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內府供用」罐淺探

明「內府供用」罐淺探

明 「內府供用」銘孔雀藍釉罐

倫敦 大英博物館 原大維德基金會

原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舊藏中國瓷器中,有一件明代「內府供用」銘孔雀藍釉罐頗為與眾不同。罐身中等型號,金屬扣圓唇口,短頸溜肩接腹,一線到底。色彩鮮亮,造型厚重沉朴,頗有明風。此罐的窯口被大英官方認為是景德鎮窯,應屬內府用瓷。但傳世所見,多為「內府」瓷器,而書「內府供用」者,則極為罕見。

明 「內府供用」銘黃釉罐

北京中貿聖佳 2017年春季拍賣會 「藏珍」專場,Lot:2169

2017春,北京中貿聖佳春拍,「藏珍-古代陶瓷藝術品及宮廷瓷器」專場中出現一例「內府供用」銘黃釉罐。亦是圓唇口,短頸,溜肩,造型與大維德罐如出一轍,肩部起銘「內府供用」四字,底部的處理方式也近似於大英罐,應為同一窯場生產。因此例可供上手觀察的便利,發現其胎土棕褐,施白色化妝土,上罩黃色釉。釉表細碎開片,釉質厚潤有玻璃質感,顏色鮮明奪目。修坯打磨很精細,內壁滿釉。製作工藝較為複雜,是公開資料的傳世器中唯一一例黃色釉「內府供用」罐。

明 「內府供用」銘白釉罐

山東博物館

今查世藏之公開資料,暫僅見三例明「內府供用」銘罐。除卻前述兩者外,山東博物館亦藏有一例白釉罐,屬化妝土白瓷。三罐造型、工藝近似,銘款相同,應屬同一窯場的產品,顯然並非是按照大英博物館官方所定的景德鎮窯,而應是北方窯場的作品。

「內府供用」銘款比對

左:中貿罐;中:大英罐;右:山博罐

那麼,此類「內府供用」銘罐的具體窯場到底在哪裡?查閱明代文獻,有數條相關線索。如見《大明會典·卷一五七》[1]中「陶器」一節,載:

「歲造:內府供用庫每年該用磁壇一千五百個,光祿寺每年該用缸、壇、瓶共一千八百五十個只,俱分派河南布政司並直隸真定府燒造,河南彰德府每年造瓶、壇、缸共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四件,鈞州每年造瓶壇缸一萬七千二百八十三件,直隸真定府曲陽縣每年造瓶壇缸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四件,俱送光祿寺供用。」

文中所說「內府供用庫」,為內府十三子庫之一。查《明史》,見:

「 其外有內府供用庫,掌印太監一員,總理、管理、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掌宮內及山陵等處內官食米及御用黃蠟、白蠟、沉香等香。凡油蠟等庫俱屬之。」[2]

光祿寺則為專供中央政府祭祀、朝會所用饈食以及日常飲膳,乃「專職膳饈享筵等事」。故知文中兩個機構都與皇家膳食有關。其所用物料,如米麵茶酒醋等,皆需用包裝器來進行盛裝,故命燒缸、壇、瓶。其分制於河南彰德府、鈞州與直隸(河北)真定府。今所見北方窯場之「內府」銘器,如黑釉內府大罐,應為磁州窯燒造,舊隸於彰德府。而此類「內府供用」的色釉產品,則推測為禹州窯場(鈞州)燒造。

明 鈞台窯 孔雀藍釉四方盆 標本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鈞窯遺址發掘出土

明 鈞台窯 孔雀藍釉高足球腹罐 殘件

鈞窯遺址採集 私人收藏

明 鈞台窯 孔雀藍釉海棠盆托 標本

2004年李少穎採集於禹州製藥廠

明 鈞台窯 茄皮紫釉鼓釘盆托 標本

1973~1974年 鈞窯遺址發掘出土

2004年禹州製藥廠鈞窯遺址發掘,除卻傳統官鈞釉產品外,還發現了大量的顏色釉產品。如化妝土白釉、孔雀藍釉、茄皮紫釉、醬釉等。但就目前來看。這批色釉產品似乎成品率並不高,北京地區較難能採集到實物遺存。查觀中貿聖佳此次春拍所現黃釉「內府供用」罐,胎體顏色棕褐泛紅,細施粉白化妝土。底部無釉,化妝土痕迹明顯,製作手法與明代禹州色釉產品近似。

明 鈞台窯 孔雀藍釉大罐 標本

鈞台窯遺址採集 私人藏

明 「內府供用」銘黃釉罐 底部

北京中貿聖佳 2017年春季拍賣會 「藏珍」專場,Lot:2169

明 「內府供用」銘孔雀藍釉罐 底部

倫敦 大英博物館 原大維德基金會

關於「內府供用」,目前來看,有兩種解釋。一是為專供「內府供用庫」而生產製作的。另一種,則可將「供用」解釋為「供需使用」,「內府供用」即「(為)內府供(需)使(用)」,是為內府中所有需要此類包裝器的機構生產的通用產品。

按文獻來看,內府所用瓶、壇、缸的生產量十分巨大。而對比之下,顯得今日所見的明代「內府」銘瓷器極為稀少,更不需說「內府供用」這樣罕見的銘款,此情況令人疑惑。故推測其當年的絕大部分產品並無「內府」銘款,而只作為制式統一的普通盛裝器來製作。這就進一步引發了一個問題,「內府」銘款的製作意義是什麼?

現已知「內府」銘瓷器的生產窯場,除卻北方的磁州、鈞州外,還見於處州龍泉窯與饒州景德鎮窯。龍泉窯暫未見傳世整器,但窯址曾出土「內府」款梅瓶殘片。

景德鎮窯產品,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中,藏一對「內府」銘白釉梅瓶,附青花秋葵紋瓶蓋,為永樂製品,是安宅英一的舊藏,舊傳為北京出土,後流至東洋。

另台北故宮國立博物院藏一隻「內府」銘梅瓶,無蓋。曾錄於《故宮瓷器錄·明·丁·上編》:「 斂口卷邊,豐肩,斂腹,淺圈足。胎質較厚,面施白釉,肩上有青花書『內府』二字。底足均露白胎。高三七.三公分,深三五.七公分,足徑一五.0公分,腹圍七五.八公分」,編號「菜三七四」。

此外,《收藏家》雜誌於1998年第二期披露了一隻永樂「內府」銘梅瓶,口部損傷[3]。後於北京華辰2004年春拍中釋出,Lot號:130。

明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白釉「內府」銘梅瓶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明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白釉「內府」銘梅瓶

北京華辰 2004年春季拍賣 「瓷器玉器工藝品」,Lot:130

南京博物館亦藏一例「內府」款梅瓶,出於南京市天順七年懷忠墓。懷忠曾為司禮監太監,後又外派南京,為南京守備太監,其官場身世複雜,頗可玩味。他有兩次大的晉陞,都是發生在明英宗復辟之後,第一次是天順元年從內織染局副使(五品)躍升為司禮監左少監,第二次是在其不久的天順二年躍升為司禮監太監,這不得不使人推測他的高升,應與英宗復辟有關,是「奪門之變」的結果。但到了天順三年,便被外派至南京,成為南京守備。

南京在明代為留都,自有一套機構。內府二十四衙門亦在南京有設立。南京守備太監號稱「三千里外親臣」,轄領二十四衙門,地位不謂不高。但在政治實權方面,則無比於北京,主要打理南都事宜,是司禮監的外任。故其名義上是外調,實際上降權。他到任南京後,任上活動頻繁,也頗做了一些工作。

懷忠墓墓室狹小,其中所出遺物相對簡單,數目不多,從當時的發掘簡報上看,此青花款梅瓶是唯一一件瓷器,應該是懷忠生前或藏時比較重要的器物。該梅瓶與永樂「內府」銘頗為不同,倒是與南京故宮遺址所出的洪武「賞賜」銘梅瓶頗為接近,青花料的發色也與洪武時期相近,故認為此梅瓶應當為洪武產品。

這一類景德鎮「內府」銘產品的製作十分精細,質量很好,並且數目很少,不會只是簡單的包裝瓶,「內府」銘也似乎並非是簡單的「身份標識」。懷忠墓出土梅瓶與「賞賜」銘梅瓶形制接近,加上懷忠本人複雜可玩味的宦場生涯,使人懷疑洪武、永樂時期的景德鎮「內府」銘器,是否是專門用於皇帝賞賜用途?

左:明洪武 景德鎮窯 鐵彩白釉「賞賜」銘梅瓶 南京博物院

右:明洪武 景德鎮窯 青花白釉「內府」銘梅瓶 南京博物館

而至於北方窯場的「內府」銘器,目前多見為罐。其型號不等,有的尺寸極為碩大,如日本愛知縣陶瓷資料館所藏「內府」銘黑釉罐,高愈60公分。相比文獻中記載的數目,今日所發現的北方窯場「內府」銘器實在稀少,而且多製作頗精。但一來不曾見於墓葬出土,二來有尺寸過於碩然龐大的,用於其他用途似乎並不方便。按《大明會典》記載: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4]

而北方窯場生產的內府用瓷數目極為龐大,從「五瓶壇」、「七瓶壇」等來看,內府用瓷應當是有一個統一的以「瓶」為計量的規制。這應當是為了保證規格相同而設立的,並應當下發有官樣,按樣燒造。[5]故推測屬「內府」銘、「內府供用」銘的器物,或許正是這一生產標準中的「官樣」器物。

此種「內府供用」銘罐,造型簡樸大氣,端重沉穩,不但是考察明代內府的官用物料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也自有其在造型製作上的設計美與機能美。此次中貿聖佳春拍所釋黃釉「內府供用」銘罐,品貌完好,在同類中當為佼佼,為這一類產品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與方向,十分值得關注。

注釋:

1.李東陽(明)等重校:《大明會典·卷一五七,工部十一》(《正德會典》),「陶器」,弘治十五年成書,正德重校刊印版。

2.萬斯同(清)等:《明史·志第五十,職官三》,《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3.陳為政:《秘藏百年重現於世的明永樂內府梅瓶》,《收藏家》,P32~33,1998年第二期。

4.申時行(明)等重修:《大明會典·卷一九四,工部十四》,「陶器」,萬曆十五年版,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

5.王光饒:《明代宮廷陶瓷史》,第四章第三節,「一 明鈞台窯場之論定」,P165~166,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聲明:本文所用館藏及拍賣照片部分來源於官方網站與相關著錄,山東省博藏罐照片來源於網路,相關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明永樂 景德鎮窯 青花秋葵紋蓮苞式鈕「內府銘」梅瓶蓋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編輯:泓ART-王依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泓古代藝術研究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泓古代藝術研究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