電影也有很多優秀的案例,比如《教父》系列、《哈利波特》系列,但假如演員陣容出現明顯的調整,想再獲好評就會困難得多。就像很多影迷都表示:《諜影重重》,我只認馬特·達蒙(該系列第1,2,3,5部里「伯恩」的扮演者)。寫到這兒,筆者不懷好意地去查了一下《還珠格格》在豆瓣的分數,趙薇版的評分分別是8.1和7.3,而後來陣容全換的《還珠格格3》卻只有4.5。不能說群眾的眼睛雪亮吧,只能說,群眾就是更愛看「雪」啊。

思考與討論

1.許多優秀的電影都帶有小說「基因」,但也有更多的電影來自編劇原創,你是否認為這兩者有明顯的差異?

2.你偏愛的類型片是什麼?舉幾個例子,談談你的理由。

--關於《看電影的藝術》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旅印記 的精彩文章:

《看電影的藝術》-精讀Day3

TAG:書旅印記 |

您可能感興趣

攝影藝術家Mami Kiyoshi經典肖像藝術
1.Art Trinity:藝術=藝術——藝術人——作品
《人類的藝術》The arts
藝術丨日本藝術家Hiramatsu Reiji的細膩唯美的日本裝飾畫
德語藝術歌曲發音范讀:An die Musik 《致音樂》-舒伯特
Mark!9部藝術家電影,玩轉藝術新年
《石器牌》中包含《Dota2》三位新英雄 藝術圖公布
《電影藝術》的中國美術電影觀念研究 《電影藝術》的中國美術電影觀念研究
《石器牌》藝術圖公布 包含《Dota2》三位新英雄
美國 Antiques:中日藝術藏品拍賣會精品一覽
英國藝術家Dennis Roxby Bott 水彩繪畫作品
歐洲新聞電視台《Focus》節目盛讚唐卡藝術
透明的水彩畫:來自美國藝術家 Chris Krupinski 繪畫作品
Photoshop製作戰狼2電影海報藝術字教程
墨與彩的純粹之美:來自英國藝術家 Trudy Good 繪畫作品
日本水彩藝術家 Ayako Tsuge 通透的繪畫作品
一組幻想插畫藝術 | 美國插畫藝術家 Miranda Meeks
繪畫的力量:來自美國藝術家 Stephanie Ryan 繪畫作品
帶你領略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的偉大《魅影縫匠》DVD
藝術苑ArtGarden 技藝演進與境界升華——陸慶龍油畫藝術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