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這個韓裔設計師的死,引發了《紐約時報》各大國際報刊巨幅悼念

這個韓裔設計師的死,引發了《紐約時報》各大國際報刊巨幅悼念

GIF/168K

2017年6月3日,一條悼念的訊息覆蓋了insgarm。 這個人叫Benjamin Cho,維基百科這樣介紹他:韓裔時裝設計師和DJ。很快,時尚與藝術圈名流紛紛發表悼念,《紐約時報》發出巨幅回顧,各大國際報刊相繼跟進挖掘,到現在熱度未減。

他們說,他的辭世象徵著那個為年輕人提供美夢的曾經的紐約城的徹底消亡。

有人這才開始疑惑,我們為什麼需要記住Benjamin Cho?

如果你看過伍迪艾倫2013年的電影《變色龍》,也許你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人。伍迪艾倫用這個電影做了一個經濟全球化的警示和隱喻:人的身份正在更快地進行遊動。而Benjamin Cho就是這樣一個人。

朋友A認識他時他是一個模特經紀人,而朋友B認識他時他又是一場時尚拍攝中的化妝髮型師。朋友C稱,「我統計不出來他到底做過多少種工作。」

他大概有著3000多個「最好的朋友」。

他說他沒有故鄉。

在我們今天生活的城市,我們開始厭倦老家、厭倦責任感、厭倦穩定,年輕人在多重職業身份中開始遊走變成一種流行,事實上,我們正在過著 Cho 二十年前的生活。

這個一生都在致力於反叛,丟掉標籤的人,到逝去時也不願意讓人摸的清楚。但我們今天嘗試著,為他把這些標籤貼回來。

1

第一重身份:沒有故鄉的人

Cho和他的朋友們。圖中,他的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們都穿著他的女裝上陣,這場來自Paper 雜誌的於1999年拍攝的照片成了Cho他的一生最形象的表達

Cho 對自己的認知,是一個沒有故鄉的人。拋去國際、身份、階級,所有人以一種無產階級式的安詳聚集在一起,這就是紐約年輕藝術家們的風尚。在2008年接受purple雜誌的採訪時,對方問他,你身上有亞洲文化的影響嗎?

他回答,不,一點兒也沒有。

傳統上,人傾向於將地域作為一個重要的身份區分標識。每當我們聊起一位在異國發展的藝術家,提問者總是要把他的父母,他的國家好好聊個遍。

時代已經不同了。時髦的新紐約客們敲著土老帽們的腦袋。他們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代言人,他們就在漩渦中心。要成為新紐約客,首先就要忘記故鄉。如果紐約的確有過一段「最美好時光」,那個年代應該可以算。那個時候,紐約是全世界人的夢想,它那些年輕、窮困卻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我不是由我父母創造的,我自己捏出了自己」。」

他和他的朋友們扔掉故鄉,扔掉原生家庭,從各自家鄉中逃離,來到紐約,與其他年輕人們混居在一起,互相幫助,在混居中形成一個新的「家」。

在許多人眼裡,他總是有著精神偶像的氣質。Cho 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顛覆舊習和酷。他的作品總是透著奇異詭譎的氣息。他說:"紐約的時尚已經幾乎成為野餐服的同義詞,我想人們已經被過分的基本款和安全感所困擾了。"

然而,在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普通年輕人躋身核心圈層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也越來越艱難。那個美好年代與 Cho 一起消失了。

2

第二重身份:B D S M、捆綁與纏繞

你不會在這個紐約下城小子身上看見十分張揚的藝術氣息。事實上,他的奇思妙想是非常收斂的,甚至恰恰時常以一種」拙劣「的,小孩摺紙式的方式顯露出來,其服裝的廓形也往往很簡單,這就是這個不為大眾熟知的藝術家在小圈子內好評度很高的原因。設計和藝術近似,最「高」的表達,也講求一種」拙「,那種過於精工細巧,勤勤懇懇的藝術作品,往往在專業人士看來匠氣過重,才氣不足。

Benjamin Cho FALL 2001 READY-TO-WEAR 秀場圖

-

在2001年推出的系列中,他獲得巨大的反響。Vogue的記者這樣評價他,「紐約最具潛力的天才設計師之一」,第二年,紐約雜誌將他稱作重要的」年輕一代設計師」。

作為一個典型的紐約年輕藝術家,他再次展現協同協作的能力,他的最好的朋友(對,我也不知道這個最好是什麼級別)以及靈感繆斯,不僅給他當模特,還給他當化妝和髮型測試以及現場熱場人員,而另一個會縫衣服的朋友,則會在他每次趕秀期間給他從早幫到晚。白天上班,晚上回他家幫他縫衣服。

他的朋友們為他的每一個秀心操稀碎,他們一致認為,Cho一定會成功,一定會大紅大紫,他就是下一個安娜蘇或者Marc Jacobs,他們心甘情願為他付出。

Benjamin Cho FALL 2002 READY-TO-WEAR 秀場圖

-

「他是第一個讓評論家沮喪的人。」有人這麼說。的確,他的作品對於觀者來說有點難懂。他永遠不按套路出牌,他的作品總是有著大量的手工製作,但他的手工與麥昆、山本耀司那種藝術感、廓形感強烈的,具有震懾性的作品不同,他的手工,是那種隱乎其神的。他沉迷於立體裁剪,用布料堆疊出花朵、緞帶、幾何甚至是動物圖形,帶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感。

Benjamin Cho 設計的白色毛皮長袍在Lady gaga 《Bed Romance 》MV中

-

Cho的衣服,全部都要耗費大量的手工,而且全部只有一個碼,甚至很多衣服只能穿一次。很快,他的作品為批量化銷售帶來了困難。

但紐約窮藝術家們的第二個典型,是再窮,也不會為商業買單。

Cho不願意為銷售流通和利潤的問題進行妥協,但這些問題確確實實日夜困擾著他。品牌建立起來了,就要養下去。壓力之下,Cho 不間斷地推出秀場系列。

但他並沒有堅持多久。

3

第三重身份:夜行動物

到了2003年,Cho 又一門心思扎到俱樂部里去。成立周末夜晚俱樂部「史密斯之夜」。一開始,Cho 聲稱自己在把它當做一個觀念藝術項目來做。但很快,這個小圈子中的「藝術項目」,成了全紐約人的天堂。

在手機無孔不入地入侵人的社交習慣之前,「史密斯之夜」像是個完美的現實空間的連接器。「你要是今天來的早一點,可以自己喝一杯啤酒,夜場里走一圈,如果你對某人產生迷戀,放心,那個人晚點可能就出現在這裡了。」 Opening Ceremony 的合伙人在接收紐約時報採訪時說道。

於是,Cho 成了專心經營爬梯的人。

爬梯定義了年輕的紐約客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名流開始湧入,Ladygaga、林賽羅漢都開始往這裡跑。

他們稱他為野蠻的社交動物。慢慢地,也有的朋友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跡,但Cho的步伐從未放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開始粘上毒品。雖然他的很多朋友不願意這樣說,但是這些東西包括海洛因。

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催化了這個變化。 有人說,Cho有皮膚病,給了他很大的痛苦,他的一些朋友,包括他的妹妹,都懷疑他用毒品其實是為了自我治療。

那時候,有幾個朋友試圖勸阻,但是那些朋友都被Cho 以絕交作為代價拒絕了。而就在這時候,也沒有人能預見這個變故。

距離他去世時,已經快十年沒有在T台上貢獻新作品了,不僅如此,他也開始不再聯繫他的3000多個好朋友。在剛剛沾染上毒品的時候,他曾經開玩笑說,我可能活不到40歲生日了。他說錯了,他活到了,他離開的這年剛好四十歲。

4

第四重身份:消失的高中同學。

在2008年,他舉辦了他最後的時裝秀。 (據有的人回憶說這是一場災難。)

「史密斯之夜「持續經營到了2015年。

SPRING 2009 READY-TO-WEAR

-

沒有人知道他在離開之前心中到底懷著怎樣的痛苦。他一生追求的就是身份的不確定性,但這種身份的迷茫性並未帶給他真正的自由。

Dash Snow (另一種美國地下精神偶像,因吸食過量海洛因逝去)的死去曾對他產生巨大的衝擊。

他唯一的緋聞男友,他最親近的人,一位直男,將他的名字和自己的妻子的名字一起紋在身體上。

很多年前,Cho曾經送給一位名叫塞維尼的女士一套女士西裝。當時她還對Cho抱怨說衣服有點奇怪。但二十年後,這件衣服仍然是她最喜歡的西裝。

更多時候,其實Cho什麼人也不是。當我看到以下這段訪問的時候,我覺得,也許Cho只是一個早早就從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中學生身邊消失了的人:

Cho 是在他的高中同學裡第一個離開家鄉,去紐約追求夢想的人。他的高中同學回憶起過去,像做了一場夢, 「包括我在內的亞裔美國孩子們,從來都被認為,在未來成為醫生,律師,IT人才才是最好的出路。 當初他要走,我們第一反應都是,哇,你一個亞洲人,你真的知道如何引領流行嗎?」

「但他讓我相信一條另外的道路是可行的,至少可以想像它。」

-

參考資料:

Death of a Downtown Icon: Remembering Benjamin Cho,《紐約時報》網站2017年6月報道

Natasha Lyonne, Humberto Leon and More Recall Their Late Friend Benjamin Cho: "He Was Just Part of the Nightlife",W雜誌6月報道

Remembering Benjamin Cho, a Downtown Designer Dedicated to Craft—And Morrissey,Vogue網站6月報道

BENJAMIN CHO ,Puprle 雜誌2007年報道

ˉˉˉˉˉˉˉˉˉ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編輯整理:楚楚

-

歡迎關注Lens雜誌(微信公號ID:Lensmagazine)

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ens 的精彩文章:

黃磊主演的2.3分中國版《深夜食堂》,激發了網友們的創作熱情
對話建築師保羅·安德魯:設計中國國家大劇院是「運氣的結果」
來看看鏡頭下那些失戀的女孩們,英國女攝影師用相機治療情傷
萌版「霉霉」和阿黛爾?3歲蘿莉打扮成勇敢女性來鼓舞患病外婆
「他在我妻子的葬禮上追求我的小姨子」說說你為什麼和朋友決裂?

TAG:Lens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國際傳播力》報告發布:《中國日報》報道量飛升
陳偉區在紐約時報第十五屆國際旅遊展上代表中國書法項目表演
中芯國際發布第一季度財報,14nm將騰飛!
第八屆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海報設計還能活多久?
國際唱片協會發布的2018年《全球音樂報告》都說了啥?
享譽國際的人氣!美國駐韓大使館官方發文祝賀IU入選紐約時報!
中國日報社與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創立新時代國際傳播理論研究中心
史無前例,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連發4篇文章,揭示腦卒中的預防,治療及長期發病狀況
國際米蘭新聞日報,終於贏球了!
《68年風雨錄:颱風來去之間》獲國際數字新聞設計大獎
2018年,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首次發表重磅綜述,闡述表觀遺傳在疾病中的作用
《死侍2》發布國際版海報,那顆桃心簡直太騷了
國際米蘭新聞日報,嗯,小國際收入提高了!
海內外表演團體及花車將亮相香港新春國際匯演之夜 攜程發布春節中國人出境游報告
國際能源署發布了5年展望報告
新設計的國貨李寧逆天了,登上紐約時裝周PK國際大牌
重磅|史無前例,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IF=72)連發4篇文章,揭示腦卒中的預防,治療及長期發病狀況(值得收藏)
《盛勢》的國際英文版了解一下
電影《時來運轉之城市規則》概念海報於香港國際影視展震撼首發
北京國際花卉展的第二天,給大家實時播報下前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