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照金記憶衣食村,大山的憂慮

照金記憶衣食村,大山的憂慮

採訪手記之三十八——

衣食村,大山的憂慮

作者:張軍朝

在瑤曲鎮西北約10公里的大山中,有一個名叫「衣食」的村落,不到700人,由6個自然村組成。相傳,明代因該村物產豐富,百姓豐衣足食,故名。得益於大山的恩賜,1993年的衣食村,是瑤曲乃至整個耀縣為數不多的富裕村之一。

北靠宜君焦坪,南連安里、石柱,東臨銅川王家河,西接柳林、廟灣,從廟灣東行,一路群山,瑤曲鎮152個自然村散落在210平方公里的山峁溝窪間。相傳瑤曲有五川、六山、十五面坡,境內溝壑縱橫,山巒重疊,賈曲河、瑤曲河於羅子村交匯,經西南流入沮河。瑤曲1939年首次解放,是當年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也是解放戰爭時期胡宗南進攻延安的前哨陣地,國民黨駭人聽聞的「火燒葫蘆村」事件就發生在這裡。

5月20日一大早,來到瑤曲採訪的第一天,我們就選定了衣食村,因為的它的富裕,也因為它曾經無數次迎接和幫助了那些叫「紅軍」的隊伍。

一條沙石公路從山腳蜿蜒繞上山樑,一路朝北,不時有運煤的卡車從身邊駛過,捲起一溜塵土。進入山間,遠處的山坡上有隆隆轟響的推土機在忙碌,不時有一兩處煤場露出地面,衣食的村道上,鋪著厚厚的煤灰和矸石,村中有飯館、商店和三三兩兩說著外地話的礦工。瑤曲境內地下煤炭儲量豐富,煤層高,質量好,清代以來就是傳統的炭場,許多貧困農民以在此背炭為生。

衣食村的富裕,和老區其他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村子一樣,也是因為煤炭。老支書張發銀給我們介紹,改革開放前的衣食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是全鎮最窮的村子,十幾歲的大姑娘穿的衣服連屁股都顧不上,村裡娶不到媳婦的大齡青年有三十多個。1979年,村支部頂著政策不允許、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壓力,硬是靠著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盡頭,帶領村民挖開了民國時期已經封閉的老窯口,憑著「老煤子」的經驗開山挖石,終於在開到第六口老井時找到了煤。從此,衣食村人開始一步步擺脫貧窮,走上富裕,1982年一年就娶回了26個媳婦;到1992年底,在老區絕大多數村子還像陳家坡一樣在貧困線掙扎的時候,衣食村的集體固定資產達到282萬元,村民銀行存款達到100多萬元,村裡辦起了圖書室、廣播站,學生上學、村民看病,就連地里用的地膜都由村集體補貼。提起帶領他們致富的老支書,村民們個個豎起大拇指。

衣食村的富裕,讓周圍那些地下沒有煤炭的村子嘆羨不已。其實,在照金,在廟灣,在老區幾乎所有首先富裕起來的村子,當問及這些年致富的原因時,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出同一個答案:我們這裡有煤,開有煤礦。

老區的富裕讓人欣慰,但單一的致富路徑引起了我們的擔憂。採訪路上,一個沉重的話題一直壓在我們的心頭:當一座座煤礦建起,當一座座煤山挖空,帶給老區人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改善,還有一個不久的將來必須回答的問題:挖完了煤炭挖什麼?1993年的煤城銅川,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峻地凸顯出來,13座大型國有煤礦紛紛因資源枯竭而陸續停產,30萬煤礦工人面臨下崗……

的確,煤炭的開採,使老區許多過去貧窮落後的地方富裕了起來,寺坪、衣食、背塔、南塔、穆家莊等無不因煤而富,他們對那烏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八隻高高舉起的拳頭,曾使寺坪人與貧窮告別;芋園十三戶農民在支書田發義的帶領下,向大山要效益;一座煤礦,使衣食村人實現了多少輩人不愁衣食的夢想,一步步走上文明的台階。然而,就在那烏金滾滾出,錢財源源來的時候,一種幹什麼都不如挖煤的特殊觀念開始左右許多老區幹部群眾的思想,許多耕地被棄耕荒蕪,大量的植被破壞,林木遭破壞性砍伐,水土流失嚴重。

面對大山,我們突然感到有點迷茫,不敢想像三五十年之後,當煤炭資源枯竭時,老區將如何面對那荒蕪流失的土地?如何面對土地流逝後糧食的危機?是否會遭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老區,是否有人能夠回答或解決這個問題?是否有人在為未來的發展早做打算?

革命老區衣食村會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答案呢?在村委會,當村幹部介紹說,1992年村子工農業總收入為252萬元、其中煤炭收入為225萬元時,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張發銀支書解答道,在衣食村開挖的第一個礦井沒有煤後,他們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從1989年開始,村上著手地面企業的起步,辦了一個飼料加工廠,組織12戶村民搞籠養雞;辦了一個麵粉加工廠,把農戶的餘糧收集起來加工成麵粉供應附近國有煤礦;變村民手裡的死錢(存款)為活錢,集資購買車輛組建運輸隊,到珠海等特區城市攬活干。興辦企業的同時,村上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購買了三台推土機專門用於平整土地,目前村裡的坡地80%已經整修成平地,糧食產量比1980年翻了五翻;1992年,村上還栽種了50畝蘋果,100畝花椒;為了推廣地膜玉米種植技術,村裡每年免費向村民發放地膜。從長遠考慮,村裡不斷加大對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從1985年開始,來村小學教書的老師除工資外,每月都能領到村裡額外給的補貼,每年免費提供一車煤;村中的孩子一到六年級免費入學,考上初中、高中村中都有補助,考上大中專院校的,獎勵300元;村裡出山的公路早就修通,今年計劃投資30萬元硬化路面……

張支書的回答給了我們些許安慰。夜幕降臨,在山間點點燈火的伴隨下,我們沿著比較近的山間小路返回鎮上,望著黑黝黝連綿起伏的群山,聽著溝澗里咕咕的溪水聲,心裡默默地祝福著,為老區的人,為老區的山,為老區的水,為老區的土地和森林……

二十多年過去了,銅川已不再被人們稱作「煤城」,在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工業強市、文化興市、生態立市,建設能源、果業、現代建材、裝備製造、食品加工、休閑養生6大產業基地,成功走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轉型之路,一個綠色大美的銅川充滿活力,穩步邁進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城市行列。

2016年9月17日,中秋節的假期,坡田裡的玉米開始成熟收穫,山上的林木依然青翠。從瑤曲鎮通往衣食村的水泥公路曲曲彎彎繞過山樑,路上很少有車來往,更是見不到一輛運煤的車輛。衣食村靜靜地坐落在群山環繞的溝谷中,與昔日的人來車往相比,顯得有點落寞。

正如記者預料的,據村副支書楊來虎介紹,衣食村以及周圍原來的煤礦,均已停產關閉,2010年後,就不再有一輛運煤車從這裡出入。老支書張發銀已經去世十多年,但其早早對煤炭挖完後經濟轉型的準備工作,卻是留給衣食村最大的遺產。如今,衣食村依然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以到山外跑運輸為業,平均兩戶有一台車;村中平整後的耕地發揮出重要作用,村民運用地膜種植的技術已相當成熟;村上圍繞「一村一品」、循環經濟的思路,利用這裡牧場條件好的優勢,正加緊肉牛、肉羊養殖業的發展。201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500元,是1993年煤礦鼎盛時期的13.8倍。

楊來虎帶記者在村中走了一圈,記者注意到,往日開礦時裸露的山體,已漸漸被綠色的植被覆蓋,山谷中不再有機器和車輛的嘈雜,不再有嗆人的灰塵和煤粉,大自然開始恢復它本應有的生機蓬勃。衣食村,藍天白雲輝映,綠樹清流相依,大山,不再憂慮!

墨出青松煙 筆出狡兔翰

舞文弄默(公眾號ID:wwnm322)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舞文弄默 的精彩文章:

一川墨,一縷魂,潑出滿紙雲煙
照金記憶尋訪小龍川
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書法,竟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老當益壯 寧移白首之心」,已入古稀的他用筆墨為自己寫了一部傳記
青出於藍勝於藍,他把于右任的書法寫的爐火純青!

TAG:舞文弄默 |

您可能感興趣

大山裡的鄉村
大山裡的小村莊——山皇
臨朐大山裡的村莊
大山裡的村莊——小河鎮瓦房村
湖北大山深處藏著一座神秘古村,村民大多姓劉,祖先背景強大
這裡大部分人姓金,安徽大山最後的匈奴部落,祖先是蒙古王子
湖北大山深處藏著一座神秘古村,村民大多姓劉,祖先身份顯赫
借幾縷晶瑩粉條,咀嚼出大山裡的情懷與鄉愁
鏡頭下:中國大山裡最團結和睦的村莊,一家蓋房全村都來幫忙
千果卉食遊記:「艷遇」稀罕美食,神農大山中的「全竹宴」
記憶八大山人
濁漳河谷:大山裡的古迹與它們的守護者
北鎮:千年古城 鎮山文化熠熠生輝 神秘質樸 剪紙凝聚大山情懷
秦嶺大山中的石頭房子處於半山腰,荒蕪村落只有大爺一人居住
大山裡的別墅,帶游泳池
安徽大山裡的神秘村莊,長壽的秘密
一種山海結合的美食,有大海的鮮味,大山的清新感,你見過嗎?
中國保存最古老的吊腳樓村寨,大山裡的最美村寨!
一組照片直擊深山裡的老人,他們守著大山寸土不離
開化大山裡的農場養著一大群純黑色的雞,它們的蛋居然是綠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