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族古籍文獻的收藏與整理狀況報告

回族古籍文獻的收藏與整理狀況報告

回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亞細亞人與中國漢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我國少數民族。回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於本土,兼容伊斯蘭文化和儒家文化,形成了獨特的二元一體文化結構。伊斯蘭教傳人中國1300多年來,回族創造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古籍文獻,與中國漢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一起為豐富中華文化、構建中華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國歷史上早有「回回遍天下」之說,今天,回族仍是我國除了漢族以外分布最廣的民族,全國2000多個縣中都有他們的身影,其中以西北地區居多。這種「大分散、小集中」的人口分布和二元一體的文化結構,使其文化遺產的留存與收藏呈現出內容豐富、形態多樣、分布廣泛、交疊並存的特徵。

一、國內回族古籍文獻分布狀況與地域特色

遵從國內民族學界將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下限界定為1949年的慣例,「回族古籍文獻」的搶救整理下限為1949年。其內容收錄範疇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界定。

狹義的回族古籍文獻,是指1949年前回族或其他民族譯著的,以反映回族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書籍、碑刻及口傳史料。

廣義的回族古籍文獻,除上述內容外,認為凡是1949年前回回人撰述創造的書籍、銘刻、文書檔案和口傳史料,無論其內容是否直接以回族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如五代李殉的《海葯本草》、明代李蟄的《藏書》、《續藏書》,清代丁拱辰《演炮圖說輯要》等,都是回族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均屬於回族古籍文獻。

鑒於廣義的回族古籍文獻內容浩瀚,難以統計整理,這裡,筆者謹重點介紹我們收藏整理狹義回族古籍文獻的情況。

回族古籍文獻散落於全國各地。可以說從天山南北到黑龍江畔,從蒙古草原到海南天涯角,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從偏僻山村到繁華都市,到處都有回族古籍文獻的蹤跡,各地的收藏內容與形式又因地域差異而各有側重。

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聖訓》及十三本經及其中阿文註譯本,被各地圖書館、清真寺和穆斯林民眾廣為收藏。北京、上海、江蘇、四川、寧夏是國內回族古籍文獻藏存相對豐富之地。如北京市,除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國立圖書館較好地保存著珍貴的回族伊斯蘭教古籍文獻,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如東四清真寺還保存有大批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中文回族伊斯蘭教典籍。

東北回族古籍文獻中,最具特色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偽為創建「回教圈」留下的相關書籍、報刊、檔案等文獻史料。華北民間保留的大量回回家譜、回族銘刻等古籍文獻,印證著回族伊斯蘭文化在這一地域的發展和與當地文化的深度融合。西北回民起義史料、各伊斯蘭教門宦的典籍及有關「西北五馬」的文獻史料,是西北回族古籍文獻的主要內容。華東地區在明末清初以儒釋經,用漢文介紹翻譯伊斯蘭經典的活動興盛,這一地區印行保存的大量漢文伊斯蘭教典籍,不僅是該地區回族古籍文獻的主體,也為伊斯蘭教本上化提供了理論支點。西南地區關於賽典赤、杜文秀、白崇禧等回族人物在地方執政的記載,構成了這一地區回族古籍文獻的主體。江、浙、閩、粵、海南等沿海地方出土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墓碑石刻,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和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證,也是這些地區回族古籍文獻的主要內容。

相對而言,在西藏、內蒙古和華中地區回族古籍文獻存藏較少(表1)。這些年大陸和台灣對明代回族航海家鄭和家世及有關航海的文獻發掘與研究頗有深度。西北地區回族特有的「小經」山文獻也開始受到語言學研究者的關注。另外,各地長期從事回族伊斯蘭教教學與研究人員私人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獻,也是回族古籍文獻收藏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以上簡介了國內存藏回族古籍文獻的情況。目前,回族古籍文獻存量到底有多少尚沒有一個科學完整的統計。2008年,《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編委會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民族古籍工作者了解到的回族古籍文獻的統計數字表明,已知回族古籍文獻至少存有7632種(條),其中書籍1899種。

銘刻1790通(個)、文書檔案854件(片)、講唱類3023條。表1統計數字雖然不盡全面(如北京市所存回族文書檔案文獻,但因人力有限尚未搜集整理)但大致可窺各地所收藏回族古籍文獻的情況。

回族古籍文獻的留存形式多種多樣,有紙質的書籍、文書檔案,有石質碑刻匾聯,木質碑刻匾聯,陶、金屬等質地之銘刻和口口相傳的口碑史料。記錄手段有手抄、木刻、石印、鉛印等。所使用文字以漢文最多,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經」、藏、滿、蒙古等多種文字形式。這些回族古籍文獻,官方保存於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民間存藏於清真寺和熱心回族文化的回族老人和文化人家中。

二十多年的回族古籍文獻搜集整理工作經歷,讓筆者深切感受到,除《古蘭經》等阿拉伯文經典外,收存最完好的回族古籍文獻,大多是20世紀中期,各地圖書館、檔案館及伊斯蘭教協會、民族研究所等民族宗教事務機構面向全國,尤其是民族地區徵集和接管的回族古籍文獻。如隸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中央民族圖書館(原北京文化宮民族圖書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所藏存的回族古籍文獻,大多是那個時期通過官方面向全國徵集到的。這些圖書館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獻,因受到政府監管和法律保護大多保存完好。在民間,除以石為材的碑刻類古籍文獻和深藏家中的家譜,因其難以損毀或鮮為人知得以保存外,眾多回族古籍文獻在各類天災人禍中多有損毀。

總體看來,國內回族古籍文獻收藏保存情況不容樂觀,即便是存藏在國立圖書館的回族古籍文獻,也因其零散難成氣候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筆者在查閱搜集回族古籍文獻的經歷中,不止一次地碰到館藏回族古籍文獻自收藏以來從未被翻閱過的情形。這些被塵封腐蝕的古籍文獻中,有些在首次收藏時放置的防蟲紙和訂書線,因長期受潮漸成粉末狀而不堪觸及。有些圖書館,民族古籍文獻雖保存得相對較好,但管理分類欠科學,一套叢書、一種古籍散存於多個書庫的情況時有發生,給讀者的查詢和閱讀帶來諸多不便。

系統搶救收集並整理出版回族古籍文獻,使之更好地為當代社會服務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回族人口較多的省市自治區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對當地回族古籍文獻的搶救發掘。寧夏作為中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多年來,一直牽頭全國的回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寧夏的各文化單位,如社會科學院、文化廳、圖書館、博物館、高校等都積極關注和開展回族古籍文獻的搶救與收藏,其中最有成就,一直堅持不懈地做此項工作的是自治區政府設立在寧夏社會科學院的寧夏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寧夏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兼掛「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古籍文獻研究所」牌子)。該機構成立以來(1985年成立),得到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機構穩定,搶救整理與研究出版回族古籍文獻的工作目標明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國內最具吸引力的回族古籍文獻庫,收藏種類多,內容豐富,並整理出版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回族古籍文獻成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鼓勵。

二、寧夏回族古籍文獻的收藏與整理

寧夏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收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獻的定位從開始就明確為:立足寧夏,面向全國,收集整理以傳承文明,研究出版以惠及世人。

(一)收藏情況

得益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區內外回族伊斯蘭研究專家的鼎力支持,這些年,寧夏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通過文獻查詢、史料輯錄、社會徵集、實地發掘等途徑,先後在全國範圍內搶救、搜集到各種珍貴的回族古籍圖書600多種、回族歷史報刊80餘種約2000期、碑刻近800通、匾額楹聯數百幅,彙集口傳講唱類回族文獻近3000條(圖1)。 所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獻中,有些是對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發展及其研究有重要影響,世面上難以尋覓的古籍文獻。

1949年前,回族穆斯林中有三人用漢文通譯了《古蘭經》,他們是王靜齋、劉錦標、楊敬修。這些譯本對伊斯蘭教在中國的深人傳播具有巨大影響,寧夏將他們三人漢文通譯的《古蘭經譯解》(王靜齋譯,有甲、乙、丙三種版本)、《可蘭經選本譯箋》(劉錦標譯)和《古蘭經大義》(楊敬修譯)盡數全收。

《馬氏宗譜》是最古老的回回民族家譜之一,該家譜記錄自宋代先人馬依澤應召人國修歷至清光緒的三百多年裡,繁衍傳承後代達200萬』,遍布中華大地。這一家族湧現出諸多名人大家,可謂代有人出。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更有馬化龍、馬之驥、馬之駿一門三進士,今人熟悉的愛國將領馬本齋、著名回族武術家馬良、回族學者馬以愚等均能在這部宗譜中找到位置。馬氏家譜不僅展示了馬氏家族生命的傳承,也展示了馬氏家族對中華文明的持續貢獻,對於世人通過馬氏家族史了解認識回族的形成發展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該家譜一度遺失,後在美國發現,由馬氏後人複製帶回國內,我們得以影印收藏。我們收藏的另一珍貴回族古籍《清真先正言行略》(清刻本),是今人所見最早的系統編寫回族歷史人物的圖書。上世紀40年代初期,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剔除該書中非回回人物,撰成《回教先正事略》,1982-1992年在該書基礎上擴寫成《回族人物誌》四冊本(元、明、清、近代),成為後人研究回族伊斯蘭教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另外諸如《克里默解啟蒙淺說》、《西來宗譜》、《天方衛真要略》、《天方爾雅》等珍稀回族古籍,有些曾被專家斷言遺失,業已被我們發掘並收藏。

回族歷史報刊『是我國回族文化史上數量眾多而又極為珍貴的文獻,也是中國報刊史上鮮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數民族新聞資料。它們從不同角度,以文字和圖片等形式見證了近現代回族和中國穆斯林的歷史、哲學、經典教義、倫理道德、文化、教育、人物、團體、經濟、社會、民情風俗以及對外友好交往等豐富內涵。這些創辦於清末民初的回族歷史報刊,曾因時代思潮開放而蓬勃興盛,又因時局動蕩而難以完整留存。至上世紀末,尚未發現哪個機構或團體對它們進行系統搶救和整理。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們開始著手這項工作,至今,已在全國範圍內搜集到80多種約2000期回族歷史報刊。

去年,自治區政府又立專項支持我們搶救搜集回族歷史報刊。該項目的完成,將使回族古籍文獻的收藏與整理躍上一個新平台。在我們所收藏的回族歷史報刊中,全套417期的《月華》是最難得最珍貴的報刊文獻。它辦刊長達20年(1929 -1948年),在回族文化史上辦刊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但也最零落散碎。目前我們已搜集到全套《月華》,並正著手整理出版。

(二)整理出版及社會影響

我辦堅持以發掘和弘揚回族文化,促進各民族間相互了解和團結為己任,以構建國內內容最全面的回族古籍文獻庫,更好地為史學、民族學等研究者提供服務為目標,在搶救搜集回族古籍文獻的同時,認真開展整理研究和公開出版工作,先後組織力量點校譯註回族古籍文獻,推出《回族古籍叢書》16種,影印出版((中國回族伊斯蘭資料彙編》、《回族典藏全書》等回族古籍文獻553種。

《回族古籍叢書》中的標點本《正教真診·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選注本《選譯詳解偉嘎業》等曾被多次翻印,在回族穆斯林中廣為流傳。碑刻集成本《中國回族金石錄》、古籍提要本《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等已成為世人了解認知回族伊斯蘭文化的工具書和相關研究者案頭必備史料,也是近些年來引用率較高的回族學文獻成果。這些古籍整理成果曾多次榮獲國家和省部級優秀圖書獎或科研成果獎。

寧夏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吳海鷹教授主編,於2008年隆重推出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獻禮成果—《回族典藏全書》,是寧夏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多年搜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獻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回族史上第一次在國家支持下利用現代數字技術系統整理回族漢文書籍的大型工程,也是回族文化史上印製最為精美的回族文化叢書。該叢書被譽為「回回民族的四庫全書」,它全套235冊,收錄了自五代至民國( 907-1949年)約一千年間回回人譯著的漢文典籍及中阿合璧等多文字典籍539種(其中宗教類210種,政史類110種,藝文類144種,科技類68種),共3000餘卷,約1.2億字。所收錄典籍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因此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讚譽。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和政府主席王正偉親臨該書首發式。

親手為它揭幕。著名回族伊斯蘭學專家林松、余振貴、馬明達等高度讚譽該書的出版。2007=x008年,國內各大媒體多次連續報道該書整理進度、出版情況。《回族典藏全書》,是回回民族展示民族文化,傳承優良道統,表達回民心愿,弘揚愛國情感,奉獻給中華文化及至世界文化的奇葩瑰寶,為國內外深人開展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最為原始和權威的基礎材料。

另一個有分量的回族古籍文獻整理成果是歷時5年(2003-2008年),由寧夏牽頭、29個省市自治區民族古籍工作者密切協作,共同努力完成的回族古籍文獻整理成果《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銘刻類)》( 2008年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該成果是由國家民委主持的國家「十一五」文化項目,大型民族古籍《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成功出版標誌著散落各地、面臨湮沒的回族古籍文獻珍珠,經國家民委穿針引線,終成璀璨項鏈。寧夏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在回族卷項目的實施牽頭工作中學習到各地收集整理民族古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獲得了更多更廣的回族古籍文獻存藏線索,為我們今後深人開展回族古籍文獻的整理研究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微生活 的精彩文章:

明清檔案——近代古文獻四大發現之一
張瑞德:國民黨軍的情報能力
宋以後學人對《中庸》的誤讀

TAG:深圳微生活 |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與收藏·文化和財富
收藏古玉的苦與樂
從歷代收藏盛世看當今藝術文化與收藏市場
告身收藏:對研究古代官制和書法史具有重要文獻價值
古董收藏的真諦《以藏養藏》
衛理 l 收藏書畫是讓中華文化更加文明
古籍舊書報收藏入門
乾隆收藏是對古書畫的大整合
文玩奇石收藏「奇石的經濟、藝術、收藏價值」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經典收藏)
賈平凹: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實都是被文物古董所收藏
珠寶收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者
古籍收藏的價值
國王和藝術品收藏
國人服飾整理的9條儒家治理經驗,快收藏!
收藏投資翡翠的理由
文物古玩中古陶瓷收藏何為成功?
精品古玩收藏鑒賞,帶你了解古文化的奧妙
梔子花的繁殖技術說明圖文詳解《收藏》
過雲樓主人顧文彬快意古籍收藏