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趙嘉福:一片匠心護古籍

趙嘉福:一片匠心護古籍

趙嘉福已經74歲了。這位只有高中學歷的老人,至今依然是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主力之一。

在古籍保護領域,他耕耘了大半輩子。常有人勸他,把半個多世紀積累的古籍修復經驗寫下來,變為教材。

但他未寫一字。

「古籍修復,要講究火候、分寸、手感,文字沒辦法表達這些東西,只能依靠口傳親授以及大量實踐。」趙嘉福說。

他怕別人看了他的記錄而闖禍,於是寧可不留隻言片語。

時光倒回半個多世紀。那時,20歲左右的趙嘉福師從碑刻聖手黃懷覺。師傅並不多話,只給趙嘉福兩把刀,讓他去磨,一磨就是幾個月。趙嘉福磨一把交給師傅一把,師傅一看,就丟一邊去。

直到某天,黃懷覺拿起趙嘉福磨的刀,刻起了字。趙嘉福知道,他這個徒弟,師傅認了。

時代變幻,這一行里,師生們越來越注重交流,但是「沉默」,依然是行當里的秘訣。

一個人的心性、技術,都由沉默滋養、成長,最終,成為古籍的保護人。

他的「愛」練就五項全能,把古籍新碑留在人間

1961年,18歲的趙嘉福調入上海圖書館,被分配至古籍修復小組。

這個行當由來已久,以往主要存在於民間書畫裝裱作坊,1949年以後,許多古籍修複名家聚攏到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博機構。趙嘉福正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古籍修復師。

古籍修復小組都是老先生,年紀大的七十多歲,年輕的也有六十多歲,五十幾歲的就算是「小夥子」。從沒接觸過古籍修復的趙嘉福作為培養對象開始了「師傅帶徒弟」式的學習。

黃懷覺幹活的時候,他就在旁邊打下手,遞工具,然後自己再慢慢上手。身為學徒,趙嘉福要反覆模仿、揣摩師傅的手法、刻碑的節奏,甚至聲音。

到最後,趙嘉福把門一關,待在裡面刻碑,外邊的人聽著聲音、節奏都跟師傅一樣,「這就算可以了」。

除了學習古籍修復專業技術,趙嘉福還要練書法。這是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對年輕人的要求。他對年輕人說:「做古籍修復、刻碑傳拓,你不會寫字,刻出來的東西就提高不了,境界不夠,那頂多只能做個匠人。只有理解了書法,懂得運筆,刻出來的字才有精神。」

練書法讓趙嘉福受益很多。去過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的人,往往對江澤民題詞「丹心碧血為人民」印象深刻,堅硬的石塊上流淌著書法的韻律,頌揚著革命先烈的崇高人格力量。鮮為人知的是,這七個大字即由趙嘉福鐫刻。

如今的趙嘉福,修復古籍、書畫裝裱、刻碑帖、拓碑帖、裱碑帖樣樣精通,堪稱「五項全能」,也留下不少佳話。

有一次,上海某公司拿著一件書法找到趙嘉福。那是一位領導的題詞,中間有一個字寫錯,公司希望能把它變成一件「正確」的書法。趙嘉福告訴來人把當初用的同款墨和宣紙找來。他模仿筆跡寫了一個正確的字,然後把錯字挖下來,替換為新寫的內容,裝裱後天衣無縫,即使近距離細看,也難以發現破綻。

當然,這樣的絕活兒不能亂用。「這可不能隨便挖補。正面看是修復字畫,一不小心越過界,就是造假了。」趙嘉福說。

碑刻也是趙嘉福用情甚篤的領域,把名人書畫從宣紙「搬」到石頭上,風神獨具。在上海豫園,俞振飛寫的古戲台對聯、陳從周題字等都是趙嘉福刻的。他的碑刻作品還包括龍華寺的趙朴初書《重修龍華寺碑記》、顧廷龍書沈鈞儒生平碑,以及由領導人題寫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世紀大道」「上海市民主黨派大廈」等,累計上百塊,成為新時代的文化景觀。

如今,趙嘉福已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掌握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碑帖書畫裝裱等技藝的全面人才,也是最年長的古籍修復師之一。儘管已經74歲高齡,他也絲毫沒有歇手的打算。

「只要我能動得了,我想就會一直幹下去。」他說。

他的「盼」多途徑培養學生,讓修復技藝後繼有人

趙嘉福的工作生活中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修復古籍,讓老祖宗創造的寶貝流傳下去;一個是培養學生,把拿手絕活兒都教給年輕人。退休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重心越來越向後者轉移。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圖書館受文化部委託舉辦古籍修復培訓班,趙嘉福由此為各省市圖書館培養新一代保護修復人才。上海圖書館的張品芳、邢躍華就是當時與趙嘉福結下師生情的學員,他們全面學到古籍修復、刻碑傳拓、書畫碑帖修復裝裱等技藝,成為當今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的骨幹力量。

趙嘉福在各期培訓班中累計指導了50多名學員,遍布全國各地,他們有的已是師傅,帶出下一屆徒弟。如今,趙嘉福依然在遼寧省圖書館、重慶圖書館擔任國家級古籍保護與修復技藝傳習所導師,每年前往授課。

此外,趙嘉福還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復旦大學傳習所擔任導師,通過師徒結對,指導復旦圖書館古籍修復部門的兩名弟子。

V0345,這是趙嘉福在復旦大學的工號。2014年,也就是趙嘉福獲評「中國圖書館榜樣人物」這年,年屆古稀的他加盟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依託高校平台培養複合型古籍修復人才。

每周四下午一點半到四點半,趙嘉福在復旦光華樓西樓1601室給2016級專業碩士上課。這裡既是講解理論的地方,也是動手操作的工作間,趙嘉福教學生訂線裝書、製作冊頁、拓印碑帖、裝裱字畫……

每次上課,他常常不到十二點就到辦公室等著了,為有需要的學生「開小灶」。他指導了幾名專業碩士,畢業論文大致為修復一種古籍並完成報告,學生常用這段時間向他請教修復的細節方案。

作為趙嘉福的學生,李潔感到趙老師的匠心中透出一種人格的力量。她說:「他非常坦蕩,只要你學,他就會教,那種誠摯的態度總是給我感染,不能辜負了他的心意。而且趙老師非常博學,古籍修復的各種技藝在他身上是『通』的。」

有一次,碩士生榮彪把自己刻的印章給趙嘉福看,討教如何刻得更好。下次上課前,趙嘉福把自己刻的一方印章交給他,印面上還保留著塗墨的痕迹。通常篆刻者會把印章蓋出來修修補補,趙嘉福則有種「一次過關」的自信。他告訴榮彪:「我沒有清除墨跡,這樣你更容易看清刀刻的細節,或許會有更多啟發。」

書法、篆刻本不在趙嘉福的課堂講授內容之列,當學生對此有需求時,他就現場演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也以收藏趙嘉福的書刻作品為樂事。

人們常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趙嘉福則全然沒有這種顧慮,心裡期盼的是如何趁頭腦手腳都還靈便,把自身掌握的技能全都傳給學生。他說:「古籍保護是小眾的工作,卻是功在千秋的大事業,我希望學生都能掌握真本領,守護好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古籍,也把這種修復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他的「怕」古籍資源不可再生,不能在修復中破壞

在趙嘉福的心目中,古籍修復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被修復的古籍資料屬不可再生資源,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閃失。他常說:「祖祖輩輩的東西留到現在,非常不容易,決不能在修復中破壞,必須用更加妥當的狀態傳給下一代。」

趙嘉福常接到邀請,到外面公開展示修復技能,但他非常慎重,像傳拓這種操作還可以,假如做壞了只是浪費一張宣紙;要現場修復重要古籍、裝裱重要字畫,他輕易不幹。有些工作步驟對時間要求很高,容不得拖延、講解,一旦有所閃失,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必須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操作才行。

在復旦大學教學,趙嘉福時常向學生灌輸一種理念,就是古籍修復必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動手,容不得「萬一」。學習的時候從替代品開始,轉為修復真實的古籍時,要有指導老師在場,以便隨時補救。

事實上,復旦大學圖書館一些重要古籍修復時,往往有趙嘉福「壓陣」。年輕的修復師遇到什麼難題,趙嘉福一聲「別怕,我來」,總可以化解險境。

不久前,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閱覽室里,趙嘉福與李潔討論碩士論文選題。周圍是整櫃整櫃的古籍善本,趙嘉福手裡拿的《海棠輯要》已遭蟲蛀缺角,正是若干冊受損館藏善本的縮影。

李潔問:「把缺角補全後,文字要補嗎?」

趙嘉福建議:「你可以空在那裡,也可以我來接筆。我擔心你接得不像,別人一看就知道是補上去的。要做到天衣無縫才行。」

書畫遭蟲咬、撕毀、火燒之後,可能畫面內容缺損。有一種觀點認為,修復時要保留歷史的痕迹,紙張補好即可,內容保持缺失狀態。趙嘉福從師輩那裡學到「接筆」的技藝,即按照原有的墨色及作品風格補充上去,幾可亂真。

趙嘉福認為,所謂「保留歷史記憶」有可能是一種託辭,接不了筆才這麼說,畢竟接筆對書法、繪畫乃至染紙、調墨等要求非常高。作為一項對綜合素養要求非常高的操作技能,接筆理應保留下來,不能讓這一技藝失傳。

「掌握整套的修復技能,沒有五年時間不行,專業碩士只有兩年,學起來是很緊張的。」趙嘉福分析,「比如做一本線裝書,要每根線都有彈力,不裝三五本是難以達到的。」為此,教學中他常有種「儘力把學生教好」的緊迫感。

「怕」損害古籍的背後,實際源於對古籍的敬畏和對古籍修復工作的熱愛。這些年,他的眼力已有下降,便更覺得時不我待,要把自身的技能都獻給社會。

他在古籍保護領域從業56年,變化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守護歷史文化根脈的那片匠心。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15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區域普通高中教育呈現多元化發展
井蓋彩繪 扮靚港城
教孩子做個好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外」艾思仁醉心古籍 稱古籍體現民族精神
劉澤:古籍的藏書章
復活歷史的「麵糊匠」 藏文古籍修復師楊利群
古籍修復師顏勝:和古書相遇,在守護中延續文明
「古籍守護人」鄭振鐸紀念展開幕 宋刻珍本講述護書往事
冊府千華 守望文明:泰山·黃河·孔子——山東珍貴古籍展開幕
古籍保護 鑿楹納書
陳紅彥:鄭振鐸先生與國家圖書館的古籍收藏
古籍嘆
梵蒂岡圖書館竟藏了一大波中國古籍
黃曉茜:我和古籍的深情厚誼
徐蜀:早期珂羅版影印古籍之一瞥
古籍《菜根譚》卷一「弄權一時,凄涼萬古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殷偉仁:古籍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精粹
山西省古籍保護成果展亮相省圖書館
浙圖有群「書醫」,公益修書護古籍
東莞古籍修復師張笑艷:我在故宮學修文物
龍曉雯:保護利用京華印書局 開辦特色古籍書店
李封分享:易學古籍《三圖說》
杜澤遜:日本永青文庫捐贈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