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惠東:「勢」與「境」的傳遞和表現

李惠東:「勢」與「境」的傳遞和表現

「勢」與「境」的傳遞和表現

——婉約如玉系列作品自述

文 / 李惠東

「象」是境相,「罔」是虛幻,藝術家創造虛幻的境相以象徵宇宙人生的真跡。

——宗白華《美學散步》

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它更集中體現在文化藝術的歷史遺迹中。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想要尋求新的突破時,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傑出成果基礎之上的,無論是繼承也好,批判也好都不可能完全脫離開它的文化積澱。這也正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藝術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傳統藝術在造型語言和觀念上的審美取向一貫強調「勢」與「境」的表現,無論是浩大的宮亭樓閣、寺觀廟宇的建築形式,還是其景觀中的雕塑藝術;無論是紀念性的陵墓雕塑,還是小巧的陪葬俑和動物飾品;無論是青銅禮器,還是陶塑、石刻;甚至包括我們現在手中把玩的玉雕、牙雕等文玩雕刻,其精品無不是強調「取其勢、入其境」而凸顯其藝術特徵的。而這種「勢」與「境」也就決定著造型主體所要表現出來的力量感與象徵性,進而影響著整個雕塑作品的造型形式和塑造方式。中國的雕塑藝術形式無不是為此而創造,為此而升華的。

「勢」與「境」的傳遞和表現是中國古代雕塑家創作、創造的思考核心,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們共同追尋藝術品格的最終方向,更是無論繪畫、雕塑還是詩詞、戲曲,甚或是文玩飾品、工藝美術在藝術的品味和鑒賞上共同遵循的理念。他們依據生活的原型,參考前世的遺作和借鑒外來造像的姿態和故事情節,一代代的創造著、總結著、實踐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國際化後的紛亂讓藝術界的同人都清醒地理解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含義,只有「傳承歷史」才能「創意未來」。因此國人越來越關注我們五千年延續下來的文明成果,五四運動以來的揚棄傳統、批判傳統風氣逐漸被由表及裡的追溯傳統文明的時代潮流所取代,如何「傳承歷史」成為我們幾輩人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

從五四運動到改革開放,從文化輸入到文化輸出,在大眾文化領域正掀起著對西方文化侵入的反思,和對本民族文化的重新審視,而且與現代社會發展形成密不可分的互相推進的關係,也是現今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的前提和必然。中國文化藝術體系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沿用西方評價體系和評判標準,一味迎合西方標準而丟棄自身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在紛繁的國際藝術領域裡沒有民族特色也就沒有同其他文化交流的平等地位,也就失去了獨立對話的平台。因此,對「國際風格」與「地域風格」進行重新認識與反思,深入剖析、發掘、探尋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造型特徵從形式到構思的特殊性以及形成這種特殊性的原因。把五千年的文化所形成的造型因素和思想脈絡加以整理、研究,從根本上把民族傳統中的精華同現當代的時代精神特徵融合一體,應用到現實的藝術創作中,適應時代需求,形成與時俱進的、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成為我輩同人的責任。

藝術作品的價值應該在於它對個人感悟的表達,及其所引發出雅俗共賞的共鳴之音,表現的物象來源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藝術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才能稱其為逸品、妙品。完全照片式的真實再現只能證明一種技術功力,完全寫生的作品又更多地停留在直觀感受的抒發,缺乏情感的表現。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從美學角度對藝術表現的品級有獨特的定位,是對藝術規律的高度總結,與西方美學體系在藝術最高境界上的追求殊途而同歸,是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逃脫不掉而要遵循的規律。梅蘭芳先生曾經說過「京劇是有規則的自由運動」,藝術創造更是在規律之內的自由表現。

《婉約如玉》系列作品依然是「溫故·詞」主題的延續,以表現詞之意境為創作構思,人物姿態上藉助當代女性自然、生動的瞬間狀態,人物服飾上展現當下流行時尚的衣裙,人物造型上以微妙、含蓄的情態表現詞意的婉轉,漢白玉石拋光後的衣紋柔順凸顯服裝質地,其光影效果與肌體圓潤光滑的質感對比,凸顯出人物婉約羞澀的姿態以及漢白玉細膩如羊脂玉似的品質,把詞之意境更完美地襯托出來。

《溫故·詞》系列創作構思之初可以追溯到對中國傳統文學中詩、詞、歌、賦的喜愛,可以追溯到對中國傳統繪畫書法中意境的體會,也可以追溯到對中國傳統美學中「澄懷味象」的渴求。藝術創作所追求的正是這種用空明虛靜的精神狀態去從自然本身得到審美享受,葉燮在《原詩》中說:「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見之事,不可徑達之情,則幽渺以為理,想像以為事,惝恍以為情,方為理至、事至、情至之語。」這正是藝術審美與藝術表現特殊規律。詩詞之美,蕩氣迴腸,餘音繞梁,人體之美,千態萬狀,如聞天籟。造型藝術通過微妙的姿態來表現人類複雜的心理感受,詩詞歌賦用簡潔的語言表現人類豐富的情感,都有賦、比、興的手法,都有美、妙、味的品鑒,皆是「象由心生,境生象外」的體現。

《婉約如玉》系列在主題和塑造手法上都在嘗試著把中國傳統雕塑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與自身所接受和掌握的西式藝術審美訓練和實踐成果融合,找尋一條當代雕塑藝術創作之路。縱觀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傳承無一時代不是在創造、創新中傳遞延續,每一時代都延續著前一時代的文化精神與本時代的精神結合、與外來文化融合而形成新時代的特徵。中國傳統雕塑的發展脈絡與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一脈相承,自古以來有自己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而五四運動以來的中國藝術教育沿用西方藝術體系和評價標準,雖然歷代的民族文化融合都給民族文化的興盛帶來了新的契機,但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沉澱和幻化的過程,而我輩同人正處在這一鋪墊與沉積的階段,我們這幾代人都是在盡一己之力推動藝術盛世的到來,都開始關注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但更多留意的是表象的內容和外在形式的符號化模仿,而忽略了內在精神性的表現。我們現在所接受是西方的藝術教育體系,需要真正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挖掘轉換才能表現出真正具有中國現代文化氣息的東西。

中國古代雕塑家創造的藝術作品,都是通過其細微的生活觀察、提煉總結,以及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業已融合成自身文化的積澱。這也正是我們被這些傳世之作所吸引、感動、著迷的原因,它的形式豐富多樣、結構紮實精準、細節形象生動,中國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得以充分的發揮,更是他們思想和智慧的結晶,這才是我們要傳承和發揚的精髓,也是融合外來文化的經驗和基礎。盛唐時期是文化藝術真正完成民族文化融合的鼎盛時代。而這一鼎盛時期的發端是自東漢末年到唐初的約500年間,廣大的藝術實踐者在不斷地進行著把本民族文化藝術與外來文化藝術融合各種嘗試和變革,才最終形成盛唐時期中國文化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而我輩同人也恰好處在新世紀的這一變革、發展時期,信息資源的豐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是提高我們研究和創造的基石,也許我們不需要另一個500年來實現新世紀中國文化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但我輩同人會成為鋪路石為新世紀的文化輝煌盡一己之力。

(作者: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雕塑藝術專業主任)

(BJCC-HJ/HQ)

版權申明

來源:本文刊發於《北京文化創意》雜誌,歡迎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創前沿 的精彩文章:

TAG:文創前沿 |

您可能感興趣

林從龍:詩詞的表現藝術
「陰」、「陽」、「韻」在書法中的表現
甄嬛傳:葉瀾依剛進宮,皇后為何表現的如臨大敵?
即將播出的兩部大劇,馬天宇、韓東君、陳偉霆你更期待誰的表現
柳雲龍綜藝首秀錄製《聲臨其境》,嘉賓說他的表現讓人佩服
帶娃也有讓人放心的:林志穎陸毅滿分,鄧超的表現孫儷表情亮了
陰虛體質的表現和疾病趨勢
女神攝影:表現畫面的穩定感和向上的衝擊力
為何小米對進軍美國市場表現的如此執著和偏愛呢?
當紅小生吳磊、劉昊然、王源、易烊千璽誰的硬照表現力最強?
中國意境、中國心情是他作品努力表現和追求的東西
光影與構圖的魔法:小川太一是如何表現《京紫》飽含的情感?
快速表現中特殊形狀和質感的表達技巧
如何評價王牌對王牌中沈騰「沈叔叔」和「小鮮肉」王源的表現
再現的山水與表現的山水
如何評價國乒新晉主力樊振東的表現?
謝思煒:杜詩的自我審視與表現
馮楚:邱漢橋山水畫的自然表現
陳都靈節目現場錄音告白劉憲華,而他表現很是冷淡,網友:又一個吳昕潘瑋柏
羅馬體育報:寄誠庸的表現令米蘭球探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