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後農村大學生放棄保研賣小吃,一年純收入超十萬

90後農村大學生放棄保研賣小吃,一年純收入超十萬

圖中小孩吃的是餄餎面,是一種北方農村人喜歡吃的麵食,很多農戶會在廟會上自製餄餎面,現做現賣。

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味道鮮美,美味可口。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今年24歲的李敏從小就是吃著餄烙面長大的,去年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了保研的機會毅然決然回到家鄉,擺起了小攤做起了餄烙面生意。為此,母親還狠狠的罵了她一頓,母親覺得讀了大學還回家賣餄烙面讓自己在鄉親們面前抬不起頭來。

鄉親們都覺得她大學畢業因找不到工作回家擺攤,和初中都沒有讀完的同學做起了同一「工種」。爭議中人們在思索:除了書本知識,大學生在適應社會,學會生存等方面有多少意識作為?教育制度在加工「知識分子」的「調料」里又摻入了多少「實戰參數」?李敏卻不這麼認為,她知道父母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想早點賺錢照顧他們。

這一年多來,李敏天天起早貪黑,不斷的改善餄烙面的配方。在原來用料的基礎上增加了十多種養氣滋補的中藥佐料,使得餄烙面有了保健的功效。起初周圍的人並不理解,後來隨著她的生意越來越好,大家紛紛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就這樣摸爬滾打了一年,從最開始一天只賣出去10碗,到今年廟會的時候一天就賣了將近1500碗。高校擴招以後,大學生就業難已然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很多名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卻讓人難以置信。李敏這樣的人才該不該擺攤在家?李敏到底該怎麼辦?記者為此採訪了社會各屆人士,他們對此看法不一。觀點一:「唯學歷論」已成過去。

一開始只有李敏一個人,現在父母也都來幫忙了,還請了幾個人。現在的用人單位在人才觀上已經「與時俱進」,不再唯學歷論。趙老師拿自己目前跳槽所去的職業中專舉例,他們學校現在用教師不再單純地看高學歷,而是注重人才的能力。這裡所說的能力包括教學能力、業務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自我推薦的能力等多種。

雖然生意越來越好,但是李敏仍然堅持親歷親為,現做現賣。名牌大學學生在家擺攤簡直是一種人才浪費。有人說,國家花這麼大的力氣去培養一個名牌大學生,目的就是為了讓他擺攤嗎?就算他沒有自我推薦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差,社會至少應該提供一個考驗他的機會,而不是通過簡單的面試就PASS掉一個名牌畢業生。

李敏自己算了一筆賬,一年來除開各種成本賺了將近13萬元,遠比一個上班族賺的多。但是其中的苦和累也只有自己知道,日復一日的繁重勞動使得她年紀輕輕就常常感覺頭暈目眩。

談起理想,李敏說自己其實最想做的是還是去大城市,還是想去見見外面的世界,擴大自己的視野。專家為此評論說:市場經濟下沒有「丹書鐵券」,並進而引起對「人才」定位的重新評估:公眾已先入為主把李敏定位為「人才」,但高學歷與高能力太多時候不能畫等號,人才的概念要變一變了。如果學歷不能成為我們判斷人才的唯一標準,究竟什麼才能叫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明燈 的精彩文章:

直擊農村留守兒童與奶奶相依為命,與狗為伴

TAG:海明燈 |

您可能感興趣

7旬爺爺街頭賣小吃脂渣,一天最多賣5大鍋,月收入不低於1萬
蝸居18萬租金的門店賣小吃,竟年賺200萬
80歲老奶奶賣這種小吃,50年收入100多萬,一碗15元吃的人排成長隊!
「藏」在大山裡的小吃攤,一做就是15年,靠它一年收入10萬元!
49歲大叔農集賣這「攪攪小吃」,5元錢2根,三小時收入500塊!
56歲大叔賣這種「小吃」,15塊錢一份,很多人排隊買,月收入上萬
60歲老奶賣純手工小吃,3元一份,一天收入3000快,秒殺上班族!
年紀已經60歲的大媽街頭賣小吃,1斤30元,顧客都一次性買好幾斤
40歲大姐用一個「勺子」做小吃,每天能賣上百份,月收入好幾萬!
50歲大媽用豬大腸做特色小吃,16元一斤客人排隊買,2年全款買房
40歲大姐賣這「醜醜」小吃,老顧客天天排隊買,一天收入1000多塊
大媽自創「茶壺小吃」出來賣,10秒鐘賣一份,一天收入3000多元!
90後姑娘在街頭賣奇特小吃,一份5塊錢月收入上萬,2年後全款買豪車
村婦從小吃土長大,50年吃了5噸!
隱藏在某大學附近的美食小吃,一大份才6塊錢,生意火爆30年
中年夫妻擺攤賣「稀罕小吃」,每日銷量100多斤,月收入3萬元!
香港這家老店專賣傳統小吃,一份10塊錢港味十足,月收入20萬
大媽集市上賣這「良心」小吃,5元4個,生意真好,一天收入300多!
65歲奶奶賣小吃40年,30元一斤,生意出奇的火,一天500斤不夠賣
30歲大姐辭職後,用「紅薯」做小吃,一個3塊錢,一月收入上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