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一位來自民間的神:五顯信仰的歷史發展(下)

一位來自民間的神:五顯信仰的歷史發展(下)

從對五顯的崇拜,到對華光的信仰;從一個地方性民間的俗神風俗,到全國性道教的神靈崇拜。眾多的民間神明,經過道教的改造,成為中國民眾普遍敬奉的神真,與原來的面目相去甚遠。

文/李遠國

假「五顯」之名的「五通」

五顯崇拜的日益興盛,引起社會與民間的廣泛關注。於是,一些地方便假借五顯之名,謂之五通,建廟設祠,魚龍混雜,史稱「淫祠」,而遭朝廷的打擊。對此「五通」、「五顯」的區別,宋人早已辨析。

祝允明指出:「宋迪功郎、國史實録院編校文字胡升所作《星源志》,則疑《宋會要》不載姓氏,而推本於五氣,亦近雅論」。「又佛典則為華光藏菩薩之化,夫自執一者觀之,以為神袛鬼判,然不相謀也。」[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三〈蘇州五顯神廟記〉。]

胡升所論皂白之文,今仍可見:「本朝神祠,見《宋會要》,姓氏皆可考;惟此獨無姓氏,何邪?升曰:莫之為而為者,鬼神也。《周禮》: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漢儀》:祠五祀。《宋明堂圖》:五方帝位於昊天之側,從之以五人,帝五官神,皆五行真氣也」。「或者以五聖為五通,非也。蓋本朝政和元年正月,詔毀五通及石將軍、妲己淫祠。至宣和五年,適有通貺等侯之封。前後十餘年間,黜彼之邪,崇此之正,昭然甚明,尚可得而並論之乎?亦縁鄉曲前輩,偶傳會佛有六通、弟子五通之說,以啟後人之疑耳。」[《新安文獻志》卷二三胡升〈題五顯事實後〉,《四庫全書》本。]

由此可見,「五通」自為「五通」,本與「五顯」無關,此正邪必須明辨,以正視聽。

關於「五通」的形象,多半帶有「妖邪」之氣息。

《龍城録》卷上載:「柳州舊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因發篋易衣,盡為灰燼。余乃為文醮訴於帝,帝懇我心,遂爾龍城絶妖邪之怪,而庶士亦得以寧也。」[《四庫全書》本。]

郭彖《睽車志》卷五:「郡人素傳有五通神,依后土祠為祟,瑤不勝哀憤,既斂火化,畢事,即具羊酒,詣城隍祠禱且訟。」[《四庫全書》本。]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八《伍生遇五通神》:

「嘉佑中,臨川人伍十八者,以善裁紗帽入汴京」。「一日,至保康門,遇五少年趯氣球,伍生素亦習此,即從少年趯之。少年見伍生頗妙,相與酬酢不已」,「問生本末甚詳,飲罷,取筆寫帖付生曰:持此於梳行郭家,取十千錢與汝作業。生受之,系衣帶間。少年又曰:夜久矣,汝勿歸,且隨我至吾家宿,可也」。「生唯,然心疑其言,未曉輙起,推二室戶扉閲之,一室四壁,皆釘婦人嬰兒甚眾,一室有囚無數,方拷掠號泣」。「及天明,乃在保康門內西大石上,甚怪駭,顧視筆帖,仍在。遂持詣郭家取錢,郭如數與之,生自是謀運稍遂。五少年,京師人謂五通神也」。

[《四庫全書》本。]

故宋、元之際,已有士人官宦將「五通」視為「淫祀」。

司馬光《司馬溫公集》卷七五〈張仲倩墓志銘〉:「君調縉雲尉,治有聲跡。縣有淫祀曰五通,人嚴事之。歲旱,君遍禱群祀,不及五通。吏民以為請,君不得已,強往,禱且卜之,巫曰:不吉,必無雨。比歸,雨大至,君笑曰:果然雨不雨,非妖鬼事也,而敢屢為變怪,以驚愚民?是不可不除。即部吏卒焚滅其祠,捽土偶人投江中,歲亦大熟」。[《四部叢刊初編》景印紹熙刊本。]

朱熹《朱子語類》卷三:「某一番歸鄉里,有所謂五通廟最靈怪,眾人捧擁,謂禍福立見。居民才出門,便帶紙片入廟,祈祝而後行。士人之過者,必以名紙稱門生某人謁廟。某初還,被宗人煎迫,令去不往。是夜,會族人往官司打酒,有灰乍飲,遂動臟腑終夜。次日,又偶有一蛇在堦旁,眾人閧然以為不謁廟之故。某告以臓腑是食物,不著闗他甚事,莫枉了五通。」[《四庫全書》本。]

姚寬《西溪叢語》卷上:「紹興府軒亭,臨街大樓,五通神據之,土人敬事。翟公巽帥越,盡去其神,改為酒樓。」[ 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孔凡禮點校本第35頁,1993年版。]

姚燧《牧庵集》卷五〈武陵縣重修虞帝廟記〉:「五通為鬼,經禮無文,祠顧宏麗妍縟,其撤而資其材,為門五楹,殿三楹,行宇五楹,寢三楹,兩序八楹。為老子法者,李道昌主諸鍠鑰,旦望祝厘,別為宮以居其徒。」[《四部叢刊初編》景印《武英殿聚珍》本。]

從元末開始,各地的五通祠不斷地遭到禁毀。到了明代,伴隨著佛道兩教與其他宗教的日益興盛,私建的寺觀祠廊逐漸增多,對國家財政、社會控制和社會風氣的影響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進行毀「淫祠」活動,以遏制私建、私祭之風,解決「淫祠」存在和興盛引起的各種問題。所以,就出現了屢次毀、建五通祠的現象。清代康熙朝,更是出現了著名的湯斌毀淫祠事件,他所針對的淫祠主要就是「五通」祠。

「五顯」神袛的形象並無固定指代(資料圖)

「五顯」神袛的形象與稱謂

「五顯」神袛的形象,起初並無固定指代。要之,蓋為五行之精靈。

方回說:「五顯王者,其五方五行之英氣歟!始以九月二十八日降神,四月八日慶佛誕者,走廟下無慮百萬眾。侯之神,實先後之。端平二年乙未,饒州德興縣有請以侯辛卯歳於本縣祁門陰扞常山草寇,旗甲金鼓,恍惚雲際。乃後所在疫而禱,旱而禱,雨而禱,虎害、火災而禱,禱輒應,始封翊應將軍。嘉熙元年丁酉,兩淮制置大使趙葵奏邊境清,賴神力,別封護國忠翊大將軍」。

「淳佑四年甲辰,徽州請加封為翊應侯。寳佑二年甲寅,下新城縣,賜敕額曰輔德廟。五年丁巳,加封助順為四字侯。咸淳七年辛未,加封正烈為六字侯。十年甲戌,加封廣靈為八字侯。」[方回《桐江續集》卷三六〈輔德廟碑〉,《四庫全書》本。]

宋訥指出:「妙萬物而宰元化者,莫大乎神。神之為神,一陰陽五行之氣,化化生生,默運於亭毒之表。故其功用之大充塞宇宙,流行四時,澤加於生民,惠施於家國,有不可得而名言者。祠而祀之,所以神其神,而報其成也。惟五顯靈順之神,發祥婺源,齊威並靈,丕著一時。」[宋訥《西隱稿》卷五〈敕建五顯靈順祠記〉。]

劉辰翁說:「物莫大於五行,天而星、地而岳,如指於掌,孰非自然?雖星與岳之有名,未有非人為之也。故謂此五者,其初一人之身,亦可其存神合變者,遂以為五人、五姓亦可達,則古今六合為同氣,不達則五藏冰炭,其形其色,且皆不可得而知也。吾不能知五王之為人,而知其所以神。所以神者,未嘗不與人同也,遂以其神也,為靈於人,靈於我耶?」[劉辰翁《須溪集》卷一〈五顯華光樓記〉,《四庫全書》本。]

祝允明亦曰:「造化之數,五為大紀。爰自三才,奠居而五。行効用象,於天為五。緯形於地為五物,麗於人為五德。貫幽明而共徹,質鬼神而無疑者也。五物之神,其在於上,為五天帝,所謂靈威仰赤,熛怒白招,矩汁光紀,含樞紐而配於人帝,所謂太昊、炎帝、少昊、帝嚳、黃帝。官神,所謂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其致一也。」[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三〈蘇州五顯神廟記〉。]

鄭知微認為:「諸五通,乃魔鬼至靈。其上部五通,乃金木水火土之氣結成。其中部五通,乃華光山川五嶽之氣結成,假佛威光,以號為神首。中部靈官,為神至靈,號為仙聖。其下部五通,乃草木之氣結成,有木下之稱,即依草附木而成祠宇,其神飛禍與人,而求血食也。世有三雄通神,乃乾坤至靈者,曰雄威華光那吒也。其神雖受命於神霄玉帝,而於人不能為害,但其性難定也。」[《道法會元》卷二六七《泰玄酆都黑律儀格》,《道藏》第30冊第642頁。]

如此眾多的人仕皆以五顯為五行之精靈,猶如天帝、人皇、官神,乃宇宙之正氣所化,而非淫邪之徒。正因如此,道教很快便將五顯納入其神系,塑造出一位新的大神--五顯靈官大帝。

歷史上的五顯神袛,擁有頗多的稱謂,如「五聖」、「五相公」、「五顯大帝」、「華光大帝」、「上善五顯靈官大帝」等。中國南方地區的民眾,十分崇拜五顯神袛。其後,道教將其納入信仰的體系,並將其與華光大帝相融合,演變為一種全國性的信仰。宣稱玉皇大帝封其為「上善五顯靈官大帝」,並永鎮中界,從此萬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經商者外出獲利,讀書者金榜題名,農耕者五穀豐登,有求必應。

華光大帝畫像(資料圖)

道教吸收五顯信仰並塑造出五顯靈官大帝的開始,當始於北宋徽宗時期,並有道法科儀傳世度人。其《正一吽神靈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主將為「正一橫天疾捉大將青面金睛威烈馘魔吽神靈官馬元帥」。他姓馬名勝,字靈耀,號華光天王。系南斗六星的鬥口星化生的,所以稱「鬥口魁神、璿璣上將」。職居火部兵馬大元帥,「乃即是南方火中之精,火中之王,火中旺炁」。而主法祖師則為「金門羽客太素凝神通妙侍宸林真人」,即神霄派高道林靈素。序曰:「此法侍宸得之於石匣中,出傳於世,感應如見。」[《道法會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冊第376頁。]

奉馬元帥為主將的道法有幾種,不同的道法中他的稱謂與形象亦有差別。

《正一吽神靈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的馬元帥,頭頂蹙金羅花帽,身穿紅錦鴈花袍,手執金槍金磚,足踏火輪,三頭九目,顯憤怒威猛像。吽神考附咒曰:「仰啟靈官都元帥,上清雷音不動尊。顯應橫天號火犀,急捉三界邪魔鬼。冠纏白蛇威赫奕,臂生金色勢巍峨。三頭磊落現霞光,九目輝華騰煞炁。霧鎖藍身光素彩,身披金甲散丹霞。手持寶劍吐光芒,坐跨赤犀聲吼哮。撼動帝鍾天地震,鈴搖玉戟鬼神愁。法印照處木精亡,神箭射時流星落。怒發火鴉燒鬼廟,嘻飛鐵索縛山魈。八猖大將左右隨,助道將兵前後衛。執法將軍從指顧,馘除兇惡濟群生。皈命一心今奉請,奉請吽神火犀神。青面金睛現法身,聞今啟請願來臨,擁護我今行正法,急奉北極紫微大帝律令。」[《道法會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冊第383頁。]

《金臂圓光火犀大仙正一靈官馬元帥秘法》的馬元帥,被稱為「三十三天金臂圓光火犀大仙封山破洞都天大元帥正一靈官」,他三頭九目,六臂,藍身,「兩手火鈴火索,兩手金槍金磚,兩手斗訣仗劍,青面赤須,堅紅髮,蹙金羅帽,緋抹額,絛袍金甲,玉束帶,天帶綠吊澭ィ足踏火輪,白蛇繞輪,中吐火,背負火瓢,火鴉萬群,部領十二員副將,乃南方火帝也。熒煌之炁結成形,一為天罡大聖,居辰巳之方,一為正一靈官,居於午位,一為朱明大神,居於未宮。故在天名已午未,南極也。在地東西南。在人為心肝肺。在炁為呵噓呬。元帥本無姓氏,南方屬午,午屬馬,故借馬字為姓。午上月是勝先,故以此字為諱,字德先。」[《道法會元》卷二二四,《道藏》第30冊第392頁。]

《火犀大仙馬官大法》的馬元帥,被稱為「上清正一火犀大仙南極靈官金睛馘魔威烈馬元帥」,他「青面獠牙,金睛三目,堅紅髮,赤須鬢,紅袍風帶,頭頂旋金帽,白袴,綠靴。右手執金槍,左手托一二角金磚腳踏火輪,腰下白蛇一條,口吐火焰背負火瓢,有火鴉在內。」[《道法會元》卷二二五,《道藏》第30冊第401頁。]

《正一靈官馬元帥秘法》的馬元帥,被稱為「主將斗中魁神靈官」,其形象為「青面三目,天丁冠,紅錦袍金甲,仗劍,足踏火雲。」[《道法會元》卷二二六,《道藏》第30冊第405頁。]

這些形象或威猛憤怒,或天人慈祥,皆依所行道法而顯化,「怒而金睛,光赫可畏;喜而玉貌,美特非常。奉法之士謹而行之。」[《道法會元》卷二二二,《道藏》第30冊第376頁。]

馬元帥像(資料圖)

道經中的馬元帥事迹

道經中有專門講述馬元帥事迹的經書,詳細地記載了馬元帥、華光大帝、五顯之間的關係,這亦是探討五顯信仰的歷史發展的珍貴史料。

《太上洞玄靈寶五顯靈觀華光本行妙經》載: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玉清聖境九光元陽殿,對諸真人言,

「三天境內有靈官大聖華光五大天帥,發弘誓願,救度眾生,攝伏群魔,闡揚道化,威靈烜赫,功德巍巍,與道合真,度人無量,隨聲赴感,扞厄扶衰,無願不從,延生賜福。或現一身,或顯五相,或化為諸天天帝,或化為梵王帝身,或化為吉祥如來,或化為日露天主,或化為華光菩薩,或化為天丁力士,或化為妙行真人。以此種種神通,隨機攝化,救度眾生。」

「此靈觀五大天帥,稟五星五炁之精,毓五方五靈之秀,化身三界,應現十方,掌三界禍福之權,持萬物生殺之柄。吉凶悔吝,悉屬陶熔。若或有人一稱其名號,曰靈觀大聖華光廣化天君,當知神通立現,克副願心,如影隨形,似聲應響,昭然感格,莫可稱量。」

天尊為救度眾生,收伏妖邪,遂令天君下降人間,分身化氛,應現十方,收攝群魔,使歸正道,俾下元之人,離諸患難,見存眷屬,悉獲安寧,已往先親,咸皆超度。

並說靈觀咒曰:「玄元始祖,三炁氤氳。開明三景,頂立乾坤。保制劫運,使天長存。三天主帝,上帝高真。修真闡教,利物濟人。燮調元化,福國安民,靈官大聖,華光之君。神通無極,上佐帝宸。分身化氣,三界游巡。濟生度死,福善禍淫。禳災度厄,辟毒驅溫。廣宣號令,役使雷神。手持金槍,足踏火輪。火瓢火鵶,飛焰星奔。金磚萬疊,雷火磷磷。天目一視,三界齊欽。順風千里,善惡皆聞。六丁六甲,三五將軍。雷公電母,擲火流金。風伯雨師,播雨興雲。天丁力士,隊仗紛紜。封山破洞,馘滅鬼群。魔精最伏,濳跡海濱。敢有拒送,攝魄收魂。金鎚裂腦,鐵戟穿心。钁天大斧,斬截其身。烏風一掃,化作微塵。九州社令,血食之賓,城隍主者,聽吾指陳。佐助玄教,積累殊勛。元始玉字,八威龍文。普告三界,萬靈咸遵。急急如律令。」

天尊告誡說:「世間男女,或有妖邪魍魎、山魈木客、古器伏屍、土怪石精、水眿旺魅、不正等神,變易形質,拋磚放火,攝人魂魄,占人宅舍,百種形狀,惱亂眾生。凡有是諸患難,善信男女,速宜齋戒沐浴。或於古觀靈壇,或於本居凈室,建立三清寶座,五帝靈壇,然香點燈,獻花酌水,投詞露懇,拜表上章,皈命三界高真靈官大聖,持念真經,誦詠神咒,首愆謝過,請福延生。靈觀大聖應時感格,部領五百靈觀大聖,金磚金槍、火瓢火車、火鵶大將,無面目大將軍,白蛇大將軍,順風千里使者,五方雷神天將,銅頭鐵面六天吏兵,火部率眾,流金擲火,掣電轟雷,一合下降,掃蕩妖氛,驅逐不祥,肅清境界,人鬼分離,生民安泰。靈觀元帥、威神之吏,莫可稱量,凡有見聞,各宜恭敬。若復世間亢陽為沴,積陰為癘,祝融扇禍,江海失經,或干戈互起,人民流亡,蟲蝗為妖,蠹食禾穢。如是災難,皆當依儀醮謝天地,轉念真經,皈命上玄,祈恩請福,即得國土清平,風調雨順,百物清潤,河清海晏。又若世人星辰沖戰,祿馬休囚,疾病纏綿,求安無路。或修墳立宅,干犯土皇。或官司牢獄,冤枉不伸。或疫癘流行,人民困弊。或江河轉運,波浪驚危。或曠野山林,惡獸奔突。或夫妻刑隔,嗣續未蕃。或水陸經營,惡人值遇。或咒詛相仍,侵凌眷屬。或身懷六甲,母子未分。或在世孤貧,謀為阻晦。或門戶閉塞,畜養不生。或買遷經木,財物散耗。或塚訟微呼,先亡復連。如是等種種災難,皆緣世人積惡深厚,以致禍患來鍾,福瑞希降。若能依儀行道,罄志投誠,剖露腹心,皈依懺悔,即獲平安,神明護門,道氣滋扶,一切災難,應時消散。又若世間男女,為先祖宗親父母亡沒,起心薦拔,冀徹孝思,即得魂出幽關,逍遙快樂,永辭沉結,上生天堂。是經功德,不可思議,存亡獲福,善利無邊。」[《太上洞玄靈寶五顯靈觀華光本行妙經》一卷,撰人不詳,約出於宋代,《道藏》第34冊第75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在這部道經的描述中,五顯乃「五方五靈之化身」,故可分為五體,亦可化成一尊。他化身三界,應現十方,掌三界禍福之權,持萬物生殺之柄。其形象手持金槍,足踏火輪,有火瓢火鵶,金磚雷火,天目一視,三界齊欽,而這正是後世的華光大帝馬元帥的標準形象。

作為五顯神袛的存在,他們分別被稱為都天威猛大元帥顯聰昭應孚仁廣濟王,橫天都部大元帥顯明昭烈孚義廣佑王,通天金目大元帥顯正招順孚智廣惠王,飛天風火大元帥顯直昭佑孚信廣澤王,丹天降魔大元帥顯德昭利孚愛廣成王,其下擁有部屬助靈史相公、助順卞相公、翊應周將軍、王念二總管、黃王二太尉、令狐寺丞、善慶童子、土地真官、直日功曹、後宮仙源聖眷、靈順法部侍從威靈等。「切以聰明為聖,常顯跡於人間;正直乃神,屢彰名於世代。啟五通之神殿,次六蔽之昏衢。天地風火水之間,通達無礙;仁義智信愛之聖,惠澤旁施。冀含識之回光,遂知機而見曉。」[《五顯靈觀大帝燈儀》一卷,撰人不詳,約出於元代,《道藏》第3冊第576頁。]此之所言「五通」,是指五顯大帝於天地風火水之間,通達無礙,而非佛教所說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圖源:李遠國)

五顯大帝或顯五相,即顯聰昭應孚仁廣濟王、顯明昭烈孚義廣佑王、顯正招順孚智廣惠王、顯直昭佑孚信廣澤王、顯德昭利孚愛廣成王,為「聰、明、正、直、德」的化身;或現一身,化為天帝、如來、天主、菩薩、力士、真人。故擁有多種稱謂,而以不同的神格顯跡於世。

據余象斗《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記載:

馬元帥原是至妙吉祥化身,如來以其滅焦火鬼,憤有傷於慈而降之凡,遂以五團火光投胎於馬氏金母,面露三眼,因諱三眼靈光。生下三日能戰,斬東海龍王以除水孽;繼以盜紫微大帝金槍,而寄靈於火魔王公主為兒,手書左靈右耀,複名靈耀。受業於大惠盡慈妙樂天尊,訓以天書,凡風雷龍蛇域鬼安民之術,靡取不精。乃授以金磚三角,變化無邊。遂奉玉帝敕,以服風火之神,而得風輪火輪之使。收百加聖母,而五百火鴉為之用。降烏龍大王而羽之翼,斬揚子江龍而福於民。屢經艱險,至忠也。帝授以左印右劍,掌南天事,至顯也。錫以瓊花之宴,金龍太子為之行酒,至寵也。

殊憶太子傲,侮怒帥,火燒南天門,遍敗天將,下走龍宮,中戰離婁師曠,偕以和合二神,仍笞金龍以泄其憤。至不得已,又化為一包胎而五子,共產於鬼子母之遺體。後為救母苦難而入地獄,三下酆都,入鬼洞,戰哪吒,竊仙桃,敵齊天大聖,釋佛為之解和,故至孝也。後復入菩薩座左,聽聞佛音,故至慧也。華光集忠孝顯慧於一身,玉帝以其功德齊天地,而敕元帥於玄帝部下,領以答下民妻財子祿之祝。百叩百應,雖至巫家冤枉祈禱之宗,悉入其部,直奏天門,雷勵風行焉。

通過這些文獻的神化,華光大帝的神格已達頂端,並逐漸取代五顯神袛的地位,從而受到廣泛的崇拜。明清以來各地紛紛修建華光廟,以祭祀這位大帝。

《咸淳臨安志》卷七三:「咸淳六年,安撫潛說友即廟後拓地創華光樓,旁為射亭,為角觝台,又辟山徑而夷之,以便登陟。是歲,都人瓣香致敬者咸趨焉。」[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誌叢刊》影印道光振綺堂刊本。]

田汝成記載:「華光廟,在普濟橋上,本名寳山院。宋嘉泰間建。紹興初,丞相鄭清之重修,以奉五顯之神。」[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一七,《四庫全書》本。]

「豐樂橋上亦有華光廟,五顯廟在里仁坊內,元元統二年建。元末毀,國初,王瑞雲重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餘二六。]

劉辰翁說:「雖古之列仙,有通乎命而不通乎性者矣。其仙,猶未得為至也。仙之與佛,如隔一塵,而獨王之所在,必依於佛。其在佛也,亦命之為五通仙人,意者王之超然,又有非仙之所得第其高下也。是合陰陽五行,古今侯王帝子、神仙諸佛,一視而無間然者也。其於性命福智,不幾於全矣乎?雖然,吾不能知王之仙耶?佛耶?其猶未得為佛耶?而嘗見其復出於人矣。」[劉辰翁《須溪集》卷一〈五顯華光樓記〉。]

從對五顯的崇拜,到對華光的信仰;從一個地方性民間的俗神風俗,到全國性道教的神靈崇拜,眾多的民間神明,經過道教的改造,成為中國民眾普遍敬奉的神真,已與原來的面目相去甚遠,以至於人們已很難辨認清楚。據明清史籍所記,華光五顯廟分布之地有柳州、漢陽、建昌、揚州、紹興、鄂州、臨川、浙東、江西、閩中、舒州、饒州、南康、會稽、衢州、新安、衡山、臨安等地,說明當時在南方長江流域華光信仰觀念的普遍,同時在今福建、廣西、廣東也不乏信奉者,反映其信仰已廣及東南各地,並且達於嶺南,成為民間熟知的神靈。

華光大帝頭頂蹙金羅花帽,身穿紅錦鴈花袍,手執金槍金磚,足踏火輪。他有著三個頭,應三台照耀之形;九目輝華,印九斗光華之象;秉西靈之金氣,足蹈白蛇;戴南極之威靈,背飛丹烏。其屬下有都天卷祟白蛇大將馬充,捉縛枷拷四大神將溫贊、王靖、席言、黃用,四將皆頭頂黃巾,紅綽袍,各執器具。又有神霄敕法玄壇趙元帥,管不信道法朱將軍,迷魂倒降梅橋將軍,監魂大將郁文通,駕若弼,領捉縛枷拷四大猛將,火犀五雷大將,內壇八將,外壇八將,六天火部吏兵,千里眼師矌,順風耳離婁,白蛇精烏龍大王等眾。(編輯:若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用好氣與力,腰酸背疼不用愁
「狗咬呂洞賓」究竟為何?
道教興賢舉善傳授皈依科
粵劇老倌講述:華光神威勘破冤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鄭開:保持中立的態度與儒家的中庸究竟差了什麼?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第一期:復刻表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馬化騰:數字中國的發展,我想從「一縱」、「一橫」、「一新」來理解
張予曦曬時尚硬照,網友:「老公」前任中發展的最好的一個!
當在中國發展的韓星穿上古裝,第四位讓人驚艷,最後一位有點可惜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震驚:原來東夷的發展史是這樣的?
三國歸一之後,晉朝發展的怎樣?十年的繁榮,三十年的血淚史
簡述中國書法發展之「蠶頭燕尾」的隸書,由繁至間的發展?
「三起兩落」的人工智慧發展歷程(下)
這是中華民族形成的極簡史,也是中華文化自信的發展史:《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三本書,我專業發展的三個台階》
《天龍八部》薛神醫的跨界發展: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盤點在中國發展的「韓星」:林允兒上榜,最後一個形象大跌
盤點在中國發展的「韓星」:秋瓷炫上榜,最後一個遭到中國封殺
翔鷹帝國:一家「帝國時代」論壇的發展史(下)
聊一聊今年當紅的8位一線女星,誰的發展最穩?
張一鳴:公司發展的五個階段
溥儀的弟弟,慈禧的孫子見證了中國發展至今的每一個階段
正三觀系列:科普一下我華夏的發展歷程!
無線電廣播與政治史:一窺當前互聯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