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當代書法理論批評文章的文風
試論當代書法理論批評文章的文風
傅德鋒
很早就想寫一點討論當代書法理論文章文風的文字,但因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動筆。這個想法一直擱置到今天,心裡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讀了2008年5月31日總第758期《美術報》第9版刊發的陳健強的《批評美術界理論文字》一文,深有感觸,自己先前那種想寫點東西的慾望便愈加強烈。陳健強在他這篇文章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字的四種不良傾向:一是通篇在發明新辭彙的文章,概念滿天飛,令人費解和莫名其妙,要看明白簡直要系統研究作者所有的文章及思想發展脈絡才稍稍弄懂其中之一二,也已屬萬幸。試問讀者中又有誰為看懂一篇文章而詳細研究一個作者呢?簡直是匪夷所思。其二,一些文章簡直就是賣弄哲學和所謂學說,堆砌國內外著作。其三,是文字晦澀難懂,學術文章連學術人都看不懂,其居心何在?由此惡性循環,學術文章缺少讀者,造成很多學術人都不寫學術文章。其四,相對於社會、文化、經濟的進步,我們很多美術教材理論文字近30年來在用字、用詞、句子、結構、筆法、語調、語氣上變化不大,甚至沒有變化。陳健強在指出問題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的途徑和具體的方法,並用許多生動鮮明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可謂有理有據,論述得體周詳,讀罷引人深思。
其實,何止美術界如此?書法界也嚴重存在著類似的問題。大篇幅的晦澀艱深令人不堪卒讀的書法理論專著層出不窮,眾多詰屈拗牙、故作高深的文章覆蓋著專業報刊的大塊版面,但可惜的是並沒有多少讀者真正去關注這一類的文章,而反倒是那些短小精悍,語言平實,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文字頗受讀者的青睞。
時下有很多論家,以將文章作到讓讀者讀不懂為榮,似乎不這樣就不足以體現自己的「學術品位」。其實,「大道至簡」「大音希聲」,通俗平實的語言一樣可以闡釋玄奧高深的道理。我們撰寫理論批評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交流思想,闡明觀點,並儘可能地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明白無誤地傳遞給廣大讀者。但現在有很多書法理論家卻並不是這樣,他們為了體現所謂學術性與專業性以及規範性,滿口古聖西哲,通篇都是「專業得不能再專業」的學術術語,要想弄懂裡面的語句,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對照文章後面的一大堆注釋。有時僅僅對照注釋還不夠,還須去翻閱相關文獻資料才能明白個大概意思。而在我看來,有些問題,換個方式也是可以說清楚的,但這些理論家們就是不願意這麼做。他們有時不僅不把複雜的問題往明白里說,反而還將一些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整得高深莫測,古奧難懂,讓大批的讀者面對這樣的大塊高文,弄不清楚這些理論批評家們究竟在喋喋不休地說些什麼!
書法理論方面的西化傾向較為嚴重。新時期以來,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社會的各種文藝思潮大量流入我國。客觀地講,西方文藝界的一些認識論和方法論對改進和提高我們舊有的思想認識水平以及研究方法還是有所補益的,適當地加以吸收消化,科學地加以利用原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我認為,西方理論絕不是解決中國書法的一切問題的唯一法寶,因為中國古代的許多書論家早已為我們樹立了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效法的典範。即使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也完全沒有必要喪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中國書法需要保留民族特色,而書法理論更需要如此。對西方理論當中的一些有益的東西,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必要的參考,但似乎沒有原樣照搬的必要,更不宜將其機械地套用到書法理論研究的各個方面。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比我們任何人都要理智和清醒,因此他提倡「拿來主義」。
時下很多從事書論者,其實有的並不真正懂得中國書法。他們只是在學院里讀了幾本外國人寫的書,現學現賣,有意無意將樸素簡潔的書法問題複雜化,他們置中國的哲學經典於不顧,用很隔膜的西方式理論企圖讓中國書法在一夜之間就「與國際接起軌來」。而那些生僻的概念、模糊的專業術語、拖沓的語句和冗長的論述,不但沒有將原本並不複雜的問題說清楚,反而愈發將讀者搞的「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墮五里霧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實在是極不可取的。
時下的書論書評文章給人們一種「八股文」的印象,事先設定好一些條條框框,然後將那些空洞而僵化的言論按部就班地填補於其中,通篇下來,沒有多少新鮮感和思想性可言。書法界的通病是「為書法而書法」。換句話說,就是為參展比賽而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其用心不可謂不良苦,但與古人任情率性的書札往來相比,總不免有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他們的作品雖然看上去很精巧、華麗,但卻缺乏應有的思想品味與文化支撐。筆者無意「厚古薄今」,但這確實是當代展覽文化背景下書法人始終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書法理論亦莫能外,很多理論作者一下筆來,恨不得將書法方面的問題一口氣道盡說清,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廣大讀者從他們的大塊高文當中實在搞不清這些論者到底在議論什麼。這些文章觀點模糊,論述混亂,語句艱深,術語堆砌,將原本與中國書法沒什麼內在聯繫的西方理論引用於其中,把一篇數千字的文章寫得疙里疙瘩、陰陽怪氣,讀時既不順口,讀罷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即使對照文後的一大堆注釋也難以心領神會。有時反倒讓讀者懷疑自己的閱讀能力是否太差?但細究其實,實際上是作者寫得太差。
「筆墨當隨時代」,筆者認為,書法理論發展到現在,很有必要打破舊有的那些條條框框,不要讓僵化的模式妨礙了作者思想的精確表達。即使是出於某種特殊的要求,比方說,時下理論界提倡理論文章的學術規範,要有內容提要、關鍵詞、文末注釋等,但在論述方法上,遣詞造句上要盡量做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即使是寫那種文白夾雜的文章,也要遵循這個原則。因為文章是用來闡明觀點表達思想的,要爭取讓更多的讀者看懂,否則就會大大消弱文章的社會功效。
我覺得時下的書法理論文章在語言的運用上完全可以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群眾,應該使用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親和力。我們似乎沒有必要為了強化所謂學術性而一再炮製那種令人敬而遠之的艱深晦澀之作,不然,豈不是與搞書法理論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我一向比較反感那種人云亦云、故弄玄虛的文章,尤其是對那些內容空洞、泛泛而談的西方式長篇大論避之唯恐不及。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而有意無意去浪費讀者的時間精力實不可取。
因此,我們應大力倡導一種短小精悍、貼近生活、言之有物而易於理解的理論批評文風,即使是長文,仍當以通俗為原則,尤其在大眾類的報刊上發表,更應當自覺信守這一原則。其實,這樣做既是對廣大讀者的尊重,也是對作者自己負責。當你的文章讓更多的書法家與愛好者不同程度地獲益之時,才能更加體現出書法理論批評文章的意義和價值。
(本文原載《書法導報》2009年2月11日第6期11版「關注」《書法》2009年第2期)
傅德鋒在西安碑林
※劉墉書法冊
※林散之:揮灑成積習 草聖亦有疵
※莫是龍書法藝術以及草書《陶潛移居詩軸》
※孫學峰:《清代書法的取法與風格演變》
TAG:聞是書畫 |
※得天廬書法理論與批評研討會|全程圖文記錄
※趙朴初書法:禪理與書法理論的結合
※書法豈能苟且?——漢代書法理論隨筆
※朱中原己亥對話姜壽田——當代書法理論與批評十問
※書法理論知識-書法作品章法格式與鈐印
※中國書法理論經典系列選讀——項穆《書法雅言》
※南宋書法理論隨筆
※李瑞清大篆書法理論及其實踐
※王根權:首創中國書法評判標準,是陝西書法理論最高產的書法家!
※西晉 衛恆《一日帖》和其書法理論著作《四體書勢》譯文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薦讀|《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書法口訣歌,書法理論簡單明了!
※格局象法理論
※明代影響深遠的書法理論家,與王鐸相提並論的一代書法大師
※邱振中:現代書法理論的原點與取向
※書法理論的精髓,建議收藏!
※書法理論中的「計白當黑」與丑書有關係嗎?
※書法理論家在書法的歷史發展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學習書法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北宋書法理論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