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摘得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季播電視節目唯一大獎
今晚,《朗讀者》第一季獲得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季播電視節目獎!
首次轉型製作人的董卿上台領獎並發表感言:
「這是第一次以製作人的身份站在這裡,多少心裡還是有點緊張。首先要感謝白玉蘭對《朗讀者》這個節目的厚愛,我是第一次擔任製作人,我記得我們有一期節目的主題詞就是『第一次』,當時我在節目里採訪了青年圍棋手柯潔,那個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將很快直面AlphaGo,他講了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我真的很想贏,哪怕以後會成為一個笑話,我今天也要說,我一定能夠打敗他。今天我們都知道他沒有能夠贏,但是,他也沒有成為笑話,因為在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敢於去勝利的決心,和每一個人成長當中必須要面對挫敗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勇氣,這一點人永遠比機器更加高貴。而《朗讀者》節目也就是希望能夠彰顯這樣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中央電視台作為一個國家媒體,也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喧囂的時代,重新把目光投注到了最簡單也最豐富,最質樸也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扛起這樣一面文化的大旗。我們作為媒體人,也理應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這條道路上,一往無前,始終如一。謝謝大家。」
日前,製作人董卿出席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分享節目製作經驗,現場座無虛席。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
——很久了吧。
這是主持人董卿在央視節目《朗讀者》札記中的知而設問。
今年以來,各種關於朗讀的活動和討論風起雲湧,可以說《朗讀者》功不可沒。
而因為《朗讀者》,觀眾重新認識了董卿的另一個身份——製作人。
董卿在第23屆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 觀察者網 王可蓉/攝
為什麼要做《朗讀者》?
——因為文章在那裡
6月13日,在第23屆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上,董卿作為嘉賓打頭陣,講述了節目創作的背後故事,這也切合了論壇主題:中國電視節目的文化傳承和當代創新。
英國探險家喬治,在被問到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回答:因為山在那裡。
而《朗讀者》成功之後,很多人也問董卿為什麼要做這個節目,董卿借用喬治的話說:「因為文章在那裡。」
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承本身就是文章的傳承……作為一個媒體,特別是作為中央電視台這樣一個國家媒體,如果也隨波逐流,忽略淡漠丟失了這一部分,我覺得是非常遺憾的。
眼淚太多?
——從不排斥發自肺腑的眼淚
《朗讀者》 上線以來,豆瓣評分一路高歌,手機客戶端音頻播放量4.25億次(僅在喜馬拉雅FM一家平台),全網視頻播放量9.7億次,微信公號10萬+312篇,朗讀亭分布在全國13個城市81個人文景觀,並有2萬人參加提供了2400個小時的素材……
這一連串數字為業內津津樂道,《朗讀者》也被稱為現象級的原創電視節目。
但同時,也有人也有詬病:過於煽情、朗讀內容刪減、朗讀者的故事敘述過多等等。
對於「眼淚太多」的評價,董卿認為,節目得益於新媒體,也受制於新媒體。
短視頻往往被選取的都是一些極端的表達,所以大家看到了很多淚水的集結。
還有一點,我個人也是個淚點比較低的人,我從不排斥任何發自肺腑的眼淚,它能夠使我們變得更加透明、乾淨、輕鬆,我從來不認為哭的人一定低人一等,不哭的人一定更加深刻。而且後來我想,這個舞台上,還有更多讓我開懷大笑的人。
節目成型前,節目組開了幾十次的會議,達成了一個共識:無論如何,電視朗讀不是劇場朗誦,以前的劇場朗誦不能直接搬到熒幕,電視傳播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有集體感、共鳴感。
而董卿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觀點:
朗讀者的個人情感,所朗讀的文本的寫作者思想以及觀眾,這三者之間的關聯最大限度地重疊
,節目才會有成功的可能。這也是《朗讀者》「訪談+朗讀+解析」形式形成的原因。
在以「那一天」為主題的第11期節目中,
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回憶20年前,香港回歸典禮上的細節:僅為了讓英國國旗提前2秒降落,好為演奏中國國歌做準備,他與百般刁難的英方代表進行了16次談判。
講完了故事,安文斌朗讀了《可愛的中國》,獻給二十年前的那一天以表達對祖國的情感。
不少網友在了解到這些背後的故事後,直呼「看哭」。
這也是董卿所想在節目中呈現的,個人情感讓文本順勢而出,讓朗讀者有「我想要讀」而不是「我會讀」的主動表達,讓經典文化的傳播實現最大化。
文化節目如何接地氣?
——惟君心與我心同,方敢傾懷向君說
傳統的文化節目容易與下里巴人產生距離感,如何讓文化節目不曲高和寡?
董卿發明了一個詞——高而不冷,「高」就是文學自然而然的地位,「不冷」就要靠人的情懷,而不是光環打動觀眾。
因此,節目組打破了最初邀請全明星、吸引眼球的想法,而是選擇了來自各個領域有人格魅力、豐富閱歷的人。
董卿粗略統計了一下,第一季68位朗讀嘉賓里只有15位演員,更多的是作家、科學家、外交家、音樂家、工人……
而且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包括96歲的許淵沖、90歲的潘際鑾等。第9期節目還集結了13位清華大學的老院士、老教授,他們的年齡加起來超過1200歲。
很多人以為有董卿在,不愁請不到嘉賓,可她卻坦言,節目組前期聯繫了400位嘉賓,最後只確定了68位。
而且節目共呈現近百篇讀本,其實準備了超過1000篇;節目每期時長90分鐘,其實錄製了900分鐘。
從一分半鐘的札記到片頭音樂,從舞美到片尾歌曲,每一個細節都是匠心打造。
董卿說,邀請英國設計師參照世界各地最美圖書館、最美書店打造的舞台,連導演馮小剛都說值得電影人學習。
「惟君心與我心同,方敢傾懷向君說」,因為有了這些,董卿才敢說「我們獻出了十二萬分的誠意」吧。
重伎倆輕格局的節目我們需要嗎?
——不盡然
一個《朗讀者》,全民朗讀熱,但「低頭族」「手機奴」依然隨處可見。
上世界七八十年代,電視在美國佔據主要地位,有傳媒學家指出,電視讓人變成了遺忘症患者,人們對24小時內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卻對過去幾個世紀,甚至幾十年前的事情,都知之甚少。
董卿認為,隨著電腦、智能手機興起,這種現象正愈演愈烈,我們漸漸成了很健忘的人,而這也在影響著電視創作者和視頻內容生產。
「有些重形式而輕內容,重表象而輕本質,重潮流而輕歷史,重伎倆而輕格局的節目長時間霸屏,這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董卿說,「我想不盡然。」
這可能也是《朗讀者》一經面世,就引發熱議的原因。
大家突然覺得心靈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覺得《朗讀者》能在喧囂的時代,還敢於回歸最單純也最豐富的世界,讓大家重新體會安靜、莊重、雋永的情感帶來的美好體驗,並且在心靈的共振當中,有了一種重新認識自我、認知世界的可能。
「我們始終堅守一顆莊重之心,給生命以敬畏,給文學以禮遇。」
——董卿
來源丨
新浪微博@CCTV朗讀者、
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文/趙可心 )
編輯 | 劉冰玉
?央視綜藝
■
點擊關鍵詞有驚喜,試試看!
斯琴高娃 《寫給母親》
| 央視公益廣告 | 五四青年節
抱楊帆唱歌
| 朱迅搭檔孫濤 |
文藝名家講故事主持人演過的電影 | 小尼自拍 | 央視的配音演員
胖是工傷 | 美食有關的電影
取悅自己 | 有關癌症的謠言
一起為《朗讀者》點贊吧!
※小尼改行當「導遊」帶你看遍新疆美景,吃遍新疆美食!
※人有貴氣的八大特徵,你有幾個?
※這幾種病都是吃撐惹的禍!教你做個不傷身的合格吃貨
※馬躍、沈丹萍、李丹陽、田岷、劉全利挑戰「電風扇舞」,這畫面......
※切記!關係再好也不要忽視這10條潛規則
TAG:央視綜藝 |
※湖北廣播電視節目獎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舉行 致敬中國電視劇60年
※春節電視節目優選導視
※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視後視帝誕生?
※童瑤榮獲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女配角獎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揭曉,今年白玉蘭獎的評選有哪些特點?
※《新西遊記》首次當選韓國觀眾最喜愛電視節目
※廣東廣播電視台盛裝亮相北京電視節
※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者秦海璐劇名未讀出已然哽咽
※電視節新舉措重在惠民電影節深化「一帶一路」 上海國際影視節周六開票
※絲芭影視《小夜曲》亮相上海電視節 互聯網影視峰會引關注
※電視節颳起「中國風」 劉嘉玲再「戰」戛納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開通試運行
※國際台攜精品劇亮相戛納春季電視節繼續打造多語種影視譯製品牌形象
※《朗讀者》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向國外輸出的原創電視節目——聽董卿講述《朗讀者》
※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完整獎單出爐
※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項揭曉
※國之重器——鼎,是智能電視機!《山海圖》是智能電視節目!
※「白玉蘭」精彩綻放,第24屆上海電視節圓滿落幕
※宮崎駿僅第四 電視節目調查能自誇耀於世界的日本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