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室里的「中國式爸爸」們:誰製造了喪偶式育兒?
現在媒體上對育兒中」爸爸的缺位」有很多指責。以前有篇文章叫做《喪偶式育兒》,好像給人感覺怨氣特別的大。
電視劇、影視作品裡,包括一些真人秀節目,普遍較少出現特別到位的爸爸。
大家好像有著一種「爸爸天然就會缺席」的刻板印象。
這種社會輿論氛圍,對於很多想要真正參與育兒的爸爸來說,是非常消極的。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在諮詢室里看到的,是一個家庭中,爸爸是怎麼被無意識地一步一步越推越遠的。
我想從一個臨床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和分析。
和大家一起思考,這種缺位的育兒到底是怎麼造成的,以及如何讓爸爸更好地參與到育兒中。
本文內容由心理諮詢師小K口述,小糖團隊整理。
真相:大多數父親,是願意參與育兒的
其實每一個爸爸,他們都有一些和媽媽非常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非常地重要。
但是很多時候,也許因為社會文化的原因,或者別的原因,這些特質好像就被埋沒了,以至於大家感覺好像真的只有媽媽一個人在養育孩子,爸爸的聲音是聽不見的。
很多父親看似游離在家庭之外,但是如果你能給他一個口子,邀請他進來,他會是一個發揮出很多力量的父親。
我平時和嬰幼兒家庭、包括青少年家庭一起工作。寫郵件來預約諮詢的,一般都是媽媽。
媽媽會寫郵件說,我家有這樣那樣的狀況,我能不能帶孩子來見你。
我一定會跟她說,第一次諮詢,我需要見你們夫妻雙方,就是爸爸和媽媽兩個人必須共同前來。
有時你會感覺到媽媽很猶豫,她可能會說,「我老公很忙,他要出差來不了」,或者說「其實爸爸平時育兒參與很少」,甚至有時可能他們已經離婚了。
但我覺得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對他而言是一個完整的存在。很多時候,孩子一些癥狀、或一些行為,恰恰是爸爸媽媽沒有能夠提供這種完整性。即使在離異家庭中,孩子的生命依舊是由爸爸與媽媽組成的。
所以我會非常堅持,一定要把爸爸一起帶來,除非爸爸已經去世、常年在異地或者明確拒絕前來。
雖然我知道這樣可能會帶給媽媽一些壓力,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我也是推了她一把,讓她看到爸爸在這個家庭當中的存在。
可能當媽媽看到我的堅持時,就已經開始思考怎麼樣讓爸爸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來,包括他們會去討論、溝通、協調時間,在我看來,這個時候一個」工作聯盟「就已經形成了:
——這種爸爸媽媽站在一起,去面對現狀的這種態度,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地重要。
因為很多孩子的問題,和爸爸長期的缺位、缺乏溝通,甚至夫妻關係緊張有非常大的關聯。
中國家庭的爸爸
你到底為什麼」缺席「?
爸爸的缺席分兩種情況,一種叫做「生理缺席」,一種叫「心理缺席」。
生理缺席,是指爸爸人都看不見的那種。
心理缺席,是指人好像一直在那,看上去很關心,但是他其實完全沒有走入到孩子或家庭的內心世界。
「被遺忘型」爸爸
這種爸爸可能一開始是在看手機的。在詢問過媽媽的意見後,我會邀請爸爸,詢問他的想法。
這種爸爸通常被長期隔離於家庭之外,被問到意見時可能會很驚訝。
那種神情好像在說「是真的輪到我了嗎?你真的想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但是呢,真的,如果我給到他一些支持和邀請,他會很快的加入到討論當中,而且越來越有自信,去表達自己的很多想法。
雖然在這過程當中,他是會被媽媽打壓的,但是我會儘可能保護爸爸。
在孩子出生之後,這種爸爸就是被排除在家庭之外的。
可能因為爸爸不能餵奶,從生存的角度看,媽媽在孩子的初期的確非常重要。久而久之大家就遺忘了爸爸的存在,而當爸爸被一個諮詢師惦記起來時,他會突然意識到其實自己也有想法,有自己感受。
而在爸爸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後,媽媽通常會很驚訝,這個驚訝通常是褒義的。
媽媽會第一次發現,原來爸爸對於孩子一些行為問題有很深刻的觀察和認識,但是可能在來諮詢室前,他們從來沒有好好交流過。
還有的情況是,爸爸隔離是因為他自己小時候可能是被忽略的。
他面對孩子時,會激活他很多無意識當中,對「童年被忽略」的這樣一種記憶,這種糟糕的感覺會讓他選擇遠離這樣一個孩子。就像是為了隔離那部分情感一樣。
有些時候這種隔離是逃避,有些時候這種隔離也是為了保護孩子,因為他會很害怕自己內心對忽略的憤怒會發泄到孩子頭上,所以這個都是完全要看個體,每一個爸爸都非常不一樣。
「嚴肅型」爸爸
還有一種爸爸,在諮詢室里會一直保持一種非常權威、嚴肅的態度。
比如,他會用一種非常絕對的口吻說,孩子必須要怎麼樣,孩子應該要怎麼樣。
這樣一種爸爸,看上去對孩子非常嚴格、管的挺多,其實也是心理缺席的一個狀況。
他看不見孩子內心完整的一個的圖景,他只能看到課業這一塊。他看不到孩子身為一個完整的人,除了成績以外有很多其他的東西。
對於這樣的爸爸,我會非常努力地去和他聊他自己的成長過程
通常我會發現,這種爸爸有一個很不容易的成長過程,他的奮鬥打拚史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可能經歷了很多艱辛,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他非常害怕孩子,因為得不到這些好的資源,將來又過上自己小時候的苦日子。
很多時候,當他在堅持對孩子課業的一些要求時,他是在防禦自己內心對於過去那種匱乏感的恐懼。
我能感覺他不能認識到現在孩子所處的世界,和自己過去所處的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
比如說有的爸爸會講,你不可以看電視,你不可以玩手機,因為我小時候也不看電視啊,暑假就每天看書。
然後我會跟他開個玩笑,我說對啊,因為你小時候沒有電視可以看,所以你那個時候覺得看書、聽錄音機都很合適。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一個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媒體幾乎不現實,某種程度上也是脫離於時代的狀態。
所以我會和他去探討,他的童年和孩子的童年究竟有怎樣的一種差異。當這些爸爸可以看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經歷的是完全不同的人際關係,他也會開始去重新思考自己對於孩子是不是太過於刻板、嚴肅。
「不好玩型」爸爸
還有一種爸爸也是很常見的,他不知道怎樣與孩子溝通,他不太會和孩子玩,孩子也不太喜歡跟他玩。
這種爸爸算「不好玩型爸爸」,就是他好像在孩子面前不好玩或者沒意思。
這一種爸爸有時候跟媽媽的關係還不錯,但是媽媽會抱怨,我老公好像不知道怎麼跟孩子去溝通,他不太會和孩子玩,孩子不太喜歡跟他玩,就類似於這樣的一種抱怨,我把這個叫做不好玩型爸爸,就是他好像在孩子面前不好玩的狀態。
不好玩型的爸爸,也屬於心理缺席的範疇。
通常太太可能是這樣抱怨爸爸,說:「整個周末爸爸都在,但是小孩們也不太和他玩。只要我在家裡面,小孩只要跟我玩,不要跟爸爸玩。」
你可以想像這種狀態,就是爸爸可能「身在曹營心不知道在哪裡」。
這種爸爸,他自己跟自己都是沒有建立內心的連接,他也沒有很多機會去反思自己的一個成長過程,所以他不知道怎麼面對一個孩子,甚至有些孩子會激活他自己的童年創傷。
我曾經接待過一個家庭,這個家庭在過去幾年中,因為工作的關係一直在變換不同的城市居住。相對來說,孩子經歷了一些情感上的壓力,從而出現一些行為問題,而爸爸對孩子的態度一直是比較疏離的。
在跟他們工作時,我請爸爸跟我說說他的童年,然後爸爸和我說完後發現,其實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一個7、8歲的年齡里,經歷過很多很多的遷徙。
所以當爸爸回到自己內心的小孩時,他突然發現自己是可以理解孩子的,甚至於這種理解可能比媽媽來的還要更深厚一些。
我發現當他在敘說這樣故事時,孩子也會很認真地聽爸爸在講,這種狀態在這個家是前所未有的。
這是一個家庭恢復聯結的過程。對於一個父親,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孩子的發展來說,都非常重要的一個時刻。在那一刻孩子和父親都覺得自己不再是家裡面很孤單那一個人,自己內心要獨自承受和消化情緒,這些都是可以被另一個人所看到的。
這也是我觀察到「不好玩型父親」,如何幫助他們去建立家庭聯結的過程。
我覺得基本上能走到諮詢室來的家庭,其實都是屬於非常有意願去改變自己,非常有勇氣去面對現狀的家庭。
只要這個爸爸他最終是來到諮詢室的,我都會努力鼓勵他,我說你工作那麼忙,能夠來到這裡是非常不容易。
當爸爸出現在諮詢室時,他就已經不是那個缺位的人。即使他顯得很隔離,顯得很抵觸,但是他只要在那,就說明他是在乎的,他是在乎這個家,在乎這個孩子的。
而媽媽需要看到這一點。很多時候,我會試圖和爸爸媽媽溝通:「你們可能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人,但是你們有共同在乎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你們此時此刻會共同出現在諮詢室。」
從這樣一個出發點出發的時候,他們才看見原來是彼此的戰友。
中國式媽媽,你為什麼這麼焦慮?
媽媽為什麼會特別焦慮,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每個家庭都不一樣,焦慮的原因也有很多。
艱難的養育,造就媽媽的焦慮
有的爸媽要孩子要的很困難,經歷了很多年,甚至做了試管嬰兒,才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孩子。
這種情況下,媽媽可能經歷過流產,這個家庭有很多和生育有關的創傷和感覺。這樣一個家庭里,一個孩子他長大過程中,媽媽勢必是會非常非常焦慮的。
相對來說爸爸因為沒有經歷過這樣一種身體上反覆的折磨與創傷,焦慮指數會低一點。但媽媽可能覺得爸爸不理解自己: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擔心。
我並不會去非常武斷地說,媽媽你焦慮是不對的,你不需要焦慮。我在跟他們交談的過程中,會讓他們彼此更理解彼此的狀態。
我覺得重要的是要他們看見,這種情緒背後究竟是什麼,而往往這些情緒背後的東西,恰恰是把他們兩個人連在一起的東西。
社會背景下的「母職懲罰」
現在有很流行的詞叫做:母職懲罰。
整個社會的輿論,包括周圍人的反應都讓你覺得,育兒是媽媽的事情,媽媽是天經地義要承擔養孩子所有的事情。
很多女性在成長過程當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思想。她覺得「孩子好不好都是我的責任」。
我們以前一直說「女性頂起半邊天」,其實現在育兒當中更要鼓勵的是男性要頂起「半邊天。」
很多媽媽無意識地認同了這種「全能母親」的設定,覺得育兒就是跟爸爸沒關係。
比如說有的職場媽媽,她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要帶娃,她會覺得我自己白天有這麼多事陪不了娃,感到很內疚。內疚之後又會有各種各樣的焦慮產生。
所以每一個家庭看到媽媽的焦慮狀態,背後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
但是我能體驗到的是,男性不用經歷「母職懲罰」文化的壓力,不用經受這種生育過程當中身體的壓力,他們的這種焦慮感相對會低一些。
為什麼要讓爸爸參與」育兒「?
完整的家庭,讓孩子成為更完整的人
爸爸是家庭關係的緩衝墊
在諮詢中,一般在聽完媽媽敘述後,我會很快問爸爸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通常需要爸爸和媽媽描述的狀況結合在一起看,才能拼湊事情原貌。
我會發現,幾乎所有來做諮詢的爸爸,他觀察的立場和視角,都和自己的太太是不一樣的。
這沒有對錯之分,他們都是家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需要把他們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才能構建出一個家庭完整的圖景。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缺少爸爸這一環,只有媽媽單一的焦慮立場和心態去面對孩子,有些時候對孩子來說可能壓力很大。
尤其當媽媽過於焦慮時,爸爸的一些立場和觀點有時是很好的緩衝。
有的爸爸會說「我覺得這件事其實沒那麼嚴重」或者可能會說,「我覺得媽媽有些時候要求太高了一點」。這樣的一些表述,在這個諮詢過程當中經常被聽到。
現在整個育兒文化是非常非常焦慮的,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對爸爸批評的文章裡面,總是把爸爸塑造成一種非常無能的,或者甩手掌柜的這種狀態。
但其實給孩子留有餘地和空間,對於孩子發展反而是有好處的。
如果爸爸他的這種相對低焦慮的特質,可以和媽媽那種很焦慮的特質綜合一下,我覺得對孩子來說會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讓孩子抗挫能力更強、情商更高
還我覺得爸爸能幫助孩子形成更好的抗挫折的能力,包括更完整的情商。
因為,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很多解壓,釋放攻擊性的遊戲。
比如, 枕頭大戰,比如,把孩子這麼扔來扔去,媽媽很少會和孩子玩這麼「野蠻」的遊戲,但其實有些時候這種稍微「野蠻」一點的遊戲,對於孩子心智成長又是很重要的。
幫助孩子性別學習,讓Ta成為更完整的人
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爸爸都是他們性別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存在。
理論層面上無論是從俄狄浦斯期角度,還是近年談論比較多的心智化發展,這都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雖然說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性別定義趨向多元化的一個社會,但是爸爸無疑還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親密接觸的男性,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爸爸的存在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孩子需要一個「理想化的父親」
對很多孩子來說,爸爸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存在。
你可以設想一下,任何人在自己童年的時候,都會幻想有一個非常有力,能保護自己的父親。在自己遇到困難、遇到難過的事情可以靠一靠的父親。
這個「靠一靠」並不一定是指這個爸爸多有錢,或者說他的權利有多大,而是指在這一個精神情感上能夠給你非常有力量的支持。
像成長的煩惱裡面那個爸爸,簡直就是一個夢想中爸爸的狀態。
這種東西,雖然說媽媽也可以提供,但爸爸和媽媽所提供的支持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孩子來說,從家庭當中體驗到不同層面的支持和關懷,會讓他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即使是在離異家庭中,孩子和爸爸媽媽在不同時空中的接觸也會讓他們體驗到這些部分。
讓爸爸回歸「育兒」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讓爸爸一些支持,讓他成為一個「爸爸」
再家庭諮詢的臨床觀察里,我發現,爸爸剛來時,可能還很排斥家庭諮詢。
但當你去認可他的觀察和想法時,你會發現爸爸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議,包括可以怎樣去幫助孩子面對現狀等等。
很多時候,爸爸可能只是生理上知道自己已經是一個爸爸,但心理上沒有人支持他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爸爸。
對這樣的一個爸爸來說,他需要一個足夠好的環境,或者說足夠好的一種包容度和支持度,讓他感覺可以自如地去做一個爸爸。
這種足夠好的支持,我覺得一方面是來源於太太,另一方面也來源於家庭其他的照料者,比如說在隔代養育的家庭中老人的支持。
給爸爸一個小時,看到他的存在
怎樣給父親一個支持?我覺得從夫妻的角度來說,孩子滿月之後,夫妻雙方一周至少要花一小時單獨相處,哪怕只是單獨吃頓飯,或者下樓散個步。
這一小時,你們可以談和育兒有關的東西,也可以談無關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彼此的存在。很多時候在一些家庭里,媽媽真的會忽視掉爸爸的存在。
爸爸也覺得很委屈,「我其實很想做些什麼,但你根本就看不見我。」。
爸爸媽媽之間保持單獨的約會,去了解對方的想法,這樣一個契機是很重要的。
同時,我覺得不管是爸爸對媽媽,還是媽媽對爸爸,互相表達欣賞和認可,還是非常重要的。
就比如說一些儀式感,父親節、母親節,結婚紀念日,讓對方看到我知道你在付出這樣一個總是非常地重要。
喚起內心的小孩,解決育兒的困擾
同時,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或困惑行為時,爸爸媽媽可以關起門來一對一的去回憶一下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比如有的老師會投訴孩子,說他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很少,不太願意交朋友。
可能爸爸媽媽一開始很困惑,但是你真的和他們區聊,你會發現其實他們對於這方面的問題,是有很深刻的認識。因為他們可能小時候也是這樣的,他們自己也知道怎麼樣摸索出一種方式既能做自己,又能被這個社會所包容。
這樣的一個反思過程,在家庭內部是完全可以建立起來,而不一定非要走到諮詢室裡面才可以。
我覺得跟這個配偶互相聊聊小時候的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恢復和自己內心那個小孩,也恢復和眼前這個孩子聯結的一種方式。
社會輿論與「父親」的角色定位
從大的社會支持角度上來講,一方面是各種輿論。
無論是這種媒體、雜誌、公眾號等等,在涉及育兒話題時,也可以適當的納入一些男性的視角。不要單單把育兒做成拍給女性看的東西。
因為有很多父親,他非常想參與其中,而不知道怎麼做。
這種熒幕形象上的心理暗示等,都是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改變的。
有本男性雜誌叫GQ,在歐美版本裡面經常會有很多爸爸的育兒故事。講很多非常有形那種事業成功的男子,是怎麼和孩子相處的。但是在國內的GQ簡直就沒有孩子的存在,你可以看到在每一種輿論下,父親的形象都是不一樣的。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這與我們的文化也有一定的淵源,中國歷史上男尊女卑的文化存在過很長的時間,要從那樣一個文化語境下,慢慢成長到一個更現代的語境,的確不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我覺得重要的是要對此有一定的覺察。
很多時候人覺得痛苦,是因為覺得我不得不去做一些必須得做的事情,就好像很多媽媽不得不去接受爸爸缺位的這件事情。
但是事實上如果你跳脫這樣一個傳統語境,站在現代文明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其實有更多選擇。
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幫助父母去進行這種獨立思考,並且去看到更多的選擇。
還有一方面是社會制度,像在美國,現在很多媽媽在爭取一個權利,就是產假是男女同休。
比如說我家裡面誕生一個孩子,有三個月產假,這三個月是爸爸休還媽媽休,是由這個家庭來決定的。
這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小的變化,但其實是一個非常深遠的社會影響。
因為,這會部分改變職場上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現在大部分公司都非常謹慎招募員工,尤其是育齡的女員工,但是這樣一個政策變化就給了父親參與到育兒的機會,至少是在意識形態層面的支持。
當然,不管是社會制度,還是熒幕形象上、心理暗示等等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改變。
最後,我想對爸爸們說的是,成為一個爸爸不容易,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爸爸並不意味著你要成為一個跟媽媽相同的角色,每個爸爸帶給孩子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家庭而言,有一個足夠好的爸爸就和足夠好的媽媽一樣,是影響幾代人的財富。
※大學教師辭職帶娃 自辦家庭園分享育兒理念
※別總對孩子「數到三」!其實教育的方法還有這些! | 育兒
※勝魄公育兒寶典2:小兒發燒 傷風篇
※這三件事很重要,但很多父母卻從不教孩子:吃飯、吃苦、吃虧!
※一位母親給兒子定的手機使用家規,非常實用,值得我們學習!
TAG:育兒 |
※心理諮詢師媽媽怎麼帶娃?
※為什麼孩子做完心理諮詢會出現討厭父母的行為,心理老師幫你解答
※我們請了3個心理諮詢師,說出他們の育兒故事
※為什麼說中國心理諮詢師培訓整體是失敗的?
※心理諮詢師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好接觸嗎?
※心理諮詢師,你的心理有病嗎?
※學做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你知道心理諮詢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嗎?
※探秘中國心理症候群,我們去了一家開設七年的心理諮詢室
※心理諮詢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你們知道嗎?
※為「心疾」做實時監控?這家「心理諮詢室」成立,讓醫者也能自醫
※網路諮詢師不靠譜,想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怎麼辦?
※心理諮詢師的27次自剖!催眠回溯他的抑鬱時光!教你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心理諮詢師,讓你身心健康的擺渡人
※你愛做夢嗎?心理諮詢師:夢是潛意識的表達
※我們要在全國,建出最專業的心理諮詢空間 | 你支持嗎?
※你覺得心理諮詢師像什麼
※心理諮詢師是如何讀心的?
※野雞心理學泛濫?潘幸知:中國需要社會工作模式下的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卡殼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