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敦煌藝術—莫高壁畫
淺談敦煌藝術
莫高壁畫
莫高壁畫
敦煌,這個讓無數行走在藝術道路的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它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北面是綿延的馬鬃山,南有巍峨的祁連山。周圍是茫茫的戈壁和一望無盡的沙漠,它就像一顆翡翠的明珠鑲嵌荒原上。前有陽關,後有玉門,東接中原,西鄰新疆。自漢代以來一直是中原通西域的咽喉要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漢代起敦煌為轄六縣之郡。兩千年後的今天敦煌以其擁有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藏經文物而成為全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藝術瑰寶之一,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它如一顆璀璨的明星,爍耀在世界的東方,華夏大地的灝灝西土。
公元111年,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敦煌就此成為西域佛教及佛教文化東傳中國的第一站。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漢文化基礎,融入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造就了輝煌的石窟藝術。石窟的興建與當時社會的繁榮和經濟的昌盛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傳揚佛法的需要,敦煌石窟集建築雕塑及壁畫於一身,完美的與質地疏鬆,並不適宜雕刻的石窟相結合,並融為一體。
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推壁畫,而壁畫之聞名尤首推莫高窟。而它的開鑿得緣於一位樂尊的和尚。傳說,公元366年,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枝錫杖的他,雲遊四野。日暮時分,雲遊到此,忽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若千佛,心有所悟。便俯首膜拜,朗聲發願要在山崖上廣鑿石窟,弘揚佛法。隨後他在崖壁上鑿下了第一個石窟。此後,無論王公、貴族、商人、農民紛紛在這兒許願開鑿石窟,請民間藝人繪上心中崇拜的神靈形象。從十六國到元朝,莫高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10個朝代。
季羨林先生曾在其散文《在敦煌》一文中這樣描寫莫高的視覺盛況:「至於千佛洞本身,那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五光十色,雲蒸霞蔚。無論用多麼繁縟華麗的語言文字,不管這樣的語言文字有多少,也是無法描繪,無法形容的。藝術家好像決不吝惜自己的精力和顏料,決不吝惜自己的光陰和生命,把牆壁上的每一點空間,每一寸的空隙,都填得滿滿的,多小的地方,他們也決不放過。他們前後共畫了一千年,不知流出了多少汗水,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才給我們留下了這些動人心魄的藝術瑰寶。」
而這些動人心魄的藝術瑰寶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薩那太子本生故事圖》、《鹿王本生故事圖》等。
《屍毗王本生故事圖》講述了屍毗王為了從鷹口中救出鴿子,又為了不讓飢餓的老鷹餓死,甘願割下自己身上的鮮肉餵飽老鷹,然而苛刻的老鷹要求割下的鮮肉不得輕於鴿子,屍毗王割盡了全身的肉,卻仍然不夠,虛弱的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自己站到了秤盤上去,結果大地震動,宮殿搖擺,飛天撒下五彩繽紛的鮮花,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屍毗王也恢復如初。正中高大的屍毗王將畫面一分為二,正目視著自己滿是鮮血的小腿,周圍較小的畫幅描寫了鷹追鴿、鴿向屍毗王求救、眷屬痛哭等情節。構圖把不同時空內發生的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個畫面上,使中心突出,有條不紊,顯示出作者高超的畫藝,不愧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組合式本生故事畫之一。
《薩那太子本生故事圖》描繪的是薩那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太子和他其兄長到山林中遊獵,看見母虎生了七隻幼虎,飢餓不堪。太子大發慈悲心腸,勸走了兩個哥哥,脫下衣服,以身飼虎。但餓虎已無力氣接。他又重新爬上山崖,用竹子刺破喉嚨,再跳下去,餓虎舐了血,然後啖其肉。他的兩個哥哥回來見了,放聲痛哭,他們收拾了弟弟的骸骨,回告悲痛欲絕的父母,隨後建造舍利塔,將太子遺骸供入塔中,虔心供養,使薩那早日功德圓滿。人物神態神情都描繪得十分生動傳神,因年久變成暗褐色的色調,更表現出一種陰暗凄厲的悲劇氣氛。
九色鹿的故事許多人已是耳熟能詳,《鹿王本生故事圖》用一長條橫幅展開了連續的情節,將鹿王救起溺水人、王妃夢鹿、國王懸賞、溺水人告密、帶領國王圍獵、鹿王講述拯救溺水者經過、國王放棄追捕、王妃氣死等一系列故事情節生動地描繪出來。這個故事是莫高窟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線條剛勁有力,中心突出,層次分明,堪稱北魏的經典作品!
對於這些琳琅滿目的壁畫我們雖未能親臨觀往,但通過季羨林先生的描述我可以深切體會到它給人視覺上帶來的震撼。他說:「我們彷彿親眼看到釋迦牟尼從兜率天上騎著六牙白象下降人寰,九龍吐水為他洗浴,一下生就走了七步,口中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們彷彿看到他讀書、習藝。他力大無窮,竟把一隻大象拋上天空,墜下時把土地砸了一個大坑。我們彷彿看到他射箭,連穿七個箭靶。我們彷彿看到他結婚,看到他出遊,在城門外遇到老人、病人、死人與和尚,看到他夜半乘馬逾城逃走,看到他剃髮出家。我們彷彿看到他修苦行,不吃東西,修了六年,把眼睛修得深如古井。我們又彷彿看到他翻然改變主意,毅然放棄了苦行,吃了農女獻上的粥,恢復了精力,走向菩提樹下,同惡魔波旬搏鬥,終於成了佛。成佛後到處遊行,歸示,度子,年屆八旬,在雙林涅槃。 」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飛天。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她能歌善舞。牆壁之上的飛天好像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手持琵琶,舞姿曼妙;有的從空中俯衝下來,勢若流星;有的則穿過仙閣丹闕,宛如游龍;畫家用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莫高窟的壁畫不僅僅局限於佛教題材的,它還包括了眾多元素。其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佛教尊像畫、經變畫、佛教故事畫、佛教史述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供養人像畫,山水人物畫、動物畫及裝飾圖案等。
余秋雨說:「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迹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裡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乾脆就丟棄自己,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敦煌石窟壁畫的發展過程,是吸收、消化外來藝術並把它融合到中國傳統藝術之中的過程,也是中國佛教壁畫藝術逐步中國化、民族化的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本土藝術在傳統的基礎上博彩眾長,由最初的模擬到徹底的消化,從而自成體系,形成獨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藝術風格,成為我國壁畫藝術的一塊豐碑。
通過學習敦煌學使我更多的了解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實質,讓我對神秘的敦煌有了更深層次和更為宏觀的了解,同時也提高了我的藝術修養。讓我對敦煌愈加的嚮往。無論是它的建築、彩塑、還是壁畫對於我來說,都有無可比擬的學習和研究價值。敦煌藝術讓我感觸良多,當這些神奇壯麗的文化藝術通過屏幕呈現在我眼前的時候,無不嘆為觀止。也不得不對前人高古不俗的技藝和聰慧無倫的才智滿懷仰慕。
但讓我頗為遺憾的是莫高藏經洞的出現會正逢在一個內憂外患的亂世,而這舉世屬目的瑰寶卻掌管在一個農民道士手中。在他無知的的交易中我們前人遺留的珍寶大量的流失。但是我想,流失的不僅是文物,幾卷經文、幾捆帛畫,而是一個古老民族的血液!
作者簡介:唐文濤,筆名南唐。畢業於蘭州城市學院,中共黨員,中華之聲通訊社特約記者,現就職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畫強元研究基地。
請掃描公司網站關注更多精彩
GIF/1K
TAG:鑫誠強元 |
※敦煌莫高窟藝術
※世界文化遺產,佛教藝術聖地——敦煌莫高窟
※探訪山西永樂宮:壁畫藝術為世界罕見巨制
※淺談中國畫的留白藝術
※羅建福壁畫藝術簡歷
※淺談廣告藝術和文化
※淺析傳統玉雕藝術
※淺談崑崙的書畫藝術及其他
※托林寺的壁畫藝術
※談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嶺南書畫印象藝術無界
※藝術介紹——影響西方繪畫的葛飾北齋
※近代藝術歷史之繪畫
※高海平山水畫藝術
※插畫丨藝術家高能幾何繪畫華麗登場!汗~
※宋代 佛畫藝術欣賞
※也談「為藝術而藝術」
※「真正的藝術不是藝術」——畫家孫緒和談繪畫藝術創作
※濟南桃花源藝術空間——唐代高古瓷藝術品大展
※乙慧談祁海峰繪畫中西融匯的藝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