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情商,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關於情商,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1.

"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

經常會想到這個詞。」

近幾年,人們特別重視一種能力,重視到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說:

「他那個人就是XX低啊。」

「這人XX太低了,簡直沒救了!」

甚至在我們求職,相親時,都會格外注意對方的XX,畢竟XX是一個人重要的能力,如果誰XX低,以後似乎註定是扶不起的阿斗,各種爛攤子不斷,累人累心。

我也見到很多流傳甚廣的文章,比如《你不知道嫁給一個高XX的人該有多幸福》《格局越高的人,越不會XX所困》等等。

是的,今天要談的就是你們耳熟能詳,江湖地位已如雷貫耳的情商

遺憾的是,情商概念如此火爆,然而放眼望去,情商低的人卻比比皆是。網上充斥著各種教人提升情商的暢銷書,很多人看後,「情商」依然很低。

為什麼?

專業的「情商」概念最初由心理學家Salovey和Mayer提出,情商最核心的三種能力是:

認知和管理情緒(自己和他人)

自我激勵

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這三個能力是層層遞進的,是由內到外,由基礎到應用的綜合性能力。

首先你要能洞察 、認知、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才能在此基礎上去處理好內在的自我激勵和外部的人際關係管理。

我們是否太關注情商這個技能的提升和培養,而從來沒有去想過,導致一個人情商低的內在原因到底是什麼?

2.

「情商低」是你創造出來的

太多情商低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情商低。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商受遺傳的影響很小,更多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

我們常用人格這個詞去形容一個人穩定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那既然情商的改變涉及到行為模式的改變,必然牽扯到人格的改變。

如果我們不能從人格形成這種基礎層次去解讀情商,而僅僅停留在技能層面,即便掌握了技能,我們的內也必然始終與情商存在隔閡。

大多數「低情商」人群走入的一個誤區是:

他們常常意識到自己情商低,給自己打上一個「低情商」的標籤,然後在提升情商的道路上掙扎不已,甚至步入一條惡性循環的泥濘之路。

我情商低--我努力提升--提升效果不好---我情商太低了---我可能無藥可救了---破罐子破摔,放棄。

我們喜歡用各種標籤、概念去區分一些事情,但這世界上原本沒有什麼「情商低」和「情商差」的優劣區別,只是大家的行為方式不一樣。

我們創造一個概念,只是為了在某個範圍內,更好的描述、認識一種事物,但是世界上卻因此存在大量本身被概念限制住的情況,情商也是如此。

自從情商這個概念發明以後,「認為自己情商低」和「被貼上情商低」的人似乎成了黑五類。

這種自我否定引發的恐懼可能會導致一個原本情商就不高的人會陷入情商更低的境地。

「情商低」這個詞,已可能成為被那些習慣性否定自己、不認可自己的人用來自我虐待的一把新武器,同理也可能給那些習慣性攻擊別人、傷害別人的人提供一把新型戰刀。

認為自己「情商低」的人,與其糾結如何在技能上去提高自己的「情商」,或者用「情商低」來攻擊自己,不如做這件事:理解塑造一個人情商背後的深層原因,從而發生改變。

3.

認為自己「情商低」的人

背後可能存在著心理飢餓

諮詢中,我見過很多人說自己「情商低」,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可。

因為這種不能接納和無法獲得的自我認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用在關注自己不夠好上,從而很難拿出額外精力來審視外界,分析事件背後的需求。

當一個不良事件發生時,「情商低」者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亂套。

因為他們常常把自己和當時的事件全部粘合在一塊,無法保持一個客觀不變的自我。他們的內心很不穩定,以至於外部有一些風吹草動,內心的這個自我就開始跟著動。

在一個人全身心都被外界牽動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會有餘力分析事件背後的本質和需求,從而採取恰當的反映措施?又怎麼可能學會管理別人的反應?

他連自己的反應都管理不了。

一個人如果擁有較差的自我認可,他會像一個常年飢餓的人,目光永遠停留在如何吃飽的問題上,而完全沒有精力去關注別人的需求和環境的需要,更別提做出恰當的反應,也別提什麼優雅端莊得體處變不驚了……

人性是很真實的。

在心理層面上,那些認為自己「情商低」的人首先要處理的其實是自己的心理飢餓問題——自尊和認可。只有先解決心理飢餓問題,他們才會有餘力去掌握一些「情商」技能。這個時候,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

如果飢餓都沒解決,卻強迫自己去表達風度,掌握分寸,遲早會撐不住。

4.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好」?

心理飢餓的兩個原因。

按精神分析的說法,一個人缺乏自我認可和接納,很可能是來源於不良的親子關係,即父母對自己缺乏認可和接納。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成長經歷中,遭遇過很多不被接納和認可的刺激事件。這種不良的教育模式和環境模式才可能是導致一個人「情商低」的罪魁禍首。

這也吻合眾所周知的一個觀點。

人們認為,情商受後天環境影響比較大,甚至具有家族行為遺傳性(此遺傳不是生理上的遺傳,而是家族行為模式的遺傳)。

如果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就學不會如何去理解別人。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又得到外界太多的否定和指責,那孩子對於自我的存在就始終處於質疑的緊張之中。

這種自我質疑正是伴隨著強烈的自我不理解,因為它阻止了孩子去全面認識自己。

它讓孩子始終處於一種試圖消除自否定的緊張里,從而無法形成對自己的客觀認知。

一句話總結:

因為父母沒有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客觀的看待和理解自己,導致他們更沒有精力去理解他人。

因為任何對外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對內理解的坐標之上。

處在這樣內心環境之下長大的孩子,就不具備建立情商能力的第一條:認知、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之所以會特彆強調情緒,是因為情緒正是那個外在表現,不能客觀認知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首先會通過情緒失控表現出來。

所以如果你是個「低情商」的人,先別急著去否定自己。

你之所以現在處於一個情商低的模式,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從小缺乏認可、理解和關愛。

正是這種匱乏讓你不能客觀的看待自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緩解心理飢餓上。

你跟同齡人看似處於同樣的起跑線(生理年齡一樣大),但實際你的起跑線是負數(在起跑之前你先要證明自己不是一個「殘廢」,甚至需要終生去證明)。

所以你不如別人擅長調控情緒,處理人際關係,你總是出醜,做事缺乏分寸,這是因為你的心理需求層次連基本的滿足都沒達到,高級的需求自然就掌握不了。

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你連安全的需求都沒被滿足,外界卻要求你去表現自我實現的技能,這樣的要求只會讓人生難上加難啊。

如果你要提升情商,先不要盲目去練習技能,不妨先去觀察自己是否心理飢餓。

如果有,先去解決這部分心理飢餓的情況,處理自己幼年存留的一些心理創傷或心理固執,了解自己是否在使用已經不夠好使的防禦模式。

這些東西都修通了,相信大家對於情商的提升才是水到渠成,從而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

5.

比起把精力用在學習提升情商低的技能上

你可能更需要解決的是自己的心理飢餓問題

那我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心理飢餓問題呢?

步驟一確定自己是不是心理飢餓

「你有沒有過這些極端不接納自我的思維?」

首先,去覺察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飢餓問題。

不夠認可自我的人,在日常的無意識思維里,經常會有一閃而過的自我否定判斷。

這些判斷發生地非常迅速、自然、堂而皇之,以至於如果一個人沒有覺察的去意識的話,很自然的就會被這些判斷思維帶跑。

常見的一些自我不夠接納,不夠認可的思維有:

「我這個人就是很差!」

「我怎麼老這樣啊,我就是沒有能力!」

「我就是覺得別人都不喜歡我。」

「我覺得大家都討厭我。」

........

當我們認真地嘗試去分析這些思維時,會發現它們很多都是以偏概全的極端思維:

一個人要根據怎樣的推斷,才能得出「我就是很差」這樣的本質判斷呢?

你可能會說自己什麼什麼事沒有做好,不擅長說話,對人不夠熱情,不聰明。但是從某一個方面表現不夠好,就能得出「我這個人整體就不好」,很明顯是不符合邏輯的,

更重要的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沒法用「差」或者「不差」去評判一個人的本質,沒有人有這個權力。

所有的生命生來平等,誰有權力可以去評判你就是很差或很好這樣的事情?沒有。

是的,即便用來評價自己,這種思維也是不合適的,如果一個人內心深處這種思維過多,如此「虐待」自己,必然會引起生命本能的反抗。

這種反抗表現出來,就成了內心衝突。你會感覺自己不舒服,不自在,整天很彆扭。

而整日處在這樣狀態下的人,也就很難生髮出額外的精力和智慧去研究外界,所以自然情商不會很高。

步驟二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變化

「對自己了解越深刻,才能越深刻地去洞察別人。」

審視自己的內心變化,識別自己情緒背後的需求,這正是通向了解別人,與別人合理相處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只有深刻冷靜地去覺察和了解自己,才能更深刻的去覺察別人,了解別人。

對自己和人的了解和認識越深刻,你所能理解到的情商能力可能就越高。

因為情商本質上別無其它,無非是建立在對人性洞察上的一種智慧。

步驟三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和信念系統

「不論何時都不晚。」

看上去這篇文章寫出來很簡單,關於情商提升的書也很多,但它本質上涉及到舊有內心信念系統的改變。情商的提升沒那麼簡單。

想要捕捉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維,是一件難度比較大的事。而新信念和思維的養成也比較不容易,有問題的人後續可以多藉助於專業的心理諮詢,通過一段時間的諮詢治療來克服這個問題。

這些都需要個人付出必要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提升情商,先要解決自己的心理飢餓問題------缺乏愛和缺乏認可,所有這些都需要你啟動你的生命力和能量,去做一次自我關愛的尋愛之旅,從而由內而外,最終獲得自己的蛻變。

正如心理學大師卡倫·霍尼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所說:

所有人只要還活著就有改變自己,

甚至是徹底改頭換面的可能性,

並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你也是如此。

喜歡請轉發至朋友圈。

本文作者:達芙妮,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身心靈成長專家,中國青年報特約心理評論專家,壹心理專欄作家,豆瓣專欄《與人相處那些事》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業時代的月亮 的精彩文章:

TAG:工業時代的月亮 |

您可能感興趣

關於作的解讀,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關於「作」的解讀,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關於內心強大,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觀點丨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到底什麼是工作?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這篇文章可能顛覆你對萌猴的認知
關於「拼多多」,這篇文章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關於三觀,這是一篇顛覆認知的文章
關於抑鬱,這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
關於選伴侶,這是一篇顛覆認知的文章
當醫生面對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關於選伴侶,這是一篇顛覆認知的文章。
倖存者偏見,一篇可能顛覆你認知的好文
一篇可能顛覆你認知的好文:胖紙的憂桑
一篇可能顛覆你認知的好文:倖存者偏見!
倖存者偏見!一篇可能顛覆你認知的好文
跳槽時,我到底該如何選擇老闆,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這幾張圖可能顛覆了你的認知!
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這幾張圖可能顛覆你的認識
顛覆舊識!關於精子,這點認知我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