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一兩黃金一塊磚」,究竟是什麼磚?

古代「一兩黃金一塊磚」,究竟是什麼磚?

文圖/倪熊

【作者簡介】倪熊,曾為電視台記者,現為自由媒體人。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那天晚上的酒局,本來是個有關美食的主題,朱老師一道煞費苦心來之不易的宋代失傳名菜:魚籽豆腐。不過,話題不知不覺地悄然切換,御窯金磚博物館就這麼不經意間被提到了一個議事日程。

諸多前輩對此頗有異議:現在的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是早兩年蓋在明代御窯遺址的地兒上的,而最近兩年因為房地產肆虐開發而不得不被迫為之進行的保護性考古發掘中,又在那地兒不遠的地下發現了更為久遠歷史的宋代磚窯遺址。前輩大佬們不禁唏噓可惜扼腕長嘆:如果晚兩年就好了。

而我的意思,倒不是刻意庇護另一波朋友和氏營造的手筆,而是古代社會文明進步科技發展速度及其緩慢,就那御窯而言宋代明代根本就看不出有什麼動靜變化,這是其一;其二,宋窯已是在地底下湮埋經年的歷史蒼傷,明窯卻是熊熊烈焰燃燒至今不息的薪火傳承;其三,陸慕金磚御窯的概念起始於明代,也因為蒯祥帶著香山幫在紫禁城的幹活而盛名天下,身份更為確切。

這就好比是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的出身,然後考了個狀元,固然因為家傳淵源,但是功名一定是屬於那個考試場上大顯身手的傢伙。

一方守望千年的泥土,因為金磚的輝煌里,帶著御窯的傳奇。

一座即生即滅的火爐,卻在天水的光影里,伴著乾坤的靈異。

御窯金磚本來是中國漢族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同治《蘇州府志》:「在齊門外六里,因陸宣公墓為名,居民多造窯。」《吳門補乘》說:「陸墓窯戶如鱗,鑿土燒磚,終歲不絕。」

金磚御窯現在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御窯村,御窯村原名余窯村,陸墓附近許多村莊都以燒窯而命名,如磚場、北窯、南窯、烏窯里、俞窯、御窯頭等。

很多地方燒窯用的都是陶土,御窯用的則是黏土。陸慕的黏土很優質,《天工開物》里就曾經說到,這種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

要得其土需通過掘、運、曬、推、舂、磨、篩等7道工序;再經三級水池的澄清、沉澱、過濾、晾乾、踩踏等6道工序使其成泥;然後用手、托板、木框、石輪等工具固定形狀;再放置在陰涼處陰乾,每日輕輕翻動,8個月後成坯入窯,用草糠、片柴、顆柴等各燒上一個多月,共需130多天;每爐窯要連續燒30天,不能斷火。

燒好之後,要封窯門,然後滴水,使得窯中形成還原氣氛,這樣才能使得磚成為青色。滴水冷卻需1星期後,磚瓦才能出窯。一塊金磚從采泥到出窯,要歷時一年多時間,工序多達二十八道。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每一塊磚都需達到表面色澤均勻,無任何裂縫、斑漬和缺角,不但要「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且要敲擊聲震而清越,才算合格。

出窯後再經切片、打磨成細料金磚。由於工藝繁複,費時長久,對其質量特別嚴格,自古就有「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

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主持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工部侍郎是出身香山幫的蒯祥,一來香山幫是一個集木工、水作、雕刻等多工種的建工群體,蒯祥對此了如指掌,把控和調度胸有成竹;二來,當然給皇帝的幹活,稍不留神就是掉腦袋的事,不敢怠慢,而世代傳承的優秀手藝也得顯山露水不私藏吧,何況也是光宗耀祖的事,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所以於公於私都有責任和義務,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明宮中特地派出官員到陸慕監製金磚,永樂皇帝賜封陸慕磚窯為「御窯」。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和天安門城樓所鋪設的就是御窯金磚。

所謂「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另一個意思,就是北京京都的用磚,因磚製成後要運至北京的京倉,以供皇宮專用,故又有「京磚」之稱,取其諧音。

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窯里燒出的磚一直是皇家專用,故宮裡的每一塊地磚均出自這裡。興盛時,主要燒金磚的陸慕御窯村和南窯村6000多村民都燒金磚,制磚燒磚都是家庭作坊式,各家燒各家的。

明朝王鏊《正德姑蘇志》:「窯磚出齊門外六里陸墓鎮,堅細異他處。工部興作,多於此燒造。」口氣煌煌,完全就是在介紹一家部屬央企。早在嘉靖年間,工部就嚴厲揀選窯戶家藏金磚,所有揀剩破損的金磚立即銷毀,所以古有「金磚成造維艱,合適者,往往十不得二,並有全窯無一磚可用者」一說。

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親自督造五萬塊金磚,多產自陸慕御窯村,御窯金磚燒制至此進入全盛期,一塊金磚造價高達9錢6分白銀,相當於當時一石大米的價錢。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地面鋪設就採用了御窯金磚。這些大方磚上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清代金磚除繼續為皇宮、官府衙門使用外,也為蘇州園林、道觀廟宇、巨富達官的廳堂所用。用金磚鋪設的地面有冬暖夏涼之功效,並且自身能平衡空氣中的乾濕狀況,梅雨天不會濕磚,冬天也不幹燥。

也因此,御窯金磚最長臉的一次,是2003年,這是天安門城樓進行1949年後的第三次修繕。考慮到城樓地面材料須與建築整體風格相協調,有關專家嚴格比較,最終還是選擇了御窯金磚和特製古城磚。而此後,故宮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日常維修和大動干戈的定期整修,所需所用,當然,一定,依然而然了。

御窯金磚博物館位於元和街道御窯小區南面,建築地塊大致呈「手槍」形,公園外形是古御窯和宮殿的「結合」。這也是設計方老吳們的和氏設計營造一以貫之的思維,博物館是時間沉澱的產物,以空間方式傳遞歷史信息,最為關鍵的是時間軸上最富特色的場景,活態的空間場景,加上人的生活部分,就是一個生態的再現,就傳達了觀念、情感、記憶的信息,因而,才形象生動,才感染感動。

現在看到的一期項目基地佔地38875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約15087平方米。博物館主館展覽由「開物」「成器」「致用」三個篇章組成,集中展示了金磚的生產工具、歷史上漕運過程、有記錄的文獻資料以及目前金磚生產和保護現狀。館內陳列著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宣統年間各個年代的館藏1439塊文物金磚,上面刻有名稱、尺寸、年號以及官員姓名、官職和窯戶姓名等,真實完美地呈現了御窯的歷史,金磚的歷史。

這一千多塊有銘文的金磚,或許才是最珍貴的寶貝,御窯位於御窯村口的兩座姐妹窯也被官方列為江蘇文物保護單位,其特有的製作工藝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御窯金磚燒制、加工、檢驗等「活態」的製作過程在這裡得以有了一個鮮活的展示。

長期以來,御窯村村民燒磚制瓦的傳統相傳不息。當地的老居民告訴我,御窯留存這麼多年,不可能僅僅是燒制金磚的御用磚窯,為了生存,也一定會有用於民用的磚燒制出來。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御窯村的燒窯業逐漸由正業轉為副業,民國後大部分歇業。

金磚的生產時斷時續,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復生產。御窯燒制金磚自1413年始,至今已近600年。御窯金磚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用金磚鋪成的地面具有光潤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濕等特點,既可防止地下潮氣上升,既能把宮殿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也把豪宅古居裝點得更加富麗堂皇。

現在當然,北京頤和園、上海城隍廟、普陀山普濟寺等全國各地風景名勝建造修復工程大多都採用陸墓御窯的金磚。

(御窯金磚博物館:600年回眸的傳奇工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探秘有六百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吹糖人」
曹操真的是漢賊嗎?有點冤
聊聊古代女子究竟怎麼穿衣服的
黛玉和寶玉,還有寶釵,都是用心良苦的主兒
屈原:《思美人》有硬傷

TAG:閱讀悅讀 |

您可能感興趣

自土成金,一兩黃金一塊磚的磚,究竟是什麼磚?
「一兩黃金一兩茶」,說的究竟是什麼茶?
揭秘:故宮的一塊磚在明朝就價值「一兩黃金」?產地在江蘇!
武夷山有茶名「坑爹」,一兩黃金一兩茶
「一兩紫砂 一兩黃金」 紫砂壺收藏有門道
古代一兩黃金,可以買多少東西?專家的回答亮了
為何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有人竟用美人換一本宋版書
古書收藏:一頁宋版 一兩黃金
中國最值錢的寶貝:一頁紙值一兩黃金,卻曾被當作廢紙裝了八千袋
一塊玻璃一兩黃金,一套傢具4億,江南第一豪宅!
這些紙張價值千金,一頁紙相當於一兩黃金,卻被政府當廢紙賣了
一兩沉香一兩黃金!家裡有空地記得種上!收個幾斤沉香!哈哈!
中國價值最高的寶貝,一頁可以換一兩黃金,卻被當做垃圾賣掉
他是抗聯領導人,金日成的頂頭上司,日軍懸賞一兩黃金一兩肉
明朝的一兩黃金,放到現在能值多少錢?可算知道了
這種珍貴書籍一頁紙能賣一兩黃金 可惜大部分被日本人騙走
中國最珍貴的寶貝,8000袋被當成廢品賣,如今一頁紙就值一兩黃金
中國最珍貴資源,價值連城卻被當廢品,其中一頁紙就價值一兩黃金
大內檔案被當作廢紙,賣了8000袋,事實上一頁紙能頂一兩黃金
民族英雄解放百萬華人,還為中國留下一批國寶,一頁紙值一兩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