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尚書》與史官文化

《尚書》與史官文化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尚書》,《尚書》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非常深遠的影響,同時《尚書》也是一部非常複雜的典籍。他研究《尚書》的學問,叫尚書學,是一個非常龐雜和專業的學問。古往今來無數的學者為之皓首窮經,關於《尚書》的研究著作那也是汗牛充棟,今天我這個講座主要是給大家介紹一些《尚書》的基礎性知識,為大家今後讀《尚書》這本書提供一些引導和墊鋪的作用。我們提倡讀書要讀原典,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去讀古籍,別人講的再好,那是別人的體會,只有自己讀出來的心得,那才是自己的收穫。為了提高大家的興趣,我在講座中盡量多給大家講故事。

今天這一講我主要給大家介紹《尚書》的成書和流傳過程,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接下來的幾講當中,我結合《尚書》它所涉及的各個朝代的歷史,給大家詳細講解《尚書》每一篇背後所記載的一些歷史故事。好,書歸正傳,我們先看一下《尚書》這本書。《尚書》它是史官文化的產物,《尚書》究其本質來說它就是一個歷史書,是一批歷史文獻典籍的彙編。大家可以看一下《尚書》它是涉及虞、夏、商、周四個朝代,每個朝代所涉及的歷史文獻呢,就以這個朝代命名,比方說虞,叫虞書,夏叫夏書,商叫商書,周是周書。這裡面虞書有五篇,夏書有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最多因為它也是最晚有三十二篇。大家注意我把這個,每個篇名的顏色有不同。商書它有六類文體典、謨、訓、誥、誓、命,典是對某一個歷史史實進行一個專題的記載,謨和這個謀這個字是相通的,是記載君臣謀劃治國方略的,其實就是會議記錄。訓在《尚書》當中指的是丞相對君主進行告誡這些話。誥是對於上級對下級進行勸解誥勉的這麼一種文章。誓是在戰鬥即將開始,君主對將士進行勉勵,相當於今天我們說的是宣誓令,動員令,戰前動員。命呢就是指君主他所頒布的命令。

《尚書》的命名也有三種方式,一種呢是用人物做他的這個名稱,比方說盤庚、微子,這都是用人名做他的篇名。另外一種呢是用事件做他的篇名,比方說高宗肜日,西伯戡黎,還有的是用這個篇章裡面所講的主要內容,比方說洪範篇,洪範篇講的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則,講的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的法則,他就把他做成,作為一篇的題目,洪範、無逸都是這種情況。

從寫作文章,從寫作時間上來看呢,《尚書》這些篇目有兩類,一類是在當時發布了命令,發布了這個宣誓,動員令之後,現場記載下來的這類文獻。這種是現場記載的文獻,另一種是事後根據歷史傳說或者流傳下來的事迹做的整理,這是事後的這種記載的文獻,這是另外一種,有這麼兩類。當然還有一種分類是分為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這兩類實際上也是尚書文章真的和偽的這兩種分類,就是剛才我讓大家注意到這個題目標黑的這些都是今文尚書,它呢都是真的文章,真的文獻,標紅的這些呢他是古文尚書,這些文章他被後人確認為是偽,至於為什麼偽呢?我們後面還要提到,現在我們就先把它點到這裡。為什麼說它是偽造的呢?下面我們還要講到現在先點一下題。

按照古人的說法,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是他們所說,或者是他們寫的。因為古代人相信這些文章裡面記載的道理非常深刻。它的內容非常高大上,那是非這些聖人級的人物,別人是寫不出來的。這種看法呢叫信古派,在清代以前大家都是這麼相信。但是到了20世紀初,我國學界又產生了一個流派,叫遺古派,這遺古派他們認為堯舜禹以及夏朝都是傳說中的人物和朝代,沒有任何出土文獻或地下材料支持,那麼他們的存在就是個問題。這個人物,這個朝代他存在疑問,那何況他哪來寫的文章呢。所以說這一派他們就認為虞書、夏書,至少他們都是不可能是真的是這些人寫的,都是後人偽造的。因為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才有的,商代之前他沒有文字嘛。這遺古派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呢越來越多的出土文獻證明,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聞名不可能從商代突然就產生了。在之前肯定有一個很長的過渡過程。你完全否定之前存在中華文明那也是不對的。為了慎重起見,我在這裡做了一個揣測,這是我的一個思考吧,比較折中的說法。那就是在商代文字產生之前,那段歷史呢它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記載。那麼沒有文字能流傳嗎?在文字產生之前,人類的記憶力是非常驚人的,比方說希臘的荷馬史詩,我國藏族的格薩爾史詩,還有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這些史詩動則是幾十萬字,幾十萬行,這麼龐大的著作都是傳統民間藝人,通過歌謠的形式給它流傳下來的。所以說在文字產生之前通過這種方式口耳流傳的方式把這個事迹,當然也不是說完全原原本本,肯定會經過加工,經過這種變異傳到了有文字的時代,在商代又把它寫下來。一直到後來也在不斷地在傳抄,流傳的過程當中會有一些改變。商代的這些文獻呢,我們就相信他應該是商代人,他們寫下來的,他們寫下來呢最後是在周代,周朝的宋國人,這也是商朝的後裔他們最後寫定。

至於周代,周書裡面這些篇章我們就說它應該就是當時的記錄了,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的。那麼具體是由誰來承擔這個記錄整理的工作呢?應該是史官,中華民族它是一個早熟的文明,怎麼說它早熟呢?比較早,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產生了專門記載,記錄整理流傳文獻的這麼一批人和機構,這就是史官。很早我們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機構,史官。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視歷史的一個民族,在歷史上,歷史學,那是最早發達起來,也是非常繁榮的一個學科。在最遠古的時候,史官這是最早設立的這麼一種官員和機構,史官他負責記載國王或者天子他們的舉動一舉一動都要有史官記錄下來,所以說後有個說法叫君舉必書,君主他無論做什麼舉動,說什麼話,都要給他記錄下來。後來這個史官又分為了兩類,一類叫左史,一類是叫右史,分成兩個官職,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也就說左史這些人他是專門記君主他的話的,君主說了什麼話,發布了什麼重要的指令,這個他要及時記錄下來。右史呢專門記君主他做的事情,記言的呢就產生了尚書這樣的一些文獻。記事的呢就產生了春秋他們整理記錄下來整理成書,就是春秋這樣的文獻。

到了後來,我們看《大戴·禮記》裡面有這麼一個記載說「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太子有過,史必書之,史之義,不得不書過,不書過則死」,也就說史官他有很高的權力。他在日常工作中,記載國王,記載君主的言行,他不僅是他的作為,不僅是他的權力,更是他的責任,如果不記載,不能很好的記載,那他就有罪,在這裡呢說的是太子的教育,太子的教育在度過早期的教育,就是成人之後,他是由史官來督促他的,史官要幹什麼呢,要經常把太子的錯誤給記錄下來,你不記錄下來,那就是你史官失職,可見他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大戴·禮記》所記載的這段話呢是史官權力其實是已經有所下降的時候,那麼個情形。在更早的時候,權力會更大。但即使到了周代,史官權力有所下降,它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當時的政治權力機構當中。我們這裡有兩個小故事,一個是關於晉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晉國,晉國在公元前607年當時的國王叫晉靈公,他非常昏庸,他想謀殺,想誘殺他的一個權臣,也比較正直的一個大臣,叫趙盾,趙盾他聽說了這件事,說國王請他來赴宴,說周圍已經埋下伏兵,只要他一去就會給,把他給亂兵殺死,他就帶著他的兒子趙朔逃亡,這個事情影響很壞,晉靈公的姐夫趙川也是趙家人,他呢聽說了晉靈公這件事,就去找晉靈公理論,在理論的過程當中,發生了衝突把晉靈公給殺死了。趙盾聽說了這件事之後,聽說國王被殺死了,那抓緊回來吧,又回到國都,然後把晉靈公的叔叔給擁立為國王,就是後來的晉成公,他呢也因為擁立的這個。趙盾也因為擁立晉成公,被登上了相位,登上相位之後,他就想聽一聽史官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就找來了太史令叫董狐,說怎麼記載,董狐也不客氣,也比較,也不隱瞞,就是拿了當時的記載,他寫的記載,給這個趙盾來看,說秋七月,趙盾弒其君。弒君這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大的罪名。趙盾就不服了。說大家都知道這國王他不是我殺了,你為啥讓我背這個罪名,董狐就跟他說了,你看你身居相位,你逃亡是不錯,但是你沒逃出國境,只要你在這國境之內你就是這個相。你回來之後發生了這件事,雖然你沒直接動手,但也沒下命令,但是呢你回來你不治這些弒君人的罪,那就等於你認可了,那這個罪名就是你呀。趙盾也沒話可說,董狐秉筆直書,他拿他也沒辦法。

後來又發生了在齊國又發生了一起這樣類似的事件,那是公元前548年,齊國的大夫崔杼,殺死了,齊莊公,這一件大事那史官肯定要記載了,國王都被殺死了。史官怎麼記的呢?崔杼就想看一下,這個史官就過去,就給他看了。寫的是崔杼弒其君,也是秉筆直書。崔杼這個人可能沒有趙盾修養那麼好,說你不能這麼說,你給我改一下,史官不改,不改,好,殺頭。當時史官往往他都是家族傳承,一家人都從事這方面工作,就把這個史官的弟弟叫去,讓他再寫,這個弟弟還是那麼寫,崔杼又把這個弟弟給殺了,讓他的三弟,另外一個弟弟來繼續來寫,看他怎麼寫呢,他還是寫崔杼弒其君,可能崔杼也是殺累了,最後也有可能有點良心未泯的意思,就讓他走了,無可奈何。三弟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另外一個史官叫南史氏,說你幹嘛來,他說我聽說你們兄弟三個都被殺了,我得把這段歷史給記錄下來。他說不用了,已經記好了。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這是多麼一個慘烈的場景。史官群體就是有這麼一種風骨和這麼一種職業的榮譽感和職業的責任感。正是因為有這麼一群史官,才產生了尚書這麼一部書。

可惜這個,就是齊國這三兄弟作為太史,作為史官他們的名字都沒流傳下來。我們只能說這,太史這三兄弟後來文天祥寫正氣歌的時候,寫進去了。說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把他們作為天地正氣所寄託,所表現出來的這個形象。

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那種真正的宗教信仰,信佛信道信什麼,中國人往往是有很多信仰,但是呢那種不計條件。

有些人說中國人沒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因為中國人信佛信道啥的都是太功利,而真正的宗教信仰必須你是和你信仰的對象不計功利的那樣去相信,不是我給你上上香,交點香火錢你就保有我如何如何,那不叫真正宗教信仰,從這個角度講呢,中國人這個在具像,有這些神靈形象的這種宗教方面確實是做了一點。但是中國人他有一種非常真正的宗教,那就是歷史,每一個人都相信自己在歷史當中能有自己的位置,無論自己受過多大的冤屈,或者自己付出多大努力,都會在歷史當中得到正確的評價或者是得到報酬肯定等等。也就說人的生命如何超越,很多宗教確實虔誠的人他是通過向神靈向來世,來中國人呢靈魂的超越,或者個人人生的超越,他是在歷史當中實現的。所以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最真正的宗教。話又說回來,正是因為中國人有這樣虔誠的歷史信仰,有這種成熟的歷史文化,所以說我們在最古的時代,最遠古時代這些文獻這些歷史,它不是通過史詩,有些人說中國為什麼早期沒產生偉大的史詩呢,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史官這種機構,這種文化。所以說我們最早的呢有尚書。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保護古籍,上海近十年有哪些成果
葛劍雄:中國古籍能保存至今,是先賢不惜生命代價傳承下來
四屆五中全會前後的胡漢民與西南時局
宋雲彬:略談整理古書
回憶廢紙堆里讀「禁書」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尚書》觀周初德治文化
《尚書》:古人的律法智慧
《尚書》文體的形成
《尚書》:春秋治政文化的源泉
顏真卿殘卷《讓憲部尚書表》的簡介和譯文
沈尹默楷書臨《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的和學術影響是什麼?
《尚書》、《詩經》等古籍,怎麼逃過焚書坑儒的?
廖名春:清華簡與《尚書》研究
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尚書》
劉佳尚書法欣賞《鋼筆楷書規範字帖》
知識文化: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你可知六子全書是什麼
《尚書》:顛覆王朝的酒香
《尚書》:古代帝王政治思想的寶庫
國學知識——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皇室文集《尚書》
沈尹默楷書臨張旭《尚書省郎官石柱記》
《尚書》——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儒家經典《尚書》中的文化精髓,蘊含人生大智慧!
從《尚書》看周公:《尚書》中的天命
《尚書》:無盡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