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秧田 II 湖南隆回:劉新軍
劉新軍,筆名新君,湖南隆回人。隆回縣東興中學語文骨幹教師,多次被為隆回縣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喜歡讀書與寫作。在《小天使報》、《邵陽日報》、網路平台發表作品二十餘篇。
我們家的小秧田
文/劉新軍
我的家鄉在湘西梅山地區,東離辰河有五六里,南離資江也有三四里遠。都是丘陵山地,水利條件差,以前沒有電排,基本是靠天吃飯。小地名叫石窩沖,顧名思義,石窩堆堆,缺水少土盡石頭,很難種出莊稼來,在責任制之前,有句民謠:石窩沖窩窩沖,十家米桶九家空,家家外出打零工。即使是風調雨順的年景,也是要數著米粒過日子。
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塊旱土地,一丘水田,我們視之珍寶。每一個田角角,土角角都種上了莊家。我們口中每一口食物都來自於土地。
大約是1982年,我們村進行第一次土地承包責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戶。我們組裡將所有水田分成三個等級,一類田,不缺水;二類田,稍缺水,但有水塘灌溉;三類田沒水源靠天吃飯。人均水田0.5畝。分每類田時,都是抓鬮的。在每次抓鬮之前,心裡總是祈禱,想抓塊好田。那時父親在鄉園藝場工作,仍在組裡分田,我們家人口多,大姐二姐出嫁了,還有七口人的田。
記得分田的那個晚上,我們一家人都來到了分田會場,都眼巴巴地望著桌子上的紅箱子,看著每位戶主伸手到紅箱子里去抓鬮,抓到好田的戶田都喜笑顏開,像撿到了金元寶,抓到離院子遠的田的戶主,都說運氣不好,又說這田也好,面積寬鬆,1.2畝算1畝。輪到父親抓鬮了,父親緊張地走到台前,雙手合一,然後把手伸進紅箱子里,在里撈了好半天,口裡念叨:祖宗保佑。後面的人在不停地催促父親快點。父親突然把手拿了出來,他手裡沒有抓鬮。父親忙把母親叫了過來說,還是你來抓鬮,你每月初一十五都在神龕上裝香燒紙,應該會事遂人願的。母親沒有推遲,也沒有猶豫,把手伸進了紅箱子里,在裡面和了一陣,抓了一個紙團,拿了出來,看都沒看就交給會計登記,母親看也沒用,她不識字。會計打開一看說,閑事奶奶真是手氣好,抓了小秧田。我們一聽高興得跳了起來。小秧田1.5畝,田正土肥,就是院子曹門第一丘田,前面兩口水塘,五黃六月不愁水。四周有田埂,打禾出谷拖草很方便。用母親的話說是,一個院子的肥水都往小秧田裡流,伸一下腰一擔穀子就到挑到家裡了,好田!(小秧田的旁邊還一丘近三畝的水田,叫大秧田,這次將大秧田平分為三分,分給三戶人。)大家都為我家高興,為自家遺嘆。這一夜,我們全家舉杯歡慶,其實只父親喝的是酒一一竹葉青,我們喝的是茶。從此,小秧田與我們家結了不解之緣,成了我們家的糧倉,養育著我們一家人,伴隨著我成長。
這次分田,我們家分到3畝6分田,小秧田1畝5分,還2畝1分在離院子2里遠的山沖沖里。小秧田每年承擔著3畝6分的育秧苗的重任。
每年驚蟄之後,天氣變暖,父親就選個好日子開犁,開犁第一丘田就是小秧田。前一天下午,父親將小秧田的田壩口用泥巴堵好,一個晚上,小秧田裡的水面就漾平了,剛好適合犁田,到了第二天十點左右,父親背著木犁,母親和三姐背著鋤頭,我牽著我們家的大水牛,很快就來到了小秧田裡。父親先讓我牽著牛在田埂邊吃草,他很快把犁田裝備安裝好,然後把牛套好。但沒有急於開犁,而是跑到田埂上扯幾兜車前草魚腥草等,用手揉揉,然後在牛肩膀按摩。父親說,水牛有一年沒犁田了,初次拉犁,肩膀會很疼的。給它揉揉,減少牛的疼痛。第一天犁田,父親只犁小秧田的四分之一,他說,怕牛吃不消。平時粗心的父親對牛這麼細心疼愛,我真有點妒忌。父親四月初八生日,剛好與牛同一天過生日,父親說他是牛八字累八字。開犁後的每一天,父親都要來小秧田勞動,小秧田要犁兩次田,耙兩次田,這樣才不會漏水,泥巴才會成泥漿,才適合谷種的生長。父親把整塊大田平整得像鏡子一般,並且分好壠相,每相寬1.3米左右,長就隨田長度。秧田平整好以後就等待著谷種下水。
每年清明前,早稻穀種必須下水,遲了會錯過稻子的生長季節。這段時間,在我這地帶,氣溫很低,如果將谷種直撒在田裡,一般是出不了芽的,全都會凍死。早稻穀種育芽是早稻育秧的關鍵的程序。父親選好80斤左右結實飽滿的穀子用蛇皮袋裝好,然後放在大木桶中浸泡一天一夜,第二天下午,用荷葉鍋燒一鍋熱水,倒在一個大木桶中,把水溫調至45度左右,那時沒有溫度計,全憑手感覺,這就是經驗或技術,過熱燒死谷種,過冷熱不醒谷胚。有好多農戶弄了幾次都育不出谷種來,插秧的時候到處撿別人剩下的秧苗。谷種熱過之後,要趁著此溫度將谷種用蛇皮袋裝著放大剛才燒過火的大灶里,然後用爛棉絮爛棉衣之類把周圍封著保溫。一天查看兩次,用手試著谷種的溫度,撒點溫水,一般2至3天,谷種就破胸出芽了。谷種的出芽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就可以將谷種撒下秧田了。
在谷種下水的前三天,父親把平整好的秧田相再重新平一遍,撒上複合肥作底肥,再從茅廁里勺些於潑在秧田裡。一般在中午時分,氣溫較高時,谷種出門下水才不會受氣溫影響,父親很專註很仔細一手托筐一手輕輕地將谷種均勻地撒在秧田裡,然用木板耙耙將谷種輕輕一壓,再撒上灰或秋苔或剁碎的紅花草用於保溫,家庭條件好一點的,會用地膜覆蓋保溫,最後把秧田水放干。這些細緻的技術活父親從不讓我們插手,因為這是一年陽春的最關鍵工序。
谷種下到秧田之後,每天天剛亮,父親就來到了小秧田,察看秧苗的生長情況,當秧苗長到半寸時,田裡就要漾水到秧的根部。秧苗長到2寸時就要就要給秧苗追肥,主要施點尿素,助秧苗長快長粗長綠。秧苗在秧田裡大約生長一個月,就要移栽到其它水田。秧苗在小秧田裡長得蔥蔥綠綠,微風一吹泛起綠波,誘人喜愛。這小秧田就在院子門前村道邊,左鄰右舍從這路過,都誇我們家的秧苗育得好。
小秧田給我們帶來了歡樂。拔秧插秧打禾無不充滿樂趣。
拔秧的那一天,因為田比較多,都想一兩天把秧苗插完,僅僅靠自己家裡的人,得好幾天,一定要請很多人幫忙,在我們農村,鄰居都是自己人,要麼是親戚,要麼是本家,而且還是很近很近的,大家都互相幫忙,都不收工錢,換工,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
清晨,我們一行來到小秧田,站在田埂上,看到一壠壠秧苗長得青青翠翠擠擠簇簇,微風一吹泛起層層綠波。
拔秧一個技術活,只有在力度把握的好的情況下才能完成,力度過大的話,會把秧苗的根須拔斷,力度過小又拔不起來。拔好的秧苗整理得整整齊齊的,再用稻草或筍殼葉捆成一把一把的。這活,大人小孩都能幹,不過我卻不大願意做,因為小秧田裡常有螞蝗,我怕螞蝗,那些軟軟的黑黑的小東西一旦沾上,就會牢牢地站住,怎麼也不下來,只有用巴掌拍或者用秧苗刷才會下來,還會在皮膚上留下一個小眼,不住地流血,怎麼都止不住。撥秧時,大人們為了鼓勵我們小孩,常來個拔秧比賽,看誰撥的面積寬或看誰拔秧的把數多。我們使勁地不停地拔秧,很快整丘秧苗拔完了。
插秧是個吃力活也是個技術活。把其它水田都插完了,最後才到小秧田插秧。我們把秧苗都搬移到田埂,父親把大水牛牽來,把小秧田再重新耙一遍。那寬闊的小秧田漾滿了水,微風一吹波光粼粼,甚為美麗。
我們小孩和大人們一起,一字排開,倒退著,把一顆顆的秧苗插到鬆軟的泥土裡面。有時候,我會自不量力地跟大人比賽,看誰快一點,當然,大人們都會讓著我,他們多插幾行,我少插幾行,但是我的速度還是沒有大人們快,有時候他們為了逗我開心,會在我的身後把秧苗插滿,把我圍在中間,然後就到一邊抽煙喝茶去了,一邊休息著,一邊拿我逗樂。那是我已經知道他們是逗我開心,我也不會生氣。終於,把我自己身後的田裡插滿了以後,我也走上岸來,看看自己插的,再看看大人們插的,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起來。因為大人們插的,都是整整齊齊的,而我的呢?東倒西歪的,有幾棵甚至漂了起來,看著大人們調侃的笑容,我便要下田重新去插,這時候,父親一定會阻止我的,因為他害怕我把其它的秧苗給踩壞了,只得他自己去把我沒做好的一一糾正過來。
黃昏時候,所有的秧苗都已經搬了新家,我也感覺到了疲乏,回頭看看自家的田,在一片渾黃的水的裡面,無數蒼翠欲滴的秧苗整整齊齊地站著,就像等待檢閱的儀仗隊。看著這些屬於自己的將士們,我幼小的心理,竟然有了一絲絲的滿足。
秧苗移栽之後,在我們的呵護下,瘋狂地生長。禾苗很快孕包,抽穗,結籽。稻子成熟了,黃澄澄沉甸甸隨風搖曳,飄散著醉人的稻香,翻騰著滾滾的金波。整個小秧田孕著我們一家的歡笑。稻子全黃透底了,我們就割禾打稻送谷拖草,每天與小秧田滾抱在一起。早稻收割之後就忙著插晚稻,晚稻之後有時還要種上油菜。早稻能收穫1000斤左右穀子,晚稻種雜交水稻能收穫1500斤左右穀子,油菜也能收穫兩三百斤油菜仔。小秧田總是這樣默默地為我們服務,我們真的很感激。
有了小秧田我們真的解決了溫飽問題。就算遇到天旱年景,我們仍沒有挨餓,因為有餘糧。記得1989年,連續幾個月沒下過雨,早稻還沒抽穗,小秧田就開了裂,那裂縫可以把腳放進去。早稻欠收了,大家都盼望立秋下雨,好栽晚稻。結果立秋也沒下雨。直到立秋後十多天的一個傍晚,雷電交加,暴雨傾盆,很快把整個壠田灌滿了水,屋門前的兩口水塘也滿了。但田底裂了縫藏不住水,於是,整個村子的人都全家總動員,紛紛點著燈,牽著牛,背著犁耙奔向各自己的水田。我們一家人重點開犁小秧田,指望小秧田能插上晚稻。母親姐姐弟弟妹妹用鋤頭挖田埂邊邊,用腳踩田泥,把田土揉成泥巴堵住水不漏走。父親把犁,我在前面舉著油燈給牛引路。一壠一壠又一壠,不知道走了多少圈,才把小秧田犁完。犁完之後,馬上要耙田,不耙水就漏走了,父親換好鐵耙,我又引著牛一圈一圈又一圈的轉。當把整個田泥變成泥漿時,天已亮了。這時才感到有點餓,母親才回家做早餐。早餐之後,我們馬上去寄秧的水庫邊拔秧,那秧根本拔不出,只好用菜刀鏟,或用鋤頭挖。我們花了兩三天才把小秧田栽上晚稻,母親說,只要秋風秋雨及時養著,小秧田收穫八九斤百穀子沒問題。穀子就是我們的希望。
小秧田就是我們家每年的希望寄託,直到第二次分田。大約在1994年,分田方式還是抓鬮,這次小秧田被鄰居分到了,我們分到了沿320國道的三丘田,每丘田有一畝多,這次我們家分到了十二個人的口糧田。儘管小秧田被別人跟管了,但在我們心目中小秧田仍是我家的。
1998年村裡進行舊房改造和小城鎮規劃,把小秧田和六秧田及上面的一水塘規劃為武邵農貿市場,剛開始,我父親及許多組民都不同意,後來經不住村領導勸導解釋,小秧田被土填平了,從此告別了種水稻的歷史。小秧田開墾的歷史無據考究,但我們祖先來到石窩沖定居,族譜上顯示在清朝乾隆年間。一年後,小秧田上面建起了武邵農貿市場,小秧田退出了種植水稻,但帶動了石窩沖的經濟發展。石窩沖的武邵農貿市場,佔地2畝,逢陽曆2、7趕集,每五天一場,為周邊十多個村莊的老百姓購物賣農產品提供了方便。石窩沖的村民就開始做點小生意,小型超市有四家,賣建材的有七八家,傢具廠一家,鋸木場一家,郵政代辦一家,電費代收一家,汽車維修一家,水電安裝維修五家,防盜網鋁合金門窗製作六家,村民的日用品購買基本不要出門,在石窩沖就能購到。農家樂土菜館五六家。石窩沖的小城鎮建設也飛速發展,由村裡統一規劃,沿320國道兩旁的自建房整齊化一,高度一致,都是商業門面。門面的租金每個每年5000元。石窩沖幾個村民合資投資了500萬元創辦了武邵學校,開辦年級從幼兒園到小學六年級。解決了學齡兒童讀書難的問題。去年,石窩沖村民與周邊幾個村合資,在狐狸島周邊修建一家自來水廠,如今石窩沖村民每家都通了自來水,再也不用喝泥巴水了。所有的水田都改單季稻了。
我每次回到家鄉,看到哪荒蕪的水田,我就想起了小秧田,想起了在小秧田勞動情景,想起那充滿希望與快樂的農耕生活。
(請向下滑動)
湖
南
寫
作
原
創
歡
迎
您
!
1、文章體裁:小說、散文和詩歌。
2、字數:小說、散文3000字內。詩歌50行內。
3、時間:長期。
4、附作者,及親人照片二三張,作者100字左右簡介。
5、投稿郵箱:hupan617@126.com
稿費十天後發放(後台需要發文一周後才能到帳),其中,作者佔60%,平台佔40%。七天後的讚賞及10元以下稿費不結算。請上稿作者主動添加主編微信,才能及時發放稿費。主編微信號:T1972825。不添加者視棄權。
關注名家,培育新人;
立足湖南,面向世界!
總 編 輯:甘 霖
副總編編:唐愛軍 胡 盼
主 編:童志火
推廣編輯:奉秋娥
名譽主編:李光榮 謝新吾 朱文科
轉載文章請聯繫本公眾號授權,並註明出處!一切解釋權,歸本平台所有!
本平台某些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異議請與平台聯繫
TAG:湖南寫作原創平台 |
※屋頂造空中秧田:買下空地來建「花園」並起名「詩園」
※當前水稻1.5-2葉時期的秧田管理要求?
※水稻插秧田水一直渾濁的原因?
※水稻分櫱期秧田應如何管理?
※男子騎車帶老婆和狗狗出門,意外掉進秧田裡,看到狗樣秒笑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