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絲路清音 徹響東方:譯經巨擘鳩摩羅什傳奇

絲路清音 徹響東方:譯經巨擘鳩摩羅什傳奇

Mohini (Enchantment)

Enchantment

馬友友

00:00/02:12

關鍵詞:一帶一路 佛法 天才 譯經 鳩摩羅什

核心

提示

如果您對「未來」「世界」「煩惱」「大千世界」「一塵不染」「觀世音菩薩」「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辭彙語句耳熟能詳;如果您聽說過《金剛經》《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那麼就非得記得他——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一位為中華文明奠基的傳奇高僧,一位其精神血脈至今傳承於整個東亞乃至世界的歷史巨人。

這位傳奇高僧的一生都與古老的絲綢之路有著不解之緣:祖籍印度,出生於龜茲,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庫車,而後的出家、受戒、修行、弘法,都沒有離開這條歷久彌新的文化古道。

於絲路之上,他親眼見證了佛法於西域諸國的繁盛,也親手締造了將漢文明與佛法融合為一的奇蹟。完全可以說,作為將佛法全面中國化的譯經巨擘,羅什大師對中華文明乃至整個東亞文明的完備乃至繁榮,有不世之功。他留下的豐厚精神遺產早已超越信仰的界限、種族的隔閡與文化的別異,而渾然一體,成為我們血液中日夜流淌的力量與給養。

在漢傳佛教譯經史上,鳩摩羅什大師與玄奘大師是兩座豐碑。後人敬仰二位大德,以「舊譯」、「新譯」區分他們所譯的經典。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歸來,正是「佛教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之際,故玄奘大師譯經,重在語文精確、忠實原典與法義辨析。相較而言,羅什大師處於「佛教初開,深經尚壅」之時,傳譯中更趨重大義的精確、義理的圓通與言辭的雅暢,故一變長安舊譯中晦澀滯礙的直譯為意譯,以更符合漢土眾生的文化習慣。

無論是講譯結合的形式還是信雅兼備的譯文,羅什大師的譯經早已成為漢語佛經傳譯的豐碑與典範。大師所譯經典,文辭優美暢達,言簡義明,觀之悅目,誦之上口,對漢傳佛教產生了至深影響。直到今天,佛弟子流通和誦讀的經論,仍是以羅什大師的譯本最為廣泛。

為紀念這位傳奇高僧,中國佛學院微信公眾號特試將南北朝時梁國高僧慧皎大師所著《高僧傳》中的羅什大師傳記重譯為現代文,並增加了少量來源其他佛教文獻的大師軼事,以供讀者共同感受一位曾屹立於絲路上,超凡絕塵菩薩大士,留給滾滾紅塵的震撼、澄澈與感懷。

因編者學淺才疏,譯文如有謬誤之處,皆以原文及經藏原典為準。內文借鑒摘引了部分相關文獻,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鳩摩羅什足跡地圖

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和考古發現,認為現位於新疆的阿克蘇地區新和縣的玉奇喀特古城,極有可能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出生地。圖為玉奇喀特。

家世顯赫:

父為辭官相國

母系「公主羅漢」

鳩摩羅什,漢語譯作「童壽」。(註:指其年幼而有耆德,有老人的德行,長者的思想和道德風度。)龜茲國人(今新疆庫車一帶),祖籍印度,其家世代為國家宰輔。羅什大師的祖父達多洒脫自在,卓爾不群,聞名於國內外。父親鳩摩炎,聰明而有氣節原則,在即將繼承國相之位時請辭出家。他東渡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後,當地的龜茲國王聽聞他放棄了榮華富貴,非常敬佩仰慕,親自前往國城外迎請他作為國師。

龜茲王有位妹妹,剛剛年滿二十歲,見識廣博,悟性高超,聰慧敏捷,過目不忘,聽則能背。她身上有顆紅色的痣,按照相學的說法,這預示著將生育智慧的兒子。她拒絕了諸國派遣前來問詢自己生辰的提親媒人,但當見到就鳩摩炎後,便一心一意要嫁給他,逼迫想要出家的鳩摩炎娶她為妻,不久就懷了羅什。

羅什大師在母胎中時,其母自覺對事物的領悟力比往常更為高超,她聽聞雀梨大寺有許多遠近聞名的大德,又有得道高僧,便與王公貴族家的女眷,以及諸位有德行的比丘尼(註:受具足戒的出家女僧),終日在大寺內供養齋請諸位僧人,聽他們講經說法。

一日,羅什母親突然無師自通地通曉了天竺(印度)語,對她發難詰問,她的回答都能窮究其旨,開顯幽隱,了達無礙,令眾人驚嘆欽佩。當時有名叫達摩瞿沙的阿羅漢說:這位王女必懷有智慧之子,並為大家講說了舍利弗(註:佛陀大弟子,被稱為「智慧第一」)在母胎時的神奇事迹作為佐證。

待羅什大師出生後,他母親便忘記了自己的婚誓,突然極想出家,但丈夫卻並不同意。不久之後,她又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弗沙提婆。羅什母親後來出城遊玩,見到墳墓間枯骨凌亂,便深深思維人生之苦,發下誓願此生一定要出家修行,如不能剃度,便不再飲食。

絕食的第六夜裡,她氣力全無,異常虛弱,眼見就熬不到第二天了。鳩摩炎怕妻子撒手人寰,方才同意她出家修道。因未落髮剃度,羅什的母親仍不肯進食,直至來人為她剃度,才開始飲食,並於第二天受沙彌尼戒,此後仍舊好樂禪定,一心精進,毫不懈怠,直至修學證悟初果阿羅漢。

圖為蘇巴什佛寺遺址。蘇巴什佛寺又稱昭怙厘大寺,位於新疆庫車縣城東北卻勒塔格山南麓,建於魏晉時期,鳩摩羅什曾在此講經。該寺在隋唐時興盛至極,唐玄奘也曾在此逗留兩個多月。七世紀中葉,該寺佛事興隆,晨鐘暮鼓,幡火不絕。晚唐(九世紀)漸趨衰落,十三至十四世紀被廢棄。

少年天才:

過目不忘辯才無礙

國王尊崇親自供養

羅什大師七歲時隨母出家,師從法師學習佛經,每天能背誦千句偈誦——每句偈誦有三十二字,每天能背誦三萬二千字。誦完阿毗曇(註:指佛教中的祖師高僧對佛經的闡釋和論著)後,師父為他講授其中的意義,馬上能理解其義,通達其理,對經中的幽微之處無任何不解。因為羅什母親是龜茲國王妹妹的緣故,當時,民眾對他們母子供養猶多,為避開名聞利養,母親便帶著羅什大師避走他國。

羅什大師九歲時,隨母親渡辛頭河到達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地區),得遇著名大德盤頭達多大師,這位法師是罽賓國國王的堂弟,智識精深,心胸寬廣,才華明達,見識廣博,獨步當代,對經律論三藏和修多羅、祇夜、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緣、譬喻、優波提舍這小乘九部博通熟習。能從清晨至中午,默寫千句佛偈;從中午到晚上,再背千句偈誦,因此名震諸國,眾人爭相拜師。

見到盤頭達多大師後,羅什便遵禮拜師,學受《雜藏》中的《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共計四百萬字。達多大師常稱讚羅什資質非凡。就這樣,羅什大師名聲大噪,傳到了罽賓國國王耳中,國王請羅什大師進宮,並請來眾多外道論師共同向他發難問詰,圍攻爭吵。

外道見羅什大師年幼,心生輕慢,出言不遜,但大師抓住他們言辭中的漏洞,進而挫敗,令啞口無言,心中信服,慚愧不已。見狀,罽賓國國王對羅什大師愈加尊重,賜給該國的上等禮遇——每天供養大師鵝臘一雙,粳米和面各三斗,酥六升,並在大師所住的寺院中安排比丘五人,沙彌十人照顧大師的生活起居,就像弟子侍奉師父一樣,由此可見國王對大師的尊崇程度。

圖為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公元四世紀,龜茲王國的佛教已很興盛,不僅修建了很多裝飾富麗、規模宏大的寺廟,還集中能工巧匠和著名畫師等,大興土木建造氣勢恢宏的克孜爾千佛洞。克孜爾石窟群修鑿的年代開始於東漢,結束於唐末。歷代龜茲國王均沒有停止對克孜爾千佛洞石窟群的建造。

羅漢預言:

此沙彌當大興佛法

度無數人

羅什大師十二歲時,母親帶他回到龜茲國。諸國爭相賜給他顯赫的封號爵位,大師對此一概謝絕。當時,母親帶羅什大師前往月氏(今甘肅省蘭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帶)北山,一位羅漢見到羅什大師後,對他母親說:你要好好守護這位沙彌,如果他到三十五歲時還沒有破戒的話,一定會大興佛法,度無數人,如同優波毱多尊者(註:佛教西天第五祖,印度阿育王門師)一樣。如果在三十五歲前破戒的話,則無法實現這種成就,只能算位才明智聰,領會佛法意旨的僧人而已。

羅什大師在沙勒國(即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塔里木盆地西部一帶)時,曾將一個又重又大的佛缽(註:一說為鼎)舉過頭頂,心說:缽這麼大,但為什麼這麼輕呢?動了這個念頭後,缽馬上變得沉重難耐,隨即掉落。羅什母親在了解緣由後解答說,因為孩子你的心有分別的緣故,同一個缽才會產生輕重不同的變化。

羅什大師居沙勒國一年,其年冬季誦阿毗曇,對《十門》《修智》等諸多品目無師自通,並通達其意趣奧妙。他還能對《根本說一切有部》所依六部論書的義理對答如流,毫無障礙。

沙勒國有一位名叫喜見的三藏法師,對其國王說:不可輕忽這位沙彌,王上宜請他為大眾講經說法,這樣做有兩種利益:其一,我國僧人會慚愧於不及羅什大師而奮發努力,精進修行了;其二,因為羅什大師是龜茲國人,國君之妹——公主的兒子,龜茲王必定認為尊重羅什大師就是尊重他本人,而與我國交好。

沙勒王採納了他的建議,隨即設法會請羅什大師升座說法,講解《轉法輪經》,龜茲國王聞訊後,果然遣重臣為使節,以回報沙勒國的示好。

講經說法之餘,羅什大師開始尋訪閱讀其他宗教的經書,並認真學習了圍陀含多論,通曉了很多關於文辭創作、音樂制度和演講論辯等方面的學問,又博覽閱讀了婆羅門教的經典四吠陀及「五明」——工巧明(工藝學)、聲明(語言學)、醫方明(醫學)、因明(邏輯學)和內明(婆羅門教義),對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的學問,及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等方術莫不了解,進而能預知凶吉,言必驗證,猶如咒符一樣準確。

羅什大師性情坦率豁達,不為細微的禮節習俗所禁錮,同參道友都懷疑他德行有虧,但大師明了自己的心行,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此並不在意。

上圖為《新絲綢之路》紀錄片中的鳩摩羅什形象。下圖為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前的羅什大師像。

初遇大乘:

摯心渴仰 如獲至寶

當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兩兄弟,放棄了皇位繼承權而出家為僧,哥哥法號須利耶跋陀,弟弟法號須利耶蘇摩。須利耶蘇摩大師才學技藝蓋世,專以大乘佛法教化眾生,其兄及諸位修學者皆以他為師,羅什大師也對他尊崇侍奉,親厚至極。

利耶蘇摩大師後為羅什大師講說《阿耨達經》,當大師聽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時,詫異地問:這部經的意義何在?它完全是在破壞佛法!蘇摩大師答說:眼根等一切世間諸法並不是實有的,你既執著有眼根,但它賴以形成的因素卻不是實有的。羅什大師聽後震撼又迷惑,便與蘇摩大師研究核確大乘小乘的義理同異。

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羅什大師方才知道佛法的真諦所在,便開始專門研習方等之學(註:「方等」為一切大乘經教的通稱),並慨嘆說:昔日學習小乘的我,猶如不識真金而認銅為金的人。為求得大乘佛法的真意,羅什大師受持誦學了《中觀論》《百論》及《十二門論》等大乘論典。

不久,羅什大師隨母親前往龜茲國界以北的溫宿國(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那時該國有一位道士,辯才英秀,諸國聞名,他前往官府手擊王鼓而發誓說:誰能辯論勝我,我自當斬首認輸!羅什大師前往應辯,以佛法了義、不了義二說檢驗對方的論點。道士感到迷茫而若有所失,頂禮羅什大師後,隨即皈依三寶。

羅什大師因此聲滿蔥嶺,譽滿河西。龜茲國王親自前往溫宿國迎接羅什大師回國,為國人講說諸佛經,四方咸敬仰,無一人能之相比。

當時龜茲國有王族女出家為尼,法號阿竭耶末帝,她博覽群經,精於禪定,據說已證二果阿羅漢。聽聞羅什大師講法後歡喜踴躍,便舉辦了一個更大型的法會,為請開示大乘經典的奧妙。羅什大師為大眾詳細講解演說諸法皆空、諸法無我,五陰(註:五陰指色、受、想、行、識)和十八界(註:十八界指六根、六境、六識)假名為「五陰」「十八界」而非實有等義理,聽聞者莫不有悲欣交集之感,懊悔自己這麼晚才聞悟真理。

圖為蘇巴什佛寺遺址。蘇巴什佛寺又稱昭怙厘大寺,位於新疆庫車縣城東北卻勒塔格山南麓,建於魏晉時期,鳩摩羅什曾在此講經。該寺在隋唐時興盛至極,唐玄奘也曾在此逗留兩個多月。七世紀中葉,該寺佛事興隆,晨鐘暮鼓,幡火不絕。晚唐(九世紀)漸趨衰落,十三至十四世紀被廢棄。

弘誓東行:

「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直至二十歲時,羅什大師在王宮內受具足戒(比丘戒),師從卑摩羅叉大師學習《十誦律》。一段時間後,羅什母親計劃前往天竺,臨行前向龜茲王白純說:您的國家即將衰落,我和羅什就此告辭。

行至天竺時,羅什母親證悟三果阿羅漢,分別前,母親對羅什大師說:大乘深教應在震旦(中國)廣宏,將它傳到東土,唯有依靠你的力量,但於你自身不利,這樣也可以嗎?

羅什大師回答:利彼忘軀是為菩薩道,如果能使大乘教法流傳東土,啟蒙痴黯,令眾生洗塵除垢,了悟真諦,即便我身再處煬爐之中,也苦而無恨。

羅什大師於是留住龜茲新寺,在寺側的舊屋中發現一本《放光般若經》,便開始研讀。魔羅(註:指欲界第六天主,障礙人善事者)遮蔽了經文,使經書一片空白,空無一字。羅什大師知道這是魔羅從中搗亂,究研經文的誓願愈加堅定,仍舊對著經書讀誦。接著,他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是有智之人,何必非得讀這部經呢?大師說:你這小魔快快離開吧,我心堅如大地,不可退轉。

羅什大師在新寺停住兩年,廣泛學習背誦大乘經論,洞悉其奧秘。

圖為蘇巴什佛寺遺址。佛寺遺址牆體現大部分存在,土塔保存完好,北部有17個禪窟,造型奇特,內殘存部分壁畫和石刻古龜茲文字。遺址以佛塔建築群為中心,發現有廟宇、僧舍、洞窟、佛塔、殿堂等遺迹。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木器以及壁畫、泥塑佛像等遺物。還有寫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簡及殘紙。

為師者師:

「和尚是我大乘師

我是和尚小乘師」

龜茲國王特令工匠鑄造金獅子座,鋪以珍貴的大秦國錦緞坐褥,請羅什大師升座說法。大師辭謝說:家師盤頭達多大師還未能了悟大乘佛法的奧義,因此欲親自前往勸請弘化,無法停留於此。頃刻,盤頭達多大師千里而至。龜茲國王問說:大師為何光臨弊國?達多大師答說:一來聽說弟子羅什大師所學所悟的大乘佛法非同尋常,二來聽聞君王讚歎弘揚佛法,因此冒著危險,不遠跋涉,來到這個令人嚮往的國家。

因為師父的到來,羅什大師欣喜滿願,為他講說大乘經典《德女問經》,講析「諸法空相」的深理,這是昔日他和師父都不知也不信的,所以首先對師宣說。

達多大師對羅什說:大乘經教有什麼特殊之處,使你如此推崇?羅什大師回答說:大乘法博大深廣,清靜無為,闡明諸法皆空的道理,小乘法見解有局限性,存有漏失之處。

大師反問:你所說的「諸法空相」之理讓人驚懼,怎能捨棄諸法而好「空」呢?猶如昔日狂人,令織師搓麻成繩,對它的細度和品質要求極高。織師留心,制繩細如塵埃,狂人還是嫌繩子太粗。織師大怒,手指空中說:這是細線。狂人問:為什麼我看不到?織師答:此線極細,像我這樣優秀的工匠尚且看不到,何況外行呢?狂人大喜後付錢給織師。此後這位織師每每效仿,屢次因那「看不見的細繩」而得到上等獎賞。現在,你說的這個大乘「空」法就猶如這看不到的細繩一樣,有其名而無實。羅什大師便以類比譬喻的方法多次為大師推陳講解,耐心至極。

經過一月有餘,盤頭達多大師方才信受大乘教理。大師感慨說:弟子見師父未能了達妙理,反而為師父啟蒙志向,這個說法如今得到了驗證!達多大師隨即頂禮羅什為師,並說:羅什和尚是我的大乘教授師,我是羅什和尚的小乘教授師。

西域諸國皆敬服羅什大師的品學風采,每年講法時,各國國王都紛紛長跪在法座旁,請羅什大師踩著他們的身體登座說法,可見他們對大師的敬重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時的大師,其道行之高潔遍傳西域,也令東部諸國震撼。

上圖為甘肅武威鳩摩羅什寺。羅什在姑臧、涼州(今甘肅武威、張掖)停留積年,歷經戰亂及政權更迭,坎坷歷盡。

下圖為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古城南部的白馬塔,建於公元386年,是紀念北涼時高僧鳩摩羅什東傳佛教,路經敦煌城時死去的白馬而修建的。此塔已經多次修葺,現存的白塔具有明代藏式風格。據記載,白馬塔還於1930年出土過一座0.9米的黑石造像塔,上刻金剛經,但不久即遺失了。

坎坷歷盡:

為他開戰 逼他娶妻

當時,苻堅入據關中後篡位稱王,史稱前秦,有外國的前部王和龜茲國王弟前來出使朝覲苻堅。苻堅接見時,兩位外王有意取悅,說:西域多產珍奇,請秦王派兵安定,接納當地諸國歸附。至前秦建元十三年(公元377年)正月,太史(註:官職名,掌管天文曆法)奏請苻堅說:有星辰出現於象徵外國的地域上空(註:我國古代占星術認為,地上各周郡邦國和天上一定的區域相對應,在該天區發生的天象預兆著各對應地方的吉凶),這預示著將有智慧大德前來入輔中國。苻堅答:朕聽聞西域有位鳩摩羅什,襄陽有位高僧叫釋道安,莫非是他們?隨即便派遣使節前往兩地請高僧入秦。

至建元十七年(公元381年)二月,西域的鄯善王和前部王等入秦請苻堅西征。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苻堅派遣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將軍呂光、陵江,以及將軍姜飛,與前部王和車師王一道,率領七萬大軍,前往討伐龜茲國、焉耆國(註:今新疆焉耆縣一帶)等西域諸國。

臨行前,苻堅在建章宮設宴為呂光餞行,並對呂光說:帝王應天理而治國,以愛蒼生如子為本懷,怎能因為貪求他國國土進而討伐呢?此次出征西域,是為求有道之人的緣故而已。朕聽聞西域之國有位鳩摩羅什,通達佛法,了悟法相,對天文命理陰陽方術嫻熟通曉,他的德行才學堪當諸學者之宗師,令朕日思夜想。賢哲是國家的珍寶,如果你攻克龜茲國,定要快馬加鞭將羅什送回國來!

呂光的征討大軍還未到龜茲時,羅什大師便提醒龜茲國王白純:龜茲國運已衰,現在勁敵出現,眼下正由東方而來,對他們您宜以恭敬順從的態度對待,不要反抗。白純不聽,對戰秦軍,結果被呂光攻破國城並殺害,其弟白震被呂光立為國主。捕獲羅什大師後,呂光沒有了解測度他的智慧氣量,只從表面看到羅什大師是個年輕人,便以對待凡人的態度捉弄他。

呂光強迫羅什大師娶龜茲公主為妻,大師拒而不受,苦苦推辭,極耐心又謹慎周全地解釋不能娶妻的原因。但呂光卻說:和尚的操守也超不過你的父親,有什麼理由非得這樣固執推辭呢?他設法使羅什大師飲下易醉的濃酒,將他與龜茲公主共囚密室中,被強逼至此,大師遂虧其節。呂光還命令大師騎牛,騎桀驁不馴的惡馬,希望他摔下來出醜。而羅什大師常懷忍辱之心,坦然處之,安詳不改,其厚德巍巍,令呂光深感慚愧而停止惡行。

圖為甘肅武威鳩摩羅什寺。圖中的佛塔內名為羅什塔,傳聞葬有羅什之舌,創建於東晉十六國後涼時期。武威羅什寺歷經滄桑,多劫多難。至民國時,殿宇僧舍無一倖存,現僅存的羅什塔,即羅什祖師圓寂荼毗後「薪滅形碎,唯舌不壞」之舌舍利塔。雖風塵滿面,仍挺立如初。近年來,在佛教四眾弟子的努力下,羅什寺得以再度重建。

以慈報惡:

料事如神的國師

令歷位君王欽敬

呂光返回秦國中途,命部隊停在山腳下,將士休整。羅什大師說:不可在此停留,否則下場狼狽,適宜帶領軍隊遷徙山上。呂光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入夜後,果然下起大雨,爆發山洪,水深數仗,死亡士兵數千者計。這件事令呂光開始親近羅什大師,對他另眼相看。大師對呂光說:這是一片不祥的凶亡之地,不宜久留。推測運道,揣度命數,應速速返回,途中必有祥瑞之地可以停留。呂光聽從了大師的建議。

到涼州後(今甘肅武威),聽聞符堅已被姚萇殺害,呂光命三軍批素戴孝,軍臨涼州城南,於關外稱王,年號太安。太安元年(公元386年)正月,姑臧(今甘肅武威)起大風。羅什預言:這風不祥,未來會有奸臣叛徒出現,然而不勞平定,叛亂自定。不久,梁謙、彭晃接連叛亂,皆被出兵消滅。

到呂光改號後的龍飛二年(公元398年),張掖轄地臨松(今甘肅民樂縣境內)一少數民族「盧水胡」族男子沮渠男成和他的堂弟沮渠蒙遜叛亂,推舉建康(今甘肅張掖)太守段業為君主,年號北涼。呂光派遣庶子——秦州(今甘肅天水)刺史太原公呂纂,率領五萬大軍討伐。

當時的輿論稱段業等叛亂者屬於烏合之眾,呂纂有威勢得人心,勢必全面攻克。呂光為此拜訪羅什大師,大師答說:審視這次出兵,並未觀察到它的好處。隨即,呂纂戰敗,償業於合梨。不久,又發生了郭黁叛亂事件,呂纂命令大軍輕率還擊,又被郭黁打敗,僅得以殘存性命。

呂光麾下擔任中書監的張資文采俊雅,倍受呂光器重。張資生病後,呂光四處為他尋醫救治。有位外國修道人羅叉,自稱能治癒張資的疾病。呂光大喜,重賞羅叉。

羅什大師明了這位修道人心懷欺詐,便對張資說:羅叉無法治癒你的病,只是徒勞折騰而已。冥冥之中命運雖隱而不現,但可以事試探。羅什大師便以五色繩挽結,燒成灰末,投入水中。他說:如果繩灰能浮出水面,還原成繩子的形狀,你的病則無法痊癒。頃刻間,繩灰浮出水面,恢復繩形。隨即,便發生了羅叉治療無效的事,沒過幾天,張資便病逝了。

不久,呂光死亡,其子呂紹繼承帝位。數日後,呂光的庶子呂纂殺呂紹自立為王,改號咸寧。咸寧二年(公元400年),有豬生子,一個身體三個頭。東廂房又有龍出現,從井中飛到帝王理事的大殿前盤卧,待天亮時就消失不見了。呂纂以為這是祥瑞的徵兆,將大殿命名為「龍翔殿」。

不久,又有黑龍出現在當陽九宮門上空,呂纂便改「九宮門」為「龍興門」。羅什大師上奏說:本該隱而不現的龍出遊顯現,不正常的豬妖出世,這都是在傳達異相。龍屬於陰類,它的出入都有規律,依時勢而定。而現在人們屢屢見到就屬災禍,必有下人謀反犯上。此時君王宜克已修德,以響應上天的警戒。

呂纂不聽,與大師下棋殺子時不經意戲言:砍胡奴頭!羅什大師答:您不能砍胡奴頭,胡奴將砍他人頭。這句話大有深意,然而呂纂卻沒能領悟。

呂光的弟弟呂保有一子叫呂超,小名便叫「胡奴」。後來呂超果然將呂纂斬首,冊立其兄長呂隆為君主。人們方才知道大師說的話被驗證了。

圖為陝西省戶縣草堂寺山門及大殿。草堂寺古稱長安逍遙園,又名大寺。後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至長安,住此譯經。茅茨築屋,草苫蓋頂,以山為宅,以草為堂,故起名「草堂」,是中國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是我國佛教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佛經翻譯場。

入秦弘教:

逍遙院里蔥變香草

長安城內瑞應連連

至此,羅什大師已停留在涼州(今甘肅武威)積年(註:據史料為17年)。呂光父子既不弘揚佛法,故羅什大師便積聚涵養自身對佛法的精深知解,沒有對大眾廣為宏化。此時,求請大師前往中土的苻堅已逝,兩人再不能相見。

直至姚萇篡位關中後,也被羅什大師的聲名才德吸引,虛心邀請他前往後秦。但諸位呂氏王族認為大師足智多謀,怕他為姚萇作謀師,便不許大師東去後秦。姚萇死後,其子姚興繼位,再次派人敦促,請羅什大師前往後秦。

姚興後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三月,出現了不同根系樹木連理相生的現象,長安(今陝西西安)逍遙園(今陝西戶縣草堂寺)內的蔥變成香草,被認為是吉祥的預兆,將有智者前來。至五月時,姚興派遣隴西公碩德西去討伐呂隆,大敗呂隆軍隊。九月,呂隆呈奏疏歸降後秦。姚興這才得以迎接羅什大師從邊關進入中原。

圖為羅什大師翻譯的《金剛經》《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讓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佛經如《阿彌陀經》《法華經》《金剛經》等,均由羅什譯出。

譯經巨擘:

譯經三百餘卷

文義圓通遠超前人

當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大師到達長安,姚興對他以國師之禮相待,極為優待恩寵。二人以智言相對,整日聚在一起促膝長談,共同研究佛法的微妙之處,極盡勤奮地研探大道,以至於一年到頭都在研習,完全忘記了疲倦。

佛法東傳漢地始於東漢漢明帝時期,經歷了魏晉後,流傳的經、論漸漸多了起來,而支謙、竺法護等前人翻譯的經論多有義理前後抵觸,對佛學專有名詞及在漢語中難以找到對應表達的梵文辭彙等,多用類比等方法來解釋的問題。

姚興少小時就通曉崇敬三寶,堅定志願搜集輯錄佛門經藏。而羅什大師既住錫其國,姚興便請他入住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出諸部佛經原典。大師對這些經文多能背誦,且對其義理無不通達,能流利譯為漢語,且讀音和意義都圓暢無礙。

翻閱舊時的漢譯佛經,其義理多有錯誤,這都是由於譯者對梵本的理解偏失造成的。於是,姚興大開譯場,命僧?、僧遷、法欽、道流、道恆、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位僧人咨照羅什的知解翻譯佛經,更詔令羅什大師翻譯《大品般若經》(註: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當時,羅什大師手持梵本佛經,姚興手持舊時的漢譯本,再與羅什大師新譯的版本相互比照勘校,凡是與舊譯本相異之處,新譯本的義理皆圓通無礙,令眾人無不驚訝讚歎,心悅誠服。

姚興認為佛法義理博大精深,其教其行純善無惡。在他看來,對佛法僧的堅定信仰是出離苦海的渡口,是統理世事,堪破世相的最高法則,因此以小乘九部經(註:「小乘九部經」含義見前文註解)為精神寄託,潛心研究佛教三藏十二部(註: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包括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並著有《通三世論》,以勉勵大眾明了因果。後秦的王公貴族乃至各階層對國君的崇佛風範十分恭敬讚歎。大將軍、常山公姚顯,以及左軍將軍、安城侯姚嵩都篤信因緣業報,屢次請羅什大師在長安大寺中升座講說其新譯佛經。

羅什大師相繼譯出《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十住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佛說首楞嚴三昧經》《持世經》《佛藏經》《菩薩藏經》《佛遺教經》《佛說莊嚴菩提心經》《諸法無行經》《菩薩訶色慾法》《自在王菩薩經》《十二因緣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千佛因緣經》《禪秘要法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佛說彌勒下生經》《十誦律》《十誦律比丘戒本》《梵網經菩薩戒本》《大智度論》《成實論》《十住經》《十住毗婆沙論》《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等,總共三百餘卷(註: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共有74部384卷。),這些漢譯經典暢達梵本神韻,神顯佛法源頭,將佛心法意的奧妙真諦,以極致準確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當時,四面八方研究佛教義理的僧俗善士,不遠萬里外雲集長安,這宏偉的盛況經久不衰,影響深遠,至今為眾人所傾仰。

上圖為中國凈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

下圖為美術作品中的羅什大師與什門才俊。

眾之法眼:

慧遠大師傳書咨疑

三千才俊皆出什門

建康龍光寺的釋道生(註:即《高僧傳》中的竺道生大師)大師對佛法的理解智慧入微,能超脫文字的束縛,領解書面之外的深意。學習經藏時,他每每害怕舊譯經文與佛陀原意相矛盾,便前往關中【註:「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向羅什大師請教咨決。廬山釋慧遠大師(註:即中國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學貫群經,是遺住娑婆,度化眾生之棟樑。然而當時距離佛陀住世,可隨時咨請疑問的時代已過久遠,慧遠大師在學習經教中有諸多疑問,便以書信諮詢羅什大師,書信內容詳見《慧遠傳》。

早先有僧人名叫僧睿,才智識見高明,常跟隨羅什大師傳寫經典。羅什大師每每為僧睿講解印度的文法修辭體式,比較其與漢語文辭的異同。他說:「天竺(印度)舉國有風俗,甚為重視文字的文法體式,其文體韻律,以能伴音樂為佳。但凡覲見國王,必要讚歎其德行,而拜見佛陀的禮儀,則以歌詠讚歎為貴。所以說,我們在梵本佛經中見到的偈頌,都是這種形式。但將它由梵語直譯為漢語,就會失去梵語原句的煥美文辭,雖然傳達了原典大意,但其文體卻相隔太遠。就如同嚼飯給人,不但失去了飯菜的美味,還會令人作嘔一樣。

羅什大師還曾作頌辭贈給弟子法和:

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

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

(註:「哀鸞」是佛國凈土中一種能發出微妙柔軟、和雅美聲的聖鳥,所演唱的是清凈法音。,「九天」指天的最高處。)

大師總共作了10首這樣的偈子,文辭比喻都與此類似。

羅什大師雅好大乘經典,志向廣為弘揚,他常常感嘆:我若是執筆作大乘論書,不是迦旃延(註:迦旃延為佛陀弟子,被稱為「議論第一」)能夠相比的。但現在身處秦地,這裡能理解第一義諦的人寥寥無幾,我猶如折翼之鳥,被困於此,還有什麼可論的呢?於是凄然息止了造論的念頭,只為姚興著寫了《實相論》兩卷,並注釋了《維摩詰經》。大師出口成章,其著作一次即成,無須刪改,辭喻婉約,義理深邃。

【編者註:據史料記載,羅什門下有名德才俊三千餘人,著名者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恆、曇影、慧觀、慧嚴、道融、僧正、僧遷、法欽、曇無成、僧導、僧業、僧嵩等大師,後世有什門八俊、四聖、十哲之稱。】

圖為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中的鳩摩羅什形象。

示現度眾:

能吞針方能取妻

但取蓮花不取泥

羅什大師神情似洞照世事,為人傲岸出眾,遇事立即通達領解,其智其慧罕有人能匹敵。且他天生性情仁厚,其心博愛眾生,謙遜無我,循循善誘,勸化眾生,終日無所倦怠。

後秦君主姚興常自以為仁慈地說:大師睿智慧穎,悟性超群,天下唯一。如果一旦轉世(註:此處婉指去世),法種後繼無人怎麼行呢?於是便派了10位歌舞伎女,逼迫命令大師接受。自此以後,就不讓羅什大師住在僧寮中,為他另建官署,以豐厚充足的物質供養。此後,每當升座說法時,大師就先拿自己破戒的事作譬喻,警戒眾僧不要效仿,他說:臭泥中生蓮花,你們只採蓮花即可,不要把臭泥取上來。

【編者註:與後人的想像不同,關於羅什大師戒虧一事,有評論講述了一則著名公案,或能體現他的大士境界:大師在草堂寺期間,有僧見其受妻不住僧舍,便託詞效仿。大師聽聞後,於缽內盛滿細針,遍請諸僧,說:你們如果能仿效我吃下這些針,就可以蓄妻室了。」說罷,像跟吃平常食物一樣,張口將針全部吞下,而後沐足,自雙足毛孔中一一取出。諸僧見此無不慚愧羞澀,心悅誠服,不再有懷疑的異想。

後人多以羅什大師「戒虧」一事為言柄詬病大師德行,卻不知聖者深悲切願,為度眾生乃作示現。猶如白蓮質潔氣清,出淤泥而不染,而俗心者以染污眼目觀聖者之心,則不見高潔,只見淤泥。】

當初,羅什大師在龜茲國時,跟從卑摩羅叉律師學習戒律。待卑摩律師前往關中後,羅什大師欣喜不已,極盡師道之理。卑摩律師不知羅什被逼破戒一事,就問他:你與漢土因緣深厚,有受法弟子多少人?羅什大師答說:因漢土的經、律還未能齊備,新譯出的佛經及各部論,多是我譯出的,三千僧徒,也都從我聽受佛法。但因累世的業力障礙深重,所以沒有資格接受他們對我行敬師之禮。

神僧杯渡(註:杯渡尊者不知姓名,因人們常目睹他乘木杯渡水而被得名「杯渡」,尊者修行境界莫測,神異事迹無數,而被記載於《高僧傳》)在彭城,聽說羅什大師在長安,便感嘆道:我與羅什在這場幻化的遊戲中一別已有三百餘年了,相見杳然無期,只有期待相逢於來生了。

上圖為陝西草堂寺內的鳩摩羅什尊者舍利亭。下圖為舍利亭內的羅什舍利塔,內供奉有羅什舍利。塔建於唐代,玉石結構,單檐亭閣式,高2.33米,上有後人所刻「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舍利塔」的刻字。

舌根不壞:

深領佛心 傳持法印的明證

臨圓寂前,羅什大師微覺身體四大(註:「四大」指地、水、火、風,佛教教義認為人的身體由這四大元素構成,四大調和便身體健康,反之。)不適,於是口念三遍佛咒,請一位外國弟子按此吟誦以治療自救,沒來得及等到弟子照做時,便感到將不久於世。於是大師強拖病軀,向大眾道別說:我們因佛法相遇,竟未能窮盡此心奧秘,又將輪轉後世,心中哀傷無法言說。我自認混沌愚昧,聊且充當傳譯佛經的角色。總共翻譯出的三百餘卷經論中,唯有一部《十誦律》,未來得及刪改煩蕪,但保存了本旨,必無差錯。願我宣說翻譯的所有經典能流傳後世,令一切大眾都能通達弘揚。今天,在大眾面前,我願立下真實不虛的誓言,如果我所傳譯的佛經沒有謬誤,待此身焚化後,舌頭便不焦爛。

後秦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八月二十日,也就是東晉義熙五年,羅什大師於長安圓寂。他去世後,即以外國風俗,於逍遙園荼毗(註:佛教術語,指火化)。薪火熄滅後,身形粉碎,只有舌頭不壞,未燒成灰。後來,一位外國僧人來到中國說:羅什大師所能諳知背誦的佛教經藏,翻譯出的尚不到十分之一。

羅什大師最初名為「鳩摩羅耆婆」。按照當時外國人的取名習俗,多以父母親的名字為本名——羅什大師的父親名叫鳩摩炎,母親字耆婆,所以兼取兩人的名字為名。

然而,對大師去世的年份,各種史料記載不一,有的說是弘始七年(公元405年),有的說是弘始八年(公元406年),有的說是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考察七與十一之說,或是因為字形訛誤造成的。而有關譯經的目錄中,也還有弘始一年(公元399年)的記載,恐怕附和這三種說法的其他記載,都是錯誤的。

大士在人間鳩摩羅什大事紀

頓發送到

頓 發 送到

出身王族

父親鳩摩羅炎為婆羅門,即將繼承相國之位時避走出家,至龜茲國,被龜茲國王白純的妹妹看中,強嫁給他,後生鳩摩羅什。

天才博學

7歲出家,過目不忘,每天能背誦小乘經典3萬多字。對世間的知識,如醫術、占卜、星相、文辭、語言等無所不通。10歲時在罽賓國與外道經師辯經獲勝,聲名大振。12歲時隨母遊歷諸國,在溫宿國挫敗自稱「天下無敵手」的外道論師,名震西域。

為師者師

學盡了小乘經教和世間知識後,鳩摩羅什法師同他母親到印度去學大乘經典,而後專弘大乘。教授鳩摩羅什小乘佛法的老師聽說後千里迢迢趕來龜茲求法,拜鳩摩羅什為師。

譯經巨擘

前秦苻堅聞羅什德行,派大將呂光率7萬大軍攻佔龜茲國,以武力迎接鳩摩羅什前往長安。羅什大師期間受盡屈辱,於政權更替中被困涼州17年。而後,後秦姚興遣使迎請鳩摩羅什到長安,奉為國師,講譯佛經。羅什相繼譯出《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十誦律》、《梵網經》等經律,及《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實論》等論。譯經總數《出三藏記集》作35部294卷,《開元釋教錄》作74部384卷。

責編丨譯文丨排版丨雋永西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倓虛法師:見月律師的克苦精神
虛雲老和尚:神通並不稀奇
謗僧的原因與如何避免謗僧
結夏安居制度及其意義
憨山大師:照見五蘊皆空,即破生死機關

TAG:明覺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喚醒絲路傳奇:敦煌浦江喜相逢
椒林 古南方絲路的重要驛站
曠世奇珍《絲路山水地圖》,帶你了解明代絲路
絲路瑰寶——彩陶帶您探尋《山海經》中的遠古圖騰
茶馬古道——絲路明珠張家川縣龍山鎮
絲路遺韻與古今迴響——吳蠻與絲路音樂大師及華陰老腔皮影導賞
黎巴嫩卡拉卡拉舞蹈劇場攜《穿越絲路》舞動神秘東方韻味
「絲路明珠·燈耀隴西」新春燈展在古萊塢亮燈上演
北京世園會吉爾吉斯斯坦展園:「草原絲路上的明珠」
絲路主題音樂會奏響馬德里
打跑西突厥:影響了絲路的暢通,唐高宗派蘇定方征討西域
《山海經》:絲路上的小道消息
陳明:《大唐西域記》故事及其圖像在絲路的流傳
絲路繪心聲 畫語傳真情 「絲路畫語一當代嶺南書畫名家聯展」在港舉辦
冰峰丹山映碧水 絲路古道老虎溝
絲路明珠——烏魯木齊
上博詳解斯里蘭卡考古: 六百片北宋瓷片講述「海上絲路」
《絲路明珠:敦煌石窟在威尼斯》在義大利開展
絲路佛光——古絲綢之路佛教石窟文化考察紀行
渝貴鐵路通車,西南連接海上絲路快速通道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