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四大家之首:劉完素「火熱論」論治脾胃病一:燥濕為瀉,潤燥為補

四大家之首:劉完素「火熱論」論治脾胃病一:燥濕為瀉,潤燥為補

四大家之首:劉完素「火熱論」論治脾胃病一:燥濕為瀉,潤燥為補


專業醫學團隊,只為優質內容,請點右上角關注!

馮秋瑜,鄧家剛

劉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河間學派」的創始人,「河間學派」打破了晉唐以來醫學理論因循守舊的沉悶格局,使金元時期迎來了醫學理論的激烈爭鳴時期,開創了金元醫學發展的新局面。劉完素在參透《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揮了火熱致病的學術觀點,將臨證時主張寒涼用藥與後天之本難以兼顧的矛盾巧妙處理,遣方用藥能匠心獨運,蹊徑另闢,寒熱兼顧,潤燥適宜,開闔得當,陰陽平衡。


1.燥濕為瀉,潤燥為補,常用甘溫

劉完素根據脾胃的生理屬性,提出治療脾胃病「燥其濕為瀉,潤其燥為補」的新見解。依據是《黃帝內經》中「順其性為補,反其性為瀉」的原文,是根據藥性理論中五味入五髒的理論而定的臟腑之補瀉。

劉完素進一步發揮,認為每個臟腑根據五行屬性而表現出自身對應的特殊性,「脾胃土本濕也,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膈,或為腫滿,以葯燥去其濕,是謂瀉其脾土之本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或消渴者,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潤之葯,補療瀉陽,除熱潤燥,而土氣得其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

即「喜好者為補,所惡者為瀉」,治療時同樣「順其性則為補,反其性則為瀉」,因此劉完素在脾胃病治療上,提出了溫熱為瀉,寒涼為補的獨特見解。

四大家之首:劉完素「火熱論」論治脾胃病一:燥濕為瀉,潤燥為補

根據這個理論,劉完素在治療脾胃有熱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亦常用甘溫之劑。如劉完素著作《黃帝素問宣明方論》的茯苓加減湯,藥物組成有「茯苓、陳皮、澤瀉、桑白皮、赤芍、白朮、人蔘、肉桂、石膏、半夏」,治「胃熱胃疸證」,「胃疸積熱,食已輒飢,面黃瘦,胸滿脅脹,小便秘赤」,此胃疸證表現為身面皆發黃,食多喜飲,原因是「濕熱為邪,胃氣蒸沖得之」。

劉完素用人蔘、白朮、肉桂、半夏、陳皮等溫熱葯,體現了脾胃有熱亦用甘溫葯的巧妙,健運脾胃,行氣化濕,用淡滲甘溫的茯苓、白朮、半夏、陳皮等葯以燥其胃濕,用「燥其濕為瀉」的方法以協助辛苦寒的桑白皮、澤瀉、赤芍、石膏等葯清瀉胃中積熱。

劉完素在治療脾胃病中體現了其溫熱燥濕為瀉,寒涼潤燥為補的原則,在脾胃熱病的治療中是以疾病的本質辨別用藥,並不受寒涼清熱思維的桎梏,體現了劉完素治脾胃病蹊徑獨辟之處。


下期:劉完素「火熱論」論治脾胃病二:葯偏寒涼,不宥寒涼,兼顧脾胃

請點關注,獲得更多專業中醫健康內容。

友情提示: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下載 「中醫智庫」 App,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說 的精彩文章:

張景岳「從腎論治脾胃病」之四:「泄瀉」從腎論治
葉天士妙用「梔子豉湯」之二:10條獨到治法,守方活變
「張景岳論消渴」之三:三消之火,源於命門,重視從腎論治
張景岳「從腎論治脾胃病」之二:「便秘」從腎論治

TAG:神黃中醫說 |

您可能感興趣

慢性咳嗽,從濕熱論治
郭振武從熱論治小兒肺炎喘嗽
「岐黃論壇」從少陽論治濕熱病
從瘀論治糖尿病
梅國強:從少陽論治濕熱病
治病從養「筋」開始!從筋論治,很多西醫論斷的不治之症都被治好了
如何用五味理論治病一
自汗從痰瘀論治
張子和從肺論治痹症,重在有形實邪
症現於四肢五官,病存於五臟六腑,弄懂病與症,才能辨證論治
王鴻士「伏邪溫病」說論治肝病
從虛論治「迎風冷淚」症,附中成藥推薦
指甲脆裂,從肝論治
「三部六病」專題:劉紹武治病經驗之腫瘤論治思路
如何用五味理論治病二
一代怪醫葉天士:溫熱論治
中醫治療胃腸炎的分型論治
疏筋穴,從筋論治
久治不愈的慢性腸炎,中醫辨證論治三次治癒
何紹奇:孫一奎論治19種疾病之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