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對「情感的解釋」

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對「情感的解釋」

情感大腦的發現 愛是情緒,由情緒而產生了那麼多的畸形與變態,情緒就成為罪過了。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情緒的來源及發生髮展的情況。近年來國外對情緒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紐約大學神經學專家約瑟夫·杜勒發現人腦中有形如杏仁的神經細胞核團位於邊緣系統圈的底部,腦幹的上端,它共有兩個,分列腦的兩側,稱其為杏仁核,它專司情緒事務,若將杏仁核與腦的聯繫割裂,則出現「情感盲」。

一個病人因嚴重癲癇而採取外科手術,切除了杏仁核,其後他變得對人毫無興趣,離群索居,雖然他具備完好的會話能力,但卻再也不認識親朋好友,甚至連母親也認不出來,親人對他的冷漠痛苦不堪,而他卻麻木不仁。鑒於這種理論,於是判斷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理智大腦,一個是情感大腦。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某些情緒反應,情緒記憶的形成可不需要意識、認知的參與。杏仁核可儲存記憶並促使我們還不知所以時就已作出反應。例如當人被蛇咬過後,一見到一段繩子,心中就會一驚,顫抖,出虛汗。這些就是杏仁核記憶被調出而作出的生理反應,而無需理智大腦的推演,最初的千分之幾秒,腦不僅無意識理解了這是什麼,還已決定了是否喜歡,可見情緒自有頭腦,可擁有獨立於理智中樞之外的觀點。

理智大腦與情感大腦是怎樣工作的呢?愛荷華大學醫學院的安東尼.戴馬西歐博士致力於研究情緒對生活長期影響的重要因素,提出反傳統的觀點:認為在理性決策中情緒參與必不可少,情緒指引方向,純粹邏輯再縱橫捭闔。 我們今天面臨的世界充斥著各種選擇,生活教給我們的情緒經驗,在決策過程中的一開始就排列,集合所有的可能性,篩除一些,突出一些,以便做出最佳選擇,因而我們進行思考推斷之時,不僅有思維中樞,同時也有情緒中樞的參與。現代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內驅力必須有情緒對其信號進行放大、提高和加強,才能發揮動機作用。

另外,情緒也可以與有機體的能源系統相聯繫,單獨動員有機體的能量,激發人去行動,起到動機的作用。情緒是認知發展的契機,它激發人去探索、去認知。大家知道,興趣(興趣具有情緒性特點)使人離開無關緊要的事物而集中指向於所要探究的客體上,並對孩子的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組織和監督作用。由此可見,情感在推理中舉足輕重,情緒與思維攜手共舞,情緒中樞引導我們的決策能夠因時制宜,與理性中樞聯手,或強化思維,或瓦解思維,雖然理性中樞是情感的行政長官,但邊緣系統的杏仁核也有可能控制整個神經系統,那時情緒有如洪水決堤,使人完全喪失理智,更別說權衡利弊了,夏斐的母親就是一例,因神經系統「短路」而失控,事後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幹了什麼。

人們常常看到智商(IQ)很高的人,生活卻並不如意;而智商平平者卻獲得極大的成功。以往的心理學很難解釋這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尼爾.戈爾曼提出人的成功除了與IQ有關之外,決定人的成功還有另一種因素--情感智商(EQ)。它包括: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激勵,移情與社交能力。情感智商缺乏的人會影響智力的正常發揮,導致很多後遺症:心理壓抑、飲食失常,年少早孕,衝動好鬥以及暴力犯罪。戈爾曼還指出,情感智商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得,對於兒童,情感教育對大腦的發育更是至關重要。 我們了解了這麼多的當今最新的理論,再來看單向的愛為什麼不美滿的問題,發現解釋它容易得多了。 專橫的愛,沒有讓孩子感知到愛,孩子並沒有在一頓暴打之中,體驗到愛的舐犢之情,相反的得到的是成人肆虐的凌侮的影子,而這些可能將伴隨他的一生。嬌縱的愛,讓孩子浸泡在愛河裡,已經沒有了被愛的感覺,前例中奶奶把別人讓給自己的座位又讓給了孫子,半大小子的孫子不認為這是奶奶給自己的愛,要不然怎麼會有「這有什麼了不起」的話?他已經完全沒有了情感知覺,當然也就沒有了情感控制,被這樣的情感左右理智,發展到後來,失手打死人就成為必然的事了。 贖買的愛,把情感當作一種交易,孩子會以為,因為自己的付出,換得了父母的情感,那麼這種情感是不必回報的,也就沒有了愛的體驗。長期在這種愚蠢的愛的籠罩之下的孩子,情緒或暴躁、憂慮,或苦惱、沮喪,或輕蔑、懊惱,調控情緒的能力極差,從不關心別人,當然也就沒有朋友,成為情感弱智,事業上絕難成功。

怎樣做才能使愛體現教育的功能呢?首先,父母的愛孩子需要感知。情感智商的核心就是自我感知,當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察覺。這種知覺程度越敏銳,那麼情感智商越高。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是對自己情感知覺的一種錘鍊,如果孩子沒能感受到愛,那麼表示他情感遲鈍,也就少了自我理解和領悟,容易被捲入自己情緒的狂潮中,無力自撥,聽憑情緒的主宰。其次,通過愛的互動,必須讓孩子體驗付出愛的幸福。愛是相互之間完成的。父母愛孩子,孩子也要愛父母,這種心理體驗就是識別他人的情緒,即移情。移情是情感自我覺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一種能力,也是搞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孩子有了付出愛的體驗,才能關心別人,同情別人。孩子通過細微的愛的信號洞察到他人的需求,這對以後孩子處理人際交往大有好處,提高人際互動的效能。 由此我們可以稱愛的藝術了。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這種做法:當一個劈雷過後,嬰兒被嚇得一抖,母親立刻把孩子抱在懷裡,用手輕撫孩子的頭髮,嘴裡叨念著:「摸摸毛,沒嚇著;拍拍心,魂上升,寶寶跟媽媽回家嘍」。如此數遍,孩子在媽媽的懷中,感受到溫暖,臉色又紅潤起來,情感得到撫慰。無疑孩子體驗到了愛的情感。但孩子大了,到了中學,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夫斯基新聞大爆料 的精彩文章:

TAG:夫斯基新聞大爆料 |

您可能感興趣

情感科學
情感諮詢師來說戀愛心理學
大學校(情感故事)
學霸和學霸在情感中相遇
走進偉大文學家蘇軾的情感世界
東方陽熹:關於學佛與事業和情感問題
著名文學家:情感真摯的詩人,俄國文學的太陽,卻因捍衛美貌妻子而死
愛與時間:《萬物理論》中的情感哲學
情理交融的情感哲學
華為朱平:科學服務一定基於數據和情感
將大學戀愛堅持到底(情感故事)
利用情感因素優化學前兒童線描畫教學的研究│宋揚
科學春秋:薛定諤的情感世界
堯西情感學院幫助千名女性解決了感情問題
傳統情感治療師 | 自媒體讓情感更心理學化
瞳愛情感學院:一招教你挽回分手的感情
小鹿情感男士
鄭博士:床對你情感的影響!
《情感文學》 李景春:嫂子
《情感文學》 李婷: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