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實現透過刀鋒看筆鋒的一種系統做法

實現透過刀鋒看筆鋒的一種系統做法

17世紀,中國書法中出現了碑學的萌芽,產生了取法古代金石銘文的取向並在18世紀發展成碑學傳統,在書法史上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碑派」書家所取法的範本不是狹義的而是廣義的「碑」,不只是《後漢書·竇憲傳》所說的方形石頭所刻的文字,還包括商周金文、摩崖石刻、造像記、磚石、鏡銘、瓦當等,書法史已經證明其中確有很多值得書家去學習。在學習這種東西方面,出現了兩種主要的做法:按照碑文拓片「照貓畫虎」或「透過刀鋒看筆鋒」——在還原字跡書寫本相的基礎上進行書寫。對此,本文不作是非判斷,只想就如何完善後一種做法提出一種較為系統的做法——即「剝離——還原法」。

「剝離」即刨除在字跡書寫後產生的各種變化,「還原」即恢復字跡書寫的本相,因此,二者是對同一過程所進行的不同角度的描述,每「剝離」一次書寫後產生的變化,距離書寫的真相就近一步,所以,「剝離」操作即「還原」本相的具體手段。這樣,就可以說「剝離」是「還原」的手段,「還原」是「剝離」的目的,「剝離」的手段使用充分之後,書寫本相的「還原」即告完成。此時,就可以根據「還原」的結果進行書寫了。

書法拓本及其相對應的書寫原件相比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拓印導致的變化;

(2)自然因素(風化、剝蝕等)與人為損毀導致的變化;

(3)摹刻所導致的變化。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使拓本與原件相比發生變化,但是發生變化的主要環節是以上三個。

既然發生變化的主要環節有三個,相應地,還原原初書寫本相的主要步驟也有三步,根據變化發生的先後順序,需要由後向前地一步步進行「剝離」和「還原」。所有「剝離-還原」的步驟,都只能在意識領域進行,因此完全是一種思考活動,是藉助思維-想像能力實現的對原初真相的「透視」和「洞察」,這樣一項工作,依賴於還原者對這三個主要環節所導致的變化可能性的認識,所以,一個還原者對對這方面的了解愈多,其還原結果就會越接近原初書寫的本相,這就是「還原質量」之間的差距。對此,本文只能分析主要的還原步驟,至於「還原質量」的高低,則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事情了。

第一步:「剝離」拓印導致的變化,「還原」拓印時的碑石文字原貌。這一「剝離-還原」的工作,其「還原質量」的高低依賴於還原者對拓碑工藝的認識程度。一般說來,拓工在拓印時,要經過如下主要的步驟:

(1)準備工具:清洗碑上的灰塵並準備紙張、白芨水、拓包、刷子、墨汁等工具;

(2)上紙:在碑石表面塗抹白芨水,將連史紙覆蓋在碑石表面上並使其與碑石表面密合;

(3)拍打:用毛刷拍打,如果是陰刻,拍打時會使連史紙凹陷於圖文槽口內,如果是陽刻,拍打時會使無字畫的部分下陷而有字畫的部分凸出;

(4)上墨:用拓包蘸墨在紙上拍打,將無圖文處塗黑;

(5)取下:將拓印完的拓片從碑面上揭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變化有:

(A)筆畫粗細的整體變化。由於拓印時使紙凹陷於圖文槽口內的深度不同,會導致拓本文字筆畫粗細的不同。對於陰刻來說,凡是凹陷深者,筆畫就肥,反之則瘦,而對於陽刻來說,情況正好相反。

(B)筆畫局部的變化。如果拓工在拍打時有的地方沒有使連史紙與碑面很好地密合,或者上墨時有些五字畫處本該塗黑而沒有塗黑,拓本上就會留下空白,容易使人誤認為是筆畫的痕迹,如果筆畫旁正好有「石花」,而在拓印時沒有用墨覆蓋,它就有可能與筆畫連成一體,使人誤認為是筆畫的一部分。

如《西狹頌》的「約」字,絞絲中部靠左的筆畫有明顯的變粗的痕迹,「勺」部首筆附近有一處石花與筆畫連在一起,使起筆的方形變成了不規則的形狀。如果書者追摹這些書寫時原本沒有的痕迹,就會在用筆方式上走入誤區,所以,在臨摹的時候,就要根據自己的認識剝離或刨除這些後來的變化。

第二步:「剝離」自然因素(雷擊、風化、剝蝕等)與人為因素(損毀、反覆捶拓等)導致的變化,「還原」初刻時的碑文面貌。一塊碑石在刻成之後,或者當時就進行拓印,或者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之後由後來人進行拓印,其結果是不一樣的。那些在歷史過程中流傳已久的碑石,往往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會由於風吹、日晒、雨淋、雷擊等導致物理的變化與化學的反應,最後出現風化、漫漶、剝蝕等現象,這是自然力所導致的形式變化,臨摹時應「剝離」這些變化以「還原」初刻真相。

如《琅琊台刻石》、《會稽刻石》是刻在石灰岩質的碑石上的,這樣的碑在刻成後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並日漸損毀。還有一些碑石會因許多人為因素髮生變化,如損毀於戰火、文化浩劫、拓印程序等,還有人在拓印完成後人為地敲壞某些字畫,使後來者所拓不及自己的拓本完善以漁利。

如果是棗木刻帖,木頭本身的變化也會導致字形的變化,歷史上批評棗木刻帖失真的意見將矛頭指向了輾轉摹刻導致的變形,實際上,木頭本身的變化也會導致字跡變形;如果是金屬器物上的文字,如鐘鼎文等,則會因為生鏽等現象導致銅元素擴散和文字原貌發生變化;如果是陶器、瓦當等器物上的文字,也會因為自然與人為因素導致這樣那樣的變化。凡此種種變化,在臨摹時都應該注意進行剝離和還原,以恢復初刻時的真相。

當然,也有的人有意追摹風化、剝蝕、漫漶等現象,這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對此,書家有自行選擇的自由,本文所說的,僅僅是一種做法。我們只是說:如果書家要以「還原」的方式寫碑,應將自然因素(風化、剝蝕等)與人為因素(損毀、反覆捶拓等)導致的變化剝離,以便進一步追尋原初的書寫面貌。

第三步:「剝離」摹刻所導致的變化,「還原」書丹時的文字原貌。「摹刻」是將「書丹」後的作品刻到石頭、木板等材質上的第一步,也是導致書寫原件與碑刻文字形式出現差異的第一個主要環節。在這一點上,導致變化發生的因素很多,如材質、刻工等,均可能導致相應的變化。

舉例來說,摩崖石刻中的文字筆畫,往往有很多曲折變化,如線條的忽粗忽細等,這是因為摩崖的表面凸凹不平造成的,後人在摹寫時往往以顫筆進行追摹,忽視了這些變化並不能體現真實的書寫筆法這一點,還有一些碑石含有沙粒,它們常常在摹刻時崩掉並導致附近的筆畫發生形式方面的變化。

除了石質能導致摹刻文字與書丹後的原作發生變化,刻工也能導致這種變化。有些刻工非常粗陋,有些刻工非常精細,這就會導致差異。但是,即便是最精細的刻工,也不能毫不失真地傳達原作的筆法、墨色等,這是工具材料本身的性質不同導致的。

目前,我們還能有幸看到《高昌墓表磚文》,其中有已經刻好的磚文,也有已經書丹後還沒有刊刻的磚文,為人們比較、研究摹刻過程所導致的變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從這些資料看,碑刻難以逼真傳達的東西主要是筆法、墨色、行筆速度、節奏變化等,這是寫碑時需要加以還原的東西。

碑刻與原始書丹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以上三個環節導致的,相應地,「剝離-還原」操作的主要步驟也有三個。但是,僅僅把握「剝離-還原」的基本步驟和方法,還不足以實現真正高質量的「還原」。這是因為:真正高質量的「還原」,依賴於還原者臨摹書法墨跡的經驗是否充足和他們對書法筆法理解是否精深。宋人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這是很精到的見識!也提示了「剝離-還原」的關鍵參照物——墨跡。因此,高質量的還原還依賴於書者對於書法筆法的精深認識和對墨跡與時刻形式的書法所進行的比較研究。鑒於此,與所學拓本相近的墨跡資料就顯得彌足珍貴,是人們探索書法真相的可靠資料。在選擇用於和拓本進行比較研究的墨跡資料時,要注意採用「相同或相近」的原則,即:字體、書體、時代、風格等要「相同或相近」。

只有這樣,相關的比較研究才會富有成效。舉例來說:孫過庭《書譜》墨跡中,在「若指漢末伯英」文字下面缺少了166字,但是,缺少的這部分墨跡的文字,幸好有拓本可以補上,這樣就可以參考《書譜》的墨跡來揣摩《書譜》拓本的筆法,這就是相同者之間的比較。再譬如,漢代有很多隸書名碑,以前的書家是按照拓本書寫的,但是自從新中國建國以來,出土了大量的秦漢簡牘,其中不乏漢代的隸書墨跡,這樣就可以藉助簡牘墨跡來研究漢碑隸書的筆法。這樣,就能真正提高「剝離-還原」的質量。

結語:本文以寫碑一種趨向為基礎,提出了完善這一趨向的具體操作方法之一——「剝離-還原法」,它將有助於人們臨摹碑刻的實踐,但是並未反對其餘的寫碑路數——如一些清代書家模仿碑刻漫漶、風化痕迹的書法進路。鑒於作者學識有限,文章觀點或有不妥甚至錯誤之處,還請方家學者不吝指正。

(原文刊自《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原題名為《透過刀鋒看筆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犬太大,如何佳?
關於練就書法硬功夫的二套選帖方案
孫過庭都說了,要寫出「毫芒」!
讓奇崛的書法,衝破你的審美邊界!

TAG:書法臨帖幫 |

您可能感興趣

怎樣「透過刀鋒看筆鋒」?
透過刀鋒看筆鋒
啟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是看這個……
啟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是看這個……
「透過刀鋒看筆鋒」,看這個太美了!
啟功說"透過刀鋒看筆鋒",是看這個……
啟功:如何透過刀鋒看筆鋒?
《任法悅墓表》,透過刀鋒看筆鋒
硬筆書法的筆鋒是怎麼表現出來的?
不是石刻 筆不是刀 筆鋒似刀鋒
看過《集王聖教序》原碑,才懂什麼叫「透過刀鋒看筆鋒」
幾張圖告訴你:什麼是透過刀鋒看筆鋒!
什麼是筆法,該怎樣運筆才能寫出漂亮的筆鋒?
學會看「筆鋒」,你就能看懂「筆法」
學習楷書要將原石與拓善本比對,透過刀鋒看筆鋒!
最讓人心動的穿幫鏡頭,筆鋒都不一樣,明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掌握這三種筆鋒,讓你輕輕鬆鬆寫好毛筆字!
為什麼書法寫的丑,是因為筆鋒沒寫對
筆鋒划過,畫的不是宣紙,那是走珠的心臟
最準確的筆觸來自筆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