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她17歲出嫁,23歲守寡,沒讀過書,卻獨自培養出了一代大師胡適

她17歲出嫁,23歲守寡,沒讀過書,卻獨自培養出了一代大師胡適


母親不僅生養了我們,還教育著我們,對我們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影響。


世界華人周刊特約撰稿:張守濤


全文4390字,讀完大約6分鐘






最好的教育也許是拼媽,如胡適在《論家庭教育》一文中所言:「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




胡適的母親便對胡適影響至深,「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




可以說,是胡適母親一手培養出了胡適這位文化大師,對我們今天的父母也有著很重要的啟示。





胡適





胡適母親名叫馮順弟,顧名思義是希望順著生下弟弟,後來果然也有了個弟弟。




她生在一個貧窮的農家,父親是戰亂的倖存者,曾被太平軍擄去做苦力,臉上還燙著「太平天國」四個藍字。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馮順弟從小就懂事、賢惠得很。




她父親去村外挑石頭蓋新房,還是小孩的馮順弟便去村口接應父親,從筐子里取出一兩塊石頭抱到地基外,算是減輕父親一點辛苦。




她盼著自己能早日長大,能幫父母分擔更多。




17歲時,馮順弟到了婚娶之年,媒人來提親,竟然提的是一位47歲的老頭。




這老頭叫胡傳(原名珊,字鐵花),中過秀才,當過塾師,42歲時出門遠遊,現任江蘇候補知府,兩位前妻先後離世。





胡傳




馮順弟的父母不太同意這門婚事,一來胡傳快50歲了,大兒子、大女兒都比馮順弟還大;二來不肯讓女兒嫁去做填房;三來怕讓人說閑話,「貪圖財勢,高攀官家」。




但馮順弟體諒父母,嫁給做官人家當填房可以多接彩禮,父親蓋房就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而且,她早就聽說過被稱為「珊先生」的胡傳,在14歲逛神會時也在眾人中見過「珊先生」,印象還不錯。



「珊先生還沒有到家,煙館賭場都關門了」,這句家鄉流傳的話始終刻在馮順弟腦海里。




煙鬼、賭棍都怕「珊先生」,說明他是個好人,應該會是個好男人的,於是她對父母說:「只要你們倆都說他是個好人,就請你們做主吧。」




「至於嘛,男人家47歲也不能稱是年紀大了……」末了,她又輕輕補充道。



父母便知道馮順弟是樂意的,於是在1889年3月12日,馮順弟與胡傳成婚。




婚後,胡傳教馮順弟讀書識字,還幫老丈人家蓋了新房,夫妻生活非常美滿。




但好景不長,結婚不過6年,帶病在戰亂中奔走的胡傳便去世了。




此時,馮順弟只有23歲,胡適剛剛4歲,馮順弟從此一個人要挑起照顧家庭和培養胡適的重擔。




「以少年作後母,周旋於諸子諸婦之間」,再加上後來家業中落經濟困窘,馮順弟「困苦艱難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兒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23年」,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寫道。









胡適母親獨自當家後,因為是後媽、寡婦,所以經常受胡適哥哥、嫂嫂們的氣。




好在她脾氣好、氣量大,如胡適所言:「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胡適大哥是個敗家子,賭博、抽鴉片,在外借了一屁股債,回家拿東西就賣,燭台、香爐、錫酒壺都被他「順手牽羊」過。




胡適父親在世時,曾要拿劍砍他,母親跪著哀求道:「使不得!千萬饒了他吧!不然人家以後會說我這個後娘不容……」




父親去世後,他更有恃無恐,屢屢以胡家名義賒煙錢、欠賭款,累計了不少債。




每年除夕,討債的人坐滿了胡適家的客廳,連門檻上都坐滿了,而胡適大哥早就躲出去了。




胡適母親則鎮定得很,料理完年夜飯後,給每個債主一點錢,好說歹說打發走。




不一會,胡適大哥從後門溜回來了,母親從不罵他,臉上不露出一點怒色。




這樣的年,胡適家過了六七年。





1913年馮順弟(後排左邊坐者)與家人(後排右二是胡適未婚妻江冬秀)




胡適兩個嫂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大嫂無能而又不懂事,二嫂能幹氣量卻窄。




兩人常常鬧意見,只因胡適母親和氣、調節而未公開打罵。




胡適和兩個哥哥家的孩子年齡相仿,一起玩耍起了矛盾,母親總是責備胡適的不是。




兩個嫂子則一邊打孩子出氣,一邊指桑罵槐。




胡適母親常常裝作聽不見,實在忍不下去了便哭,哭她早逝的丈夫,哭她可憐的命運,直哭到嫂子過來勸才止住。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胡適在《四十自述》里寫道。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胡適學得了好脾氣,溫潤如玉,堪稱君子。




胡適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並以身作則為人寬容、溫和,「我的朋友胡適之」遍天下。




有次,胡適夫人江冬秀髮起火來,將一把水果刀扔向胡適,險些擊中胡適的臉,而胡適只是嘀咕了幾句了事。





幼年胡適,這是他最早的單人照






母親不僅教會了胡適好脾氣,還教會了胡適很多做人道理,「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母親」。




每天天亮,母親便把胡適喚醒,讓他自己想想昨天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他以後注意改正。




然後,她才把衣服給兒子,催他快去上學,胡適常常是最早到學堂的。




胡適做錯了事,母親從不在人前責備他。




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才關起房門教訓胡適,有時罰跪,有時擰他。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胡適吃完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了件背心,被姨媽看到了。




姨媽拿了件衣服給胡適說:「穿上吧,涼了。」




胡適隨口回了一句俏皮話:「娘(涼)什麼!老子不老子呀!」




恰好,這話被胡適母親聽到了。




晚上,母親罰胡適跪下,重重責罰了一頓,「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




母親氣得發抖,不允許胡適上床睡覺。




胡適跪著直哭,用手擦眼淚,結果不知擦進去了什麼細菌,害了一年多的眼病。




有人說,用舌頭去添眼睛可以治好,胡適母親竟然真的用舌頭去添。




後來,胡適回憶此景時發出肺腑之聲:「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從母親那,胡適學到了勤奮、自省、關愛他人等為人處事之道,這也是他成功、成名的重要原因。





胡適故居






此外,胡適從小體弱,母親讓他不準隨便亂跑,這養成了胡適愛靜不愛動的性格,也培養了他熱愛讀書的好習慣。




他常常第一個到學校,天黑才放學,晚上還要念夜書。




課餘時間,胡適常用來讀小說,《紅樓夢》《儒林外史》《薛仁貴徵東》等很多白話小說都看,母親很少干涉。




跟著家人去田裡割稻子,胡適常常坐在樹下只看自己的小說。




即使偶爾和夥伴們玩過家家遊戲,他也常常扮演諸葛亮、劉備之類的文角兒。




「我在這九年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胡適後來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也正因為胡適早年讀過不少白話小說,使得他了解白話文的好處,進而後來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一躍成為新文化領袖。





青年胡適





母親對胡適的教育也非常重視,一直不忘丈夫的遺囑:「穈兒天資頗聰穎,應該令他讀書」。




胡適3歲多,母親便把他送進了私塾,因為他身體太小還要別人抱起坐在高凳上。




她為了讓老師多加管教,總是比別人家多交私塾費用,第一年就送了6塊銀元,以後每年增加,最後一年加到12元,而其他家孩子一般只交兩塊銀元。




她讓老師為胡適講解書本上每句話的意思,而當時學塾對學生大多隻要求死記硬背不求理解。




有次,一個同窗好友拿著一封信,問胡適「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




這位同學雖然讀過四書五經卻不懂這句話的意思,胡適這時深深領會到母親多交學費的好處。




胡適因為認的字多,又懂得意思,所以不覺得讀書很苦,倒是在書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世界。十二三歲時,常常一堆十幾歲的小姑娘圍著胡適,聽他講古文里的故事。




後來,胡適對此感慨道:「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父親母親為我講方字,兩位先生為我講書。念古文而不講解,等於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全無用處。」





庚子賠款留學生,胡適(立者二排左一)





因為受過私塾和母親的良好教育,胡適11歲就能看古文,還批閱了《資治通鑒》,學問差不多趕上老師了。




私塾老師怕耽誤胡適前程便提出辭職,胡適由二哥介紹、母親同意,於1904年離家去上海讀書。




此時的胡適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母親臨別時裝作很高興的樣子,不曾掉一滴眼淚。




她還為兒子做了一隻枕頭套子,套子上用紫紅色線綉了兩行文字:「男兒立志出鄉關,讀不成名死不還。」




為不辜負母親的期望,胡適在上海刻苦用功,一度兩隻耳朵都聾了,後來又輟學教小學,掙錢贍養母親。




後來,胡適聽說考取留美官費生在國外學習能得不少錢,便寫信徵求母親意見。




母親欣然答應,回信說:「自得汝出洋留學之報告,吾家家聲可期復振,心境頓覺怡然……當刻刻以學業不振為慮,其他盡可置之度外。」




胡適考取留美官費生之後,立即致函向母親報喜。




母親當即複信給兒子:「汝當努力向學,以期將來回國為國家有用之材。庶不負國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





胡適美國留學時期照片




在胡適留美時期,母親一度生病嚴重,幾乎不能起床。




她私下請照相的人來家裡照了張相保存起來,跟家裡人說:「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兒,當仍請人按月作家書,如吾在時。俟吾兒學成歸國,乃以此影與之。吾兒見此影,如見我矣。」




後來,胡適母親病情稍有好轉,又不顧家庭困難,花了80元巨款買了本《圖書集成》給胡適,讓他開闊眼界。




母親還對胡適的婚姻大事放心不下,給胡適在家鄉里訂了一門親事。




1917年,胡適學成歸來後,赴北大任教,並遵從母命娶了小腳太太江東秀。





胡適與太太江東秀




第二年,兒媳懷孕的消息從北京傳來,胡適母親終於完成了使命,因為長期操勞過度、積勞成疾而轟然「倒塌」,享年只有46歲。




從疾病重發到去世僅有十幾天,胡適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胡適母親去世時,父老鄉親無論男女老幼都很悲痛,一個家庭主婦如何能贏得這般尊敬呢?




胡適反覆思量,反覆回顧母親的生平事迹,得出一個認識「一切事物都是不朽的」,並以《不朽》為題發表過一篇文章。




在文章里,胡適說:「那英雄偉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燒飯的,甚至於浴堂里替你擦背的,甚至於每天替你家掏糞倒馬桶的, 也都永遠不朽。」




的確,至少胡適的母親是不朽的,如胡適在《先母行述》中所言:「伏念先母一生行實,雖纖細瑣屑不出於家庭閭里之間,而其至性至誠,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胡適,他在

照片

旁批道「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




在母親出殯的那天,胡適用泣血的心寫了一首悼母詩:





「往日歸來,才望見竹竿尖,才望見吾村,便心頭狂跳。




遙知前面,老親望我,含淚相迎:『來了?好啊!』




——別無他語,說盡心頭歡喜悲酸無限情。




偷回頭,乾眼淚,招呼茶飯,款待歸人。




今朝——依舊竹竿尖,依舊溪橋,




只少了我心頭狂跳!




何消說一世的深恩未報!




何消說十年來的家庭夢想,都一一雲散煙消!




只今到家時,更何處尋他那一聲『好啊!來了』!」




「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母親,她對我的深恩是無從報答的」,胡適在致美國留學時結識的「紅顏知己」韋蓮司的信中如此寫道。(這正是胡適為何最終娶江冬秀而非韋蓮司的原因,胡適對母親之恩「深感愧疚,我再不能硬著心腸來違背她。」)




可以說,是母親一手培養了胡適的性格、愛好、習慣等,為胡適後來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基礎,驗證了胡適所說的:「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




母親常常對胡適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告訴他:「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丟臉之意)。」




實際上,平凡而偉大的胡適母親何嘗不是「一個完全的人」呢?




慶幸的是,胡適一生沒有辜負父母,沒有跌他們的「股」。






  • 作者簡介:

    張守濤

    ,文史作家,省作協會員,大學老師,出版作品《說說當今這些文化名人》《先生歸來》《凡人魯迅》。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zglgag168)編輯



近期相關文章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宋氏三姐妹、林肯、胡適成材背後,母親教給了他們什麼?


沈從文的愛情悲劇:用盡一生去愛的女人,卻從不理解他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

回復關鍵詞【

912

】,送你一篇特別推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美國父母真的比中國父母更好嗎?| 對美國父母的誤解,答案都在這裡了
「時代頑主」高曉松:到了人生下半場,敵人只剩下自己
不許死亡、不準生育,這個北極小鎮,藏著人類應對世界末日的最後希望
天貓出海「拿下」台灣!2000多萬台灣民眾樂壞了!
她18歲失去了聽力,卻出專輯,贏比賽,唱出了天籟之音

TAG:世界華人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她17歲嫁人,23歲守寡,沒讀過書,卻培養出一個「洋博士」
她17歲出嫁,19歲喪夫,守寡70年,夢想是找回丈夫遺骨
她14歲嫁給土匪,命苦的她25歲開始守寡,獨自撫養5兒4女,晚年樣貌依然驚艷
張靈甫妻子:17歲嫁給他,僅2年就守寡卻從未改嫁,培養出一厲害兒子
她17歲喪夫守寡79年,臨死前說出一真相,讓人心酸
古代寡婦怎麼度過長夜?她17歲喪夫守寡79年,臨終前講出真相
美女17歲嫁猛將,19歲守寡拒絕再嫁,聽說趙薇飾自己,說了9個字
她17歲嫁49歲老頭,23歲守寡,目不識丁,兒子卻成一代大師
她14歲進宮嫁咸豐,17歲守寡,獨自守寡50多年,她一死清朝即滅亡
她是皇太極的公主,12歲出嫁,16歲守寡,改嫁給小叔子後英年早逝
她是清朝的公主,慈禧給她找了個好人家,12歲出嫁17歲守寡
他是黨內一代英才,犧牲時只有28歲,妻子守寡54年,兒子更了不起
28歲名媛嫁給80歲老頭,38歲開始守寡,臨終講出婚姻真相
她22歲嫁給54歲的丈夫,丈夫去世後她守寡61年,卻賺了一億美金
她14歲入宮,21歲守寡,未生一子,卻當了56年皇太后,活到了77歲
22歲嫁將軍卻守寡61年,身價過億的她,被鄧小平稱讚為獨一無二!
她15歲嫁一48歲老頭,守寡24年,卻因教子有方,得一品誥命
她17歲嫁給蔡鍔,是蔡鍔的紅顏知己,24歲守寡,終生未嫁
她20歲成皇后,22歲守寡,3次被請出攝政,成就不低慈禧卻被遺忘
此人17歲嫁人,獨自守寡接近80年,臨終時道出古代婦女守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