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行書《經伏波神祠詩》欣賞:真得折釵、屋漏之妙
宋 黃庭堅 經伏波神祠詩 縱橫:33.6×535.5cm
本卷或稱《書劉禹錫經伏波神祠詩》、《書劉賓客詩》、《伏波帖》等。本紙粉箋。黃庭堅書於「建中靖國元年五月乙亥」(1101)。大字行書。凡46行,171字。全卷縱33.6厘米,橫535.5厘米。永青文庫藏。
本幅所書唐代詩人劉禹錫五言排律《經伏波神祠》一首並長跋,乃黃庭堅應從弟黃叔向(字嗣直,叔父黃廉第三子)之請而書。黃庭堅自元符元年(1098)過涪陵於舟中「觀長年盪槳,群丁撥棹」而大悟筆法,此後書法不僅一洗周越、蘇軾之束縛,且不滿足於自家面貌初成的「黃家元祐腳」;元符二年以後,黃庭堅破除酒戒,隨緣任運,書法面貌又是一進。晚年嘗與其弟論書云:「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未嘗一事橫睛胸中。故不擇筆墨,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譬如木偶舞中節拍,人嘆其工,舞罷,則有蕭然矣。」書成本卷之時,黃庭堅57歲,出峽東歸,知荊南(荊州)。是年前處所書《贈張大同卷(跋尾)》(1100)、《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1101)、《松風閣詩卷》(1102)等,與本卷正可互為印證,組成了黃庭堅傳世大字行書最為華彩的樂章。
本紙8幅相接,接縫處均鈐「魯直黃氏」(凡7見)和「龔氏」(凡6見),《書畫鑒影》記曰:「高一尺四寸七分,長二丈五尺三寸九分。」卷末鈐「山谷道人」白文印一枚,該印在黃庭堅傳世書跡中或僅此一見。卷首本紙右下底角見題一「早」字小楷,或系項元汴當年用周興嗣《千字文》排次天籟閣藏品之編號。本紙末幅見存南宋張孝祥乾道四年(1168)八月觀跋,可知其在南郡(荊州)「衛公堂」得觀時尚歸「養正」(今人韓酉山《張孝祥年譜》訂為龔敦頤)所藏。拖尾另紙,見存文徵明嘉靖十年(1531)九月長跋,又另三紙為近世藏家顏世清(瓢叟)三跋、葉恭綽(遐庵)二跋。諸跋均記本卷遞藏之若干情形。遐庵跋更以「世傳山谷法書第一,吾家宋代法書第一」盛讚之。 考黃庭堅書有劉禹錫《伏波神祠詩》一卷,明清兩代著錄仍頻。其較早者,見朱存理(1444—1513)《珊瑚木難》卷三,目為《山谷真跡·經伏波神祠》。據《珊瑚木難》之著錄,張孝祥跋後本有范成大跋和南宋人「楊寅、鍾必高、王中敬觀」觀款一行,當均緊接張跋之後而書於本紙末幅。其事在清代前期著錄中仍見提及,且在乾隆中期周於禮(亦園)撰集《聽雨樓帖》時尚見摹勒;逮至乾隆晚期詒晉齋成親王永收藏時,范跋並南宋人觀款已不見存,故同治李佐賢《書畫鑒影》卷二著錄時亦不見載。加之傳世之卷本紙末幅已見明顯裁短,故范跋並南宋人觀款逸去應在乾隆中後期,而非瓢叟跋所謂的「想割去在嘉(慶)、道(光)間」。
此卷於明清兩代之著錄,尚見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法書》、王世貞《古今法書苑》卷四十三及《弇州四部稿·續稿》卷一百六十一、孫鑛《書畫跋跋·續》卷一、趙琦美《鐵網珊瑚·書品》卷四、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十、張丑《清河秘篋書畫表》及《清河書畫舫·點字型大小第九》、汪砢玉《珊瑚網·法書題跋》卷五、吳其貞《書畫記》卷四、卞永譽《式古堂書畫考·書考》卷十一、孫岳頒等《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七、顧復《平生壯觀》卷二、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三百四十三、李調元《諸家藏書簿》卷七、張廷濟《清儀閣題跋》、楊思壽《眼福編·二集》卷六、杜瑞聯《古芬閣書畫記》卷三等。於近代,則見葉恭綽《遐庵談藝錄》卷一、《遐庵清秘錄》卷一和《矩園書畫記》等著錄。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亦有著錄。
又,自明人都穆(1459—1525)《寓意編》以來記有「《山谷書馬伏波廟詩》一卷,大字,(山)谷自有跋」(或雲「《大字馬伏波詩》一卷」)一條,自豐道生(豐坊,1494—1566?)《真賞齋賦》注語以來多記有「山谷真行《劉賓客經伏波神祠詩》」一卷。此二者,或即本卷之別稱。惟自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卷一百六十一以來,記載有「《山谷伏波神祠詩臨本》」一種,乃王氏託人依山谷墨跡本「雙鉤廓填」所成之物。
茲據卷中所鈐鑒藏印記及歷代著錄,概述本卷流傳情形如下:南宋乾道至嘉泰間曾歸龔養正所藏,因未入兩宋內府,故無「宣和」、「紹興」等印記。南宋晚期至明中前期,歸藏情形無考。逮至明代正統、成化間始歸崑山張穆,弘治、正德間在相城沈周家,李應禎作跋;嘉靖晚期以降,依次為華夏、項元汴、嚴嵩、韓世能遞藏。清初歸梁清標,乾隆中前期為周於禮所得。後入乾隆內府,不見《石渠寶笈》諸編著錄,蓋在乾隆後期旋被賜歸詒晉齋成親王永瑆。乾隆五十九年(1794),永瑆用此卷換取劉墉新購唐琴,遂藏劉石庵家。約在永瑆、劉墉交易之前,南宋三跋僅存張跋,而增現存之文徵明跋。晚清歸藏簠齋陳介祺家,民國七年(1918)以降依次歸寒木堂顏世清、遐庵葉恭綽、玉齋王南屏、金匱室陳仁濤遞藏,陳氏1947年移居香港時攜往,旋轉讓與區齋譚敬。1950年,由省齋朱朴之介紹,大風堂張大千購藏之。1951年,張大千攜之東瀛,因故而使本卷流落京都,遂致此卷輾轉而終為細川護立侯爵購得。
此卷見諸叢帖摹刻者,主要有:乾隆年間周於禮撰集《聽雨樓帖》卷三(並摹南宋人三跋)、孔繼涑摹勒《谷園摹古法帖》卷十二(並張跋),嘉慶十年(1805)永瑆撰集《詒晉齋法帖》卷二(並張、文二跋),嘉慶十七年(1812)錢泳摹勒《小清秘閣帖》卷七(不摹前人跋)等。最後,筆者針對卷後見存的文徵明跋略為獻疑:清中期以前著錄資料中的文徵明跋文,內容基本相同,但均不同於傳世墨跡。除個別字句外,最大的差別有兩處:一是著錄之跋常見署「嘉靖十年辛卯冬臘月三日,徵明書」,而墨跡之跋署「嘉靖辛卯九月晦,長洲文徵明書」,兩者相差兩月有餘;二是著錄之跋於「正發奏時也」句後無表述文字,而墨跡之跋於「正發奏時也」句後尚有「三十年前,徵明嘗於石田先生家觀此帖。今歸無錫華中甫,中甫持來求題,漫識如此」云云。與傳世墨跡之跋內容相彷彿者,似乎要晚到清乾嘉年間才出現,一如張廷濟《清儀閣題跋》之引。又,《文徵明集》(《甫田集》)和《文待詔題跋》均不見錄文徵明觀題山谷書伏波神祠詩卷之跋,文嘉《鈐山堂書畫記》等事涉伏波神祠詩卷之記也未曾提及乃父題跋事,或可為一證。
經伏波神祠 劉禹錫
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壺頭。漢壘麏鼯斗,蠻溪霧雨愁。懷人敬遺像,閱世指東流。自負霸王略,安知恩澤侯。鄉園辭石柱,筋力盡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馬少游。
明代文徵明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清河書畫舫》、《珊瑚網》、《平生壯觀》等著錄。《聽雨樓帖》、《詒晉齋法帖》、《小清秘閣帖》等收錄。有影印本行世。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寫意花卉的七種表現技法!
※清初四僧 石濤作品欣賞 一
※「美術納入中高考,2017年秋起實施」?勿信這個謠言!
TAG:藝術luo |
※黃庭堅行書《經伏波神祠詩卷》
※黃庭堅行書欣賞《劉禹錫經伏波神祠詩》
※書畫素材|黃庭堅行書欣賞《經伏波神祠詩》拓本,書法獨特精妙!
※黃庭堅行書《經伏波神祠》欣賞,為其晚年得意之作
※《伏波神祠詩》前人謄之為「雄偉絕倫,真得折釵、屋漏之妙」
※黃庭堅書法經伏波神祠欣賞
※黃庭堅行書《經伏波神祠詩卷》全文,老練蒼勁
※黃庭堅《經伏波神祠詩卷》,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黃庭堅晚年代表作《經伏波神祠詩卷》,老練蒼勁!
※黃庭堅五十七歲所書《經伏波神祠》,人書俱老!
※走進桂林歷史傳說最多的伏波景區還珠洞
※東南沿海多樣神靈信仰考:龍王、媽祖與伏波將軍
※伏波將軍被冤:他女兒卻成為東漢賢德皇后
※她是伏波將軍的小女兒,被稱為歷代皇后的典範
※古韶州的伏波將軍廟
※光武帝劉秀的「雲台二十八將」中為什麼沒有伏波將軍馬援?
※此等手相者,婚姻起伏波折,未婚者難嫁、已婚者易婚變
※聊一聊三國時期兩個級別相當高的雜號將軍:曹魏伏波,蜀漢鎮軍
※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為何死後還被誣陷貪污?
※手相這3點,情路容易不暢,婚姻上起伏波動,夫妻貌合神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