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區域普通高中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

區域普通高中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

筆者通過分層抽樣對北京34所學校調研發現,在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各方力量聯動,對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師資結構合理且整體素質較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期待也不斷提高,學校教育形成以學生為本的發展觀,高中教育滿意度較高。但同時調查也反映出區域間、不同類型學校間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依然嚴峻,課程改革的深化與教師待遇的提高仍需解決。筆者建議在政策制度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合理配置資源,進一步鞏固高中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內涵與外延,兼顧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

2010年,北京市開展了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項目——高中特色發展試驗項目,截至目前,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北京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到99%。普通高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高中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與學校自主發展需求。在當前的時間節點,回顧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現狀、經驗與特徵,總結其階段性成效與目標執行的路徑是本調查研究的出發點。

調查結果與主要發現

本調研以目前較為成熟且國際通用的決策導向型評價模型作為研究框架,並採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分別對校長、教師、學生及家長設計調查問卷。採取目的性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全日制普通高中學校共計34所,以問卷調查為主,座談為輔。

(一)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小幅變化,與城市規劃協同發展

2010年以來,北京普通高中階段在校生數量變化的整體趨勢呈現逐年減少的狀態,專任教師數量穩步增加且近兩年保持穩定規模,但畢業率呈現了先降後升的態勢。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發展規模的小幅度變化,可能主要受到出生人口的減少、高中階段出國留學的低齡化、隨遷子女流動人口的嚴控及二孩政策的放開、購房政策限制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二)政府財政及家庭投入不斷加大,但區域內教育資源分配仍不盡均衡

1.教育資源配置較為集中,與常住人口分布不盡匹配

調查顯示,北京市的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的空間區劃配置與供需仍存在不盡均衡的現象。教育資源集聚在中心地區,而人口分布是從中心向四周不斷擴散和增加。

2.政府財政與家庭投入穩步增加,教育變革由內向外快速發生

北京市地方財政性教育投入穩步增加,但區域差異仍然較大,學校類型、位置分布可能是造成數據極大差異的主要因素。北京市居民的家庭教育投入比例較高。

(三)教育改革與創新進程中師生感受亟須重視

1.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表現積極性不夠高,課餘學習負擔較重

調查發現,約80%的學生都能在課上積極思考,但主動與教師溝通問題的學生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中學習階段,學生認知與心理發展處于思維獨立性與社交需求不穩定性的矛盾階段。據統計,學生每天課餘學習時間3小時以上的達到36.51%,在2—3小時左右的佔34.71%,1—2小時的佔20.38%,只有8.39%的學生課餘學習時間在1小時以下。

2.教師接受新理念的意願較強,但落實新課改存在困難

近九成教師願意嘗試不同的教學理念,但約有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改革有時讓人感到無措,有一半的教師並不是完全認同或理解新課改;近40%的教師認為知識的不斷更新會成為教學工作的負擔;同時,近半數教師認為素質教育並沒有在自己所在的學校真正落實。

(四)師資結構較為合理且整體素質較高,但收入待遇有待提高

就全市範圍來看,普通高中的專任教師數量有了飛躍式增長,2011年比2010年增長了85%,使生師比達到9.8:1,截至目前,全國數據統計更新至201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達到8.41:1,高於全國城市平均水平的14.44:1。在被調查的學校中,平均每校在編教師為153名,高級職稱教師達到36.52%,本科以上教師達到93.24%,外籍教師和少數民族教師也佔有一定比例,並與學生來源和構成實現了一定的合理匹配;整體上看,教齡分布比較均衡,老中青教師結構適當,並且構成了較好的年齡梯度。

在教師工資方面,81.48%的教師達到4000元以上,近四成的教師工資達到5000元以上。由於各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定位不同,因此各區教師工資的績效部分和區財政自籌補貼部分會存在一定差異。

(五)畢業率和升學率較高,但內部差異仍然存在

在被調查的學校中,高中畢業率平均為91.45%,最高值為100%,最低值則僅有12%;高考升學率的最高值為100%,最低值為43%,平均為92.72%;升入高校重點率的最高值為99.8%,最低值則僅為2%,最小值集中於特殊教育學校。但整體而言,均值達到50.70%,說明約有一半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可以升入重點大學。公辦普通高中發展均衡多元,民辦普通高中也在逐漸規範,而特殊教育類高中發展亟須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六)教育主體滿意度較高

本調查中,教育主體指教師、學生、家長及校長,通過各個相關群體的滿意度調查,來綜合評價北京地區教育主體對教育發展現狀的滿意度。

校長工作滿意度較高,41.18%選擇「非常滿意」,35.29%選擇「基本滿意」,僅有約12%的校長滿意度較低。六成以上校長希望提高自主管理許可權。

教師對現階段工作感覺比較滿意的佔68.59%,對所教學生感到滿意的高達87.33%,但對自己收入滿意的比例佔4.42%。

學生對學校的總體滿意度較高,但在飲食方面滿意度較低。調查發現,有17.90%的學生對所在學校非常滿意,75.59%表示比較滿意和一般,總體滿意度較高;對於住宿條件及教師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僅在食堂飲食質量方面,約42.12%的學生表示不滿。

家長對子女所在學校的教師評價,總體比較滿意。僅有12.87%的家長與學校聯繫十分緊密。與學校溝通的方式中,44.49%的家長會與教師通過電話溝通。在家校溝通方面,家長感到非常滿意的佔26.59%,比較滿意的佔45.67%,還有23.57%的家長認為「感覺一般」。

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分層抽樣調查與數據分析,直接獲取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基本現狀、存在問題與特徵經驗等,為全面客觀地了解北京普通高中教育和進一步的內涵發展提供決策與實踐的參考。

(一)北京普通高中教育面臨轉型,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與城市規劃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北京普通高中教育正經歷著粗放快速發展到精緻內涵發展的轉型,教育的差距由原來的硬體、教學環境的差異轉為軟體、教學管理隊伍素質的差異。關注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與考試招生制度試點改革,不斷推進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落實教育內涵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與突出教育特色,成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趨勢。

多元化是近年來北京普通高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主要特徵,同時也是實現差異化教學與教育公平的創新路徑,在辦學體制、學校類型、辦學模式、課程改革與評價方式上均有所體現。公辦高中為主,大力支持民辦高中發展;國際與地區間的聯合辦學、校企聯合、高中與高校銜接培養、學校與非營利性組織(NGO)或基金會聯合協作的特色,打破傳統教育的空間、內容、形式與機制上的局限;課程模式多樣化,自主課程、選修課程與「走班」制、學生實踐與社會探索、校本研究有機整合,切實實現高中課程改革;評價方式逐步轉變以往服務高考的評價取向,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素質教育的價值觀;家庭、社區與學校形成良性聯動,教育者與家庭、和社區共同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

學位供給和師資配置仍然存在結構性不足,北京市高中教育資源在存量調整、增量配置與結構優化三方面亟待改進,以期實現新時期的教育均衡與教育公平。「十二五」期間,北京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達到4.5‰,其中外來人口5年間增長了119.7萬人,平均每年增長23.6萬人,人口的增速過快與結構失衡已成為困擾首都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難題之一。根據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估算,預計未來幾年將增長120多萬人。加之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政策,常住人口生育意願有所增強,新生兒數量將顯著增加。按照現在的編製標準,2019年北京市中小學教師缺口將達到2.8萬人。未來5到10年,教育供給總量不足和結構不盡均衡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劇,學位、師資等教育資源將再度稀缺。提前規劃,及早應對,調整區位教育資源集中與人口分布廣泛的矛盾,成為北京市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

(二)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暢通教師專業發展的渠道,促進教師合理流動

首都人口和生源調控導致教師編製難以增加,師資培養供給嚴重不足,教師工作量繁重;與此同時,教師職業吸引力不強,北京市中小學生均教育經費排在全國前列,但教育事業費中人員經費還有待提高,尤其是遠郊區教師存在的缺編數量多、結構性缺編、隊伍不穩定等問題應優先解決。

2015年4月,北京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了《關於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為均衡配置學校師資力量,北京市積極採取措施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教師在城鄉間、校際間的交流將成常態。該意見提出,鼓勵支持各區和學校深化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學區制管理等改革試點,以強帶弱、以城帶鄉,開展教師互派交流、「影子校長」實習、共同開發課程、共享學校資源等合作,以多種方式擴大和延伸優質教育資源。同時要有效利用績效工資、職稱評定、晉陞渠道等槓桿,採取掛職交流、定期支教、區域內流動、城鄉一體化管理等方式,引導幹部教師在城鄉間、校際間的合理流動,逐步實現制度化和常態化。

與此政策相配套,為統籌中小學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中小學教師隊伍協調發展,2016年北京市印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本次改革打破了實施30年的中學、小學教師職稱的制度壁壘,改革健全了職稱層級,將原來相互獨立的中學教師系列與小學教師系列統一併入新設置的中小學教師系列,同時將民辦教師納入評審範圍,為民辦中小學教育機構教師開通了職稱評價通道,並在中小學教師職稱新設正高級,打通了教師職業發展通道。

建議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與工資制度,有效調整教師工資差距並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與投入程度,促進校長與教師的合理流動,形成暢通的流動渠道和激勵制度,並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和空間,保證師資隊伍的專業性、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從教師專業發展和師資配置的視角進一步深化教育公平和制度創新。在改善教師待遇方面,逐步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適應高中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建立教師績效工資逐步提高的機制,根據「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促進教師有序合理地流動,重點向承擔教育教學改革任務重、做出突出成績的一線教師和支持薄弱地區教育的教師傾斜。

(三)以核心素養為指引,以課程改革為路徑,繼續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多元化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正式發布,標誌著我國基礎教育正在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呼喚著當代教育改革及未來教育發展需要。

北京市高中教育發展的多元化已漸成雛形,貫穿教育目標、辦學模式、課程設置、學生管理及評價體系,尤其在課程多樣化方面已具備一定的基礎和取得一定的成效。核心素養作為新課標的來源和課程改革的宗旨,將成為北京教育改革的支點,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的綜合化、主體化發展,注重實踐活動和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社會責任及創新意識的培養,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增加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相互適應性。結合北京市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現階段的人口規模、城市規劃與教育基礎,哪些素養是在高中教育階段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學生未來生活需要具備的,都需要加強綜合性和本土性的研究與實踐。(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調查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專家說

普通高中資源配置期待調整優化

袁桂林

最近幾年我承擔過一個國家課題,研究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問題。這是我們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方向之後,教育部立的一個重點攻關項目。前兩年,我也受北京市教委的委託,對北京市高中教育的多樣化發展進行過調查研究。王學男博士的這份調查報告,既有宏觀層面的關注,又有微觀層面的聚焦,反映出一些具體現實的問題,非常有意義。

及此,我也基於我近年的研究成果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既是對王學男博士調查結果的一個回應,也是對這一問題的探討。

第一,高中資源配置不充足。我們通過對紐約、東京、巴黎、莫斯科等城市進行國際比較研究發現,國外高中的發展現狀是學校規模小,學校數量多,而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其高中發展的問題在於人口多、學校數量少,導致學校的規模很大,不利於學校的管理與教學。另外,北京市的高中建立了很多「聯盟、分校、集團」,這個現象在國際上也非常少見。這種行為不利於教育的發展,也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學校的集團化辦學,使校長「行政化」問題更加嚴重。校長,應該是在一個學校內,非常務實地抓好教育教學,與教師研討、與學生交流,而「集團化」辦學卻使校長身陷行政事務,無心教育本身。

第二,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還需要進一步落實。目前,「千人一面、萬人一書」的現象還是很普遍,從學生的選拔、學生的培養到學生的輸出都存在著單一化、同質化的問題。普通高中的選拔,僅依據中考成績,優質高中挑選「拔尖」生源,成績不好的分給職業高中,這本身就是教育積累產生的弊端。為什麼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志向進行招生和培養呢?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面,目前北京市普通高中的課程可以說豐富多元,但是這個豐富多元僅限於校本課程和選修課程這個層面上,在考試的時候依舊是國家的統一科目和統一標準。那麼,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什麼不能作為考試科目呢?這也是一個弊端。應該從招生入口、培養過程到考試評價的全過程多樣化,才能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提供真正的通路。高中階段是分流階段,它應發揮連通上下左右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普職分類,給學生貼標籤,應該逐步改變只根據分數來招生的現狀,這是不利於人才培養和人才成長的。(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調查者說

高中教育需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王學男

今年4月,《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正式頒布,這是我國教育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事件,它標誌著我國教育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重視義務教育後的高中階段教育成為我國在「十三五」期間發展轉型期的人力資本建設,成為我國向人力資源強國和教育強國邁進的必經之路,也是滿足每個家庭的教育需求。北京作為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具有較強的引領性和示範性,普通高中教育的發展成為其高中教育階段的主要部分,它在近年的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特徵是什麼?人們談及北京的普通高中時,頭腦中除了一所所名校的名字和高考重點率以外,還對北京普通高中發展的整體狀況有何了解?名校可以代表北京普通高中的頂級水平,但是不能代表北京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全貌。這是筆者進行本次調研的出發點。

本次調查既關注區域宏觀發展,也關注學校教育內部的微觀變化,試圖較為深入地了解北京市普通高中發展的現狀和動因。就調查結果分析,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可謂是「在協調平衡中發展」。

首先,在宏觀層面,北京普通高中教育面臨多重壓力。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背景下,城市規劃、人口流動、資源環境成為當下最急迫的議題,也是影響北京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關鍵性外部因素。辦學規模和學校布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普通高中在校生數不斷減少,學校布局相對集中,與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數量與分布並不匹配。尤其是在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常住人口比例高於高中學校比例,在數量上,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教育資源的配置還不完全適應教育的需求,特別是著眼於未來北京市發展的趨勢。在質量上,優質普通高中的中心化更為突出,佔有區位優勢的普通高中,其師資水平、教學設施、硬體建設、學校管理方面也具有較高的水平,並且得到社會和家長的高度認可,甚至是追逐,由此造成的交通擁堵、房價高漲、擇校問題、異地考試等一直被詬病。

其次,在微觀層面,也是教育系統內部,也面臨著變革的挑戰和博弈。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倒逼下的高中招生方式、教育教學、評價管理的變革,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課程改革、選課走班,都對學校內部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落實核心素養於課程中、如何應對考試改革又能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校長治校、教師任教和學生髮展共同探索的新問題。

城市總體發展得越快、水平越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訴求就越高,教育發揮的主體性作用也越充分。但同時,教育被動承載的外部資源和附加價值過多,會面臨教育的本質異化和違背教育自身規律的挑戰。這也是北京這類城市和正在發展過程中的城市面臨的普通高中教育發展的必然問題。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5日第1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薊門方曉憶師恩
另類懲罰治曠課
中國具有與眾不同的教育文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